國學通識啟蒙:《三字經》和《周易》

國學 三字經 易經 孔子 沈迪 沈迪 2017-08-06

與時偕行讀《周易》之24

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在物質生活得以滿足以後,也漸漸開始重視家庭軟實力的提升,尤其是國學熱的今天,大家對國學的熱度絲毫未減。那麼,復興國學,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用《三字經》和《周易》啟蒙呢?這樣做的依據在哪裡?

國學通識啟蒙:《三字經》和《周易》

曾幾何時,大師輩出,我們耳熟能詳的國學大師魯迅、巴金、曹禺、老舍、郭沫若、胡適、林語堂、章太炎……但是,季羨林老先生故去以後,我們的國學大師竟然絕跡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已經沒有“通識教育”了

以我個人為例,上世紀80年代末,我讀高二的時候,教育部曾經三令五申,明令禁止全國的高中分文、理科。教育部的做法顯然無比正確,值得點贊!可惜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提高升學率,文科、理科,照分不誤。這樣做的弊端是:考什麼學什麼,不考就不學。我清楚的記得,初三的時候有一門課程——《生理衛生》,學校只是發給我們一本書,但是沒有老師教,因為中考不考。那為什麼高一的時候,我們又要學《生理衛生》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高考要考。

眾所周知,國學大師均是博學多才,通自然人文,曉古今之事,通情達理,如季羨林先生。所以,“專業教育”是不可能培養出國學大師的,而“通識教育”可以。通識教育文理交叉,可產生“通人”,通人心中懷百家之言。

何謂“通識”?通,即通曉、明白;識,即見識、智慧。通識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範圍寬廣全面。教育絕不是工廠車間裡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的產品。因此,“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通識教育”可以挖掘不同的個體身上的潛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的“六藝”教育思想。2500年前,孔子開辦了世界上第一所學校,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那麼,孔子用什麼教學生呢?六藝。六藝分為“小六藝”和“大六藝”。小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大六藝(六經):《周易》、《尚書》、《禮記》、《樂記》、《詩經》、《春秋》。孔子教出來的學生,那都是文武兼備,尤其是七十二賢人,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三字經》的作者王應麟感慨地說:“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宋朝重文輕武,書生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哪裡還有孔子六藝教育思想的精髓!

7000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一畫開天”算起,中華文化一路上揚,至孔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中華文化到達了巔峰。自此,中華文化一路下坡,雖然有過漢唐文化的輝煌,但是整體趨勢是下滑的,一直到今天,中華文化終於跌入谷底。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我們的政治、軍事、經濟實力的大幅攀升,在此背景下,提升我們中國的軟實力時不我待。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支點非“國學”莫屬,於是乎“國學熱”大行其道。中斷了將近100年的國學,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識大可見微,見微可知著。按常理來說,《三字經》應該是國學通識啟蒙的首選。可是實際情況如何呢?居然沒人把《三字經》當回事,大家仍然用專業教育的眼光對待國學,導致今天的國學教育步履維艱,費力多而收效少。

《三字經》被古人譽為“蒙學之冠”!古代的私塾,為學生安排的第一本啟蒙教材,必定是《三字經》。已故的國學大師,幾乎都是用《三字經》啟蒙的。

如果說《周易》是一部大百科全書,那麼,僅有1000多字的《三字經》簡直就是一部小百科全書,既涵蓋文、史、哲,又涵蓋數、理、化。國學通識的經典之作,非《三字經》和《周易》莫屬;國學通識的必選教材,非《三字經》和《周易》莫屬。

《三字經》濃縮了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精華,結構緊湊簡潔,內容包羅萬象。全文分成六個部分:勸教、常識、人倫、學習、歷史、勉學。

《三字經》的開篇“勸教”部分提醒我們:教育別人的人要先接受教育。子女在幼年時期就要接受母教、境教、家教、師教,以及孝道、悌道的教育。

第二部分“常識”,不僅涉及生活常識、天文常識、地理常識,還提及五行、天干、地支。所謂“常識”,就是不用解釋,大家都聽得懂的。試問:今天還有多少人瞭解五行、天干、地支?

第三部分“人倫”,主要講“五倫”、“十義”。五倫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五種,處理好這五種關係,我們的生活才會多姿多彩。十義講的是一個人的本分,不是別人要求你怎麼做,而是你應該怎麼做。

《三字經》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為我們列出了的一份必讀書目

小學1部):《說文解字》。

經學6部):《周易》、《尚書》、《周禮》、《禮記》、《詩經》、《春秋》。

子學10部):《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大學》、《孝經》、《中庸》、《公羊傳》、《左傳》、《穀梁傳》。

史學5部):《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

在此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三字經》裡的“小學”、“中學”、“大學”,與我們今天的“小學”、“中學”、“大學”是截然不同的。

何謂“小學”?“詳訓詁(gǔ),明句讀(dòu)”就是“小學”。“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三字經》為我們推薦的第一本書——漢朝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也是“小學”。

今天有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很多人說:國學經典只要不停地讀、背,不求甚解即可。甚至有人說:會漢語拼音的就可以當國學老師!那麼請問,《三字經》講錯了?“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假如《三字經》講的不靠譜,那麼,為什麼800年來沒有人指正呢?可見,人云亦云、信口開河的人絕非少數。什麼叫“詳訓詁”?什麼叫“明句讀”?什麼叫“小學”?這三個詞都講不清楚的國學老師,估計也絕非少數。

何謂“中學”?中學即“中國之學”、“中庸之學”,區別於“西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醫為體,西醫為用)。

何謂“大學”?特指儒家第二代傳人曾子所著的《大學》,主要講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字經》的第六部分“勉學”,為全文做了一次總結。“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惟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周易》被譽為“中華文化之根”、“諸子百家之源”。第4卦——蒙(méng)卦,“蒙以養正,聖功也。”重點論證和說明了啟蒙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童的天性。這是啟蒙教育最古老的文獻,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的勸勉教育的最古老的文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樹一幟。第22卦——賁(bì)卦,“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講的是大教育,通過教育改良社會。第18卦——蠱(gǔ)卦,“君子以振民育德”,講的是德育和風化教育。第19卦——臨卦,“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第20卦——觀卦,“先王以省(xǐng)方,觀民設教。”臨、觀兩卦講的是全民教育,改善民俗民風的大教育。第26卦——大畜(xù)卦,“君子以多識(zhì)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這就是通識教育了。通識教育是有關做人的教育,專業教育是有關做事的教育,似乎前者比後者更重要。通識教育尤其注重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如自學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及聽、讀、講、寫的能力。

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yí),有一段醍(tí)醐(hú)灌頂之語:“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專識,特種事業之準備也。通識之用,不止潤身而已,亦所以自通於人也。信如此論,則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偏重專業之弊,既在所必革,而並重之說又窒(zhì)礙(ài)難行,則通重於專之原則尚矣。”

梅貽琦的“通識觀”:

一、生活大於專業,事業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

二、通識是一般生活的準備,專識是特種生活的準備。

三、從社會需求來看,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

四、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如果沒有通識基礎的專家,治理國家的結果不是“親民”,而是“擾民”。

五、通識教育關注人的生活、道德和理智的和諧發展,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

作者簡歷

沈迪,江蘇人,70後生。教過書,下過海,好《周易》。曾遊學全國各地,遍訪高人名師,受益匪淺。現以弘揚《周易》智慧為樂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