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

東吳古墓坐落在吉水縣城,其墓址原在恩江與京九鐵路交會口北面200米處,一座名叫三碗齋的小山嶺。三碗齋並不顯眼,偏僻幽靜,雜草叢生,從遠處看像一座小山,近處看嶺頂有三個小土包,猶如人們用於敬神的齋飯,三碗齋由此得名。1991年修建京九鐵路,取土填路基時發現東吳古墓。經專家考證,這是一座三國東吳時期的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

東吳古墓坐落在吉水縣城,其墓址原在恩江與京九鐵路交會口北面200米處,一座名叫三碗齋的小山嶺。三碗齋並不顯眼,偏僻幽靜,雜草叢生,從遠處看像一座小山,近處看嶺頂有三個小土包,猶如人們用於敬神的齋飯,三碗齋由此得名。1991年修建京九鐵路,取土填路基時發現東吳古墓。經專家考證,這是一座三國東吳時期的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隨後,吉水縣政府對東吳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並按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妥善將其搬遷。經勘察,新墓址確定為墓地正西面200米處。縣政府按照原墓地的外形、尺寸重建,將挖掘出來的完整墓磚進行編號,全部砌入復建的墓體中,外貌與原墓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並於1992年7月建成。為了更好地保護東吳古墓,2000年,縣政府又在東吳古墓的四周建成“口”字形博物館大樓,將古墓圈入其樓內,為古墓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2013年,東吳古墓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東吳古墓坐落在吉水縣城,其墓址原在恩江與京九鐵路交會口北面200米處,一座名叫三碗齋的小山嶺。三碗齋並不顯眼,偏僻幽靜,雜草叢生,從遠處看像一座小山,近處看嶺頂有三個小土包,猶如人們用於敬神的齋飯,三碗齋由此得名。1991年修建京九鐵路,取土填路基時發現東吳古墓。經專家考證,這是一座三國東吳時期的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隨後,吉水縣政府對東吳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並按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妥善將其搬遷。經勘察,新墓址確定為墓地正西面200米處。縣政府按照原墓地的外形、尺寸重建,將挖掘出來的完整墓磚進行編號,全部砌入復建的墓體中,外貌與原墓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並於1992年7月建成。為了更好地保護東吳古墓,2000年,縣政府又在東吳古墓的四周建成“口”字形博物館大樓,將古墓圈入其樓內,為古墓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2013年,東吳古墓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考察吉水東吳古墓,發現它有四大特點。一是建築方法獨特。整座古墓全部採用幹砌法,即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石灰等任何粘接物,這充分體現當時高超的建築技術。據說,當年縣政府重修古墓時,專家一度要求使用幹砌法進行砌壘,但經過多次嘗試,均告失敗,最後只好採取墓牆內壁使用黃泥等黏合物,墓牆外壁使用幹砌法的辦法砌成。

二是古墓結構奇特。墓地平面呈“品”字形,墓室用灰色網線紋花磚平地壘砌,由墓門、甬道、前室、後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及正方形迴廊組成。前室平面呈八邊鋸齒形,後室平面呈方形,前室與後室有甬道相連,左右耳室為券頂,左右有迴廊延伸,並設左右對稱的藻井,藻井為四隅券進式穹隆頂。

"

東吳古墓坐落在吉水縣城,其墓址原在恩江與京九鐵路交會口北面200米處,一座名叫三碗齋的小山嶺。三碗齋並不顯眼,偏僻幽靜,雜草叢生,從遠處看像一座小山,近處看嶺頂有三個小土包,猶如人們用於敬神的齋飯,三碗齋由此得名。1991年修建京九鐵路,取土填路基時發現東吳古墓。經專家考證,這是一座三國東吳時期的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隨後,吉水縣政府對東吳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並按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妥善將其搬遷。經勘察,新墓址確定為墓地正西面200米處。縣政府按照原墓地的外形、尺寸重建,將挖掘出來的完整墓磚進行編號,全部砌入復建的墓體中,外貌與原墓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並於1992年7月建成。為了更好地保護東吳古墓,2000年,縣政府又在東吳古墓的四周建成“口”字形博物館大樓,將古墓圈入其樓內,為古墓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2013年,東吳古墓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考察吉水東吳古墓,發現它有四大特點。一是建築方法獨特。整座古墓全部採用幹砌法,即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石灰等任何粘接物,這充分體現當時高超的建築技術。據說,當年縣政府重修古墓時,專家一度要求使用幹砌法進行砌壘,但經過多次嘗試,均告失敗,最後只好採取墓牆內壁使用黃泥等黏合物,墓牆外壁使用幹砌法的辦法砌成。

二是古墓結構奇特。墓地平面呈“品”字形,墓室用灰色網線紋花磚平地壘砌,由墓門、甬道、前室、後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及正方形迴廊組成。前室平面呈八邊鋸齒形,後室平面呈方形,前室與後室有甬道相連,左右耳室為券頂,左右有迴廊延伸,並設左右對稱的藻井,藻井為四隅券進式穹隆頂。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三是墓體規模宏大。墓底距封土堆高15米,東西、南北中軸線均為30米,佔地900平方米。封土呈覆漏斗狀,為黃色黏土夯實而成。目前,江南其他地方尚未發現規模如此宏大、結構如此奇特的漢晉古墓,所以考古學家稱之為“江南第一墓”。

四是隨葬品出土豐富。儘管這座古墓多次被盜,墓主屍骨、墓誌銘和望碑等全部遺失,但經過發掘,仍出土120餘件隨葬品,有銅、鐵、陶、瓷、石質器皿等文物,其中較珍貴的文物有人物神獸青銅座燈,造型優美的文物有青銅雌雄朱雀、青銅白虎等,墓中還出土一套青瓷茶具,是全國少有的最為完整的茶具之一,這些在江西均屬首次發現。此外,還出土了青瓷飯灶、糧倉、廁所以及青瓷造型的豬、鴨、鵝等日常用品和家禽。

"

東吳古墓坐落在吉水縣城,其墓址原在恩江與京九鐵路交會口北面200米處,一座名叫三碗齋的小山嶺。三碗齋並不顯眼,偏僻幽靜,雜草叢生,從遠處看像一座小山,近處看嶺頂有三個小土包,猶如人們用於敬神的齋飯,三碗齋由此得名。1991年修建京九鐵路,取土填路基時發現東吳古墓。經專家考證,這是一座三國東吳時期的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隨後,吉水縣政府對東吳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並按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妥善將其搬遷。經勘察,新墓址確定為墓地正西面200米處。縣政府按照原墓地的外形、尺寸重建,將挖掘出來的完整墓磚進行編號,全部砌入復建的墓體中,外貌與原墓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並於1992年7月建成。為了更好地保護東吳古墓,2000年,縣政府又在東吳古墓的四周建成“口”字形博物館大樓,將古墓圈入其樓內,為古墓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2013年,東吳古墓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考察吉水東吳古墓,發現它有四大特點。一是建築方法獨特。整座古墓全部採用幹砌法,即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石灰等任何粘接物,這充分體現當時高超的建築技術。據說,當年縣政府重修古墓時,專家一度要求使用幹砌法進行砌壘,但經過多次嘗試,均告失敗,最後只好採取墓牆內壁使用黃泥等黏合物,墓牆外壁使用幹砌法的辦法砌成。

二是古墓結構奇特。墓地平面呈“品”字形,墓室用灰色網線紋花磚平地壘砌,由墓門、甬道、前室、後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及正方形迴廊組成。前室平面呈八邊鋸齒形,後室平面呈方形,前室與後室有甬道相連,左右耳室為券頂,左右有迴廊延伸,並設左右對稱的藻井,藻井為四隅券進式穹隆頂。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三是墓體規模宏大。墓底距封土堆高15米,東西、南北中軸線均為30米,佔地900平方米。封土呈覆漏斗狀,為黃色黏土夯實而成。目前,江南其他地方尚未發現規模如此宏大、結構如此奇特的漢晉古墓,所以考古學家稱之為“江南第一墓”。

四是隨葬品出土豐富。儘管這座古墓多次被盜,墓主屍骨、墓誌銘和望碑等全部遺失,但經過發掘,仍出土120餘件隨葬品,有銅、鐵、陶、瓷、石質器皿等文物,其中較珍貴的文物有人物神獸青銅座燈,造型優美的文物有青銅雌雄朱雀、青銅白虎等,墓中還出土一套青瓷茶具,是全國少有的最為完整的茶具之一,這些在江西均屬首次發現。此外,還出土了青瓷飯灶、糧倉、廁所以及青瓷造型的豬、鴨、鵝等日常用品和家禽。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東昊古墓的發現,為研究江南地區漢晉時期古建築史及殯葬習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對長江中下游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如今重修的東吳古墓,墓門設在西面。從墓門一進入,便感覺到一股冰冷的涼氣迎而撲來,給人一種陰森逼人的感覺。墓內黑漆漆的一團,在微弱的手電筒燈光的指引下,穿過一條長長的甬道,便來到墓前室,再往前走三米,是古墓主室,兩邊各有一條通往耳室的通道。後室是墓主棺槨的安放處,左右還有兩個藻井。整個大墓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其規模彰顯出主人生前地位的顯赫,死後墓葬的恢宏氣派。

人們不禁要問,三國時期的江南被稱為蠻荒之地,距中原腹地遙遙千里,為何會有如此規模宏大的王族古墓呢?

"

東吳古墓坐落在吉水縣城,其墓址原在恩江與京九鐵路交會口北面200米處,一座名叫三碗齋的小山嶺。三碗齋並不顯眼,偏僻幽靜,雜草叢生,從遠處看像一座小山,近處看嶺頂有三個小土包,猶如人們用於敬神的齋飯,三碗齋由此得名。1991年修建京九鐵路,取土填路基時發現東吳古墓。經專家考證,這是一座三國東吳時期的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隨後,吉水縣政府對東吳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並按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妥善將其搬遷。經勘察,新墓址確定為墓地正西面200米處。縣政府按照原墓地的外形、尺寸重建,將挖掘出來的完整墓磚進行編號,全部砌入復建的墓體中,外貌與原墓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並於1992年7月建成。為了更好地保護東吳古墓,2000年,縣政府又在東吳古墓的四周建成“口”字形博物館大樓,將古墓圈入其樓內,為古墓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2013年,東吳古墓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考察吉水東吳古墓,發現它有四大特點。一是建築方法獨特。整座古墓全部採用幹砌法,即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石灰等任何粘接物,這充分體現當時高超的建築技術。據說,當年縣政府重修古墓時,專家一度要求使用幹砌法進行砌壘,但經過多次嘗試,均告失敗,最後只好採取墓牆內壁使用黃泥等黏合物,墓牆外壁使用幹砌法的辦法砌成。

二是古墓結構奇特。墓地平面呈“品”字形,墓室用灰色網線紋花磚平地壘砌,由墓門、甬道、前室、後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及正方形迴廊組成。前室平面呈八邊鋸齒形,後室平面呈方形,前室與後室有甬道相連,左右耳室為券頂,左右有迴廊延伸,並設左右對稱的藻井,藻井為四隅券進式穹隆頂。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三是墓體規模宏大。墓底距封土堆高15米,東西、南北中軸線均為30米,佔地900平方米。封土呈覆漏斗狀,為黃色黏土夯實而成。目前,江南其他地方尚未發現規模如此宏大、結構如此奇特的漢晉古墓,所以考古學家稱之為“江南第一墓”。

四是隨葬品出土豐富。儘管這座古墓多次被盜,墓主屍骨、墓誌銘和望碑等全部遺失,但經過發掘,仍出土120餘件隨葬品,有銅、鐵、陶、瓷、石質器皿等文物,其中較珍貴的文物有人物神獸青銅座燈,造型優美的文物有青銅雌雄朱雀、青銅白虎等,墓中還出土一套青瓷茶具,是全國少有的最為完整的茶具之一,這些在江西均屬首次發現。此外,還出土了青瓷飯灶、糧倉、廁所以及青瓷造型的豬、鴨、鵝等日常用品和家禽。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東昊古墓的發現,為研究江南地區漢晉時期古建築史及殯葬習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對長江中下游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如今重修的東吳古墓,墓門設在西面。從墓門一進入,便感覺到一股冰冷的涼氣迎而撲來,給人一種陰森逼人的感覺。墓內黑漆漆的一團,在微弱的手電筒燈光的指引下,穿過一條長長的甬道,便來到墓前室,再往前走三米,是古墓主室,兩邊各有一條通往耳室的通道。後室是墓主棺槨的安放處,左右還有兩個藻井。整個大墓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其規模彰顯出主人生前地位的顯赫,死後墓葬的恢宏氣派。

人們不禁要問,三國時期的江南被稱為蠻荒之地,距中原腹地遙遙千里,為何會有如此規模宏大的王族古墓呢?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據學者考察研究後推測,古墓的主人應是三國東吳孫權夫人的姐夫—騎都尉譚紹,理由有四:第一,據吉水譚氏族譜載,江南譚氏開基祖為譚紹,年輕時通過讀書外出做官,後來成為皇親國戚。晚年,譚紹攜家人回到吉水,卜居於縣城東5公里處的譚埠村,卒後葬於城郊張家屋附近。

第二,據《三國志·吳書》之《妃嬪傳》載“吳主權潘夫人,會稽句章人也。父為吏,坐法死。夫人與娣俱輸織室,權見而異之,召充後官,得幸有娠.....遂生亮。赤烏十三年,亮立為太子,請出嫁夫人之娣,權聽許之。明年,立夫人為皇后……孫亮即位,以夫人姊婿譚紹為騎都尉,授兵。”從上述史料中可知,東吳朝廷確實有一個名叫譚紹的人,因是吳主孫權的姻親,後來官至騎都尉一職,負責宮廷和皇室安全,這說明譚紹的職位與古墓的規模相吻合。

"

東吳古墓坐落在吉水縣城,其墓址原在恩江與京九鐵路交會口北面200米處,一座名叫三碗齋的小山嶺。三碗齋並不顯眼,偏僻幽靜,雜草叢生,從遠處看像一座小山,近處看嶺頂有三個小土包,猶如人們用於敬神的齋飯,三碗齋由此得名。1991年修建京九鐵路,取土填路基時發現東吳古墓。經專家考證,這是一座三國東吳時期的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隨後,吉水縣政府對東吳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並按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妥善將其搬遷。經勘察,新墓址確定為墓地正西面200米處。縣政府按照原墓地的外形、尺寸重建,將挖掘出來的完整墓磚進行編號,全部砌入復建的墓體中,外貌與原墓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並於1992年7月建成。為了更好地保護東吳古墓,2000年,縣政府又在東吳古墓的四周建成“口”字形博物館大樓,將古墓圈入其樓內,為古墓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2013年,東吳古墓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考察吉水東吳古墓,發現它有四大特點。一是建築方法獨特。整座古墓全部採用幹砌法,即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石灰等任何粘接物,這充分體現當時高超的建築技術。據說,當年縣政府重修古墓時,專家一度要求使用幹砌法進行砌壘,但經過多次嘗試,均告失敗,最後只好採取墓牆內壁使用黃泥等黏合物,墓牆外壁使用幹砌法的辦法砌成。

二是古墓結構奇特。墓地平面呈“品”字形,墓室用灰色網線紋花磚平地壘砌,由墓門、甬道、前室、後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及正方形迴廊組成。前室平面呈八邊鋸齒形,後室平面呈方形,前室與後室有甬道相連,左右耳室為券頂,左右有迴廊延伸,並設左右對稱的藻井,藻井為四隅券進式穹隆頂。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三是墓體規模宏大。墓底距封土堆高15米,東西、南北中軸線均為30米,佔地900平方米。封土呈覆漏斗狀,為黃色黏土夯實而成。目前,江南其他地方尚未發現規模如此宏大、結構如此奇特的漢晉古墓,所以考古學家稱之為“江南第一墓”。

四是隨葬品出土豐富。儘管這座古墓多次被盜,墓主屍骨、墓誌銘和望碑等全部遺失,但經過發掘,仍出土120餘件隨葬品,有銅、鐵、陶、瓷、石質器皿等文物,其中較珍貴的文物有人物神獸青銅座燈,造型優美的文物有青銅雌雄朱雀、青銅白虎等,墓中還出土一套青瓷茶具,是全國少有的最為完整的茶具之一,這些在江西均屬首次發現。此外,還出土了青瓷飯灶、糧倉、廁所以及青瓷造型的豬、鴨、鵝等日常用品和家禽。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東昊古墓的發現,為研究江南地區漢晉時期古建築史及殯葬習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對長江中下游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如今重修的東吳古墓,墓門設在西面。從墓門一進入,便感覺到一股冰冷的涼氣迎而撲來,給人一種陰森逼人的感覺。墓內黑漆漆的一團,在微弱的手電筒燈光的指引下,穿過一條長長的甬道,便來到墓前室,再往前走三米,是古墓主室,兩邊各有一條通往耳室的通道。後室是墓主棺槨的安放處,左右還有兩個藻井。整個大墓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其規模彰顯出主人生前地位的顯赫,死後墓葬的恢宏氣派。

人們不禁要問,三國時期的江南被稱為蠻荒之地,距中原腹地遙遙千里,為何會有如此規模宏大的王族古墓呢?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據學者考察研究後推測,古墓的主人應是三國東吳孫權夫人的姐夫—騎都尉譚紹,理由有四:第一,據吉水譚氏族譜載,江南譚氏開基祖為譚紹,年輕時通過讀書外出做官,後來成為皇親國戚。晚年,譚紹攜家人回到吉水,卜居於縣城東5公里處的譚埠村,卒後葬於城郊張家屋附近。

第二,據《三國志·吳書》之《妃嬪傳》載“吳主權潘夫人,會稽句章人也。父為吏,坐法死。夫人與娣俱輸織室,權見而異之,召充後官,得幸有娠.....遂生亮。赤烏十三年,亮立為太子,請出嫁夫人之娣,權聽許之。明年,立夫人為皇后……孫亮即位,以夫人姊婿譚紹為騎都尉,授兵。”從上述史料中可知,東吳朝廷確實有一個名叫譚紹的人,因是吳主孫權的姻親,後來官至騎都尉一職,負責宮廷和皇室安全,這說明譚紹的職位與古墓的規模相吻合。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第三,孫權死後,吳國幾次發生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作為負責宮廷安全的軍事官譚紹不可避免要捲入權力鬥爭,儘管他在宮廷權爭中失勢,卻因輩分較高,是孫權的妻姐夫,所以完全能夠全身而退,偕家人離開宮廷,正如《三國志》所載‘亮廢,(譚)紹與家屬送本郡廬陵。”因那時是三國時期,他只能往江南遷徙,尤其是“送本郡”三字,與吉水譚氏族譜的記載極為吻合。

第四,通過專家考證,東吳古墓的營建時間為東吳晚期,這與譚紹的卒年不相上下。因為孫權是公元229年稱帝,於252年去世,東吳於280年被西晉所滅,譚紹是潘夫人的姐夫,於252年任騎都尉一職,其卒年應是在東吳晚期。

"

東吳古墓坐落在吉水縣城,其墓址原在恩江與京九鐵路交會口北面200米處,一座名叫三碗齋的小山嶺。三碗齋並不顯眼,偏僻幽靜,雜草叢生,從遠處看像一座小山,近處看嶺頂有三個小土包,猶如人們用於敬神的齋飯,三碗齋由此得名。1991年修建京九鐵路,取土填路基時發現東吳古墓。經專家考證,這是一座三國東吳時期的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隨後,吉水縣政府對東吳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並按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妥善將其搬遷。經勘察,新墓址確定為墓地正西面200米處。縣政府按照原墓地的外形、尺寸重建,將挖掘出來的完整墓磚進行編號,全部砌入復建的墓體中,外貌與原墓基本上是一模一樣,並於1992年7月建成。為了更好地保護東吳古墓,2000年,縣政府又在東吳古墓的四周建成“口”字形博物館大樓,將古墓圈入其樓內,為古墓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2013年,東吳古墓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考察吉水東吳古墓,發現它有四大特點。一是建築方法獨特。整座古墓全部採用幹砌法,即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石灰等任何粘接物,這充分體現當時高超的建築技術。據說,當年縣政府重修古墓時,專家一度要求使用幹砌法進行砌壘,但經過多次嘗試,均告失敗,最後只好採取墓牆內壁使用黃泥等黏合物,墓牆外壁使用幹砌法的辦法砌成。

二是古墓結構奇特。墓地平面呈“品”字形,墓室用灰色網線紋花磚平地壘砌,由墓門、甬道、前室、後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及正方形迴廊組成。前室平面呈八邊鋸齒形,後室平面呈方形,前室與後室有甬道相連,左右耳室為券頂,左右有迴廊延伸,並設左右對稱的藻井,藻井為四隅券進式穹隆頂。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三是墓體規模宏大。墓底距封土堆高15米,東西、南北中軸線均為30米,佔地900平方米。封土呈覆漏斗狀,為黃色黏土夯實而成。目前,江南其他地方尚未發現規模如此宏大、結構如此奇特的漢晉古墓,所以考古學家稱之為“江南第一墓”。

四是隨葬品出土豐富。儘管這座古墓多次被盜,墓主屍骨、墓誌銘和望碑等全部遺失,但經過發掘,仍出土120餘件隨葬品,有銅、鐵、陶、瓷、石質器皿等文物,其中較珍貴的文物有人物神獸青銅座燈,造型優美的文物有青銅雌雄朱雀、青銅白虎等,墓中還出土一套青瓷茶具,是全國少有的最為完整的茶具之一,這些在江西均屬首次發現。此外,還出土了青瓷飯灶、糧倉、廁所以及青瓷造型的豬、鴨、鵝等日常用品和家禽。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東昊古墓的發現,為研究江南地區漢晉時期古建築史及殯葬習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對長江中下游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如今重修的東吳古墓,墓門設在西面。從墓門一進入,便感覺到一股冰冷的涼氣迎而撲來,給人一種陰森逼人的感覺。墓內黑漆漆的一團,在微弱的手電筒燈光的指引下,穿過一條長長的甬道,便來到墓前室,再往前走三米,是古墓主室,兩邊各有一條通往耳室的通道。後室是墓主棺槨的安放處,左右還有兩個藻井。整個大墓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其規模彰顯出主人生前地位的顯赫,死後墓葬的恢宏氣派。

人們不禁要問,三國時期的江南被稱為蠻荒之地,距中原腹地遙遙千里,為何會有如此規模宏大的王族古墓呢?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據學者考察研究後推測,古墓的主人應是三國東吳孫權夫人的姐夫—騎都尉譚紹,理由有四:第一,據吉水譚氏族譜載,江南譚氏開基祖為譚紹,年輕時通過讀書外出做官,後來成為皇親國戚。晚年,譚紹攜家人回到吉水,卜居於縣城東5公里處的譚埠村,卒後葬於城郊張家屋附近。

第二,據《三國志·吳書》之《妃嬪傳》載“吳主權潘夫人,會稽句章人也。父為吏,坐法死。夫人與娣俱輸織室,權見而異之,召充後官,得幸有娠.....遂生亮。赤烏十三年,亮立為太子,請出嫁夫人之娣,權聽許之。明年,立夫人為皇后……孫亮即位,以夫人姊婿譚紹為騎都尉,授兵。”從上述史料中可知,東吳朝廷確實有一個名叫譚紹的人,因是吳主孫權的姻親,後來官至騎都尉一職,負責宮廷和皇室安全,這說明譚紹的職位與古墓的規模相吻合。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第三,孫權死後,吳國幾次發生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作為負責宮廷安全的軍事官譚紹不可避免要捲入權力鬥爭,儘管他在宮廷權爭中失勢,卻因輩分較高,是孫權的妻姐夫,所以完全能夠全身而退,偕家人離開宮廷,正如《三國志》所載‘亮廢,(譚)紹與家屬送本郡廬陵。”因那時是三國時期,他只能往江南遷徙,尤其是“送本郡”三字,與吉水譚氏族譜的記載極為吻合。

第四,通過專家考證,東吳古墓的營建時間為東吳晚期,這與譚紹的卒年不相上下。因為孫權是公元229年稱帝,於252年去世,東吳於280年被西晉所滅,譚紹是潘夫人的姐夫,於252年任騎都尉一職,其卒年應是在東吳晚期。

江南第一墓:規模宏大儼如一座封閉式莊園,彰顯墓主生前地位顯赫

當然,古墓中沒有找到墓誌銘和其他記載資料,墓主是否真的是孫權的妻姐夫譚紹,尚待考古工作者今後做進一步考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