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國學 孔子 故宮 書法 曲阜孔廟 聞是書畫 2018-12-14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聖祖南巡幸駕曲阜,親至闕里孔子故居,賜御筆「萬世師表」榜書,懸於大成殿中。翌年下詔摹搨此匾,頒發給天下文廟,「萬世師表」四字亦因此成為孔子的最佳代稱。而今,「萬世師表」也是全臺首學臺南孔廟大成殿內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塊匾額。

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祖先為受封於宋國的殷商後裔,生於魯國,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世敬稱孔子或孔夫子。他是東周時期的思想家與教育家,曾刪詩書,贊周易,訂禮樂,修春秋,成為後世科舉取士必讀教材,影響華夏文化至為深遠。鄰近的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亦受其學說沾溉,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孔子被孟子尊為「聖之時者」,意思是其思想能適用於各個時代。孔子的言行、事蹟,與周遊列國的見聞,皆保存於《論語》、《孔子家語》,或散見於《史記》與諸子百家經史故事。本院書畫藏品中,頗多與孔子相關的作品。除了繪畫、版畫中的各類孔子肖像,書法中諸多漢隸名作、歷代碑刻、經典箴言,以及御筆書匾等,也都是漢代以來尊崇儒術所留下的歷史軌跡。本次共選展三十五件,分「聖賢小像」、「刻碑崇聖」、「歷代尊儒」以及「經典圖繪」等四個單元,援以向這位數千年來,以聖德雨露滋養華夏文化的萬世師表致敬。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聖賢小像 至聖先賢半身像


孔子晚年雖然已成王者之師,但最早為孔子畫像塑形的記載,見於《後漢書.蔡邕傳》,直到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置鴻都門學,方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時間比孔子在世時晚了六百多年。今日所見,各種各樣已成既定印象的孔子繪圖,其實泰半出於後人根據文獻描述的揣摩和想像。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宋 高宗書孝經 馬和之繪圖 冊 28.8× 33.7cm

經全文共十八章,據說是曾子(前505-前435)問孝於孔子,由曾子學生們記載而成的一部書。將社會上各階層人士,分為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等五個層級,標示其實踐孝道的法則與途徑。本幅選自《宋人書畫孝經冊》第一開,繪孔子居中講學,曾子長跪問孝。推測原為圖文相連的長卷,後因破損改裝成書畫分開的冊頁形式。全冊圖文相輔,畫幅各藉不同場景,詮釋各階層人士盡孝及忠君的雙重意涵,充分突顯了「為君主立言」的創作初衷。本冊書風略似高宗,應是御書院書手代筆。畫幅風格與馬和之不同,實為宋人託名之作。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清 聖廟祀典圖攷 至聖先師孔子像 18×12.5cm 清道光六年顧元刊本


〈至聖先師孔子像〉線描版畫,繪孔子濃眉豐髯,冠服端整,持笏正坐。由手勢與面部張口露齒的表情推測,所繪應為《論語?鄉黨》所記孔子「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之言貌。孔子持物見《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笏,畢用也,因飾焉。」依古禮制,諸侯士大夫須持笏見天子,在天子面前若需指畫,則以笏為之。本幅所繪為孔子在廟堂之上為天子陳述政事的情形,線條類似高古遊絲描,筆筆均勻細勁。對開文字為自周至隋歷代帝王對孔子的追封。

刻碑崇聖

孔子逝世之後,歷代帝王與地方官員追封祭祀孔子、修築孔廟皆刻石立碑以志其事。撰文書碑者皆為當代文壇書壇的一時之選,久而久之,形成了盛名遠播的碑林,其中如〈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等均為漢隸傑作,為今日的書法愛好者,留下諸多值得師法仿效的名品。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漢 乙瑛碑 軸 191.1×88.5cm


〈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153)立。碑文記載孔子十九世孫孔麟,請求依照漢代祠廟定製,設立百石卒史,負責孔廟禮器、春秋祭典各項禮儀。事經魯前相乙瑛、後相平,以及司徒吳雄、司空趙戒先後奏聞,終得賢者孔龢,以學德兼備、事親至孝,獲選充任此事。原碑在山東曲阜,又稱「孔龢碑」,目前安置於曲阜孔廟。碑文隸書,端謹肅穆,沉厚雍容,清人推為漢隸典型,是最多人師法的隸書範本之一。

此碑除廟方執事人員外,數度提及「出王家錢給犬酒」,「河南尹給牛羊豕雞□□各一。大司農給米」,可為孔廟草創期祭品的參考資料。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魏 李仲璇修孔子廟碑 軸 213.6×83.3cm


〈李仲璇碑〉,全稱〈李仲璇修孔子廟碑〉,東魏興和三年(541)刻,現存曲阜孔廟。碑額以末端如爪之篆書「魯孔子廟之碑」。文記兗州刺史李珽修繕孔廟頹牆,復塑孔子容像,且為孔門十賢立像事。碑文楷書,隸意為多,間雜有大小篆及分隸等書體,並大量使用異體字,反應當時流行的書藝風尚。

此碑為目前已知最早為孔子及十弟子塑像之紀錄。古時孔廟原有孔子塑像,明太祖(1368-1398)時因某些雕像無法表現孔子神態,下令爾後新蓋孔廟,皆以牌位取代塑像,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命撤全國孔子像,全以牌位祭祀,是為今日孔廟少見孔子塑像的原因。

歷代尊儒

孔子也許是對中國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其影響力見於歷史長流當中,如荀、孟諸子之言、歷代叢出的解經衍繹之書、名儒秉持孔子精神所撰寫的箴言、以及清代大量被翻譯成滿語的四書五經之中。此外,各地孔廟的御賜匾額,也能看出孔子歿世而名稱,受到歷代帝王追尊的無比殊榮。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清 聖祖 御筆書萬世師表 橫披 109.2×393cm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崇尚儒學、理學,平生勤於書藝,曾臨晉唐以來古帖,後得沉荃(1624-1686)指點,習董其昌(1555-1636)行書併兼取宋元名家。

孔子第六十七代嫡長孫孔毓圻《幸魯盛典》載,康熙二十三年歲次甲子(1684)聖祖駕幸孔子故居,頒贈御書「萬世師表」卷;並於次年下詔摹搨此匾頒贈天下文廟」。

本幅原為孔府文物,字體敦厚,下筆沉穩,力道勻稱,收筆峻快果決,是罕見的聖祖御筆擘窠大字佳作。字畫層次清晰,筆蹤毫芒靡遺,信是目前各地孔廟聖祖御筆賜匾所祖原蹟。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民國 溥儒 滿文書大學 形式:單片 尺寸:20.5× 43.2cm


溥儒(1896-1963),字心畲,號西山逸士,恭親王奕訢之孫,清室貴冑,世居北京。幼即究心詩詞、經史、書畫。潛心丹青,以臨摹古書畫入手,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後遷居來臺,為臺灣近代最重要的國畫大家之一。

本幅為寒玉堂寄存,以滿文官書體錄《大學》,起自「大學之道」,止於「未之有也」。款題:「以上經一章,溥儒。」清代統治者秉持「道統即治統」原則,重視儒家經典,作為合理統治中國的理論依據。康熙年間(1662-1722)即譯四書成滿文,成為經筵日講的材料。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影響了滿族思想文化。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清 蔣元樞 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 清彩繪本 32.3×41.1cm(杜堇《玩古圖》)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明 杜堇 玩古圖 絹本設色 126.1×187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蔣元樞(1738-1781),字仲升,號香巖,江蘇常熟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至四十三年任臺灣知府,四十一至四十二年兼護理分巡臺灣道,任內多有建樹。本幅〈孔廟禮器圖〉選自《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乾隆四十一年因「臺郡孔廟皆用鉛錫,已屬陋質,至豆、邊、簠、簋,既非合度,且多未備」,故「元樞謹按闕里制度,自吳中選匠設局,購銅鼓鑄備,造禮樂各器,計用銅萬餘,解運來臺」。翌年親撰碑記,與董事陳作霖(約活動於十八至十九世紀)、?朝英(1739-1816)?石記事,碑現存於臺南孔廟,是早期臺灣尊孔的重要文獻。

經典圖繪

西漢以後,孔子思想日益受到帝王重視,政府大力推行的儒家倫理道德深入人心,調節維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間的關係,併成為士人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精神指導,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孔子所崇敬的勇者卞莊子、採集的詩篇等,甚至孔門弟子的故事等,都被畫成配合文本相互參照的圖繪。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宋人 卞莊子刺虎圖 卷 39×169.1cm


卞莊子是魯國(前1027-前250)卞邑大夫,有一舉而獲二虎之勇,齊人懼之,不敢伐魯。此卷所畫故事,見於《戰國策》及《史記.張儀列傳》,故事意涵與鷸蚌相爭類似。畫中一牛已倒斃於草上,二虎爭牛而鬥。卞莊子持劍欲行刺虎。一人上前勸止,謂待虎鬥畢,再行刺虎則可以逸代勞。卷後負劍、奉軸、操杖、執如意者六人。本幅無款,筆法細勁,畫虎虎相鬥,卞莊子之勇,均為宋畫古風,極為生動。

《論語-憲問第十四》孔子答子路成人之問,即以卞莊子為勇者範例。子路與卞莊子同為卞邑之人,崇尚孝親武勇或為其地風俗。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元 趙孟頫 甕牖圖卷 27.1×100.5cm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詩文清遠,書畫復唐宋古風,為後世所宗。圖繪子貢見原憲於其居所,桑木為門軸,破甕為窗口之陋室,以昭示君子以德樂道之理,故事出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端木賜,字子貢,衛人。少孔子三十一歲,經商相魯致富。原憲,宋人,少孔子二十六歲,樂道隱居而貧。

本幅山石無皴,僅鉤勒輪廓,後填以青綠,人物衣紋行筆柔暢有力,有唐人古風。畫幅右下有千字文「索」字編號,卷後則有項元汴題識「明嘉靖卅年(1558)秋八月重裝於天籟閣」,並有「原價五十兩」之記述。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孔子、顏淵-至聖先賢半身像 冊 尺寸:33.3 x 24.3

全冊六十開,圖繪起自孔子,終至許衡(1209-1281),自春秋(前770-前476)至元代一百二十位歷代名儒,原在清宮安奉歷代帝后賢臣圖像的「南薰殿」。

按題簽封號,可知繪製止時間在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追封孔子各大弟子公爵之位以後。本次選展為首以孔門四配十哲順序裝裱的七開,十哲見《論語.先進第十一》,孔子自言孔門四科之佳者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四配之例則成於南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以顏淵、曾參、孔伋、孟軻配饗。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曾參、孔伋-至聖先賢半身像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孟軻、閔子騫-至聖先賢半身像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冉伯牛、冉雍-至聖先賢半身像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宰予、端木賜-至聖先賢半身像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冉求、仲由-至聖先賢半身像

萬世師表 書畫中的孔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作品

言偃、卜商-至聖先賢半身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