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論創新|繼承傳統基礎之上

顧景舟 藝術 藝術品 明朝 紫藝聯盟紫砂中華 2017-05-07

顧景舟論創新|繼承傳統基礎之上

顧景舟論創新|繼承傳統基礎之上

繼承傳統

基礎之上

顧景舟 | 紫砂陶史概論

紫砂自明代到現代這幾百年中,是逐漸演變發展而成為宜興陶業中一個獨特體系的;它能躋身於中華民族物質文化的一派——紫砂陶文化中,並非哪一位巨匠個人的功勞,而是無數名師高手實踐創造的結果。

今天的紫砂工藝,在百花齊放的形式下,雖正欣欣向榮,但它今後究竟應當朝什麼方向繼續發展,卻仍見仁見智。

人類社會的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在不斷演進發展著,舊事物總要被新事物替代。造型藝術的審美趣味亦然。各個時代的人們對器用要求的差異,相應的反映出不同的審美觀。當前,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日千里,過去了的生活方式,審美方式,不可能再一成不變的倒回來。

但文化又是靠世世代代相互繼承積累下來的,它是屬於全人類的。藝術欣賞,審美活動不分國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也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顯而易見,古代優秀的傳統,應該批判繼承,例如:對於我國民間工藝美術,特別是對於其中高難度技巧部分,更應研究掌握,不能畏懼,不認識到這一點,就是一直用短視和無知;同樣的道理,外國的新鮮事物,也要有選擇地為我所用,但這種“用”為的是開拓視野,有所創新,而不是背棄我們民族形式與地方特色,才使我們的藝術有著可貴的獨立價值。

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而後創新,還是破壞了傳統而後標新立異?我認為正確的選擇應是前者。

繼承傳統而創新,就是窺探歷史,認識傳統,在砂藝領域裡,唯有鍛鍊並掌握高難度的基礎技巧,工藝革命才能有突破性的創新。一個人的創作年限至多不過六十年。下一代如果踢開師承,重啟爐灶,也只能是曇花一現,沒有推廣和傳世的生命力。民族文化的發展,不能捨本逐流,唯有不忘本,肯開拓,才能不斷提高,永無止境。

藝術品不一定是實用品,但實用品宜藝術化。應該從千變萬化的形式中,求出能與具體內容相配合相統一的一種,並使之臻於完美的境界,這樣創制出來的東西才能有活潑的生命力。

一九九一年五月十八日完稿


關注公眾號:

紫砂中華

專注紫砂實力派

紫砂界首家全網營銷服務商

業界最知名的紫砂交流平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