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王弼的註解,你永遠不會明白《道德經》本義

國學 王弼 道德經 老子 尹喜 楊吉德 2018-12-02

凡學習《道德經》,必先知道第一句的來龍去脈,因為第一句基本上都是老子每一章“言之宗”的體現,知道言之宗,才知道“事之君”,即每一章的主題思想是什麼。這種解讀思路,是傳統解《老》的空白,王弼解《老》就是在這種空白思路上形成的。

《道德經》第32章開篇寫“道常無名”,王弼注:“道,無形無系,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看到王弼的註解,有種立時腦洞頓閉的感覺。按照王弼的思路,你就永遠走不出這個混沌的圈子,只能產生無根無據、虛無縹緲的遐想。他帶來了更多解不開的疑問:道是什麼?道是名嗎?道有名嗎?道沒有名嗎?名又是什麼?為什麼“以無名為常”?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有名?什麼情況下可以無名?其實王弼要是知道《道德經》寫作的依據,就不會如此莫名其妙的註釋了。

王弼把一個“道”字演繹的如同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就這一個人,隨時變幻成各種形態:時而血肉豐滿,時而如同鬼魅,時而如同閃電;時而出現在人群,時而深入於地中,時而奔向宇宙。王弼不知道每一章寫作的思路在哪裡,也不知道每一章的主題是什麼,總是把一個完整的主題分割開來。所以直到今天,沒有人真正讀懂《道德經》。所謂懂《老》者,只是把完全不同的老子和莊子糅合在一塊兒,沿著莊子的思路繼續無邊無際的聯想、變形罷了。《道德經》是一部偉大的著作,可惜,都解偏了!

文|楊吉德

《道德經》的每一章都對應著《周易》一個卦,我在前31章的解讀中都分別作了詳解。第32章與《頤》卦對應,是對《頤》卦思想的闡釋。《頤》卦上下為陽爻,代表天和地,四陰居中,代表民眾。道指卦象包含的思想;名指卦名的含義。本章前一部分談侯王與民眾的關係;後一部分談卦名與道的關係。

話說《道德經》第32章

道恆無名。樸、唯、小,天地弗敢臣。

尹喜問:“道恆無名,道是什麼道?為什麼道恆無名?”

老子先劃了一個頤卦的卦符:

學習王弼的註解,你永遠不會明白《道德經》本義

“這是《周易》頤卦,文王用這個卦講頤養的意義。我的認識,四個陰爻象徵著民眾,兩個陽爻上面的象徵天,下面的象徵地。民眾在天地間世世代代自行生存,自主、有序、快樂,這就是本章之道。原卦名為‘頤’,只體現了生養之道,沒有體現出民眾生存自律之道,所以我講的道不可以‘頤’字的本義來理解,這就叫道恆無名。”

尹喜:“明白了,周易卦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釋(道),沒法用一個固定的名稱來概括(名)。老師後面就是解釋道的內涵了。樸,沒有被新思想改變的人;唯,應答做事的下等人;小,微不足道的人。就是這些卑微之人,天地也不敢小覷,因為他們不依賴於別人,也不需要依附於別人。”(戰國時原來的奴隸身份普遍成為有土地的自由人,說明老子是贊同民眾自由的。)

學習王弼的註解,你永遠不會明白《道德經》本義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尹喜:“侯王是指諸侯和王嗎?”

老子:“不是。如果寫諸侯和王,應該是寫王侯,王在前,侯在後,寫侯王豈不僭越了!封建諸侯中,從魏、齊相繼稱王,列國紛紛效仿,各自稱王,稱呼改了,性質也改了,但還是侯級王,還是管轄著原來的那片國土和民眾。所以‘侯王’和‘王’是兩個概念。(若以此看,《道德經》作者並非是與孔子同時代的老聃,而是戰國時的周太史儋。)再說,現在是列國稱雄的時代,周室形同虛設,再談周王治理天下還有什麼意義嗎?”

尹喜又問:“‘守之’是守什麼呢?”

“守民眾自律之道。民風純樸,就沒有這麼多違法亂紀之事發生。現在侯變成王了,成天頒佈法令法規,改變了民眾的傳統思想和生活常規,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社會就變得動盪不安起來。如果侯王堅持民眾自律的治國方針,讓社會穩定下來,大家就會自覺自願地接受侯王的稱號,否則,人們還是把他當作侯看待。”

天地相合,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尹喜:“天地是相分離的,怎麼能相合呢?”

老子:“天喻法令,地喻民眾,法令和民眾的共同心願相一致,才能實現天地相合。天地相合勝過君主給民眾以恩惠,因為民眾不去遵守法令也會自覺的均衡利益,社會也會因此而安定。”

學習王弼的註解,你永遠不會明白《道德經》本義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注:夫為語氣詞,亦表示一般見識之人。)

尹喜:“始為起始;制是規定;有是名的詞頭。‘始制有名’怎解?”

老子:“這是說文王在寫《周易》卦時規定了每個卦的卦名,這句話和開頭的‘道常無名’是相呼應的。文王為什麼要寫卦名呢?因為每個卦有文王要表達的具體含義,卦名既然有了,你就要按照卦名的思想去理解,把對筮卦不正確的理解都止住。知道不隨便解釋筮卦,才不會有災難發生。而現在形勢不同了,筮卦應當用來剖析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原有的卦名合適的拓展之;不合適的就棄之不用,重新進行思考。‘道常無名’是我認為頤卦的卦名是始制之名,不適合當前形勢對頤卦卦象的解讀,應守其道而棄其名。”

尹喜:“‘知止所以不殆’,對周易錯誤理解真有這麼嚴重的後果嗎?”

老子:“當然嚴重了。很多學易者妄言‘易’為變易,認為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中,人就應該不斷的改變自己。變化的理念讓人變得聰明:見風使舵、背信棄義、人云亦云、欺上瞞下、指鹿為馬、製假售假、坑蒙拐騙、落井下石、狐假虎威、嫌貧炫富等待,這些都有變化的信念在起作用。變化讓人變得聰明,聰明人容易獲得財富,財富來的如此容易,誰還去執著地堅持呢!把錯解的周易一旦作為人生理念融入到國人的信仰中,會派生出眾多的子理念,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

學習王弼的註解,你永遠不會明白《道德經》本義

卑道之在天下也,猶川穀之與江海。

(注:河上公本及王弼本寫為“譬”,竹簡本和帛書本都為“卑”。此字應該是傳者不解“卑道”之意,而以通假改之。卑道之前應該有個轉折句。)

尹喜問:“‘卑道’怎麼講?”

老子:“前面講的‘樸、唯、小’,是社會底層的民眾。侯王為尊,民眾為卑,但民眾是社會的主體,民眾普遍的所思、所求、所為即為卑道,侯王再有權勢,其政令也需順應民心才行。順應民意的意義對於治理天下而言,就如同溪流與江湖的關係,沒有溪流的匯聚,哪來的江湖啊!沒有民眾真心實意的支持,侯王如何能獲取天下呢!”

尹喜又問:“老師在29章、30章、31章也都提到獲取天下的問題,指誰獲取天下呢?”

老子沉吟片刻,就吐了兩個字:“秦國。”

學習王弼的註解,你永遠不會明白《道德經》本義

今譯解讀

道常常是沒法用名詞來稱謂的。

那些思想質樸、地位低賤、力量微小的人,用自己的法則自然快樂的生活在天地間,天地卻不敢小覷他們,因為他們堅守著自己的道。

諸侯們何必頻繁向百姓發佈政令呢?如果按照民眾自我管理的原則來執政,萬物都會自動來賓服。

諸侯的政令符合民眾的心意,勝過單純的向民眾施以恩惠,民眾沒有誰來命令也會自覺地平均利益而不發生動亂。

《周易》之卦起始是為卦象設制了名稱,有了卦名也就有了特定的含義,也就要求一般學者對卦象的理解,需停止在卦名寓意的範圍內。因為停止不當的聯想才不會出現壞的後果。

我則認為應當從百姓的意願這個角度來分析,百姓的思想與願望,相對於治理天下來講,就如同眾多的溪流匯聚於江湖之中道理一樣,沒有溪流哪來的江湖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