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深寒:中國式造車到底錯在了哪裡?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行業深寒:中國式造車到底錯在了哪裡?

中國人為什麼一直在汽車產業上止步不前?

在上一次寫作新能源汽車的那篇文章裡,我曾經提及過,我自己並不算一個懂得汽車行業技術的人,我看不懂馬力也不太明白髮動機的構造,倒是汽車本身與我有頗多淵源,因為我父親的原因我接觸汽車的年代可能比一般的小夥伴都要早一些,這是其一。另外我相信每一個男人對於車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喜愛,這種喜愛貌似是天生的,根源於對速度和駕駛體驗的不同感受,因此雖然我不懂得汽車的技術,但是對於觀察汽車發展而言,也算不上是無的放矢和胡言亂語,一種長期積累的觀察感受是支持我論述汽車產業的切身體驗。

因此如果有的朋友閱讀完了這篇文章之後,找不到支持論點的數據請不要覺得奇怪,因為技術而言,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是向前的,即使是我們這樣始終落後於時代的汽車工業製造國。

行業深寒:中國式造車到底錯在了哪裡?

早年的汽車是個稀罕玩意

關於車,我最早接觸的時間節點應該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我還只是孩童年代,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到汽車這個大匣子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那個時候約莫是上一年級,也是在過年這個時節,那時候的老家相當封閉,尋常人家基本上住得都還是黃泥糊的房子,根本就不知道汽車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知道我們海南這個地方是有大量華僑的,早先下南洋的人都是有特別經歷的人,因此那時候大家印象裡的華僑說都是有錢人也不為過。尋常時段這些人歸國都是一件極其轟動的事情,恰恰那年剛好有一個華僑回來故土過年,而這個華僑用以前的話說確實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因此我有幸生平見到了一個從未見識過的東西 ,那就是汽車。

改革開放雖然也已經有幾年了,但這個東西在一個封閉的鄉村出現還是一件相當新奇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好奇心天生重的孩子而言,於是我和小夥伴們幹了一件非常轟動的事情,圍繞這個鐵疙瘩打了一場“爭奪戰役”,成功踢響了報警器和引來了主人家的大狼狗,最後的結果就是捱了父親大人的一頓習以為常的炒竹棍,從此我就和汽車這玩意算是正式打上招呼了。

行業深寒:中國式造車到底錯在了哪裡?

一代神車桑塔納

一、一個我們家關於車的故事

而真正意義上和汽車成為日常,還是得益於我的父親。早年父親起家種植農業,也算是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批真正活躍于思想開放前沿的代表,因此雖然並沒有真正成為什麼富豪,但是好歹把我們姐弟三人拉扯上了大學,除了這個父親這輩子最大的與眾不同就是愛好買車。自從家裡第一輛國產嘉陵摩托車開始,家裡的出行方式伴隨著父親事業的發展是有截然不同階段性特徵的。

從摩托車到右側走私車的年代——我記得那輛綠皮國產嘉陵摩托車是父親花了7200塊買的,那個數字在那個年代可是個大數目,當然這輛摩托車不屬於汽車範疇,但確實是中國工業的一個標準性進步,這輛摩托車質量簡直是中國開國工業最優秀的代表,這輛車整整用了二十年的時間,依然非常耐用,直至後來接近報廢我們才將其賣出成為打工工人的代步工具,後來什麼情況就不知情了。而父親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輛汽車,是豐田車,黑色的,這輛車給我的唯一記憶就是非常皮實,而且是某種意義上的走私車。那個年代走私車在中國非常盛行,車的方向盤是在右側的,而那個時候也基本沒有什麼駕照的概念,會開就能上路。我記得父親為了開車和一個常年跑運輸的人學了好久好久,那輛車買回來後也在家裡停了好久好久,最後總算是讓我們家裡人真正坐上了這個小時候羨慕了好久的大匣子。

走私車到桑塔納——也許是父親知道這輛走私車始終是非法的,後來很快就把它賣掉了。接下來的一輛是白色的桑塔納,七成新,是一位欠父親錢的朋友手裡轉讓過來的,這輛車的印象比走私車要深一些,因為開得比較久一點,那時候村間的土路相當難行,即使是後來父親駕駛技術進步了不少,但依然比較考驗汽車的耐用性,但是這輛桑塔納不愧是中國相當經典的一輛代表車作,基本上沒怎麼掉鏈子。方方正正的匣子加上標誌比較獨特,因此成為了我直至上初中時代父親接送我們孩子去鎮上上學的主要交通工具。順嘴提一句,這個時候父親已經拿到駕照了,雖然離駕駛初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總歸是合法化了。

從桑塔納到皮卡——桑塔納在我們家的時間相對比較久一些,但也就是短短三年時間而已,後來父親考慮到家裡從事農業種植運輸的載重必要性,因此就賣掉了讓我比較難忘的桑塔納神車,轉而入手了柴油皮卡。在我們家的皮卡有兩輛,一輛是二手車,是江鈴經典皮卡,褐紅色的,也是比較經典的中國神車,這輛車的在早期中國鄉村興起,得益於大馬力加持,幫助很多的種植農業者解決了載重運輸的問題,無論是化肥農資還是產品出山,都是非常實用的代表。再後來的一輛是長城皮卡,是新車,這是我們家真正意義上第一次用上嶄新的車輛,前面的基本上都是二手居多,我記得好像也是因為江鈴那輛皮卡用到後來後車廂不夠用來,父親才下定決心換掉的,這輛長城皮卡其實在我們家使用的時間段也不算太長,特點是發動機非常好,吃油能耗貌似好過江鈴皮卡,雖然一定程度上是得益於新車,但是長城確實是依靠這輛皮卡開始了自身不斷壯大的過程。

從皮卡到小貨車——後來家裡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時間已經來到了我上高中的年代,父親乾脆徹底放棄了駕駛的樂趣,專注於運輸的必要性了,因此我們家的車再一次從皮卡轉向了小貨車。牌子是五十鈴的,後面拖著一個長長的屁股,上面還蓋著一塊防雨的帆布,這種車的唯一好處就是運輸用途了,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駕駛樂趣的,大馬力,載重驚人,相當於一輛小型卡車,那時候父親為了讓菠蘿出山經常早出晚歸,這輛車我基本上沒怎麼坐過,比較記憶猶新的是車廂聲音很大,方向盤極其重。因為這輛車還有個小故事,我和我哥不知死得偷開出去,幸虧沒出什麼大事,也大概記得操作流程和剎車,不然就阿彌陀佛了,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開車的經歷。

從小貨車到海馬——最後一位我們家的汽車成員是海馬福美來,這也是父親最後一款車,時至今日依然還在我們家,不過是我堂哥開得比較多了。父親去世前的最後一輛車,我基本上是會把它留到報廢為止了。這輛車也是一款經典車,在海南很多地方都把這款車當做出租車在用,優點是耐用,皮實,基本上沒有什麼故障,但是我們家這輛車由於出廠的時候是有點小毛病的,離合點比較高,很多人開不習慣,這裡也包括我,我自己拿到駕照之後很少開車,基本上這輛車就是開始我汽車生涯的第一輛汽車了。

這就是關於我們家汽車的故事,基本上也就是我父親買車我體驗的一個完整的輪迴過程,所以我的觀感基本上和駕駛無關,卻很多關於汽車的實質性感受體驗。這樣說來,我對於中國汽車基本上還是有發言權的,姑且就以此為出發點,真正意義上來說一說關於我們中國汽車的感受吧!

行業深寒:中國式造車到底錯在了哪裡?

眾泰這個車一度成為熱議話題

二、東施效顰還是自主創新?

大家發現沒有?我們家的汽車進度條裡,還是有國產車的身影的,包括了兩輛國產皮卡和最後一輛海馬福美來。實質是上國產汽車對於鄉村市場而言還是有市佔率的,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市場,可是一旦離開限定範圍,將國產車的對比座標放大到世界市場範圍和歷史工業發展的進程上去看,中國汽車簡直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始終掙扎在模仿學習以及技術引進當中,提倡了這麼多年的自主創新到頭來還是一無是處。

前幾年的眾泰和陸風甚至讓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笑話,這種笑話至今依然是中國汽車產業的現狀。雖說我們發展汽車工業的時間相較西方來說,著實是短了很多,從技術上不可同日而語,這一點我始終是諒解的,這麼多年發展過來也不能算是完全沒有進步,可是核心的問題依然長期困惑中國汽車的發展,即我們到底要得是什麼樣一種汽車產業?

從西方汽車產業發展的脈絡梳理來看,汽車製造除了技術手段的進步之外,唯一一個核心要素就是以人為本,用需求進步來要求進步,這是最基本的汽車產業爆發點。技術始終是進步手段而不是核心述求,人們對於汽車的要求很多時候除了基礎出行的功能之外,還要求很多很多。而這些東西雖然可以從技術上解決,但真正能夠體現的卻是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和研發要求,這恰恰是中國人始終沒有領悟到的地方。

從老爺中古車到潮流超跑,不同功能的汽車匹配不同人群的需求,中間的東西是尊重消費者,引領消費者,最終實現螺旋上升的過程,這才是西方汽車產業長盛不衰的祕訣,同時也是支持產業發展創新的始終動力。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的汽車發展,中國人受限於自我思考研發的意識,單純依靠模仿技術和引進生產流程的發展思路,簡直錯得不能再錯了,為什麼到現在為止我們依然沒有一個世界級的汽車工程設計師?也沒有一套屬於中國汽車人的發展理念?甚至連汽車的質量都無法長期保持穩定?

因為終歸中國汽車是在東施效顰而不自知,自主創新是需要靈魂的,而我們沒有,這句話我到現在還是可以下斷語的。

行業深寒:中國式造車到底錯在了哪裡?

比亞迪汽車去年深陷羅生門

三、中國汽車始終沒有靈魂

說到汽車靈魂,實際上在我看來就是汽車用什麼來研發?是生產工藝技術?還是服務理念需求?方向不同,路子是完全不同的,為什麼我們這麼多年來始終執著於汽車製造的表皮,從未深入探究中國汽車的發展理念呢?要知道這種幾乎就是擺在明面上的缺失,我不相信這麼多製造汽車的大佬級人物看不出來,可是為什麼不改呢?

現實產業發展中,我們中國人似乎總是過分迷戀於技術,可能是在代差上的感覺太過於強烈,以前我們的工業基礎薄弱,很多的材料都無法支撐起合格的流程化生產,因此中國人始終對此耿耿於懷,認為是自己的缺點在於技術端和材料端。從引進蘇聯重工業發展基礎而來的中國工業化體系大多都著眼於此,即發展技術,完善材料,引進生產流程以實現速度上的快速模仿和追趕,實際上這是一種殺雞取卵的做法,完全無視了汽車作為耐用品的屬性。

過去我們的製造業尚且在速度上還能兼顧質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家的綠皮嘉陵質量沒話說的代表,但是後來改革開放之後這種理念性的東西就完全被無視掉了,取而代之得是一味地跨越追趕,加上汽車產業化的競爭事實,很多私營汽車製造也就開始在缺斤短兩和惡性價格競爭上發力,為得也不過是爭一時的市佔率,而銷售出去的汽車售後服務和維修成本簡直爛得一塌糊塗,這可不是我信口胡說,我相信去過4s店的消費者感同身受。

這就是中國汽車的根本不正導致得惡果,而且始終處在一個循環的過程中,誰都不願意打破這種潛規則來實現突破,除了成本上的考量,實質上還是用心不足在作怪。

我一個開汽車維修廠家的同學曾經告訴過我,就是打死都不要買國產車,湊錢都得買進口的。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國國產汽車的毛病確實是傷害了中國汽車消費者的愛國情懷,小毛病從買後的第二年開始就不斷,光是維修費用就可能抵得上一輛車的錢了,所以說是好是壞維修師傅最有發言權了,他的這些話我是信的!

行業深寒:中國式造車到底錯在了哪裡?

中國人對汽車的關注點似乎並不在汽車本身

四、好面子的汽車消費引領中國市場

除了產品核心研發理念走了歪道,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實際上也是一個相當扭曲的推波助瀾者。中國人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一樣都喜歡汽車,理由嘛可能也大同小異,但是中國汽車消費市場有一個特別壞的地方,比其他國家的人要嚴重得多,那就是消費攀比。

我上面曾經提到過,汽車除了基本滿足出行的需求,還會被人們賦予很多額外的概念,包括社會地位、財富地位、駕駛體驗以及生活情調等等,而我們中國人壞就壞在這個名利二字上了。中國這個人情社會,對於面子這個東西是相當相當看重的,而汽車身上又恰恰能夠滿足人們的虛榮心。

因此這麼多年的中國汽車,從小轎車到大排量,從有汽車到講排場,從基本出行到裝酷炫耀,這些終端的壞毛病始終在指導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雖然市場需求在哪裡,產能就應該在哪裡,但是這些表面現象過於嚴重,就造成了中國造車人始終沒有心思好好運用在琢磨汽車研發上,而變成了在表面功夫上做得足寸足碼,卻在很多硬性指標上偷奸耍滑,專門賣弄這種小聰明。

殊不知在這種好惡成風下,毀掉得不僅僅是一輛車、一個品牌、一家企業,更大程度上傷害得是整個中國汽車製造業的質量和水準。

中國人啊,是一個把面子放在消費上使勁折磨自己的民族,也許是以前真得窮怕了,因此總想著在攀比上比別人高上一頭,看上去好像自己多了不起一樣。今年過年回家,這種感受越來越重了,家長裡短之間,人們總是說誰誰誰家又買車了,值多少錢,而村裡汽車也不再和我小時候一樣是個稀罕物件了,甚至讓小小的鄉村街道堵車成風,儼然比肩城市風情,對此我總是感覺非常可笑!

行業深寒:中國式造車到底錯在了哪裡?

德國汽車工業的精細化和以人為本

五、一個不愛車的民族是造不出好車的

從上面這一點來看,中國人實在是稱不上一個愛車的稱號,在人們的心中汽車實際上是另外一種東西,是輔佐於家庭財富的象徵,儼然是脫離了汽車產業發展的初衷。

我並不是說這種附加價值不對,不然得話,超跑和勞斯萊斯也就買不上價錢了,但是總是感覺中國人這種東西充斥到了產業價值裡顯得非常得扭曲和不純粹,破壞了汽車製造的原始製造生態循環。

一個不夠真正愛車的民族是造不出好車的,這一點是真理也是標準,任何一個國家的汽車產業鏈條都必須以專注和精研為核心價值,用熱情和想象為汽車注入精彩,這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愛車概念。

中國人在這裡缺了非常多的東西,不僅僅是設計藍圖和產業技術更迭可以彌補的。我們認真去看一看世界上造車最優秀的國家,包括德國和日本的,他們從來都不認為技術是終點。

一個國家的人愛車是否純粹,實際上也是一種非常直白的引領文化,汽車這個東西除了是工業品以外也是人類科學發明的最偉大結晶之一,為什麼我們中國人要把汽車崇拜放在面子上,卻把裡子丟得是乾乾淨淨呢?這簡直是本末倒置。

如果有人說我說得不夠直白的,我想問一問很多司機朋友,買完車五年之內,能夠保持常年汽車整潔如新和按時保養維修的人到底有多少?可能很多人會說車買回來不就是開得嗎?要那麼新干什麼?拿回來當兒子供著嗎?事實告訴你,一個愛車的人很有可能就是把車當做兒子在供著的,不信你去那些汽車製造工業發達的國家看一看,他們不僅供著而且還能當古董,我們的車有成為古董的嗎?就連報廢都在按流程走的國家,算什麼愛車國家?

沒有按照精細化加工的工業品,永遠只是一堆鋼鐵構建,就像中國房子一樣,不過是一堆鋼筋水泥!

行業深寒:中國式造車到底錯在了哪裡?

這麼多車到底賣給誰?

六、產能過剩下的中國汽車現狀

好的,我們就是在這樣一種始終走錯路而不知悔改的進程裡來製造我們的汽車的,一大堆的流程工業品和模仿製造者被送出了廠區門口,以前我們窮買不起好的尚且可以將就和被忽悠,但是市場終歸是變化的,如今的中國市場在今年已然迎來歷史鉅變,這對於始終止步不前的中國汽車製造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產品質量的競爭力本身就不足,加上大量的產能過剩和同質化的問題,我們中國的汽車如今只能依靠著價格競爭在做文章,這根本就是錯上加錯。你降價我也降價,你降5萬我降10萬,這簡直就是惡性循環,產能滯銷還有很多的廠家為了打價格戰在質量上更加缺斤短兩,發展到連基本的安全性都無法保障了。

如果只是單純和國內廠家掐架那還好,可我們如今面對得是全球化的市場終端,外國優秀車企對比之下,你說人們是選擇進口車還是國產車?這樣一來,我們更加窘迫了。

合資車、進口平行車也在同步關稅下大打價格競爭,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如此之弱,談什麼突圍?因此就只能更急切,更加極端,更加不擇手段得偷工減料。我表哥的一輛國產車,買回來不到兩年時間,底盤就鏽跡斑斑,這是什麼質量?

長期理念上走了歪路,加上如今市場面臨轉型競爭,我真得不知道時代還能給我們中國的這群造車人多長的時間和空間去進步,更可怕得是我看不到他們扭轉弊端的決心和態度,這一點尤為可怕。

行業深寒:中國式造車到底錯在了哪裡?

存量時代核心競爭力在於質量和服務

七、存量時代來臨,中國汽車何去何從?

今年以來中國的汽車市場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汽車產銷兩端的下滑尤為巨大,現實層面上現實得是一個階段性的存量時代來臨了。雖然我始終認為汽車產業是一個永不凋零的行業,但是基於經濟週期的同步變化因素影響之下也難逃改變,這樣看來我們中國汽車人有史以來最深刻的變革機遇就在此刻,我們到底是繼續接著錯下去,還是嘗試著去改變行業的桎梏從新上路呢?

中國內需市場如今在宏觀基本面上開始變得越發重要,想要引領中國消費,除了房子之外,我覺得就是汽車了,這是一個相當誘人的市場,很可惜這麼多年來我們幾乎毫無進步,任由著國外汽車品牌橫行中國街頭,雖然最近這十年來情況有所好轉,但問題依然出現在上訴的核心問題上,中國的汽車核心發展理念不對,我們始終是應付不了市場的。

存量市場的一個本質特徵就是競爭激烈且務實,誰的車好消費者就會認同誰,如果我們還是不能糾正這些老毛病,別說走出國門面向世界了,就是讓國人接受都不可能。事實是我們要改,而且要深刻地改,用心地改,只有轉變中國過去錯誤的發展理念,同時深研汽車質量,我們才能夠真正造出一輛擁有中國靈魂的汽車,才能夠出現中國汽車製造工程師,才能夠真正締造中國汽車工業的銘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於存量時代生存下去,並得以真正地進步和持續地發展,最終讓中國汽車工業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民族!


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本文系小歐本人原創內容,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將承擔一切法律後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