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李迪 紅白芙蓉圖

2幅

絹本著色 各25.2×25.5

東京國立博物館

李迪為仕奉中國南宋宮廷的畫院畫家,是南宋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從現存作品的紀年以及其子李德茂(亦為畫院畫家)的經歷等來判斷,可知李迪應活躍於南宋前半期,即十二世紀後半。

李迪擅長描繪花、鳥、以及動物,本畫為李迪現存作品中的最高傑作。由於兩幅均題有落款「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可知為慶元三年(西元1197年)的作品。

芙蓉的品種應為醉芙蓉,最初花呈白色,接著會逐漸帶有紅色。本畫的描寫極為寫實,用筆纖細且色彩層次微妙,因而富於情趣。善用餘白的畫面空間也顯得自然而靜謐。

兩幅畫本來應為各自獨立的冊頁,但為了配合由日本茶道的審美觀所誕生的「唐繪」鑑賞(在此唐繪指自中國帶回日本的繪畫),因而被改裱成一對掛軸。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元 因陀羅 寒山拾得圖

紙本墨畫 35×49.5

東京國立博物館

寒山與拾得,相傳是住在天台山國清寺,師事於豐幹禪師的唐代傳奇性人物。描繪寒山、拾得的畫作,自宋代以來就一直在禪僧間廣受喜愛。所謂「禪機圖」,係指以和禪宗有關的逸聞佳話為主題的圖畫。

本圖是描繪寒山、拾得二人被問及豐幹禪師行蹤時,沉默不語、只是呵呵大笑的情景。雖然因襲了將人物臉部畫得細緻、衣衫以粗略筆致來表現的水墨人物畫傳統,然而卻更具有因陀羅個人獨有的簡略作風。

因陀羅的繪畫作品在日本極受寶重。在收放本圖的盒子上,有精通茶道而著稱的松江藩主鬆平不昧的題簽,作為淺野家舊藏中之名品向來廣為人知。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李氏 瀟湘臥遊圖卷(局部)

紙本墨畫 30.3×400.4

東京國立博物館

本作為現存中國宋代水墨山水畫中最為優秀的作品之一。過去曾傳為北宋文人畫家李公麟的作品,與顧愷之〈女史箴圖卷〉等作品並列,在清宮中為幹隆皇帝收藏的四名卷之一,深受重視。不過近年得知為與李公麟同鄉的李姓畫家所作。

瀟湘為中國湖南省洞庭湖南方的風景勝地。本作是為了禪僧雲谷禪師而繪製,雲谷禪師遍遊各地卻遺憾未能造訪瀟湘。畫中描繪出廣闊的瀟湘山水,以細膩的筆致畫出漁舟與村落,並以充滿逸氣的筆致描繪樹木。全卷以淡墨為主調,運用墨色濃淡成功地表現出大氣微妙的明暗。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梁楷 出山釋迦圖/雪景山水圖

絹本墨畫淡彩

東京國立博物館

梁楷,南宋宮廷畫家,擅繪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師從南宋初期的宮廷畫家賈師古,且畫風飄逸,被讚譽為青出於藍,據說其精妙筆法令宮廷之中無人不為之折服。出山釋迦圖與雪景山水圖是展示梁楷精妙筆法的人物畫與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出山釋迦圖所繪的是釋迦在領悟長期苦行並非證悟之道後走出深山的姿態,從圖中的落款“御前圖面 梁楷”來看,明顯可知此為他在宮中所創作的作品。而釋迦容貌的精細寫實表現手法早已超越形似,似乎向人們傳遞著釋迦的內心,實為佳作。

雪景山水圖以大雪覆蓋的高山為背景,繪有一位在酷冬嚴寒之中騎驢的旅人,與南宋馬遠、夏珪風大量使用留白、僅表現出自然一角的山水畫不同,這幅畫出色地表現出大自然的博大精深。畫面中相對於大雪山顯得細微渺小的騎驢人物的精細表現、以及雁群飛過山等畫面的各個角落都展現了梁楷的精妙筆法,如實地體現了梁楷作為山水畫家的不凡功力。

傳梁楷雪景山水畫是南宋至元代的梁楷派畫家的作品,估計原畫面還要大些,可能是為了製成三幅成組擺設之需而被裁斷。

梁楷的出山釋迦圖和雪景山水圖、傳梁楷雪景山水圖這三幅圖上有足利義滿的“天山”印,故推測畫作被舶入日本之後,可能在足利義滿時代曾作為三幅一組供人鑑賞。其在足利將軍家的蔵品目錄《御物御畫目錄》中被記載為“出山釋迦 脅山水 梁楷”,作為東山御物中品相最佳的唐畫而被珍藏。繼足利家之後作品傳至若狹酒井家,其後則分開傳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傳至三井家、出山釋迦圖和傳梁楷雪景山水圖傳至本願寺等地。昭和23年(1948),三井家的雪景山水圖歸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蔵。此後多年,出山釋迦圖於平成9年(1997),傳梁楷雪景山水圖於平成16年(2004)相繼歸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蔵,在經過漫長歲月之後作品終於再次成為一套。這三幅一組是東山御物的上乘佳作,極其珍貴,曾經分別被單獨指定為國寶和重要文物,平成19年(2007)被合併指定為一件國寶。

唐代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唐 樹下人物圖

吐魯番(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出土

絹本著色/紙本墨書

140.0×56.0/29.0×450.9

東京國立博物館

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地區的古墓群位於地下,沿著斜坡墓道向下有墓室,規模較大的古墓還設有附屬墓室。墓室內部裝飾有繪畫,放置有泥俑以及染織品等各種陪葬品。送葬的方法為土葬,由於氣候乾燥,至今已發現了多具墓主木乃伊(乾屍)。

帶有茶色邊框的畫面中,繪有在樹下正要摘下頭巾的男子以及雙手捧男子衣袍左邊袖子的年輕侍從。此幅繪畫的裡側,貼有吐魯番柳中縣高寧郡開元4年(716年)的戶籍。戶籍的保管期限有一定的規定,據推測此戶籍檔案於730年左右被廢棄,由此可知作品的製作年代較之要晚。

南宋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唐繪手鑑“筆耕園”之一傳徽宗梅雀圖

絹本著色 23.0×24.2(團扇形)

南宋~明時代 13~17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筆耕園》,是將室町時代以後舶來的中國畫彙集而成的手鑑。收錄作品60幅,其主題、畫法和樣式各異,並據此在各圖上加有不同畫家的名字。經鑑識的畫家人數達49名,宋元時代畫家的名字較多,但其中也有明代畫家的名字,還夾雜了一些明代作品,因此可以說,在作品的收集與鑑識之中,反映出中世、近世舶來中國畫的時代動向。當然,對這些作品的鑑識不能全信,但這60幅作品中不僅有南宋名家夏珪的山水圖之類的難得佳作,還有其他一些品質極高的作品。此外,有些作品除了帶有鑑識標記外,還帶有落款和印章,作為手鑑,其內容值得稱道。漢畫作為室町時代之後繪畫史上的一大流派,一直將此類中國繪畫作為範本,而本手鑑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中國繪畫的接納和認同狀況,可謂是珍貴史料。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傳宋 石恪 二祖調心圖

紙本墨畫 各35.3×64.4

東京國立博物館

石恪為五代後蜀畫家。師從畫火名家張南本,精通水墨人物畫。石恪之畫,面貌細膩,衣紋粗簡,畫風飄逸,堪稱極品。他的畫也奠定了後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基礎。此二祖調心圖與石恪的水墨畫風最相彷彿。一說認為該作所畫非中國禪宗的二祖慧可,而是豐幹、布袋等禪宗散聖。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禪僧 牧溪(法常) 遠浦歸帆圖1幅

京都國立博物館

中國湖南的瀟水與湘水合流之後,匯注入洞庭湖一帶,自古以來以名勝之地而聞名,文人騷客從瀟湘的風景選出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靜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等八景。據傳在北宋時期十一世紀中葉左右,文人畫家宋迪開始將這八景合繪成為一卷。

自此以後,瀟湘八景成為許多畫家喜愛的畫題。這件作品是把南宋時期十三世紀左右,把擅長水墨畫的禪僧牧溪所繪圖卷一景一景的裁斷,改裝為軸輻作品的其中一幅。關於此,一般認為是足利義滿將軍(1358-1408)所為。由於本圖末尾有足利義滿將軍“道有”的鑑藏印,其後又為織田信長所收藏,因此曾經是倍受矚目的名作。

本圖的構圖與筆墨乍看之下十分簡單,但是畫家重複的施以淡墨、利用墨色的變化成功地表現出為煙霧所包繞的瀟湘地方,溼潤大氣的動感以及光的移動等等。不只是煙雲慘淡之狀,還有活用了平遠構圖這一點,都可以說是繼承了瀟湘八景圖創始畫家宋迪風格的傑作。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傳馬麟 梅花雙雀圖

絹本著色 28.0×29.0

山本達郎氏捐贈

東京國立博物館

馬麟是活躍於中國南宋時代寧宗(1194~1224在位)時期的宮廷畫院畫家,他是南宋畫院的代表性畫家之一馬遠之子,秉承家學,善長描繪山水、花鳥、人物等。

本圖中附有相傳為能阿彌所寫的標題“梅雀 右 馬麟”。本圖在日本自足利將軍家以來,一直作為馬麟作品而流傳於世。圖中無落款,是否為馬麟作品尚不確定,但從梅枝的筆法表現與馬遠派相通,此外,梅花、雀等的表現手法細膩,屬於南宋院體畫的特色。畫面右上角有“雜華室印”(白文方印),據說是第六代將軍義教的鑑蔵印,與東山御物一脈相承。在日本還有收藏於五島美術館的“梅花小禽圖”,傳聞也出自馬麟手筆,與本圖尺寸相同,也有“雜華室印”,與本圖一起作為雙幅畫供人鑑賞。曾為山本達雄舊藏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佚名 竹塘宿雁圖

絹本著色 25.0×26.1

東京國立博物館

郊外田野、流淌的小河、參差的河岸、群棲的小鳥等,描繪此類淺顯景色的畫被稱為“小景畫”。傳統上將中國五代時期的畫家惠崇尊為小景畫的始祖,此類畫為北宋時代末宗室畫家們所好,其後的畫家們也對這種特殊的畫態頗感興趣。小景畫的遺作不多,年代久遠的作品更加稀少,而本圖就是其中難得的遺作之一。

圖下方繪有大雁群棲在敗蘆枯蓼的汀洲中,是小景畫中常見的情景。右方的土坡為細竹林,其中有枯木如倒臥一般伸出一枝樹幹。枯木梢上停著一隻小鳥,令人印象深刻。枯木上還夾著兩枝斜向伸出的竹子,其中一枝下垂,竹枝張開將視線遮住。竹子以細墨線勾出,淡綠色賦彩。蘆葦以淡墨色勾出,淡褐色賦彩。枯木以抑揚筆線勾出,加淡墨的小筆觸繪成。與此類竹與樹木的描繪手法相比,大雁並無輪廓,即採用“沒骨”技法,展示了主題與畫法的傳統,意味深長。水面和餘白以淡藍色渲淡,用來充實空間表現。

作為這種小景畫的遺作,有傳趙大年筆的《山水圖》(重要文物、大和文華館收藏),本圖中大雁、小鳥等描繪技法元素與其類似,但上圖採用開放式構圖的表現手法,而本圖則具有向心性,在描繪上更追求精緻,自然地透露出一種有別於其他畫作的風格。經推測,其製作年代應不晚於南宋初期,可謂是小景畫乃至宋代山水畫的珍貴遺作。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傳宋汝志 雛雀圖

絹本墨畫淡彩 21.6×22.5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幅宋畫名作完美的刻畫出雀巢內外忙著振翅欲飛的雛雀們可愛的瞬間之姿。作品未描繪背景,而是採用水墨及淡彩, 以異常細膩的筆風,準確描繪出雀巢及雛雀。畫面真實的彷彿可以聽見雛雀的鳴聲和振翅聲,雛雀羽毛的細膩表現,以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雀巢線條的剛勁且直接的表現方式,可以看出畫家的不俗功力。狩野惟信(養川院)在箱書(即名作相關記錄)中曾將其作為南宋畫院畫家宋汝志之作,但並無確證。宋汝志為錢塘(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末期的理宗景定年間(1260~64)左右供職於宮廷。據說其師從同為畫院畫家的樓觀,長於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的繪畫。相傳在南宋滅亡之後,其歸入道教做了道士,但詳細情況不甚明瞭。一般認為該作品與船載運至日本的其他宋畫的小掛軸一樣,原本是作為畫冊而繪製的,但舶至日本後,為了配合茶道情趣而將其改裝成掛軸以供鑑賞。淺野家舊藏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傳南宋 趙昌 竹蟲圖

絹本著色 100×54.5

東京國立博物館

本圖是一幅著名的“趙昌之曲竹”作品。其以細膩的筆法和鮮麗的賦彩,寫實地描繪出曲竹、以及周圍的地瓜、雞冠花、蝴蝶、蜻蜓、金鐘兒、紡織娘等草蟲。一般認為草蟲圖中描繪的花草和昆蟲各有寓意。例如:瓜的寓意是子孫興旺長久,而本圖中也畫有瓜。此外,雞冠花上與蟈蟈,表示出人頭地的“官上加官”吉祥圖。而本圖中雖未畫有蟈蟈,但推測是以雞冠花來表示出人頭地的寓意。相傳本圖作者為趙昌,是北宋前期的畫院畫家,據說是畫花鳥、尤其是畫花木折枝的折枝花名家,自稱“寫生趙昌”。本圖為傳趙昌作品,但依然是現存草蟲圖中的頂級之作。畫上有“雜華室印”之印,據說為足利義教之印,在日本作為東山御物而被珍藏。曾為淺野家舊蔵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傳南宋 毛鬆 筆猿圖

絹本著色 47.1×36.7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幅猴圖在表現上非常出色,超越了單純的寫實,在眾多的宋畫當中亦堪稱名品。據說所畫的是日本猴而非中國猴,除水墨之外還使用了金泥,工筆細膩自然。南宋畫院畫家毛鬆所作的說法始於狩野探幽,但此說缺乏依據。曾由武田信玄捐贈與曼殊院覺如。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傳南宋 顧德謙 蓮池水禽圖

2幅

絹本著色 各150.3×90.9

東京國立博物館

在中國江南的毘陵(常州)等地,自五代以後,著色畫,水墨畫中均頻頻出現蓮池水禽圖。本圖帶有五代南唐顧德的款印,但屬南宋末期著色畫的代表性作品。畫作中可見蓮花自蓓蕾到開花再到落花的時間的推移。三井家舊藏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傳南宋 馬遠 筆寒江獨釣圖

絹本墨畫淡彩 26.7×50.6

東京國立博物館

本圖描繪了在廣漠寒江中釣者乘舟獨釣的場景,是最大限度地利用餘白效果的馬遠派的傑作。但是,在船的略微靠上方一帶有絹補接的痕跡,由此推斷,此作品原本可能是一幅更大畫面的作品。另外還有源自南宋寧宗妃恭聖皇后所居坤寧殿的"辛未坤寧祕玩"印。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傳南宋 陳容 五龍圖卷之一

紙本墨畫淡彩 45.2×299.5

東京國立博物館

陳容是南宋末期的文人畫家,長樂(福建省)人,號所翁。一說亦號所齋,端平2年(1235年)進士。擅長畫水墨龍,馳名於寶祐年間(1253-58年)。本圖卷末有“所齋”之印,據稱為陳容之作。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蘿窗 竹雞圖

絹本墨畫淡彩 96.3×42.4

東京國立博物館

蘿窗乃南宋末期的禪僧,住於杭州西湖畔的六通寺,與水墨畫的名手牧谿畫意相仿。他在自己寫的題字上說,本畫描繪的是五更(凌晨四時)之時,在未明的幽暗中的身兼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家雞的形象。不過,雞的形象彷彿一位在五更時分大徹大悟的禪僧。淺野家舊藏。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梁楷 李白吟行圖

紙本墨畫 81.1×30.5

東京國立博物館

作品以簡煉的筆法出色地表現了詩仙太白的形象,堪稱梁楷的"減筆體"水墨人物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圖上的鑑藏印為巴思巴文字所寫的"大司徒印",據說是仕於元朝的阿尼哥之印。從狩野家摹本可知,在江戶時代,此圖與東方朔圖成對。曾為鬆平不昧所藏。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梁楷 六祖截竹圖

紙本墨畫 72.7×31.5

東京國立博物館

梁楷的人物畫繼承了北宋末期文人李公麟的白描畫,其所擅長之處在於所謂"減筆體"的凝鍊簡略的水墨表現。六祖截竹圖與李白吟行圖同為梁楷水墨人物畫的代表作。曾與“六祖破經圖”(三井文庫藏)成對幅。兩幅均有足利義滿的“道有”印。足利家之後,曾輾轉於豐臣秀吉,西本願寺,若狹酒井家。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馬遠 洞山渡水圖

絹本墨畫淡彩 77.6×33.0

東京國立博物館

馬遠為南宋中期代表性的畫院畫家,長於山水人物畫。本圖描繪的是曹洞宗祖師洞山良价在雲遊途中,涉水之時見到自己水中之影而恍然大悟的一剎那,是為數不多的馬遠的真跡之一。圖上有南宋皇帝宋理宗的皇后楊妹子之題字。本與天龍寺所藏的雲門大師圖、清涼法眼禪師圖同為描繪禪宗五祖的畫作之一。田中豐藏舊藏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陸信忠 佛涅槃圖

絹本 著色 金泥 掛軸 157.1×82.9

原由寶壽院(愛知縣)收蔵

奈良國立博物館

本作品描繪了釋迦在跋堤河邊的婆羅雙樹之間圓寂的情景,是佛教傳說中的一個重要場景。以法隆寺五重塔塔本塑像為首,日本早有表現涅槃場景的造像,而以涅般圖為本尊像的涅槃法會,也於平安時代初期起成為慣例。涅槃圖受到來自中國的影響,同時通過各個時代宗派盛行製作並獨立發展開去。

本圖在涅槃圖之中也具有非常獨特的形式,繪製於中國南宋時代的貿易之都寧波,後被日本求得。娑羅樹被描繪成兩顆寶樹,而釋迦周圍的眾弟子並無悲傷表情,胡人打扮的人物圍著香爐起舞,似在讚歎涅槃,這一點也實屬罕見。有人設想這種圖畫形式形成的背景是當時寧波成熟的信仰文化。

畫面右方中間有小楷落款“慶元府車橋石板巷陸信忠筆”,可知該畫是在寧波被稱為慶元府時期(1195~1276)由職業畫匠(佛畫師)陸信忠(工房)所作。本佛畫彩色濃厚,繪畫線條細緻有力,兼有細膩彩色花紋,表現力極強,也許是大量使用了中間色的緣故,該作令人感受到先期佛畫的變遷。在標有陸信忠落款的作品中,該作品與本館館藏的十王圖並列堪稱最為上乘之佳作。

再者,裱具上部用墨寫有“天王寶物”。此作為愛知津島神社別當寺寶壽院相傳之物。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陸信忠 十王圖

絹本 著色 金泥 掛軸

各縱83.2 橫47.0

奈良國立博物館

據稱人死後前往的陰間,有閻羅王 (閻魔王)等十個魔王要對死者罪孽進行審判。死者在頭七到七七每隔七日,以及於百日、一年及三年的忌日依次接受各魔王的審判,以決定轉世脫胎至六道中的何處。中國自五代(10世紀)時期便留有遺作,宋、元時代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職業畫匠的作品還被大量傳至日本。陸信忠(rikusincyuu)的畫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圖的落款雖有部分缺損,但仍可辨認出與本館收藏的陸信忠繪“佛涅般圖”的筆跡一致。十圖均描繪了魔王帶領一群冥官,坐在椅子伏案查閱罪狀,前面繪有獄卒小鬼、將要接受審判的死者、還有被判有罪的死者接受各種刑罰的場景。準確的像形和鮮麗的彩色構成濃重細膩的表現手法,堪稱陸信忠流派的佳作。另外魔王身後的屏風(tuitate)上均繪有水墨山水,此類畫中畫在日本的水墨畫引進史上起到了一種積極的作用。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 金大受 十六羅漢圖

絹本著色 各118.8×51.7

東京國立博物館

金大受,南宋時代浙江寧波具有代表性的佛畫師。本圖各幅有落款“大宋明州車橋西、金大受筆”,繪於慶元元年(1195)之前,當時的寧波被稱為“明州”,作為現存浙江佛畫中時代最早的作品而聞名。金大受所繪的羅漢筆鋒收斂,形態把握準確,其賦彩也是巧用中間色,採用協調的自然表現手法,在寧波所繪製的羅漢圖中也屬於佳作。作為攝州多田院的鎮院之寶而傳來。曾為原邦造舊蔵。16幅作品中,現已確認有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的10幅,以及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館藏的1幅,其他5幅估計流失海外,所在不明。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南宋~元 佚名 布袋圖

紙本墨畫 96.5×41.3

九州國立博物館

這個大腹便便、笑眯眯的圓臉上長著豬鼻子的人物,是作為彌勒的化身而廣受信仰的布袋和尚。這種表現手法的關鍵在於運筆,鬍鬚和頭髮等使用較乾的淡墨,衣衫紋線則使用較濃的溼墨。而最濃的墨則僅用於雙眼兩處,由此可知,本圖的作者諳習墨的濃淡和暈染規則,並將其靈活運用,巧妙生動地描繪出這幅布袋圖。

關於畫家,有關於中國畫僧牧谷的傳聞。牧谷是活躍在十三世紀、南宋時代末至元代初期的僧侶畫家,在日本被稱為“法師”受到特別相待,獲得了極高的評價。根據《御物御畫目錄》《室町殿行幸御飾記》等文獻可以確認,在室町時代,足利將軍家曾將本圖作為牧谷的作品加以收藏。此後,又被德川將軍家等掌權者珍藏,在日本作為擁有五百年以上歷史淵源的中國繪畫而聞名。此外,本作品還作為茶會中用於鑑賞的掛幅而揚名天下,人們親切地稱其為“大肚布袋”。

上部記有中國僧侶簡翁居敬(活躍於十三世紀)所作的有關布袋的趣話。

贊文(左起):大開笑口以手捫/胸全無些伎倆/爭可在天宮啞/罪過我閻浮著/你(イ+彌-弓)儂 居敬題。

元代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傳元 孫君澤 高士觀眺圖

絹本墨畫淡彩 102.1×82.8

東京國立博物館

遠離俗塵,歸隱山林,清遊四方是中國文人常追求的理想。這幅“高士觀眺圖”繼承了南宋馬遠,夏珪的院體山水畫風,繼之以元代孫君澤的表現手法。表示雲霧的空間表現手法極為自然,餘韻悠遠,耐人尋味。大德寺塔頭養德院舊藏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傳元 顏輝 筆寒山拾得圖

2幅

絹本著色 各127.6×41.8

東京國立博物館

顏輝,字秋月,為南宋末期至元代的代表性的道釋人物畫家。本圖描繪了在幽暗中,寒山和拾得破顏大笑,令人毛骨悚然,其表現手法具有元代顏輝派所特有的生硬的怪異感。曾為東山御物,從織田信長傳至石山本願寺。川崎家舊藏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元 羅稚川 雪汀遊禽圖

絹本著色 52×77

東京國立博物館

羅稚川,元代前期的文人畫家。臨川新喻(江西省清江)人。在中國的畫史等文獻中並無其相關記錄,其詳細經歷不明,但因與同鄉元代範德機(-1330)等人交友,故人們將其活躍期推定在至正年以前至後至元(1335-1340)年間。

本圖是羅稚川為數不多的一幅作品,描繪了荒涼的寒林平遠景色,展示了繼承北宋寒林平遠圖形式的元代李郭派的畫風。前景部分的中央著重描繪了複雜曲折的老樹和延至左方的枯木、以及棲息在枯葦與樹枝上的鳥、或是寒空中交錯飛過的群鳥等景物,主要以水墨表現出的世界中,枯葦和竹葉卻略施淡彩,只有寒風下縮身於枯木中的長尾雞和枯葦中的野鴨施有濃彩,令人對雪汀荒寒的景色印象深刻。圖中有“羅氏稚川” 之印(白文方印)。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元 陸仲淵 十王圖

3幅

絹本著色金泥 掛軸 各縱85.9 橫50.8

奈良國立博物館

十王是在冥界對死者生前行為進行審判的十位魔王,決定著人將轉世何方。人們相信只要生前本人或家屬向佛向善,死後就免遭墮入地獄的審判結果。這種信仰的正式出現於中國晚唐時期,至宋代廣為流傳。不僅在中國,十王信仰還被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

本圖是傳至日本的中國製十王圖中的三幅,估計原有十幅。三幅之中兩幅落有“陸仲淵筆”的署名,由此可知此為作者姓名。陸仲淵同為陸姓,據推測其與在多幅十王圖中留有署名的南宋時期寧波陸信忠關係較近,本圖的圖樣也與陸信忠筆下的一系列十王圖(法然寺本系統)相似。估計陸家活躍於寧波市井並開有畫坊,從而繪製出大量讓人喜聞樂見的佛畫。

與現存的宋代十王圖相比,本圖的特點是隻使用了畫面的下半部分,生動的描繪出地獄的各種情景。在五道轉輪王執行最後審判的場景中,繪有從地獄解脫的死者(罪人),畫意是隻要向善向佛,即便是罪人也能獲得赦免。描繪雖難免粗糙,卻是反映當時的信仰狀況和陸家畫業的重要作品。本圖由森村家傳來。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元 佚名 放犢圖

絹本墨畫 108.8×46.5

平山處林題贊

東京國立博物館

小河由圖的左方流淌而下,牛在下游休憩。畫題中的“犢”字意為小牛。上游有一人坐在水邊垂釣。所放之牛以及釣魚人,都表現出一種從勞動中解放的悠閒情景。河邊樹林茂盛,開墾有旱田,遠處隱約可見山影。本圖為白描,大量且巧妙使用水墨,充分表現了悠閒的情景。畫中樹木具有被稱為“無根樹”的特徵。

圖中有“高然暉”之印,也許是根據本圖的筆者傳稱而後蓋的。

從水墨的用法和樹的畫法來看,推測為擅長米法山水的畫家所作,日本確實曾將帶至日本的此類米法山水畫鑑識為高然暉之作,而本圖頗受此類山水畫的影響。構圖略顯特殊,但仍不失為高然暉畫中的佳作,而且畫上有“平山處林”的畫贊,可謂是在日中國畫中值得注目的一件作品。

此外,根據“平山處林”的畫贊,本圖的製作時期可基本推定為元末。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元 佚名 草蟲圖

絹本著色

葡萄:150.5×79.2/竹:150.6×79.2

東京國立博物館

很早就作為"趙昌之曲竹"而聞名的作品。趙昌為北宋前期的畫院畫家、精於花鳥畫,尤其是折枝畫。此畫雖傳為趙昌所作,但其畫風鮮麗精緻,與元明時代毘陵(常州)草蟲畫迥異,實屬佳品。畫上有“雜華室印”之印,曾作為東山御物備受珍愛。淺野家舊藏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元 佚名 四睡圖

紙本墨畫 77.8×34.3

平石如砥、華國子文、夢堂曇噩題贊

東京國立博物館

本圖名為“四睡圖”,描繪了酣睡在溪流岸邊雙鬆之下的豐幹禪師以及老虎、寒山、拾得的姿態。在整個畫面中,豐幹禪師與老虎、寒山、拾得,以及樹木、岩石、土坡和雲霞,整副畫面都採用白描的細密筆法,這是元代特有的濃淡強烈對比的表現手法。白描畫盛行於元代,反映了文人的雅趣,而本圖更是充分體現元代白描畫特徵的佳作。圖上有元代禪僧平石如砥、無夢曇噩、華國子文所題的畫贊。平石如砥在至正17年(1357)90歲時歿於東嚴淨日法嗣,無夢曇噩在洪武6年(1373)歿於元叟行端法嗣,華國子文在至正11年(1351)歿於竺西懷坦法嗣,故本圖是華國子文的歿年,即至正11年(1351)之前的作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元 蔡山 羅漢圖

絹本墨畫淡彩 113.3×53.9

東京國立博物館

根據室町時代的《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蔡山為元代人,但詳情不明。本圖描繪的是一位拄柺杖坐在岩石上的羅漢,羅漢坐的岩石中暗藏有“蔡山”落款。估計此圖原為十六羅漢圖全套中的一幅,現存有類似風格的另一幅羅漢圖。從蒼老消痩的羅漢表現手法中可以看出蔡山的固有畫風,畫中透露出的怪異氛圍,與同時代的顏輝派有著相通之處。畫面右下角有足利義直的寄進銘“奉三寶弟子右兵衛督源直義舍入”,據說由足利直義於貞和2年(1346)贈予高野山金剛三昧院。

明代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局部

明 蕭雲從 秋山行旅圖卷

紙本墨畫淡彩 25.4×551.8

東京國立博物館

蕭雲從(1596~1673),蕪湖(安徽省)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個性派文人畫家。他在以蘇州文徵明為代表的吳派畫風的基礎上,又汲取了董其昌之後的充滿奇異幻想的畫風,創作了具有新意的作品。本圖還堪稱是一幅清新且內容有趣的風俗畫。曾為清乾隆皇帝內府舊蔵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明 佚名 離合山水圖

杜貫道題贊

2幅

紙本墨畫 各53.6×23.6

東京國立博物館

始創於北宋末文人米芾,並由南宋初米芾之子米友仁繼承的水墨山水畫被稱為米家山、米法山水。現在所謂的“米法山水”畫風,是元代初期文人畫家高克恭固定下來的一種山水畫形式。本圖是元末明初的米法山水中的知名佳作,因由兩幅山水圖拼成,故被稱為“離合山水圖” 。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明 朱端 寒江獨釣圖

絹本墨畫淡彩 171.9×109.0

東京國立博物館

朱端,浙江省海鹽人。明正德年間(1506~21)成為畫院畫家,擅長山水畫,獲賜“欽賜一樵圖書”印。是以粗放筆墨為特色的浙派後期代表性畫家。本圖也是以擅長雪景山水而著稱是朱端代表性作品。曾為曼殊院舊蔵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明 李士達 竹裡泉聲圖

絹本著色 145.7×98.7

東京國立博物館

李士達,江蘇蘇州人。萬曆2年(1574)的進士,擅長山水人物畫的明末文人畫家。據說其受到同鄉謝時臣的影響,李士達的畫中時常可以看到先進的造型理念,彷彿預示著明末董其昌之後奇想派的出現。本圖的表現手法細膩精巧,可以說是李士達工筆畫中的代表作。曾為桑名鐵城舊蔵品。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明 呂紀 四季花鳥圖

絹本著色 各176.0×100.8

東京國立博物館

呂紀(1429~1505),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年)最早的宮廷畫家。浙江寧波人,擅長以鮮麗的著色和細膩的描繪為特色的大畫面花鳥畫,與同時代宮廷畫家林良的“寫意派”水墨花鳥畫截然不同,被稱為“寫生派”。本圖是四幅一組的大作,在春夏秋冬四季自然景觀之中配以花卉禽鳥,被稱為是呂紀的頂級傑作。由落款可知當時其供職於畫院,極盡精巧的描繪和卓越的色彩表現,都體現了呂紀成熟時期的畫風。尤其是冬景圖,展示流水的視覺設計大膽秀逸,對自然之中的花卉禽鳥進行寫實描繪的同時,又將這些景物以裝飾性手法配置於大畫面中,體現了呂紀已掌握抽象化表現的技巧。本圖曾為島津家藏品,是一幅有著歷史淵源的作品,據推測呂紀畫是經其出身地寧波大批船運傳至日本。尤其是大名家喜歡掛在客廳中的大幅花鳥畫,對室町時代之後的日本畫壇也有重大影響。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明 文伯仁 四萬山水圖

紙本墨畫 各188.1×73.5

東京國立博物館

文伯仁(1502~75),明代蘇州(江蘇省吳縣)文人畫即吳派的中心人物文徵明的外甥,據說其在文氏一門之中畫技最為出色。文徵明及其一門的畫家喜愛描繪山泉林間閒遊的文人,但文伯仁的山水畫以清靜、淺顯、清楚的白描風格或淡彩為基調,以充滿色彩感的畫風為特色,為文人畫開闢了新的境界。本圖是嘉靖年間(1522~66年)吳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四萬山水圖指的是四幅分別以“萬壑松風”、“萬竿煙雨”、“萬頃晴波”、“萬山飛雪”為題的畫作的總稱。各圖都描繪了文人的閒適,在整幅畫中大量使用了一種名為“清勁”的白描筆法,表現密度極高。本圖是文伯仁為友人顧從義而畫,作於文伯仁50歲時。各圖上有明末藝苑的代表文人董其昌所題的畫贊。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明 李在 山水圖

絹本墨畫淡彩 138.8×83.2

東京國立博物館

李在是活躍於明代宣德年間(1426~36年)的宮廷畫家,福建莆田人,最擅長山水畫,被評價為宣德年間僅次於浙派始祖戴進的重要畫家。室町時代,日本人雪舟來到明朝拜其為師,李在作為雪舟為數不多的中國畫家師傅而聞名。據中國的畫史記載,李在的山水畫學自北宋時代的郭熙和南宋時代的馬遠、夏珪,但現存作品則體現出其在廣泛學習米芾、米友仁始創的江南系米法山水等宋元時代多樣畫風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畫風。本圖被稱為李在山水畫的代表之作,以中央高聳的主山為畫面中心,可以說是模仿郭熙,力圖表現出一種寬闊的山水空間。其筆墨略顯粗曠,體現了浙派特有的風格,正如圖中李在的“墨華香潤”印所言,畫面整體不失秀麗,展示了李在作為宮廷畫家的精湛功力。

清代

日本博物館藏 中國畫精選賞析

清 惲壽平 花隝夕陽圖卷

24.2×106.1cm

京都國立博物館

惲格(1633~1690)字壽平,以南田為號,江蘇常州人。乃清初六大家四王吳惲之一人,乃是六大家中唯一以花鳥畫擅長者。年輕時認識王翬(石谷),感佩其山水畫的成就,自以居天下第二為恥,因此從山水畫轉向花鳥畫。但是惲格仍然留下優秀的山水作品,依據畫家自題可知,本圖乃是康熙10年(1671 年),畫家三十九歲時的作品,仿宋惠崇風格之作。無論是構圖、描線、賦彩皆十分溫雅,細部的描寫也十分細膩。本圖描繪了美麗的湖畔,而湖邊的村落映照在柔和的夕陽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