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是如何構思作品中的章法?這裡說的實現方法很實用

中國畫自誕生以來,人們就在其中尋找著用筆、構圖、氣韻等畫的整體意象及局部細描,使得繪畫達到與人的氣質相吻合的要求。但是,一幅作品中,首先給人的不是用筆,不是氣韻,而是章法構圖的印象。這就是顧愷之所說的"置陳佈勢",在謝赫的"六法"之中也叫做"經營位置"。

什麼是章法?

在中國畫中,章法的概念是十分明確的,它是"立意定景"後,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以合理的"象"表達出來的一種佈局格式。

清代畫家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對畫的立意章法的重要性作出了判斷:

畫家是如何構思作品中的章法?這裡說的實現方法很實用

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意庸則庸,俗則俗矣。

這就說明中國畫在章法之前,還應當立意,由作者自己的"意"來決定章法的格式,並且這個"意"不能是庸俗的,因為"意"是先行一步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意在筆先"的原理。例如唐代畫家王維也在《山水論》中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這裡有一個詞叫"意",往往被人們理解成人的思想,這只是一個片面或是字面意義上的看法,而近代學者蔣孔陽在他的論文《形象思維與藝術構思》中這樣認為:

中國繪畫"意在筆先",這"意"不是指思想,而是指結合了思想在內的形象。必須把形象在內心中完全醞釀成熟,然後體態神韻,宛然如見,再行落筆。由於形象先已完整地成長起來,所以畫出來的形象也就自然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章法並不是簡單地由創作者在紙上勾勒出一個草圖模式,哪裡是主,哪裡是次,又哪裡是近,哪裡是遠,而是在構圖之前應當應當確定自己的是"意",發揮其統領、決定的作用,並且"意"應當是成熟於胸的完整體態。

畫家是如何構思作品中的章法?這裡說的實現方法很實用

章法的確定

在繪畫的創作中,當我們把想要表達的"意"成竹在胸的時候,就要見諸於筆墨和紙端,如此,手到、筆到,即可逐漸成畫。

但在章法的構成上,也有多種方式方法,有的是從大到小,由面到點,也有的則相反,聚焦一箇中點,再向外擴散,不論如何構思,都是要求按照"取景定景"的原理來完成。

北宋畫家郭熙、郭思《畫訣》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話:

凡經營下筆,必合天地。何謂天地?謂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方立意定景。見世之初學,遽把筆下去,率爾立意觸情,塗抹滿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哪得取賞於瀟灑,見情於高大哉?

這裡,二郭大師為我們提供了畫中的天地之說,並指出了當下人不立意定景之做法,看似下筆如神,實則"令人意不快"。這就說明了很多畫家在作畫之初,乏于思考,鋪紙就畫,哪些能畫得出好的作品來?這是最為應當反對的做法。

畫家是如何構思作品中的章法?這裡說的實現方法很實用

五代時期的大畫家荊浩在《山水節要》中指出:

意在筆先,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山立賓主,水注往來。布山形,取巒向,分石脈,置路灣,模樹柯,安坡腳,山知曲折,巒要崔巍。石分三面,路看兩岐。溪澗隱顯,曲崖岸高低。山頭不得犯重,樹頭切莫兩齊。在乎落筆之際,務要不失形勢,方可進階。此畫體之訣也。

荊浩認為,作畫設意之時,要從"形勢"上入手,遠的景則取其勢,而近的景要突出其質,這裡的"質",按照作畫時的要領理解的話,則是細化部分,同時他對山水畫中的各種景物作出了明確的應當注意的事項,涉及到了章法構圖中的大小章法問題。對於大章法要用"勢"來寫,而小章法則要"刻畫",使其活靈活現,顯於生動。

由此還可以說,畫中有主有次,有賓有客,這不僅是立意構圖的方法,也是描繪中的方法。元代畫家湯垕在《畫鑑》中說:

畫家是如何構思作品中的章法?這裡說的實現方法很實用

畫有賓主,不可使賓勝主。謂如山水,則山水是主,雲煙、樹石、人物、禽獸、樓觀皆是賓,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賓者遠近折算須要停勻。

賓主實際上是說畫中要處理的矛盾關係,在表現山水畫時,不可能本末倒置,喧賓奪主。但是,這處理這些賓主關係時,則要考慮其中的點與塊、塊與面的呼應關係,使得它們之間相互照應,相互顧盼,有輕有重,有主有次,方可鮮活起來。正如明代畫家沈顥在《畫塵》中所說:

先察君臣呼應之位,或山為君而樹輔,或樹為君而山佐,然後奏管傅墨,若用朽炭躊躇,更易神餒氣索,愈想愈劣。

當然,除此之外,章法中還應當考慮構圖中的開合、虛實、藏露、繁簡、疏密、縱橫、參差、動靜等等關係,這都是在營造章法關係時需要多方考慮的基本因素。

培養對章法表現的靈活多樣性

人的思想認識是來自於多讀書、多思考,並且加強修養,增加閱歷,才會使人見多識廣。中國畫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大畫家,無不重視對讀書和注重藝術的修養,正如前人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畫家,更應當從前人那裡獲取有用的知識,從大千世界中找到靈感。

明代畫家李日華在《墨君題語》中談到了畫家讀書的問題:

畫家是如何構思作品中的章法?這裡說的實現方法很實用

繪事必須多讀書,讀書多,見古今事變多,不狃狹劣見聞,自然胸次廓徹,山川靈奇,透人性地時一灑落,何患不臻妙境?

他認為只有多讀書,才能從書中看到有用的知識,並且心中裝的多了,見的多了,自己的悟性、靈性也就會油然而生,再也不為"無筆無墨"而焦急。他還說,蘇東坡整天讀書,廣交朋友,討論天下事,所以胸次高朗,"涵浸古人道趣",成為一代豪人。

中國畫最講究"氣韻生動",這是畫的靈魂,也是精神,氣韻從哪裡來?又如何表現?除了從書中來,也來自用筆。北宋畫家郭若虛在《論用筆得失》中說到:

畫家是如何構思作品中的章法?這裡說的實現方法很實用

凡畫,氣韻本乎遊心,神采生於用筆,用筆之難,斷可識矣……所以意存筆先,筆周意內,畫盡意在,像應神全。夫內自足然後神閒意定,神閒意定則思不竭而筆不困也。

除了"意存筆先"對章法的構思外,想要獲取畫中的神采氣韻,另一個方法就是用筆。當然,"書畫同源",這裡所說的用筆是指書法的用筆,好的筆法自然會產生有氣韻的作品。

儘管古人提出了多種對章法有益的方法,但總體來說,章法在構成前夕,必須是人的思想意識,"定景立意"、"意在筆先",而這些卻需要畫家走向自然、多讀書、多思考才能得到,除此之外,解決方法的問題,還要向傳統要方法,一手伸進傳統,一手伸向自然,在傳統中求創新,在創新中不失傳統,這才是立意立畫之根本。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整理髮布,歡迎關注,一起長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