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憋說話,我來講

國學 孔子 論語 中國歷史 司馬小司 司馬小司 2017-08-31

十三歲那年學《論語十則》,班主任要求默寫,錯一個字,抄一遍。無奈我實在記不住哪句話出自哪個章節,於是華麗麗地被罰抄了十一遍。等我抄完我就發現,有些東西啊,你光靠背,那是背不會的,只要你抄上個十來遍,嗯,你還是記不住......《論語》算是我當時最深惡痛絕的一本書了!

到了高二那年,重讀論語,我向語文老師提出了一些我的問題和看法。

1. 《論語》並非孔子所做,其中表達的想法和孔子的原意會不會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2. 孔子所處的時代和當代相距太久,價值觀相差甚大,所以很多話是不是聽不得?例如那句著名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3. 《論語》這本書流傳到現在,不知經歷了多少遍的解讀,本意和現在的意思是否存在差別?

4. 《論語》中記載的是孔子一生各個時期的想法,但是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想法必然會發生很多改變。或許《論語》中留下了很多年輕時孔子的想法,但是又在年老時被推翻。

5. 我認為孔子最偉大的地方應該是他的行,而不是他留下來的那些言語片段。

我們老師聽了,沉默了片刻......

然後,點了點頭說,你說的很有道理啊(幸虧不是說你去把論語抄十遍)。現在想想,有時候碰到一個很好的老師是多麼的幸運。

子曰:憋說話,我來講

孔子的一生

孔子,子姓,孔氏(春秋時期姓與氏不同),名丘,字仲尼。孔子的先祖是宋朝的貴族。

“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敢餘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餘口。”—《史記 ·孔子世家 》

在孔子之前,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有九個女兒卻只有一個兒子,叫做孟皮,但孟皮是個有腳殘的人,在當時的社會,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史記》中的吳太伯當時為了不繼承王位就主動弄傷自己的身體,《大秦帝國》中,贏虔為了向父親證明自己再無即位的打算從而剁掉了自己的一根手指就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叔梁紇就盤算著再生一個,於是六十六歲的叔梁紇就娶了十五歲的顏徵在,夫妻在尼山居住生下孔子。《史記》有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此處的野合指的是叔梁紇與顏徵在結婚無論是年齡還是身份都與禮不和,想歪的請去面壁)。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死,顏徵在母子被趕出家門。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顏徵在去世,那一年孔子17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正是孔子本身的寫照。不知道孔子在教導曾子時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心中是不是會想起為自己操勞過度年僅三十二歲就過世的母親。

孔子成年後,逐步踏入仕途,幾份工作做得都相當不錯(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但是他接下來的仕途並不順暢,先是趕上內亂,在齊國得不到重用且被猜忌以至於倉皇逃回魯國。靜心修書一段時間再次出仕,但是這次仍然沒有好的結果,孔子在魯國無法被重用最後被排擠,不得不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在外國經歷了十四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後,孔子在六十八歲那一年再次回到魯國。但是他老了,真的老了。在他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不被重用,何況現在是一個孱弱的老人。

五年後,七十三歲的孔子帶著天下大治的抱負去世了。

子曰:憋說話,我來講

我心中的孔仲尼

縱觀孔子一生,他的一生無疑是悲劇色彩的,幼年喪父,十七歲喪母,老年喪子,一生都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卻終究沒能實現,輾轉各地又四處碰壁,幾次身處險境,差點丟掉性命。

但是我仍然想說,這是一個偉大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這要從國人的信仰談起。(以下為嚴肅時間)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開始嘲諷中國人,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或許是生活中真的有很多的失意,或許是中國人從近代史開始就跪了太久了,自卑了太久了,膝蓋都長到地板上去了,很多國人還真的信了這句話。

所以,中國人有信仰嗎?

有!當然有!不但有,而且我相信這是最渺小卻也是最偉大的信仰。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用《易經》中一句話來概括再合適不過了,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中國近5000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不知遭受過多少打擊,蒙古的騎兵踐踏過,滿清的大刀屠殺過,資本主義列強掠奪過。

那又如何呢?

當年的騎兵被朱元璋們打得找不到東西南北,倉皇逃竄;

當年的辮子統治者現在已經被同化成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當年侵略過的列強現在還敢露出他們的獠牙嗎?

中國人靠什麼做到這些,靠什麼挺過這些艱難的日子?

上帝耶穌的保佑?真主安拉的庇護?還是我佛的慈悲?

都不是,中國人靠的是自己!

從古至今,一向如此。

生病了,用不著先知來拯救我們,我們自己嚐遍所有的草藥;

洪水來了,找人去治水,父親治不好,兒子頂上;

討伐暴政前占卜,結果不祥,那就把龜殼摔個稀爛;

蠻人騎兵騷擾,就修起來長城阻擋他們。

神不佑中華,而中華當自強!

所以現在,你可以去信仰任何宗教,那是你的自由,也是值得尊重的選擇,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請不要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了,開什麼玩笑了,你根本不瞭解中國。

孔子不信神,所以“子不語怪,力,亂,神。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信人,所以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他相信他身上肩負著傳承周文化的責任。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他堅信這是他的責任,他奔波一生也就是為了這份責任。

孔子曾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五十歲左右經歷了什麼?

前505年(47歲),季桓子執政。陽貨執季桓子,往見孔子,欲其出仕(《孔子世家》)。

前501年(51歲),陽貨奔齊奔晉,孔子為中都宰公山弗擾以費叛,召孔子,孔子欲往。

前500年(52歲),孔子為司空,繼任大司寇,於夾谷之會相魯定公。

前498年(54歲),子路為季桓子宰。孔子墮三都,先墮邱,次墮費,墮成不克。公山弗擾攻魯定公,被孔子挫敗,奔齊奔吳。孔子以魯大司寇攝行相事,誅少正卯。

55-68歲,孔子周遊列國,凡14年。

在周朝末期,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的人生目標是天下恢復禮制,推行仁政,但是他窮其一生卻終究是沒能做到。

在陳國顛沛流離時,他甚至發出過這樣的感嘆: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我想,也許孔子在離開魯國後或許已經隱隱約約地感到了自己這一生都無法完成他的政治理想,他勸人向善,說服統治者施行仁政,一生勤勤懇懇不知疲倦,可是,到最後他一敗塗地。一個人即使能力再強也無法與時代抗衡,這是孔子的悲哀。所以每次我讀完“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時,總能感覺到一絲淡淡的淒涼,彷彿是一個走到生命盡頭的老人在回憶自己的一生時,娓娓道來那些激情燃燒的壯年時光和識相知命的無奈。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知其不可而為之,一個無畏的人。

子曰:憋說話,我來講

成或敗?

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

喪家之犬,這是當時人們對孔子的評價。

但是回頭看,孔子真的失敗了嗎?

也許他真的失敗了,無論是在他活著的時代,還是以後的幾千年裡,他理想中的政治社會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哪怕是一天。

但,或許沒有吧,畢竟他的思想被後世發揚光大,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畢竟千年以後,滄海桑田過去了無數英雄豪傑才子佳人只剩下幾寸墳冢,但是為夫子建起來的廟堂卻隨處可見。

畢竟我們要感謝這個人,他教導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他教導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他教導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揭開了知識高牆的第一塊磚,把知識的特權從貴族子弟傳給百姓;

他帶給中華文化的影響,超過歷史上任一個王侯將相。

偉哉,夫子,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