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今年完成全年任務都懸,其他車企如何過冬?

【導語 :作為中國汽車市場上最近兩年最為順風順水的車企,吉利銷量增速驟停乃至整個中國車市突然遇冷,估計是眾多業內專家都沒有預料到的。中國車市十月銷量同比下滑11.7%,其中乘用車部分更是下滑13% ,對未來車市的悲觀預估,已經讓很多主機廠感到瑟瑟涼意。】

近日,吉利汽車公佈了十月份的銷量,近13萬的月銷量依然亮眼,但是同比僅3%的漲幅,使得吉利為了完成今年的銷量指標而不得不把寶壓在最後兩個月身上。此為,包括帝豪、博越在內的多款主力車型同比均出現大幅下滑,若非有領克、繽瑞這樣的新車型提供可觀的增量外,吉利同比下滑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在如今的大環境下,要在最後兩月內完成將近32萬的銷量實非易事,一旦短期內沒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吉利汽車明後年衝擊200萬的目標也充滿挑戰。

吉利今年完成全年任務都懸,其他車企如何過冬?

作為中國汽車市場上最近兩年最為順風順水的車企,吉利銷量增速驟停乃至整個中國車市突然遇冷,估計是眾多業內專家都沒有預料到的。從公佈的乘聯會的數字來看,中國車市十月銷量同比下滑11.7%,其中乘用車部分更是下滑13% ,今年不僅金九銀十踏空,對未來車市的悲觀預估,已經讓很多主機廠感到瑟瑟涼意了。對於手握諸多品牌,且由沃爾沃提供技術支撐的吉利來說,尚且有不少閃轉騰挪的空間,利用領克性價比的優勢切入外資的產品陣地尚有不少空間可待挖掘,但難度已經遠遠大於吉利品牌之前所挖掘的中低端市場了。但對於大多數的自主品牌來說,沒有紮實技術作為支撐,未來日子將更為艱難。

吉利今年完成全年任務都懸,其他車企如何過冬?

從最近爆出來的“黑公關”事件可以發現,如今車企銷量的增長已不是之前靠新增的增量用戶來實現,銷售份額的上漲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從競爭對手的手中來爭奪,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如今國內的車企在前幾年光景好的時候擴充的產能加之很多造車新勢力紛紛入局,使得整體汽車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產品高度同質化讓價格戰成為很多企業的殺手鐗,但價格戰這把雙刃劍,在提升銷量的同時,也在侵蝕著企業的品牌力和賴以生存的利潤。

那麼未來車企該如何來過冬呢?

一是加速產品投放。

中國車市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依靠新車來拉動的市場。找尋自己產品矩陣中的不足,用完善的產品矩陣以及更快速的產品投放來吸引消費者是時下一個相對更好的選擇。不過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那新投放的車輛很有可能是原來車輛的換殼拉皮,這個是沒有辦法起到拉動銷量增長的目的,反倒會成為各方詬病的痛點。

以大眾為例,其從2018年開始在南北大眾兩個合資公司開始密集投放SUV產品,頻率高達每年3到4款,這將成為大眾今後三年告訴增長的最強保障。反觀長安福特,自銳界之後,長達近30個月沒有新車型推出,直接導致其在2017年與2018年陷入銷量危機,公司業績跌至谷底。

吉利今年完成全年任務都懸,其他車企如何過冬?

二是尋找新的增長點。

新能源汽車市場時目前市場大環境下唯一的亮點所在。但是時下的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已經異常激烈。外資汽車巨頭們、自主品牌們、甚至造車新勢力們都有不少的產品投放。在國家明確了相關政策後,未來這個細分市場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那時候,車型的產品力就會成為消費者做決定的最大參考因素。三電系統的性能如何?包括續航里程、充電時間、整車加速時間等,不僅是紙面上的測試成績,更有消費者實際開車的體驗,都會成為未來購買的決定因素。所以,一款產品性能先進可靠的純電動車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肯定可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這點毫無疑問。

在純電動車成為眾多主機廠的技術路線後,小編覺得包括燃料電池在內的其他技術路線也不能放鬆,豐田的燃料電池轎車MIRAI作為一個成功的商業化運營項目,使得燃料電池,這個新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未來的實施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吉利今年完成全年任務都懸,其他車企如何過冬?

政策,是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的最大動力。

移動出行是另外一個需要各方深耕的市場。它代表的不僅是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更是未來消費者對於車輛使用權與產權的革命性變化。沃爾沃、福特、奔馳等都在國內或獨自或牽手本土企業推進共享出行的業務,其他企業沒有理由不在這一塊投入足夠的精力去研究如何才能為企業推進這個潛在利潤率更高的商業模式。設想在汽車技術同質化嚴重的時候,哪家主機廠可以提供更為便利與優惠的用車方案,自然就能吸引更多消費者來埋單這項服務。

吉利今年完成全年任務都懸,其他車企如何過冬?

禾顏閱車點評:

吉利汽車銷量增速驟降,可以說給整個自主品牌車企乃至整個中國車市都提了一個醒。處在產品投放高峰的吉利面臨的問題,相信其他企業也不會倖免。寒冬到來,考驗的是哪家企業能提供更具性價比、科技含量更高、質量更可靠穩定的產品以及更好的全生命週期的服務,而從深層次來說,其實考驗的是企業的體系競爭能力。步入經濟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必然會影響到中國汽車市場的長時間高速發展。但好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容量與潛力都足夠大,但競爭也異常慘烈,戛然而止的增速給前進中的中國車市敲響了警鐘,寒冬時候苦練內功,如同吉利在2008年那波金融危機時拿下沃爾沃汽車,才有可能在金融危機之後迎來自己的銷售高峰。

THE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