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裡的社會法則

國學 易經 占卜 馬克思主義 行不更名 2017-03-31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 出自《易經·需卦傳·下》

有了天地就有了萬物,有了萬物,就有了男女,既不是上帝創造了男人,也不是上帝從男人身上抽一根肋骨創造了女人,而是有了萬物,就有了男女,男女本就是萬物裡的兩種物質。人類社會要發展,發展就需要繁衍,繁衍就需要男女結合,談戀愛——變成夫婦——生孩子。有時候第一個階段是省略的,直接就結為夫婦生小孩了。在久遠的人類歷史上,只有兩件事是亙古不變的要務,一是活下去,二是男女彼此相互需要,即繁衍。

有了男女結為夫婦,才會有小孩,才會有父子,有了很多的夫婦、父子,也就聚少成多,聚村成落,自然形成了聚居的社會,有了社會就有了江湖,有了江湖就有了階級,有了階級就有了不平等,在古時候的不平等需要有一種自然又能讓人信服的東西去維持這種不平等,而這種不平等才是社會法則,是適應當時社會的正確法則。社會發展一段時間之後,法則需要更換,更換需要有人的力量,也就有了推動歷史車輪的人民群眾。而夫婦、父子、君臣之間彼此關係的約束機制,就是文化,有了尊卑、禮義、榮辱、賞罰,這些東西相互作用,社會才會向前發展,發展一段時間之後,又是一個新的機制、新的階級、新的尊卑,歷史就這樣滾滾向前。夫婦之道不可以不長久,相對短暫的人的一生來說,長久而穩定的社會法則,才是短期永恆的道理。

《易經》雖然距離現代社會如此久遠,但是它說描述的道理卻是永恆的,後世的很多哲學都由此而來或者與之不謀而合。天地間的事情,沒有永恆的,變,才是不變的道理。佛家講這是無常,馬克思主義哲學講這是唯物主義。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物極必反,月滿則虧,不要總是佔著一個位子,後邊還有很多人在排隊等著上位呢。

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一個位置,不會長期空著的,必定會有大才勝任的。不是你,可能就是我。

《易經》裡的社會法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