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王中王”陳永栽:身在菲律賓,心繫中國情

國學 陳永栽 老子 孫子兵法 一波說 2017-06-23

陳永栽,是菲律賓最有影響的華人企業家,他享有“銀行大王”、“菸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等諸多稱號,被譽為“菲律賓商界的傳奇人物”, 富可敵國的菲律賓“王中王”。

能夠一生坐下來讀書多好!

菲律賓“王中王”陳永栽:身在菲律賓,心繫中國情

從2016年財報看,去年一年,陳永栽集團淨利潤達93.9億元,此中,旗下菲律賓國家銀行(PNB)淨收入貢獻佔36%,菸草業務貢獻佔27%,亞洲啤酒公司(ABI)佔19%。很多人不知道,無論是收購菲律賓國家銀行、菲律賓航空公司,還是投標香港裕景花圖,創建亞洲啤酒,背後都是一場場驚心動魄的商戰。每逢如履薄冰、危機四伏的緊要關頭,提供決策智慧“火力”的,就是源於陳永栽腦層深處的“文化武器”,這也是這位菲律賓“王中王”永栽“成功樹”奧祕之處。

1934年7月,陳永栽出生於福建晉江青陽下行,其父陳延奎以經商為生。4歲時,陳永栽跟隨父母來到菲律賓的宿務市,當時家境還算富裕,在父母監督下,童年的陳永栽,學習了文言詩文,並接受了基本的初級教育。

可惜好景不長,在準備升讀高中時,由於父親體弱多病,11歲的陳永栽為貼補家用被迫輟學,來到菲律賓南呂宋一家菸廠當童工。在菸廠幹學徒雜役活的陳永栽,每天的工作,就是切割和烘乾菸葉,又苦又累。即使這樣,他仍未放棄學習,下班一回家,就拿出書本自己溫習。

菲律賓“王中王”陳永栽:身在菲律賓,心繫中國情

菲律賓遠東大學校園

在“半工半讀”狀態下,陳永栽不僅考入菲律賓遠東大學化學系,而且還修完了大學課程。還在菸廠工作的他,畢業後被提升為工廠的化學師。

1954年,剛滿20歲的陳永栽在親友的幫助下,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創辦了一家澱粉加工廠,但這卻成了他從商生涯第一次失敗。“看阿公吃肉爛爛”,做什麼事情並非看到的那麼簡單。不服輸的陳永栽,跌倒後又站起來,用借來的本錢開了一家甘油廠,從此開始了開創商業王國之路。

早年的草根經歷和曲折的求學生涯,讓陳永栽感慨萬千,他常對朋友說這樣一句話:“能夠一生坐下來讀書多好!”

有人說,陳永栽在烽火硝煙的商場上,“指哪兒”就“打哪兒”,而且哪兒就成功,在菲律賓,做航空、做啤酒、做香菸,甚至是養豬,幹啥,啥就成“王”。

已是83歲的陳永栽,如今還能通背《孫子兵法》、《論語》,準確劃出《易經》六十四卦,這位華商翹楚的眼裡,從不認為自己是成功的,僅是當做“有所成就”。回顧以往履險如夷、亦靜亦激的商業經歷,他認為自己的創業“好滋味”,就在於將企業經營與傳統文化融會在一起,從商之道處處可見傳統文化的烙印。

熟讀中華古籍的菲律賓富豪

有人對陳永栽的商業之道做出如下評價:在烽火硝煙的商場上,企業經營與傳統文化的融會,使陳永栽把“軟件”做硬了,做成了溫故知新“指哪兒打哪兒”的經營手段;傳統文化和現代企業的對接,使陳永栽把“硬件”做軟了,做成了包容並蓄的各項產業。

菲律賓“王中王”陳永栽:身在菲律賓,心繫中國情

晉江安平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美譽,今年4月,陳永栽考察古代泉州海上絲綢之路

“賺錢無禁區”,是陳永栽的經營哲學,也體現他深謀遠慮,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業精神。但陳永栽更覺得,如孔子說的,人人皆求富貴,本沒有什麼奇怪,可必須“取之有道”。一波教授對中國文化也有很獨特的見解,可訂閱“一波說”深入瞭解。

陳永栽的商業傳奇,引來好多人好奇,也是研究華商的一個重要案例。陳永栽非常喜歡《老子》、《論語》、《易經》、《三國演義》、《孫子兵法》等中文古籍,《老子·五十八章》中“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放在陳永栽心目中,就變成一句:“勝敗乃兵家常事。機會與風險同在,危機中蘊含無數商機。”

1987年,香港迴歸談判之際,股市暴跌,市場較為混亂,許多香港工商界人士對香港的前途缺乏信心,紛紛抽逃資金,香港股市出現恐慌性拋售。

此時,恰逢裕景花園拍賣,許多業內人士都持觀望態度,不敢貿然投標,陳永栽卻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毅然斥資5億港元,大膽標中。“好酒沉甕底”,好的事物總是出現在最後,當初的果斷出手,讓陳永栽賺得盆滿缽滿,幾年之間,就從5億港元升值到百億港元。

“推己及人”,是儒家的價值觀。事業成功後的陳永栽,並未忘記桑梓之情,他從中華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獲得物質財富,再以“反哺”形式回報祖國。

很多海外華商進軍國內市場,多是選擇“北上廣”, 陳永栽卻與眾不同,他將進入國內的投資,首選廈門。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廈門,雖然頭上頂著“經濟特區”美譽,其實是一座實實在在的二線城市,人口基數還不如一些三線城市。選擇廈門而不是奔“北上廣”,按當時的市場規模,單就為商角度而言,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決策失誤。陳永栽之所以將廈門作為投資首先地,更多還是出於個人感情因素,包含著“反哺”家鄉的心意。

在菸廠當童工時,不管工作再勞累,每天收工後,陳永栽都會在燈下閱讀中國古典名著,尤其是《三國演義》,更是他的最愛。一本本中華古籍,伴隨著陳永栽的成長,也影響著他的一些為人處世風格和經營決策。

菲律賓“王中王”陳永栽:身在菲律賓,心繫中國情

菲律賓國家銀行

年逾古稀的陳永栽,平常與人談話,或是演講、接受採訪時,經常會引用書中典故、名句,尤其是對孔子、老子,或《孫子兵法》,更有他自己一番心得體會。《易經》的六十四卦,他能隨手畫出來,還能進一步分析闢理。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退休教授黃炳輝,被學生們稱為真正的“知識赤子”。 退休後的黃教授遠渡重洋,被陳永栽延請為私人老師,兩人“椰風窗前共琢磨”,共研燈下,遨遊文史哲,合寫了多部文史專著,在菲律賓弘揚中華文化。(合著有《老子章句解讀》、《文史經典解讀》和《椰風窗前共琢磨》等)

陳永栽先生除持續多年贊助數以萬計的華裔學生來華學習漢語外,還援助數百名國家漢辦的漢語意願者,派往菲律賓流傳中華文化和進行華文教學改造,他還屢次邀請專家學者赴菲舉行學術講座。

菲律賓“王中王”陳永栽:身在菲律賓,心繫中國情

黃炳輝教授著作

黃炳輝教授,今年86歲,比陳永栽年長3歲,他們一位是雄視萬賈的大商人,一位是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吞吐萬卷的大學者, 之所以能走在一起,除了對中華文化的共同愛好,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特殊情誼。

黃教授出生在泉州市南門橫街一個華僑家庭,考入廈門大學中文系後,再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成了語言巨匠王力先生的得意門生。教授的父親,名叫黃則滋,他早年寄居菲律賓,還加入抗日組織,長期在菲律賓執教。二戰後,他戮力恢復被毀的華文學校,並出任校長。黃校長桃李滿園,陳永栽就是當年一位貧困學生。黃老先生慧眼識璞,對他呵護有加,黽勉志學。

熱愛華文的陳永栽,也經常用裡面的道理,應用在日常處理問題上。《論語·衛靈公》有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的是處理人和人的關係,待人處事的原則,此句用在他投資的廈門“銀行中心”建設項目,就得到新的註解。

菲律賓“王中王”陳永栽:身在菲律賓,心繫中國情

廈門銀行中心大廈

今天的大中城市裡,越來越多超高層建築大量使用玻璃幕牆,太陽一照,強烈的反光猶如“第二個太陽”,令相關玻璃幕牆 “光汙染”的投訴到處都是,周邊的居民苦不堪言!

當年陳永栽進軍國內市場,廈門“銀行中心”大廈,是陳永栽買下老造船廠舊地起建的,他是陳永栽家族在中國第一個涉足地產項目。彼時,正逢亞洲金融風暴,出現了一些寫字樓、別墅、廠房空置現象,不少開發商信心受挫。

大廈落成典禮時,當時的菲律賓總統埃斯特拉達訪問廈門,參加了剪彩儀式。“銀行中心”層高36F,是廈門當年最好的甲級寫字樓,不但配置國內寫字樓第一梯速的進口電梯,樓頂還設有直升機坪。

為了不讓大樓變成區域“第二太陽”,給周邊居民造成光汙染,陳永栽和他的企業團隊,選擇了當時最昂貴的超大雙層夾膠玻璃,來作為寫字樓的幕牆。這種玻璃,不僅高強度、抗壓裂、抗颱風,更在於它不反光,光是玻璃和施工成本,就是一般幕牆玻璃的幾倍。要知道,這是在金融危機發生之時,但為了“推己及鄰”,花費如此大成本,陳永栽卻認為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很多企業家,在事業有成之後,都會從事一些慈善工作。在家鄉晉江及廈門等地,遍佈著陳永栽的慈善足跡。與別人不同的是,陳永栽把弘揚傳承中華文化,作為家族慈善事業的最主要部分。

今年4月25日,陳永栽向晉江捐贈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刊本。《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編纂的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是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完備的集成之作。其中,文淵閣《四庫全書》存錄了66家98部晉江歷代文獻典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