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做事先找明白人

國學 孫子兵法 春秋戰國 孔子 拍案沉痾 2017-04-25

孫子兵法:做事先找明白人

上文說到,人之一生總是圍繞著兩個方面在運轉,一個是做人,一個是做事。人活著總要找點事幹,以此消耗自己的能量,否則就會無事生非;但凡有事,離不開人的主導和參與。所以做人做事是一體兩面,側重點不同而已。事有大小,人有不同。做事的第一要務是什麼?先要解決什麼問題?

《孫子兵法》計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全面回答了上述問題。可惜歷代注家,包括當代學者偏重於中間部分五事七計的研究,忽略了背後的主旨。國難當頭,作為國君,首要任務是選將,如何選將的問題。

孫子十三篇是孫武以兵書拜謁吳王闔閭所做,是以悟道者的身份,站在吳王角度陳說兵法謀略,以求共識。這就如同現代人寫論文站在需求者角度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初一轍,不難理解。

“不可不察也”不是對軍事戰爭的考察研究,而是對選將之事不可不察!如何選將?則是以五事七計觀之。對於五事,“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這是考察領兵者的宏觀認識,知者用,不知者不用;對於七計,“吾以此知勝負矣。”這是考察領兵者的客觀分析,夠數的用,不夠數的不用。“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這是考察領兵者能否對國君的戰略心領神會,言聽計從,聽者用,不聽者不用。五事七計是已然的客觀情形,是制定戰略的客觀基礎,其中所言之勝負不是領兵打仗的勝負而是針對用人的去留,否則後面的話就不用再說,再寫了。孫子千家注,大同小異,本人之說,獨此一家。

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如此。想做事,自己搞不定就要找合作者,合夥者,一個好的合作伙伴可以救你於水火,助你飛黃騰達;一個差的合作伙伴則可能處處算計你,背後開槍。所以選人乃是做事的第一要務。

選人者事主也,事主要是糊塗,別說孫子在世,老子來了也沒用。紙上談兵的趙括路人皆知,唯獨趙孝成王不知。《列子·說符》中記載,楚國白公勝想幹掉政治對手,問計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搭理他。白公勝繼續問:“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說:吳國善於潛水的人能夠把它撈上來。白公勝接著問:“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回答:淄水和澠水混合在一起,易牙只要嚐嚐就能分辨出來。白公勝再問:真的不可以和別人密謀嗎?孔子曰:“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乎......夫淺知之所爭著末矣。”最後白公勝還是沒聽懂孔子的話,謀反失敗,被迫溺死在浴室中。

為什麼糊塗人聽不懂明白人的話呢?因為他只考慮事情的一面,知道的太淺,所要爭的太末。而明白人知道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凡事要從多方面考慮,要權衡各種因素,才會有最佳選擇,因此做事要找明白人。

欲知下文,請加關注。

朱林律師2017.04.24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