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山石的畫法無非是勾勒,皴、擦、點、染。皴法是表現各種石質紋絡的主要手段;是中國畫特有的繪畫技巧和符號化的形式語言;它既具象,又抽象;它可以表現具象的山川地貌,畫家也可以通過它表現自己特有的審美取向和精神氣質;也是國畫區別其他畫種表現自然景觀的主要特徵之一。五代以前,在表現山石時已經出現了皴法,發展到宋代各種皴法日臻成熟,又經元、明、清不斷完善。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皴法大體可分為:披麻皴、斧劈皴、雲頭皴、雨點皴、米點皴、解鎖皴、牛毛皴、折帶皴、鬼臉皴、亂柴皴、梯田皴、石卵皴、骷髏皴、荷葉皴、磐頭皴等~~不同時期、不同畫派、不同畫家在運用以上繪畫技法時也各有特點,各有變化。有的先勾後皴;有的皴、擦、點、染一氣呵成。因此在學習各種技法時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變,否則就會缺乏變化,呆板不生動。

國畫山石畫法(披麻皴)

披麻皴——是中國山水畫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王維、董巨是其畫法的鼻祖,也是歷代文人畫所常用的畫法。此法在表現江南丘陵山巒有其獨到之處,元代黃公望,清代四王多用此法。

其畫法要領:多用“中”“偏”鋒(筆含水份要少),行筆時用筆肚走出飛白來,儘量做到空靈透氣,筆筆清晰,切忌粘黏。也有高手用中峰畫出“毛”而空靈之感,如元四家的黃公望,他的披麻皴多用中鋒畫成,難度甚大。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國畫山石畫法(斧劈皴)

斧劈皴——是中國山水畫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五代衛賢已初見苗端,成熟盛行於宋代。李成、李唐是其畫法的大師,南宋時期的馬遠、夏硅也是其畫法的傑出代表,明代的唐寅又有所變化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此畫法又有所興盛。此法之所以在北宋時期大為興盛,主要是因為, 統治者要求畫家著力表現國家的興盛山川的秀麗。斧劈皴法有利於表現北方大山大水的大國氣度,比較應和北宋國情的需要,這一時期是我國繪畫史上最輝煌的篇章,國立畫院的設立,院體畫風的興盛,畫家可以登堂入室,聲名顯赫,受朝廷俸祿,諸多力作多出於這一時期。

此畫法的要領:中鋒勾勒外輪廓線,側峰皴擦渲染,也有高手在勾勒輪廓線時,與皴法巧妙結合,虛實相兼,變化多端。有人認為此法陽剛有餘而韻味不足,其實不然,還是沒有充分掌握其要領。用此法切記:外輪廓線不能太“實”;要反覆皴染,層層透氣;必須與渲染相結合(不至於 太“幹”太“燥”),在強化陽剛的同時,要畫得潤澤;建議最好用絹和熟宣紙來表現。

斧劈皴——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國畫山石畫法(雲頭皴)

雲頭皴--是中國山水畫常用皴法之一,一代宗師郭熙是其畫法的開創者,北宋、南宋盛行一時,其後經元唐棣有所發展變化。此法主要表現黃河流域的丘陵山川,著重表現北方山水氣勢崢嶸、渾厚倉健之貌。郭熙用此畫法創作出許多千古絕唱的偉大作品,如:《早春圖》、《關山春雪圖》、《幽谷圖》等。

其畫法要領:畫峰頂輪廓線時,中鋒行筆,畫山低輪廓時,拇指、食指、中指碾著筆管行筆,筆鋒要有變化,不可僅用中鋒畫輪廓線,且多數地方不可一次畫完,要反覆描摹。皴法多用側峰畫出,並要求溼筆畫皴法,變化多端,這一點很難掌握,須常加練習方能做到。渲染時,一定要重點突出,不可平均施力,層次變化多,黑白變化明顯。此畫法貴在渾厚,技法要求頗高,難以掌握,後人很少用此法(成本高-最好用絹本,作畫時間長)。清代的袁江、袁耀雖是用此法的高手,但畫的清逸單薄,不能很好把握此法。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雲頭皴——宋 郭熙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雲頭皴——宋 郭熙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雲頭皴——宋 郭熙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雲頭皴——宋 王詵

王詵的雲頭皴法與郭熙的畫法相比,重皴法染法,稍欠缺用筆;重點強調不夠突出,對比也不強烈,畫得較“灰”;並加有李成的皴法。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雲頭皴——元 棠棣


唐棣是宋代以後運用此法的又一高手,畫法酷似郭熙,但其用筆相對細碎,不如郭熙整體。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雲頭皴——元 朱德潤

朱德潤在運用雲頭皴時,刻畫的重點與郭熙相反,郭熙把石頭底部畫重,有很強的質感和體積;而朱德潤強化的是石頭的頂部,運筆較短促,隨意性強,寫意味道濃。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雲頭皴——當代 陸儼少


陸嚴少的雲頭皴法是筵席王蒙的畫法,重筆墨不重質感,變化較多,富有創造力。

國畫山石畫法(米點皴)

米點皴———始於北宋“米氏”父子,是中國山水畫常用皴法之一。“米點皴法”有人細分為“大米點”“小米點”,在此我們統稱之為米點皴法。宋以後宣紙的出現特別適於“米點皴法”表現江南雨後朦朧的霧氣和雨中滋潤的山川,士大夫文人玩賞筆墨又多了一種重要手段。明代董其昌把山水畫分“南北宗”之後,此畫法更是被文人墨客所推崇。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四王”是其畫法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畫法的特點:用淡墨畫出山形,沿山形皴出層次後,橫筆排點。在用“米點皴”時,不可太過“瀼”而點法無形,要乾溼相間,否則就會缺乏力度。

米點皴——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宋 米芾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宋 米友仁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元 王蒙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元 高克恭


高克恭是“二米”最忠實的繼承者,他的造型似乎更接近“大米”。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明 董其昌


董其昌是“米點皴”法繼往開來式的人物,他在繼承米點皴法基本畫法的基礎上,加上披麻皴和折帶皴及其他皴法,豐富了米點皴的畫法,使米點皴更具表現力。他的畫法對以後的畫家特便是清代的“四王”影響甚大。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明 沈周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明 董其昌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清 八大(待定)


八大山人是用米點皴法的高手,他的山水畫大部分是用米點皴加披麻皴,他的米點皴畫得嫻熟老辣且有“毛”感,他把山川表現得蒼茫鬱蔥。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清 石濤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清 王原祁


拒絕呆板,國畫中山石的五大皴法詳解

米點皴:當代 齊白石

國畫山石畫法(雨點皴)

雨點皴——有人稱之為:豆瓣皴、刮鐵皴,也是中國山水畫常用皴法之一。北宋李成的皴法中也加有雨點皴,但真正的鼻祖應是范寬、燕文貴。歷史上常用雨點皴法的畫家甚少,直至清代的龔賢在雨點皴法上有所體悟和發展,當代某些畫家在使用過程中有所創新。

此皴法的特點:用中鋒畫外輪廓,禿筆沿著山石的形態,由上向下皴行筆,且行筆要短,乾溼相間,筆墨要質樸厚重,密點攢簇,參以“刮鐵”的筆道,不可只用幹筆或溼筆,否則就會沒有層次感,缺乏渾厚潤澤之感。它的染法與其他皴法的染法有所不同:渲染用筆與皴法用筆相同是點出來的,只是含水分要多,局部甚至出現流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