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的小提樑壺

顧景舟 陶瓷 藝術 瓷器 古文物歷史交流 2017-04-11

顧景舟的小提樑壺

紫砂是一種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其特點是結構緻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 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

顧景舟的小提樑壺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種,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烏泥、黃泥、松花泥等各種色澤,紫砂泥原料,主要分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紫砂器不掛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燒成後色澤溫潤,古雅可愛,紫砂器面還具有亞光效果,既可減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現器物形態、裝飾與自身天然色澤的生動效果。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愛篤好、以坯當紙,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託物寓意,每見巧思。

顧景舟的小提樑壺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就是那 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

宜興紫砂陶藝術起源於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發展到今天在壺的造型藝術上日臻完美、豐富,如何鑑別和欣賞這一門世界陶瓷門類中獨樹一幟的紫砂陶藝術,即對於紫砂陶藝術應持怎樣的審美觀點,直接影響了製作者的創作構思。所以,有必要談談紫砂藝術的審美問題。

砂壺之美可歸納為:造型美、材質美、實用美、工藝美、品位美之五類。

顧景舟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曾自創堂號為自怡軒。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

在2015年的香港曾經成交過顧景舟提樑壺同類藏品,底款是“顧景舟”款。不過此藏品所用的紫砂泥屬於紫泥。但是也拍出的確實2420000元人民幣的價位。

顧景舟的小提樑壺

而難得的是今年2017年,和2015年相似的藏品所用的泥是朱泥提樑壺底款是“鳳晞陶製”。此壺肩與底部為平緩勢,身部直形式比例佔到三分之二以上。這樣肩與底就更寬、更穩、更舒坦。把呈扁平提樑形式,鈕呈扁平形式,使整體線面結合更弧圓、更協調、更統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