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鼓浪嶼記遊
"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鮑朝卿

己亥炎夏,我與妻在兒子的陪同下飽覽了鼓浪嶼的奇麗風光,目睹其滄桑歷史,這個讓人著迷的小島給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名“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稱“ 鼓浪石”,鼓浪嶼也因此而得名。

我們上鼓浪嶼首選日光巖。

日光巖是鼓浪嶼的的地標景點,海拔92、7米。山上巨石嵯峨,疊成洞壑,樹木蔥鬱,亭臺掩映,享有“鷺江第一景”之美譽。在兒子的協助下,我們拾級而上,來到日光巖山門處,看到一塊高40多米的巨巖,凌空而立,在那巨巖峭壁上,“天風海濤”四個蒼勁大字格外顯目;其下還有兩行大字題刻,右側為“鼓浪洞天”,左側為“鷺江第一”,上述三大崖刻,對日光巖的風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這是日光巖的第一景。

進入山門,便是日光巖寺。日光巖寺俗稱“一片瓦”,因為寺廟部分掩身於洞穴中,寺頂覆蓋著一塊巨巖;每天凌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峰冉冉升起,該寺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因而得名。後來日光寺改名為“蓮花庵”,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寺廟建築組群小巧別緻,隨山就勢,鑿巖為室,形成獨有的景觀特色。庵後有“鷺江龍窟”、“古避暑洞”諸勝,中間即是鄭成功龍頭山寨和水操臺遺址。這是鼓浪嶼上最具價值的景點之一。

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寨門右側是“宛在亭”,即“水操臺”,是練兵臺。宛在亭的巨石上刻有“閔海雄風”四個遒勁大字,這是鄭成情,吟詩功留下的碑刻,在鼓浪嶼80多處的碑刻中頗負盛名。岩石上的圓孔原是兵營頂樑的支撐。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見景生情,吟詩讚道:“叱吒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降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我用手機將其碑刻詩拍照下來,以示對鄭成功的崇敬,作為一景留存。

在這裡,我們參觀了鄭成功紀念館。

紀念館踞山面海,周圍樹林蓊鬱,花木呈秀。古老的梧桐,芬芳的玉蘭,卓然而立的棕 櫚,襯托出鄭成功紀念館令人崇敬肅穆的氣氛。

在莊嚴的陳列大廳裡,立了一尊鄭成功的全身塑像。他身披戰袍,手按佩劍,昂首邁步,雄姿英發,令人肅然起敬。塑像的兩旁,陳放著他當年所用的銅炮、鐵炮和戰船的模型。見此情景,我們彷彿看到他正威武地站在戰船的指揮台上,指揮千帆乘風破浪出征;彷彿看到英勇的將士們為收復寶島臺灣,正冒著炮火奮勇前進……

參觀過鄭成功紀念館後我們便直登日光巖。

登上日光巖眺望,只見四周大海茫茫,雲海蒼蒼。山海奇觀,風光無限。遠望廈門、大擔、二擔盡收眼中,大海擁抱下的鼓浪嶼盡收眼底:島上綠樹成蔭,紅瓦房隱藏在綠樹叢中,紅綠相間有致,海灣、礁石、峭壁、丘峰相映成趣,各式建築錯落點綴,群群海鷗、白鷺騰飛……它們組成了一幅幅鮮豔奪目的海島畫卷,讓人目不暇接。鼓浪嶼以其獨秀旖旎的風光贏得“東海明珠”、“海上花園”之美譽,享有“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的美名。

日光巖下的菽莊花園、皓月園、鋼琴博物館、海天堂構……歷歷在目。敞開胸懷,海風沁脾,欣賞美景,真的爽快極了!

不過遊客在此逗留時間不能過長,告示牌告訴遊人在日光巖頂上停留的時間不能超過五分鐘。我們儘管不捨離開,但為了讓更多的遊人能飽眼福,很自覺地下去了。

我們從日光巖下來後,便來到了南麓海濱的菽莊花園,它是島上第一名園,為廈門名園之最。園名是以園主臺灣富商林爾嘉(字菽莊)之名命名的。

園林設計,結合這裡的濱海特點,創造了“藏海”、“補山”兩組景區,並以中國園林傳統的“題名景觀”方式各造五景,景點命名與林爾嘉主導創立的“菽莊吟社”的詩歌創作思想緊密呼應。“藏海”蘊含將祖國山河攬入懷抱,切莫再任人宰割之意;“補山”以人工補綴天然景色之不足之意。園內留存有大量以菽莊為題或借景抒懷的詩社作品題刻。園中的四十四橋(該橋落成適逢園主四十四歲生日,故名)曲折蜿蜒,猶如一串竹葉盤旋於小海灣上。那些假山、疊石、壬秋閣、談瀛軒、頑石山房諸景,令人流連忘返。

我們正在港仔後海濱浴場那裡觀賞美景,突然,一陣陣雨襲來,涼爽極了。趁避雨的機會,我欣賞了園主人和友人留在牆上的詩作。美景被詩化後,更加令人陶醉。

在菽莊花園的聽濤軒,我們參觀了鋼琴博物館。館內珍藏著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鋼琴、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還有古老的手搖鋼琴和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鋼琴。我儘管對鋼琴知識知之甚少,但還是饒有興趣地聽著講解員的講解與演奏。在這裡,我認知了知名鋼琴家、音樂家周淑安、林俊卿、吳天球、許雯星,以及出生於鼓浪嶼的鋼琴家殷承宗,指揮家陳0有鼓浪嶼音樂之星的天穹中璀璨之星——鄭小瑛,使我對“琴島”有了直觀的感性認識。

從菽莊花園 出來,我們來到了毓園。毓園的建築佈局自然,園中屹立著林巧稚大夫的漢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蹟展覽室”。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嶼日光巖下一個教師家庭,18歲時她選擇了學醫救人的道路,父親囑咐她“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她實現了父親的願望,是我國現代婦產科醫學的奠基人,享有“中國現代婦產科之母”的美譽。她曾對故鄉這樣說“我是鼓浪嶼的女兒,我常常在夢中回到鼓浪嶼的大海邊。那海面真遼闊,那海水真藍,真美。”毓園之“毓”,即培育養育之意,故紀念園取名毓園。

走出毓園,我們在鹿礁路上看到了早期英國、德國、日本的領事館以及萬國建築群,我們駐足在這條路上的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裡。陳列館上下兩層,記錄著鼓浪嶼的過去、現在與對未來的展望。

我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五統煙”戰船模型前逗留良久,腦海中又呈現出在鄭成功紀念館看到的那些戰鬥畫面,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

從1841年英國人用艦隊攻戰鼓浪嶼,迫使清政府簽定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到1902年清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成為列強的瓜分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佔了鼓浪嶼。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才結束了一百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看到鼓浪嶼這段令人心碎的歷史,倍感今日祖國之榮耀!

走出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在歸途中,鼓浪嶼的歷史和現實畫卷在我的腦海中交替出現,我對這個美麗小島的過去痛心疾首,對其日益繁榮的現在歡欣鼓舞,對其未來充滿了希望。廈門市政府為了保護這塊綠色島嶼,島上禁行自行車和汽車,政府花巨資遷出了工廠,還其綠地。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鼓浪嶼2017年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52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我堅信: 鼓浪嶼的今天美,明天會更美!

(2019年8月於上海)

"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鼓浪嶼記遊

鮑朝卿

己亥炎夏,我與妻在兒子的陪同下飽覽了鼓浪嶼的奇麗風光,目睹其滄桑歷史,這個讓人著迷的小島給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名“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稱“ 鼓浪石”,鼓浪嶼也因此而得名。

我們上鼓浪嶼首選日光巖。

日光巖是鼓浪嶼的的地標景點,海拔92、7米。山上巨石嵯峨,疊成洞壑,樹木蔥鬱,亭臺掩映,享有“鷺江第一景”之美譽。在兒子的協助下,我們拾級而上,來到日光巖山門處,看到一塊高40多米的巨巖,凌空而立,在那巨巖峭壁上,“天風海濤”四個蒼勁大字格外顯目;其下還有兩行大字題刻,右側為“鼓浪洞天”,左側為“鷺江第一”,上述三大崖刻,對日光巖的風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這是日光巖的第一景。

進入山門,便是日光巖寺。日光巖寺俗稱“一片瓦”,因為寺廟部分掩身於洞穴中,寺頂覆蓋著一塊巨巖;每天凌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峰冉冉升起,該寺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因而得名。後來日光寺改名為“蓮花庵”,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寺廟建築組群小巧別緻,隨山就勢,鑿巖為室,形成獨有的景觀特色。庵後有“鷺江龍窟”、“古避暑洞”諸勝,中間即是鄭成功龍頭山寨和水操臺遺址。這是鼓浪嶼上最具價值的景點之一。

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寨門右側是“宛在亭”,即“水操臺”,是練兵臺。宛在亭的巨石上刻有“閔海雄風”四個遒勁大字,這是鄭成情,吟詩功留下的碑刻,在鼓浪嶼80多處的碑刻中頗負盛名。岩石上的圓孔原是兵營頂樑的支撐。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見景生情,吟詩讚道:“叱吒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降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我用手機將其碑刻詩拍照下來,以示對鄭成功的崇敬,作為一景留存。

在這裡,我們參觀了鄭成功紀念館。

紀念館踞山面海,周圍樹林蓊鬱,花木呈秀。古老的梧桐,芬芳的玉蘭,卓然而立的棕 櫚,襯托出鄭成功紀念館令人崇敬肅穆的氣氛。

在莊嚴的陳列大廳裡,立了一尊鄭成功的全身塑像。他身披戰袍,手按佩劍,昂首邁步,雄姿英發,令人肅然起敬。塑像的兩旁,陳放著他當年所用的銅炮、鐵炮和戰船的模型。見此情景,我們彷彿看到他正威武地站在戰船的指揮台上,指揮千帆乘風破浪出征;彷彿看到英勇的將士們為收復寶島臺灣,正冒著炮火奮勇前進……

參觀過鄭成功紀念館後我們便直登日光巖。

登上日光巖眺望,只見四周大海茫茫,雲海蒼蒼。山海奇觀,風光無限。遠望廈門、大擔、二擔盡收眼中,大海擁抱下的鼓浪嶼盡收眼底:島上綠樹成蔭,紅瓦房隱藏在綠樹叢中,紅綠相間有致,海灣、礁石、峭壁、丘峰相映成趣,各式建築錯落點綴,群群海鷗、白鷺騰飛……它們組成了一幅幅鮮豔奪目的海島畫卷,讓人目不暇接。鼓浪嶼以其獨秀旖旎的風光贏得“東海明珠”、“海上花園”之美譽,享有“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的美名。

日光巖下的菽莊花園、皓月園、鋼琴博物館、海天堂構……歷歷在目。敞開胸懷,海風沁脾,欣賞美景,真的爽快極了!

不過遊客在此逗留時間不能過長,告示牌告訴遊人在日光巖頂上停留的時間不能超過五分鐘。我們儘管不捨離開,但為了讓更多的遊人能飽眼福,很自覺地下去了。

我們從日光巖下來後,便來到了南麓海濱的菽莊花園,它是島上第一名園,為廈門名園之最。園名是以園主臺灣富商林爾嘉(字菽莊)之名命名的。

園林設計,結合這裡的濱海特點,創造了“藏海”、“補山”兩組景區,並以中國園林傳統的“題名景觀”方式各造五景,景點命名與林爾嘉主導創立的“菽莊吟社”的詩歌創作思想緊密呼應。“藏海”蘊含將祖國山河攬入懷抱,切莫再任人宰割之意;“補山”以人工補綴天然景色之不足之意。園內留存有大量以菽莊為題或借景抒懷的詩社作品題刻。園中的四十四橋(該橋落成適逢園主四十四歲生日,故名)曲折蜿蜒,猶如一串竹葉盤旋於小海灣上。那些假山、疊石、壬秋閣、談瀛軒、頑石山房諸景,令人流連忘返。

我們正在港仔後海濱浴場那裡觀賞美景,突然,一陣陣雨襲來,涼爽極了。趁避雨的機會,我欣賞了園主人和友人留在牆上的詩作。美景被詩化後,更加令人陶醉。

在菽莊花園的聽濤軒,我們參觀了鋼琴博物館。館內珍藏著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四角鋼琴、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還有古老的手搖鋼琴和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鋼琴。我儘管對鋼琴知識知之甚少,但還是饒有興趣地聽著講解員的講解與演奏。在這裡,我認知了知名鋼琴家、音樂家周淑安、林俊卿、吳天球、許雯星,以及出生於鼓浪嶼的鋼琴家殷承宗,指揮家陳0有鼓浪嶼音樂之星的天穹中璀璨之星——鄭小瑛,使我對“琴島”有了直觀的感性認識。

從菽莊花園 出來,我們來到了毓園。毓園的建築佈局自然,園中屹立著林巧稚大夫的漢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蹟展覽室”。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嶼日光巖下一個教師家庭,18歲時她選擇了學醫救人的道路,父親囑咐她“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她實現了父親的願望,是我國現代婦產科醫學的奠基人,享有“中國現代婦產科之母”的美譽。她曾對故鄉這樣說“我是鼓浪嶼的女兒,我常常在夢中回到鼓浪嶼的大海邊。那海面真遼闊,那海水真藍,真美。”毓園之“毓”,即培育養育之意,故紀念園取名毓園。

走出毓園,我們在鹿礁路上看到了早期英國、德國、日本的領事館以及萬國建築群,我們駐足在這條路上的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裡。陳列館上下兩層,記錄著鼓浪嶼的過去、現在與對未來的展望。

我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五統煙”戰船模型前逗留良久,腦海中又呈現出在鄭成功紀念館看到的那些戰鬥畫面,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

從1841年英國人用艦隊攻戰鼓浪嶼,迫使清政府簽定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到1902年清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成為列強的瓜分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佔了鼓浪嶼。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才結束了一百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看到鼓浪嶼這段令人心碎的歷史,倍感今日祖國之榮耀!

走出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在歸途中,鼓浪嶼的歷史和現實畫卷在我的腦海中交替出現,我對這個美麗小島的過去痛心疾首,對其日益繁榮的現在歡欣鼓舞,對其未來充滿了希望。廈門市政府為了保護這塊綠色島嶼,島上禁行自行車和汽車,政府花巨資遷出了工廠,還其綠地。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鼓浪嶼2017年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52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我堅信: 鼓浪嶼的今天美,明天會更美!

(2019年8月於上海)

鼓浪嶼記遊

作者簡介:

鮑朝卿:男,安徽樅陽人,副教授,安徽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網創作員,《旅遊作家》專欄作家。2015年1月詩歌散文集《退耕集》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