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擠擠餈粑、尼姑素面、擔子米粉……這些已經無處尋覓的桂林特色美食,如今只留存在了老一輩桂林人的記憶裡。今天說的這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最喜歡吃哪一種?

擔子米粉

一碗粉香飄小巷

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桂林擔子米粉

桂林人最愛米粉,每天早上,在一個個小店裡,伴隨著蔥花和滷水的特殊香味,桂林人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提起米粉,味香館、同來館等之前的國營老字號,佔據了很多桂林人米粉排行榜第一名,即使它們已經不復存在。但老人們提得最多的,卻是擔子米粉。

“擔子米粉就是走街串巷叫賣的。擔子挑兩頭,一頭是熱水,用來冒米粉,另一頭是放米粉、滷水的。”家住鐵西的彭大爺今年78歲了,他告訴記者,從前他住通泉巷,小時候最喜歡吃的就是擔子米粉。一般賣擔子米粉的都是資金少、開不起米粉店的人,所以米粉賣得也相對便宜些。


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如今,在許多桂林人心裡,一碗正宗的桂林米粉,最能代表桂林老味道。

“根本不用吆喝,聞到滷水味,就知道擔子米粉來了。”晌午開始,巷子裡就會有人挑著擔子賣米粉了,夏天很多人不想吃飯,送到家門口的米粉就成了最好的午餐。彭大爺說,那時候的滷水,需要各家自己熬,牛肉、肚子、黃喉、鍋燒等統統是賣米粉的自己做,家家的味道各有不同。擔子米粉最吸引百姓的,就是那一股能竄進家家戶戶的滷水香。


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彭大爺最懷念的,除了擔子米粉的滷水外,還有米粉本身。“擔子米粉的米特別好,做出來的米粉滑、有韌性,光是吃米粉就能吃兩碗。”隨著時代變遷,街頭米粉店越來越多,賣擔子米粉的人也就越來越少,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再受沿街叫賣、現冒現煮的辛苦,擔子米粉,也漸漸消失在了桂林的街頭巷弄之中。

擠擠餈粑

老桂林人的消暑佳品

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傳統的擠擠餈粑消失後,桂林街頭開始出現機器擠的餈粑

提到“擠擠餈粑”,恐怕知道它的人大多已經年過花甲。這道桂林傳統美食在解放前曾經十分流行。

“我小時候最喜歡吃擠擠餈粑。”家住西城路的馬志勤已年過六旬,他說,在解放前,西門橋一帶有好幾個人賣擠擠餈粑。這些人都是挑著擔子上街,擔子一頭的木桶裡放著一個裝餈粑的瓦盆,另一頭的木桶裡放著碟子、筷子和一瓦缽芝麻糖。有人來買餈粑的時候,小販就抓起一小團餈粑放在手掌裡再一抓攏,一個像湯圓一樣大小的餈粑便從拇指和食指圍成的小洞口擠出來,再在芝麻糖裡滾一下就可以吃了。


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如今的餈粑,跟你記憶裡的擠擠餈粑相似嗎?

“擠擠餈粑在我們小的時候就有了。”今年75歲的周老太也是土生土長的“老桂林”。據她回憶,以前一到夏天總想吃點涼爽的擠擠餈粑,那時沒有現在這麼多零食吃,父母給點零花錢吃幾個擠擠餈粑就很滿足了。

據瞭解,解放後,桂林賣擠擠餈粑的人就慢慢消失了。一是因為後來吃的東西多了,人們對擠擠餈粑也沒有那麼情有獨鍾,二是因為傳統用手擠的方法在現在人看來不太衛生,所以就沒有人賣了。

尼姑素面

味道都在湯裡

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尼姑素面

“最可惜的是尼姑素面沒有了。”9月2日,看著正在裝修的月牙樓,46歲的劉曉嬌有些難過,雖然從去年開始,隨著月牙樓的“易主”,尼姑面也消失在市民的視野中,但對不少市民而言,尼姑面代表的是那個年代的“特殊”味道。


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劉曉嬌小時候住在建幹路,每到盛夏最喜歡的就是去七星公園玩耍,因為沒錢,玩累了只能去月牙樓看別人吃麵。她說,那時是月牙樓最繁華的時候,餐廳二樓全是方桌和大圓桌,桌上滿滿當當都是人,有時吃一碗麵要等著別人吃完才能有座位。雖然是素面,但尼姑面味道卻一點不簡單。


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據說第一代主廚是佛教界專職素食餐飲的師傅,以做尼姑面和豆腐聞名。而尼姑面的麵湯十分講究,得用黃豆芽、草菇、香菇腳、冬筍等配製慢火煎熬十幾個小時而成。熬好的尼姑麵湯色金黃、口味清淡卻不失厚重。再配上師傅自制的麵條,鋪上草菇、素火腿等素菜,撒上香油、油炸花生米、胡椒等酥香配料,一碗鮮美甜爽,清香四溢的“姑子面”,才能上桌。


已消失的三種桂林老味道,你吃過幾種?


“幾乎每個人都是把湯全部喝完,才肯離開的。”劉曉嬌說,每當家裡有外地親戚來,父母總要帶他們吃兩樣東西:一個是桂林米粉,另一個就是月牙樓的尼姑面。

隨著月牙樓廚師和經營者的更換,歲月蹉跎中,姑子面等“招牌菜”味道已經千差萬別,隨著月牙樓的易主,尼姑面,這個曾經紅極一時的“老味道”也漸漸被遺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