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發表於昨日)

(下)

然而,不能僅以一個出浴美人的形象來概括整個桂林,就像我們不能以一句話就總結了整個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桂林有兩種面貌,白日的桂林,綽約如處子,夜晚的桂林,抹上胭脂,美目盼兮,巧笑倩兮,舉手抬足,盡顯風流。

臺灣妹子寫桂林——《夢迴桂林》

照片說明:日月雙塔

遊覽兩江四湖,是桂林市政府推薦的官方旅遊行程。兩江四湖,指的是灕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構成的環城風景帶。風景帶有三個主題景區:以木龍古渡,古城牆為主景,以寶積山,迭彩山為背景,體現城市文化的木龍古水道景區;以山林自然野趣為特色的桂湖景區;以體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城市空間特徵為特色的榕、杉湖景區。三個景區的園林綠化、園林建築、名人雕塑和桂林山水詩廊,均可讓人感受到桂林的天生麗質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是桂林市旅遊局的官方介紹。桂林的水上游覽興於唐代、盛於宋代,當時的桂林湖塘密佈,水系發達,一葉小舟就能飽覽城中諸多名勝,但是隨著歷史變遷,江湖隔斷,水上游覽隨之衰落。

如今隨著兩江四湖的發展,水上游覽又恢復了往昔的興盛,這一趟下來,可觀襟江接湖,飛湍瀑流,奇峰倒影,清波拍岸,芳草棲棲,佳木蔥蘢,沿湖岸線,斗折蛇行,座座新橋,景趣相融,各呈異彩,樓亭臺榭,錯落有致,交相輝映,更有船閘濟舟,山環水繞。如夕陽西下,則萬盞齊明,雙塔映月,橋跨銀河,宋街連城。

水上桂林,美得炫目,一個恍惚,疑似來到了威尼斯。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因各江、湖水位不同,所以遊艇就必須進入大匣裡調整水位,遊艇視情況或是上升,或是下降,就像坐電梯一樣。水上電梯,不是親身體驗,根本難以想象。

靖江王府也是必去的景點之一。王府自洪武五年始建,九年建成就藩,二十六年改建,坐落於獨秀峰之下,眾山拱衛,灕水環流,風光秀美,藏風聚氣,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人居思想,是明朝藩王中最早建藩、最後滅亡,國祚最為綿長,保存最完整的府邸。

到桂林看山水,不能不到獨秀峰。被譽為“南天一柱”的獨秀峰就位於王府,可惜那日身體不適,不能登峰一覽城景,實在是有些遺憾。而在獨秀峰旁的讀書巖上,還可找到王正功留下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摩崖石刻真跡,“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千古名句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另外有一點必須提到,桂林摩崖石刻已多達2000餘件,與西安並列全國第一。

臺灣妹子寫桂林——《夢迴桂林》

石刻

臺灣妹子寫桂林——《夢迴桂林》

石刻

在獨秀峰下,還有孫中山先生的紀念碑和紀念涼亭,身為炎黃子孫,不能不去參拜。近代中國的國民黨與共產黨是對立的關係,可是共產黨並不會因此否定孫中山先生的貢獻,甚至對蔣公的評價也是十分客觀的。這一點,只要到過大陸的臺灣人,都能顛覆媒體過去的負面報導。

臺灣妹子寫桂林——《夢迴桂林》

紀念孫中山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駐守王城的新桂系部隊北上抗日。抗戰期間,王城軍民在獨秀峰上抗敵,在巖洞避戰,城內建築幾乎都被炸燬。抗戰勝利後,王城內的廣西省政府得以重建,並保存至今。

1949年11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桂林,為了避免滿目瘡痍的桂林再遭塗炭,12月,解放軍對原國民黨桂北軍政區進行“和平改編”。解放後,王城內建立廣西革命大學、廣西軍政大學,後又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四步校所在地。1954年,廣西師範學院遷至王城,為廣西文教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這是靖江王府展覽廳裡的介紹,我一邊看,一邊用手機拍了下來,藍芽耳機裡導遊的聲音越來越小,一不注意,我已經脫離了遊客隊伍了。

大陸和臺灣有個不一樣的現象,只要到了大陸名勝古蹟,往往會有專業導遊帶領,這是因為中國有著五千年輝煌文明的緣故,隨便一個地方,都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能講的東西當然很多,像近期到訪的北京頤和園、太原晉祠、喬家大院,全程都有專人講解。

導遊就像個活書本,可以對著一株千年老樹、一塊名人題字的匾額、一座斑駁的城牆行雲流水地說出深厚的文化蘊藏,他們嘴裡的許多知識是書籍和網絡查閱不到的。這些導遊往往是在地人,他們或許沒有驚人的學識,但家鄉零零總總的事兒還是比較熟悉的。我特別佩服這樣的行業,不僅將自己的知識寶庫做為一筆收入,還必須口條清晰,思緒分明,對遊客的提問皆應答如流,這種文化傳遞、兩相呼應的方式,是一頭栽進書海里也無法體會的。

還必須提到一個人物,相信每個桂林人都知道電影《劉三姐》。劉三姐是壯族民間傳說的人物,聰慧機敏,歌如仙音,有”歌仙”之稱。這一趟最令我震撼的是《印象劉三姐》的山水實境演出,這是張藝謀先生總導演的。廣闊的灕江水域,連綿的山峰背景,最具震撼效果的燈光、音響、煙霧造景。那天飄著細雨,寒意入骨,演員們僅穿薄薄的衣服,在山水間高歌漫舞,彷佛一群綠野精靈,舟行碧波,如入畫中,無憂無慮,手指輕輕一點,就把人間變成了仙境。

他們歌聲像桂林的水一樣純淨,像桂林的山一樣空靈,時而高亢入雲,時而縹緲如煙,為著這樣的歌喉,為著這樣的敬業,人們穿起雨衣,撐著雨傘,沐雨前來,鞋子溼透,也要鼓掌回饋。

這是我在桂林的所有行程,提筆寫桂林,也是兩週後的事了。

在桂林幾乎餐餐大魚大肉,不知為何,我卻格外想念一碗最為尋常的桂林米粉。沒有豐盛的配料,沒有精細的調味,只是一把米粉配上簡單的肉片與蔥花,卻令無數人慕名而來,從此成為心頭上念念不忘的好滋味。

越是樸實的東西,越是貼近生活,比起上館子面對一桌豐盛的菜餚,我更傾心於路邊小店,有的店家甚至沒門,進去點個簡單的食物,可能和陌生人同桌,有點兒擁擠,有點兒嘈雜,連調味料都要和旁人共享,我卻覺得十分親切。一邊吃,一邊環顧周遭,桂林人走路慢慢的;桂林人騎車不戴安全帽,不像臺灣,會有警察攔你,有些人面貌看似少數民族,壯侗瑤苗回……二十多株美麗的花朵,聽說都已相互融合了,也看不出是哪一支民族。

米粉很快就吃完了,但桂林人的點點滴滴,都已融入了舌尖上的一縷滋味。

無數身在異鄉的桂林人,回憶著米粉裡的家鄉原貌;無數離開桂林的外地客,想念著米粉裡的異鄉生活。

物質文明讓人情變得冷漠,一碗桂林米粉,卻是心頭上汨汨的一道暖流。

行程太匆匆,我已心滿意足。

我想,每個離開桂林的人,都會想在最後一刻回過頭來,給這片美麗多情的土地投以一個留戀的目光。

窗外雨下個不停,山在雲霧縹緲間,一縷仙音,彷佛還在桂林。

臺灣妹子寫桂林——《夢迴桂林》

最美的風景,並不總在彼岸

臺灣妹子寫桂林——《夢迴桂林》

郵輪上的標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