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家鼻祖傳世奇書《鬼谷子》全文註釋譯文(下)

鬼谷子 陶弘景 戰國時期 音樂 中國儒學 2017-05-04

鬼谷子,姓王名詡(或利),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春秋末戰國初時人,祖籍河南鶴壁市淇縣雲夢山山下王莊村。他是中國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常入山採藥修道,隱居清溪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他通天徹地,人不能及。一曰數學,日星象緯,在其掌中,佔往察來,言無不驗;二曰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行兵,鬼神不測;三曰言學,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萬口莫當;四曰出世,修真養性,祛病延年,服食導引,平地飛昇。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傳世奇書——《鬼谷子》。

縱橫家鼻祖傳世奇書《鬼谷子》全文註釋譯文(下)

中國縱橫家傳世奇書《鬼谷子》

摩篇第八

摩①者,揣之術也。內符②者,揣之主③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隱④。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⑤,內符必應。其應也,必有為之⑥。故微而去之,是謂塞窌⑦、匿端⑧、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摩之在此,符之⑨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釣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10日成而人不知,主兵11日勝而人不畏也。”聖人謀之於陰12,故曰“神”;成之於陽13,故曰“明”。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24;積善也,而民道15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16,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17。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靜也;正者,直也;喜者,悅也,怒者,動也;名者發18也;行者,成19也;廉者,潔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諂也20。故聖人所獨用21者,眾人皆有之,然無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謀莫難於周密,說莫難於悉聽,事莫難於必成,此三者,唯聖人然後能任。

故謀必欲周密,必擇其所與通者說也。故曰:“或結而無隙22也。”夫事成必合於數,故曰:“道數23與時相偶者24也。”說者聽必合於情,故曰:“情合者必聽”。故物歸類25,抱薪趨火26,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溼者先濡。此物類相應27,於勢譬猶是也。此言內符之應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類,焉有不相應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聽者。故曰“獨行28之道”。夫幾者29不晚30,成而不抱31,久而化成32。

【註釋】

①摩:揉擦,切磋。《周易·繫辭》:“是故剛柔相摩”。這裡指通過刺激、試探,以求引起對方反映,從而瞭解內情。

②內符:情慾活動在內,符驗就表現在外。

③揣之主:揣的主要對象,指內符。

④隱:隱密。

⑤測而探之:觀測、研究,以探求其真實的欲求。

⑥有為之:有作用。

⑦窌(jiào):地窖。

⑧匿端:匿,隱藏;端:端緒、開始、前兆。隱匿其端緒。

⑨符之:與之呼應。

⑩主事:所主持的事情。

11主兵:指揮軍隊。

12謀之於陰:悄悄地謀劃、策劃,不讓人知道。

13成之於陽:公開實現目的。

14其所以利:之所以有利。

15道:當作應走的路來順從。

16不爭、不費:不使用武力,不消耗戰費。

17比之神明:當作神奇和聖明。

18發:擴大名聲,這裡指有聲譽。

19成:使其成功。

20卑者,諂也:所以要謙卑,是為了諂媚。

21獨用:單獨使用。

22無隙:緊密無間。

23道數:道與術,指規律與方法。

24道數與時相偶:規律、方法與天時三者和諧。

25物歸類:事物各有自己歸屬的類別。

26抱薪趨火:抱著柴薪,走近火堆。

27物類相應:物以類聚,相同的事物,便會有相應的反映。

28獨行:節操高尚、獨立而行。

29幾者:通曉機微。

30不晚:不失時機。

31成而不抱:把事情作成也不保守不前。

32久而化成:天長日久,就能化育萬物。

【譯文】

所謂“摩意”是一種與“揣情”相類似的方法。“內符”是“揣”的對象。進行“揣情”時需要掌握“揣”的規律,而這些規律都是隱而不現的。這就要適當地去“摩”,投其所好進行測探,其內情就會通過外符反映出來。內心的感情要表現於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動。這就是“摩意”的作用。

在達到了這個目的之後,要在適當的時候離開對方,把動機隱藏起來,消除痕跡,偽裝外表,迴避實情,使人無法知道是誰辦成的這件事。因此,達到了目的,辦成了事,卻不留禍患。“摩”對方是在這個時候,而對方表現自己是在那個時候。只要我們有辦法讓對方順應我們的安排行事,就沒有什麼事情不可辦成的。

古代善於“摩意”的人,就像拿著釣鉤到水潭邊上去釣魚一樣。只要把帶著餌食的鉤投入水中,不必聲張,悄悄等待,就可以釣到魚。所以說:主辦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卻沒有察覺;主持的軍隊日益壓倒敵軍,卻沒人感到恐懼,只有做到這樣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養和智慧的人謀劃什麼行動總是在暗中進行的,所以被稱為“神”,而這些行動的成功都顯現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稱為“明”。所謂“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積累德行,老百姓安居樂業,卻不知道為什麼會享受到這些利益,他們還在暗中積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卻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局面。普天下的人們都把這樣的“謀之於陰、成之於陽”的政治策略稱為“神明”。那些主持軍隊而日益壓倒敵人的統帥,堅持不懈地與敵軍對抗,卻不去爭城奪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為何邦國臣服,不知道什麼是恐懼。為此,普天之下都稱這種“謀之於陰、成之於陽”的軍事策略為:“神明”。

在實施“摩意”時,有用和平進攻的,有用正義責難的,有用娛樂討好的,有用憤怒激勵的,有用名望威嚇的,有用行為逼迫的,有用廉潔感化的,有用信譽說服的,有用利益誘惑的,有用謙卑奪取的。和平就是安靜,正義就是剛直,娛樂就是喜悅,憤怒就是激動,名望就是聲譽,行為就是實施,廉潔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謙卑就是委曲。所以,聖人所獨用的“摩意”之術,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沒有能運用成功的,那是因為他們用錯了。因此,謀劃策略,最困難的就是周到慎密;進行遊說,最困難的就是讓對方全部聽從自己的說辭;主辦事情,最困難的就是一定成功。這三個方面只有成為聖人才勝任。

所以說謀劃必須周到慎密;遊說要首先選擇與自己可以相通的對象。所以說:“辦事情要固若金湯,無懈可擊”。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預期的成功,必須有適當的方法。所以說:“客觀規律、行動方法以及天時都是互相依附的”。進行遊說的人要讓對方聽信,必須使自己的說辭合於情理,所以說:“合情理才有人聽”。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屬性。好比抱著柴草向烈火走去,乾燥的柴草就首先著火燃燒;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進水。這些現象都是與各類事物的性質相適應的。以此類推,其他事物也是這樣的。這也反映“內符”與“外摩”的道理。所以說:按著事物的不同特性來實施“摩意”之術,哪有不反應的呢?根據被遊說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術,哪有一個不聽從遊說的呢?要想能獨往獨來,就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把握好時機,有成績也不停止,天長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後成功。

縱橫家鼻祖傳世奇書《鬼谷子》全文註釋譯文(下)

中國縱橫家鼻祖鬼谷子

權①篇第九

說之者,說之也①;說之者,資②之也。 飾言③者,假之④也;假之者,益損⑤也。應 對⑥者,利辭⑦也;利辭者,輕論⑧也。成義⑨者,明之⑩也;明之者,符驗11也。難言12者, 卻論⑩也;卻論者,釣幾14也。佞言15者,諂而幹忠16;諛言17者,博而幹智18;平言19者,決而幹勇20;戚言21者,權而幹信22;靜言23者, 反而幹勝24。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舍不疑者,決也25;先分不足26而窒27非者,反也。

【註釋】

①說之者,說之也:前一“之”為衍文。陶弘景注云:“說 者,說之於彼人也。”本句意為:所謂說,就是勸說別人。

②資:資助。陶弘景釋此句雲:“說之者,有資於彼人 也,資取也。,’

③飾言:修飾言辭。

④假之:假借以說服人。

⑤益損:增減。

⑥應對:應承對答。

⑦利辭:巧辯之辭或敷衍之辭。

⑧輕論:輕視論說。

⑨成義:具有義理的言論。

⑩明之:闡明真偽。

11符驗:符合應驗。

12難言:指責之辭。

13卻論:反對論調。

14釣幾:誘導對方隱藏的細微之事。陶弘景對這一段註釋雲:“言或不合,反覆相難,所以卻論前事也。 卻論者,必理精而事明,幾微可得而盡矣,故日卻論 者,釣幾也,求其深微日釣也。”

15佞言:奸巧諂諛、花言巧語。

16諂而幹忠:以諂言求取忠名。

17諛言:諂媚,以不實之辭奉承人。

18博而幹智:以貌似廣博的虛浮之辭求取智慧之名。

19平言:平實的言語。

20決而幹勇:果決不疑而求取勇的名聲。

21戚言:憂愁的話。

22權而幹信:運用計策求得信任。陶弘景注云:“權 者,策選進謀以求信名,故日權而幹信。”

23靜言:巧飾之言。陶弘景註釋雲:“靜言者,謂象清 淨而陳言。”即認為靜言是心平氣和時所言。

24反而幹勝:自己有不足卻指責他人從而求取勝利。

25縱舍不疑者,決也:陶弘景注中有云:“決者縱舍不 疑以求勇名。”

26先分不足:自己不足。

27窒:堵塞、阻礙。

【譯文】

遊說,就是勸說別人;勸說人,就是資助人。修飾言辭,就是假借以說服人;假借,就是有所增減。應辯對答,是巧辯之辭;巧辯之辭,是輕視論說。具有義理的言論,是闡明真偽;闡明真偽,是為了符合應驗。指責之辭,是反對的言論;反對的言論,是誘導對方隱藏的細微之處。花言巧語,是以諂言求取忠名;以不實之辭奉承人,是以貌似廣博的虛浮之辭求取智慧之名;平實的言語,果決不疑而求取勇的名聲;憂愁之言,運用計策求得信任;巧飾之言,自己不足而指責他人求取勝利。曲意巴結奉承,就是諂媚;繁複虛浮之辭,就是博;籌劃運用謀略,就是權變;果決不猶豫,就是決;自己不足而責備他人,就是反。

【原文】

故口者,幾關①也,所以關閉情意也②。耳目者,心之佐助③也,所以窺間見奸邪④。故日參調而應⑤,利道⑥而動。故繁言⑦而不亂,翱翔⑧而不迷⑨,變易⑩而不危者,睹要得理。故無目者11,不可示12以五色13;無耳者14,不可告15以五音16。故不可以往17者,無所開18之也;不可以來19者,無所受20之也。物有不通21者,故不事22也。古人有言日: “口可以食,不可以言23。”言者有諱忌也24;“眾口鑠金25”,言有曲26故也。

【註釋】

1幾關:即機關。機所以發,關所以閉,設有機件能制 動的機械,稱為機關。El是發出言語之處,故云“口 者,機關也”。 '

2所以關閉情意也:是用來宣佈或閉鎖情意的。陶弘景 注云:“情意宜否,在於機關,故日所以關閉情意也。”

3心之佐助:思維的輔助。心,指思想摁維。

4窺間奸邪:察知發現奸詐邪惡。

5參調而應:三者調和呼應。參,同“三”,指口、目、耳 三種器官。

6利道:有利的途徑。

7繁言:繁複的言辭。

8翱翔:鳥在高空飛舞。此處指言辭縱橫自如。

9迷:迷亂。

10變易:變化、改變。指言辭形式或內容的改變。

11無目者:眼睛看不見的人,盲目。泛指對色彩感覺 不敏銳者。

12示:展示,給…一·看。

13五色: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泛指各種色彩。

14無耳者:耳朵聽不見的人,泛指對聲音感覺不敏銳者。⑩告:告訴、談論。

15告:告訴、談論

16五音:古樂五聲音階的五個階名:宮、商、角、徵、羽。 泛指音樂。

17往:前往。意為前去遊說。

18開:開啟。陶弘景註釋雲:“此不可以往說於彼者, 為彼暗滯無所可開也。”

19來:意為來遊說。

20受:接受。陶弘景解釋雲:“彼所不來說於此者,為 此淺局無所可受也。”

21不通:不通達、不可溝通。

22不事:不從事

23口可以食,不可以言:口可以用來吃食物,不能用來 說話。

24言者有諱忌也:言語有所顧忌隱諱。

25眾口鑠金:眾人的言論可以熔化金屬。鑠,熔化金屬

26曲:偏邪,不正

【譯文】

口,是言語發出之處,是用來宣佈或閉鎖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思維的輔助,可以察知發現奸詐邪惡。所以說口、目、耳三者調和呼應,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所以繁複的言辭不能紊亂,言辭縱橫自如而不迷亂,言辭形式或內容的改變而不危險,重要地在於把握事理。所以對色彩感覺不敏銳的人,不能給他欣賞各種色彩;對聽覺不敏銳的人,不能跟他談論音樂變化。所以不能前去遊說他,是因為他暗滯不值得開啟;不能前來遊說他,是因為他淺薄沒有接受的能力。事物不通達,故不能成就大事。古人說:“口能吃東西,不能用來說話。”是因為言語有所顧忌隱諱。眾人的言論可以熔化金屬,是形容言語容易偏邪不正。

【原文】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①,舉事②則欲成。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 用其所拙③,而用愚人之所工④;故不困 也⑤。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 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⑥之捍也⑦,必以 堅厚⑧。螫蟲之動也⑨,必以毒螫。故禽獸 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用其用⑩也o

【註釋】

①欲聽:希望聽從。

②舉事:辦事、行事。

③拙:笨,與“巧”相對。

④工:擅長、善於。

⑤故不困也:所以不困難。陶弘景釋雲:“智者之短不勝 愚人之長,故用愚人之長也;智者之拙不勝愚人之工, 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棄拙短而用工長,故不困也。”

⑥介蟲:介,通“甲”。指有甲殼的蟲類。

⑦捍:抵禦。

⑧堅厚:指堅固厚實的甲殼。

⑨螫蟲:有毒刺的蟲類。

⑩知用其用:知道使用他該用的遊說術。

【譯文】

人之常情,進行遊說希望能被採納,辦事就希望能成功。不能用智慧之人的短處,而可以用愚笨之人的長處;不能用智慧之人很不熟練之處,而要運用愚笨之人很精巧之處。遊說其有利的地方,是發揮他的長處;陳述其不利的地方,是迴避其不足。所以甲蟲保護自己,充分利用堅硬的甲殼。有毒刺的蟲採取行動,一定要用它的毒刺。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人在言談時也應該使用他該用的遊說術。

【原文】

故日:辭言①有五,日病、日怨、曰憂、 日怒、日喜。故日:病者,感衰氣②而不 神③也;怨者,腸絕④而無主⑤也;憂者,閉 塞⑥而不洩⑦也;怒者,妄動⑧而不治⑨也; 喜者,宣散⑩而無要⑾也。此五者,精⑿則 用@之,利⒀則行⒁之。故與智者言,依於 博;與拙者言,依於辯⒂;與辯者言,依子 要⒃;與貴⒄者言,依於勢⒅;與富者言,依 於高⒆;與貧者言,依於利⒇;與賤者言, 依于謙21;與勇者言,依於敢22;與過23者 言,依於銳24。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與智者言,將以此明之25;與不智者。

【註釋】

①辭言:言辭,與人談話。②衰氣:衰竭之氣。

③不神:不精神。陶弘景注云:“病者恍惚,故氣衰而 不神也。” '

④腸絕:意為怨之極,腸欲斷。

⑤無主:沒有主意。陶弘景注云:“怨者內動,故腸絕 而無主也。”

⑥閉塞:關閉阻塞。

⑦不洩:不能發洩。陶弘景釋雲:“憂者快悒,故閉塞而言不洩也。”

⑧妄動:草率行動。

⑨不治:語言沒有條理。陶弘景釋雲:“怒者鬱勃,故妄動而言不治也。”

⑩宣散:鬆散。

⑾無要:抓不住要領。陶弘景雲:“喜者搖盪,故宣散 而言無要。”

⑿精:精通。 '⑩用:使用。

⒀利:有利。

⒁行:實行、使用。

⒂依於博:依靠淵博。博,廣博、寬廣。⑩辯:善辯、巧辯。

⒃要:要領,概括。⑩貴:顯貴、高貴。④勢:勢力、權力。⑨高:指精神性的高度。

⒄利:利益、好處。③賤:地位低下。④謙:謙遜。

⒅敢:果敢的氣勢。 、

⒆過:責備。 。◎銳:急切、堅決。

⒇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這是言談方法,而人們卻常 常違背它。陶弘景釋雲:“此量宜發言之術也,不達 者反之則逆理,而不免於害也。”

【原文】

言,將以此教①之,而甚難為②也。故言多類,事多變③。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 不亂④。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⑤,故智貴 不妄⑥。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⑦。

【註釋】

①教:教導。 ,

②甚難為:很難做到。陶弘景釋此句雲:“然人迷日因久,教之不易,故難為也。”

③言多類,事多變:言談有多種方法,事物有多種變化。24故事不亂:所以事情不會錯亂。陶弘景釋雲:“言者條流舛難,故多類也,事則隨時而化,故多變也。若言不失類,事亦不亂。”

④主:主旨。

⑤故智貴不妄:所以智慧的可貴之處在於不紊亂。陶 弘景釋雲:“不亂故不變,故其主有常,能令有常而 不變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貴而不妄。”

⑥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聽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 辭要巧妙,這樣才能處處成功。聰,聽力好;明,明 白、高明;奇,出人意料、巧妙。陶弘景釋雲:“聽聰 則真偽不亂,知明則可否自分,辭奇則是非有證。 三者能行則功成事立,故須貴之。” “

【譯文】

所以說,言辭有五種,即病言、怨言、憂言、怒言、喜言。病言,就是指有衰竭之氣而精神不足的言辭;怨言,就是哀怨斷腸而沒有主意的言辭;憂言,就是關閉阻塞不能宣洩的言辭;怒言,就是草率行動而沒有條理的語言;喜言,就是鬆散抓不住要領的語言。這五種言辭,精通後可以使用,有利就可實行。所以與智慧的人言談,要依靠淵博;與笨拙的人言談,要依靠善辯;與善辯的人言談,要依靠提綱挈領;與高貴的人言談,要依靠權勢;與富貴的人言談,要依據精神的高度;與貧困者言談,要依據利益;與低賤者言談,要依據謙卑、與勇敢者言談,要依據果敢;與責備者言談,要依據堅決。這是言談的方法,而人們卻常常違背它。所以與聰明的人言談,就用這些方法闡明;與不聰明的人言談,就用這些方法教導,然而人痴迷太久,做到也是很難的了。所以言談有多種方法,事物有多種變化。所以即使整日言談,也不會失去方法,事情不會錯亂。整日不言談,不變化宗旨,所以智慧的可貴之處在於不紊亂。聽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辭要巧妙,這樣才能處處成功。

縱橫家鼻祖傳世奇書《鬼谷子》全文註釋譯文(下)

鬼谷子修道之處

謀篇第十

為人凡謀①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②。審得其情,乃立三儀③。三儀者曰上、曰中、曰下,參以立焉,以生奇④。奇不知其所擁,始於古之所從⑤。故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⑥,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惡而相親者,其俱害者也;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⑦。故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其數行也⑧;此所以察同異之分,其類⑨一也。故牆壞於其隙,木毀於其節,斯蓋其分也。故變生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10、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數11也。

夫仁人輕貨12,不可誘以利,可使出費;勇士輕難,不可懼以患,可使據危;智者達於數、明於理,不可欺以誠,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13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懼也,貪者易誘也,是因事而裁之14。故為強者,積於弱也;為直者,積於曲;有餘者,積於不足也;此其道術行也。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15,因其見以然16,因其說以要之17,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18之,高而動之,微19而證之,符20而應之,擁21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計謀之用,公不如私22,私不如結23;結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24,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25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26者,必與之言私。其身內、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27。無以人之所不欲,而強之於人;無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故陰道而陽取之28也。故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29。貌者不美,又不惡,故至情託焉30。可知者31,可用也;不可知者,謀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貴制人,而不貴見制於人。”制人者握權也,見制於人者制命也。故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32。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難。以此觀之,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33,然而無為而貴智矣;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故先王之道陰,言有之34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道理達於此35義者,則可與語。由能得此,則可與遠近之義。

【註釋】

①謀:謀劃。《易經·訟》“君子以作事謀始”。《說文》“慮難曰謀”。這裡主要指謀劃說服人的策略。

②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瞭解事物的因果關係,以此來弄清事情的事情。因,依靠,憑藉;情,實情,情形。

③三儀:指天、地、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借用天、地、人三儀,指上智、中才,下愚。陶弘景釋之為“上智、中才、下愚”

④參以立焉,以生奇:假如參考三儀來評定人物,就可謀劃出卓越的策略。

⑤始於古之所從:奇謀自古以來就當做道,是人人遵從的事情,並非現在才開

⑥司南之車: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裝有磁石的車。常指南方,以此為基準作行軍時的嚮導。

⑦同惡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假如二人同時遭君王憎恨,而關係疏遠,只能是單方受害。

⑧故相益則親,……其數行也:相益,互相有利;相損,互相損害;數,法則,道理。

⑨以察同異之分,其類:根據這個來判斷異同的原因。

10進生退:進取產生於退卻。

11一數:一定的數。

12夫仁人輕貨:有德行的人不看財貨。

13三才:指仁人、勇士、智者三種人才。

14因事而裁之: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判斷和進行巧妙的裁奪。

15因其疑以變之:對於抱有疑惑的人根據對方的疑問來改變。

16因其見以然之:根據對方的表現來判斷其遊說活動是否得法。

17因其說以要之:根據對方的言辭來歸納其遊說要點。

18恐:受威脅的感受。

19微:削弱。

20符:驗證,應驗的意思。

21擁:“擁”通“壅”,就是用土堵,阻塞。

22公不如私:公,公開;私,私下,暗地裡。公開運用計謀,不如在暗地裡運用。

23私不如結:結,結交。暗地裡謀劃又不如二人結為死黨在一起商議。

24正不如奇:正攻法雖然是合理的,但是卻不如乘對方之不備使用奇攻法。

25人主:人君,帝王。

26人臣:臣下,大臣。

27危:危險

28陰道而陽取之:悄悄進行謀劃,公開取得。

29去之者從之,從之者乘之:去,除掉、去掉;縱,放縱,恣肆;乘,利用,趁機會。

30貌者不美,……情託焉:不論對任何事物都不立刻把譭譽形於色的人,都是屬於冷靜而不偏激的人,這種人可以完全信賴他。

31可知者:可以瞭解透的人。

32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聖人謀劃的事情,隱而不露;愚笨的人謀劃事情,張揚外露。

33亡不可以為存,而危不可以為安:指救亡圖存和轉危為安都是很難的事。

34言有之:古語有這種說法。

35道理達於此:能認清此種道理。

【譯文】

對於一個人來說,但凡是為人籌劃計謀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則,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探索出實情。假如能詳細審查實情,來確定“三儀”。“三儀”就是上、中、下。三者相輔相成,才能謀劃出奇計,而奇計是所向無敵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鄭國人入山採玉時,都要帶上指南針,是為了不迷失方向。忖度才幹、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類似作事時使用指南針一樣。所以凡是觀念相同而又互相親密的人,大家都可成功;凡是慾望相同而關係疏遠的,事後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同被人君憎惡而關係又密切的,必然一同受害;凡是同被人君憎惡而關係疏遠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損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帶來利益,就要密切關係,如果相互牽連地造成損害,就要疏遠關係。這都是有定數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異同的原因,凡是這類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牆壁通常因為有裂縫才倒塌,樹木通常因為有節疤而折毀,這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事情的突變都由於事物自身的漸變引起的,而事物又生於謀略,謀略生於計劃,計劃生於議論,議論生於遊說,遊說生於進取,進取生於退卻,退卻生於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見各種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論反覆多少次也都是有法則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輕視財貨,所以不能用金錢來誘惑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捐出資財;勇敢的壯士自然會輕視危難,所以不能用禍患來恐嚇他們,反而可以讓他們鎮守危地;一個有智慧的人,通達禮教,明於事理,不可假裝誠信去欺騙他們,反而可以給他們講清事理,讓他們建功立業。這就是所謂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說,愚蠢的人容易被矇蔽,一個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嚇,貪圖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誘,所有這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判斷。所以強大是由微弱積累而成;直壯是由彎曲積累而成;有餘是由於不足積累而成。這就是因為“道數”得到了實行。

所以,對那些外表親善而內心疏遠的要從內心入手進行遊說;對那些內心親善而外表疏遠的要從表面入手進行遊說。因此,要根據對方的疑問所在來改變自己遊說的內容;要根據對方的表現來判斷遊說是否得法;要根據對方的言辭來歸納出遊說的要點;要根據情勢的變化適時征服對方;要根據對方可能造成的危害來權衡利弊;要根據對方可能造成的禍患來設法防範。揣摩之後加以威脅;抬高之後加以策動;削弱之後加以扶正;符驗之後加以響應;擁堵之後加以阻塞;攪亂之後加以迷惑。這就叫做“計謀”。至於計謀的運用,公開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結黨,結成的黨內是沒有裂痕的。正規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實行起來可以無往不勝。所以向人君進行遊說時,必須與他談論奇策。同樣道理,向人臣進行遊說時,必須與他談論私情。

雖然是自己人,卻說有利於外人的話,就要被疏遠。如果是外人,卻知道內情太多,就要有危險。不要拿別人不想要的東西,來強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別人不瞭解的事去說教別人。如果對方有某種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興趣;如果對方厭惡什麼,就要加以避諱,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進行隱密的謀劃和公開的奪取。想要除掉的人,就放縱他,任其胡為,待其留下把柄時就乘機一舉除掉他。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既不喜形於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沉的人,可以託之以機密大事。對於瞭解透徹的人,可以重用;對那些還沒了解透徹的人,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重用他們的。所以說,從事政治活動最重要的是掌握人,絕對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權的統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從的被統治者。所以聖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隱而不露,而愚人運用謀略的原則是大肆張揚。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沒有智慧的人成事困難。由此看來,一旦國家滅亡了就很難復興;一旦國家騷亂了,就很難安定,所以無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眾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眾人所看不見的地方。在施展智謀和才幹之後,如果證明是可行的,就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自己;如果發現是不可行的,也要選擇相應的時機來實行,這是為別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屬於“陰”的,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於高與深,聖人的治道在於隱與匿,並不是單純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不過是在維護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徹底認清這種道理的真義,就可以與人交談,假如雙方談得很投機,就可以發展長遠的和目前的關係。

決①篇第十一

為②人凡③決物,必託於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④,善至於誘也,終無惑⑤。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⑥,奇⑦之所託⑧。若有利於善者,隱託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⑨。故其有使失利、有使離10害者,此事之失。

聖人11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12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13之者。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14以用四者15,微而施之。於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16,參17之平素,可則決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18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19,以正治亂20、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21者,以自決也。

【註釋】

①決:決策,決斷。《左傳·桓公十一年》:“卜以決疑”。《史記·淮陰侯列傳》:“成敗在於決斷”。這裡指決情定疑,果斷決策。

②為:給,替。

③凡:大凡,凡是,表示概括。

④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喜歡有利而厭惡災禍。

⑤惑:迷惑。

⑥去其利則不受也:去,除去;去其利,將其利除去,即沒有利。受,接受。沒有利則不接受。

⑦奇:奇計。

⑧託:憑藉。

⑨致疏遠:致,導致,招致;疏遠。

10離:古通“罹”。這裡指遭受。

11聖人:賢明聰慧之人。成,成功。這句是說聖人都能作成功的事情。

12以陰賊之:用陰道來對待之。

13平素:即平時。

14樞機:樞紐、機要。

15四者:指一言、二言、平素、樞機。

16驗之來事:對將來的事情進行驗證。

17參:核對,對照、參照。

18危:崇高的意思。

19萬事之機:萬事的關鍵。

20治亂:肅清動亂。

21蓍(shi)龜:蓍,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龜是龜甲,都是占卜工具。

【譯文】

大凡為他人決斷事物,都是受託於有疑難的人。一般說來,人們都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禍患和被騙誘,希望最終能排除疑惑。在為人作決斷時,如果只對一方有利,那麼沒有利的一方就不會接受,這是因為奇計所憑藉的基礎不平衡。任何決斷本來都應有利於決斷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隱含著不利的因素,那麼決斷者就不會接受,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會疏遠,這樣對為人決斷的人就不利了,甚至還會遭到災難,這樣決斷是失誤的。

聖人所以能完成大業,主要有五個途徑:有用陽道來感化的;有用陰道來懲治的;有用信義來教化的;有用愛心來庇護的;有用廉潔來淨化的。行陽道則努力守常如一,行陰道則努力掌握事物對立的兩面。要在平時和關鍵時刻巧妙地運用這四方面,小心謹慎行事。推測以往的事,驗證未來的事,再參考日常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不用費力輕易可獲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費力氣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能消除憂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能實現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斷。因此說,解決事情,確定疑難,是萬事的關鍵。澄清動亂,預知成敗,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龜甲來決定一些大事。

符言①第十二

安、徐②、正、靜,其柔節③先定。善予而不爭,虛心平意④,以待傾⑤。右主位⑥。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輳(cou)並進,則明不可塞。右主明⑦。

聽之術曰:“勿望而許之,勿堅而拒之⑧。”許之則防守⑨,拒之則閉塞10。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正靜其莫之極歟11!右主聽12。

用賞貴信,用刑貴必。刑賞信必,驗13於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暗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右主賞14。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15之處安在?右主問16。

心為九竅17之治,君為五官18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所以來,因而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能掌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長。右主因19。

人主不可不周20;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寂乎21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開閉不善,不見原也22。右主周23。

一曰長目24,二曰飛耳25,三曰樹明26。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暗變更。右主參27。

循名而為28,按實而定,名實相生,反相為情。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實生於德、德生於理,理生於智,智生於當。右主名29。

【註釋】

①符言:符是符契、符節。我國早在漢代就把有節的竹片加以中分,由兩人各持一片,日後各拿這一片竹的人,只要能把兩片竹完全合在一起,連竹節都能像原來那樣吻合,那就證明是他本人或其代理人。到後來,改竹片而用木片或紙片等,並在上面加蓋印記,而且是從印的中間切斷使用,這種印就叫“騎縫印”。這裡指言詞與事實像符契一樣吻合。還有人認為“符言”乃是“陰符之言”的簡稱。

②徐:徐,從容的意思。

③節:節度,法度。

④虛心平意:使內心很謙虛,使意念很開朗。

⑤以待傾:以備傾覆。

⑥主位:主要講善守其位。

⑦主明:主要講察人之明。

⑧勿堅而拒之:遠遠看見了就拒絕。

⑨許之則防守:聽信他人之言,眾人就會歸服而保衛君主,也就是能轉危為安。

10拒之則閉塞:拒絕採納進言,就使自己受到封閉。

11高山仰之可極,……正靜其莫之極歟:山的高度和淵的深度固然能測量,但是神明的位術卻是正靜的,絕對無法像測山河一般來測量。

12主聽:主要講虛心納諫。

13驗:和證據互相對照,以便明瞭真相。

14主賞:主要講罰賞必信。

15熒(ying)惑:即火星,不清楚。

16主問:多方諮詢。

17九竅:竅是出入空氣的小穴。人體上共有九個小穴,就是口、兩耳、兩眼,兩鼻孔、二便孔等,但是通常都除掉二便孔而稱為“七竅”。

18五官:古代五種重要官職。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

19主因:主要講遵規循理。

20不可不周:君主必須廣泛知道世間一切道理。周,周密、細密。

21寂乎:形容沒有人聲,很安靜。

22不見原也:不知道為善的源頭。

23主周:主要講遍通事理。

24長目:能看到很遠的事物,猶如千里眼。

25飛耳:能聽到很遙遠的聲音,猶如順風耳。

26樹明:明察一切事物的能力。

27主參:主要講洞察奸邪。

28循名而為:採取符合名分的行動。

29主名:名實相符。

【譯文】

如假一個人能做到安祥、從容、正直、沉靜,那麼受其節制的組織則無不收益,願意給予並與世無爭,這樣就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天下紛爭。以上講善守其位。

對眼睛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對耳朵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靈敏;對心靈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觀看,就不會有什麼看不見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聽,就不會有什麼聽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會有什麼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車輻條集輳於轂上一樣,齊心協力,就可明察一切,無可阻塞。以上講察人之明。

聽取情況的方法是:不要遠遠看見了就答應,也不要堅持己見而拒絕對方。如果能聽信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層保護,如果拒絕別人進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閉。高山仰望可看到頂,深淵計量可測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無法測到底的。以上講虛心納諫。

運用獎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用。運用刑罰時,貴在堅決。處罰與賞賜的信譽和堅決,應驗證於臣民所見所聞的事情,這樣對於那些沒有親眼看到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誠信如果能暢達天下,那麼連神明也會來保護,又何懼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呢?以上講賞罰必信。

一叫作天時,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前後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講多方諮詢。

心是九竅的統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長。做好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賞賜;做壞事的臣民,君主會給他們懲罰,君主根據臣民的政績來任用,斟酌實際情況給予賞賜,這樣就不會勞民傷財。聖人要重用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們,並且要遵循客觀規律,所以才能長久。以上講遵規循理。

作為人主必須廣泛瞭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麼就容易發生騷亂,世間鴉雀無聲是不正常的,內外沒有交往,怎麼能知道世界的變化。開放和封閉不適當,就無法發現事物的根源。以上講遍通事理。

一個叫作“長目”,一個叫作“飛耳”,一個叫作“樹明”。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隱隱約約、渺渺茫茫之處就叫作“洞”。天下的奸邪在黑暗中也是不變的。以上講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實際,根據實際來確定名分。名分與實際互為產生的條件,反過來又互相表現。名分與實際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則易產生動亂。名分產生於實際,實際產生於意願,意願產生於分析,分析產生於智慧,智慧則產生於適當。以上講名實相符。

轉丸①第十三

說者②,說之也;說之者,資③之也。飾言④者,假⑤之也;假之者,益損⑥也。應對⑦者,利辭⑧也;利辭者,輕論⑨也。成義者10,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11者,卻論12也;卻論者,釣幾13也。佞言者,諂而於忠;諛言14者,博而於智;平言15者,決而於勇;戚言16者,權而於言;靜言17者,反而於勝。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舍18不疑者,決也;先分不足19而窒非20者,反也。

故口者,機關也21,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22也,所以窺間奸邪23。故曰:“參24調而應,利道25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26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27。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28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諱忌也;“眾口爍金29”,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巧,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30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所長,而談者知用其用也。

故曰:“辭言五,曰病、曰恐、曰憂、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恐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洩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故與智者言,依於博31;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32者言,依於要33;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34;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35;與愚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終日變,而不失其主,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36。

【註釋】

①轉丸:靈活、婉轉。《文心雕龍·論說》:“轉丸騁其巧辭,飛鉗伏其精術。”《草堂詩箋》:“應對如轉丸,疏通略文字”。這裡指巧言善辯。

②說者:遊說的人。

③資:供給,資助。

④飾言:有修飾的語言,也就是很好聽的話。

⑤假:借,引申為憑藉、藉助。

⑥益損:增減的意思。

⑦應對:應酬、答對。

⑧利辭:伶俐的言辭。

⑨輕論:輕浮、不莊重的言論。

10成義者:建立信義的言辭。

11難言:指責對方的言辭。

12卻論:反面的議論。

13釣幾:誘導對方心中所隱藏的機微之事。

14諛(yu)言:諂媚,用虛心假意之詞奉承人。

15平言:平庸之言。

16戚言:面帶憂色的言辭。

17靜言:心平氣和時的言辭。

18縱舍:捨棄、放棄。

19先分不足:自己先天有所不足之處。

20窒(zhi)非:責備他人的過錯。

21口者,機關也:嘴好像是機器開關。

22耳目者,心之佐助也:耳目是幫助心彙集情報的助手。

23奸邪:奸,惡,邪,不正。

24參:同三。指心、眼、耳三種器官。

25利道:有利的途徑。

26翱翔:翱是鳥在高空上下飛舞的姿勢,翔是鷂鷹等在高空中展翅劃圓飛舞的姿態。

27五音:又叫“五聲”。古樂五聲音階的五個階名:宮、商、角、徵、羽。

28不事:不侍奉、不做。

29眾口爍(shuo)金:比喻流言蜚語作用之大。

30介蟲:介,甲或盔甲。介蟲是帶有甲殼的昆蟲。

31博:博學多聞。

32辨:辨,同“辯”。辯論,雄辯。

33要:扼要。

34豪:立足點高。

35敢:勇猛的氣概。

36聽貴聰……辭貴奇:聰,聽覺靈敏;明,明白,清楚;辭,言辭;奇,出人意料,變幻莫測。

【譯文】

“遊說”,就是說服別人;要能說服別人,就要給人以幫助。凡是經過修飾的言辭,都是被藉以達到某種目的,凡是被借用的東西,都既有好處,也有害處,凡要進行應酬和答對,必須掌握伶俐的外交辭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辭令,都是不實在的言論。要樹立起信譽,就要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就是為了讓人檢驗複核。凡是難於啟齒的話,都是反面的議論,凡是反面的議論,都是誘導對方祕密的說辭。說奸佞話的人,由於會諂媚,反而變成“忠厚”;說阿諛話的人,由於會吹噓,反而變成“智慧”;說平庸話的人,由於果決,反而變成了“勇敢”;說憂傷話的人,由於善權衡,反而變成“守信”;說平靜話的人,由於習慣逆向思維,反而變成“勝利”。為實現自己的意圖而應和他人慾望的,就是諂媚;用很多美麗的詞語去奉承他人,就是吹噓;根據他人喜好而進獻計謀的人,就是玩權術;即使有所犧牲也不動搖的,就是有決心;能揭示缺陷,敢於責難過失的就是敢反抗。

人的嘴是關鍵,是用來打開和關閉感情和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心靈的輔佐和助手,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協調呼應,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動。使用一些煩瑣的語言也不會發生混亂;自由馳騁地議論也不會迷失方向;改變議論主題也不會發生失利的危險。這就是因為看清了事物的要領。把握了事物的規律。

沒有視力的人,沒有辦法向他展示五彩顏色;沒有聽力的人,沒有辦法跟他講音樂上的感受。不該去的地方,是那裡沒有可以開導的對象;不該來的地方,是因為這裡沒有能接受你遊說的人。有些事情是行不通的,所以不要做這種事。古人有這樣的說法:“口可以用來吃飯,但不能用它講話”。因為說話容易犯忌。“眾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屬”,這是說凡是言論都有複雜的背景和原因。

一般人的常情是,說出話就希望別人聽從,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所以聰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笨拙,而寧可用愚人的技巧,因此才不至陷於困境。說到別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順從其所長,說到別人的短處,就要避其所短。甲蟲自衛時,一定是依靠堅硬和厚實的甲殼;螫蟲的攻擊,一定會用它的毒針去螫對手。所以說,連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遊說者也應該知道運用其所該運用的一切手段。

因此,遊說辭令有五種,即病、怨、憂、怒、喜。病,是指底氣不足,沒有精神;怨,是指極度傷心,沒有主意;憂,是指閉塞壓抑,無法渲洩;怒,是指狂燥妄動,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發揮,沒有重點。以上五種遊說辭令,精通之後就可以運用,對自己有利時就可以實行。因此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廣博的知識;與知識廣博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善於雄辯;與善辯的人談話要依靠簡明扼要;與地位顯赫的人談話,就要依靠宏大的氣勢;與富有的人談話,就要依靠高屋建瓴;與貧窮的人談話,就要以利益相誘惑;與卑賤的人談話,要依靠謙敬;與勇猛的人談話,要依靠果敢;與愚昧的人談話,要依靠敏銳。所有這些都是遊說的方法,而人們的作為經常與此相反。與聰明的人談話就要讓他明白這些方法,與不聰明的人談話,就要把這些方法教給他,而這樣做是很困難的。遊說辭令有許多類,所說之事又隨時變化。如果整天遊說,能不脫離原則,事情就不出亂子。如果一天從早到晚不變更方向,就不會違背宗旨。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妄加評論。對於聽覺來說,最寶貴的是清楚,對於思維來說,最寶貴的是是非分明;對於言辭來說,最寶貴的是出奇制勝。

胠篋第十四

將為胠篋①探囊②發匱③之盜,為之守備,則必攝緘滕④,固扃鐍⑤,此世俗之所謂智也。然而巨盜至,則負⑥匱揭⑦篋,擔囊而趨⑧,唯恐緘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則向之所謂智者,不乃為大盜積⑨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其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昔者10,齊國鄰邑相望11,雞狗之音相聞,網罟12之所布,耒耨13之所刺14,方15二千餘里。闔16四境之內,所以立宗廟17社稷18,治邑屋州閭鄉里19者,曷常20不法聖人哉!然而,田成子21一朝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耶?並與其聖智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22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代而有齊國23。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智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註釋】

①胠(qu)篋(qie):從旁邊打開。篋,竹子做的箱子。這裡是指把箱子打開。

②探囊:掏摸囊袋。

③發匱(kuai):匱,同櫃,是一種木製的匣子。

④攝緘(jian)滕(teng):攝,繫結,纏繞。緘滕,繩索。這裡是指捆緊繩索。

⑤扃(jiong)鐍(jue):扃,門窗、箱櫃上的開關。鐍,箱子上加鎖的鉸紐。這裡統指箱子鉸鈕。

⑥負:揹著。

⑦揭:高舉。

⑧趨:小跑。

⑨積:收拾清理好物資。

10昔者:從前。

11鄰邑相望:指人口稠密,生活安定。

12網罟(gu):網,原指捕獸工具。罟,原指捕魚工具。

13耒(lei)耨(nou):古代的犁。耨,古代的鋤。

14刺:插入,這裡指耕耘。

15方:古代表述面積的用語。方二千里就是指長2000裡,寬2000裡的面積。

16闔(he):同合,總共的意思。

17宗廟:同宗祭祖的地方。

18社稷(ji):社,祭祀土神。稷,祭祀穀神。這裡指國家政權。

19邑屋州閭鄉里:《司馬法》有“開四為邑”,“五比為閭,五州為鄉”。邑屋、州閭、鄉里都是指區域名稱。

20曷常:何嘗。

21田成子:春秋末,齊國大夫田恆。

22堯舜:古代賢明首領。

23十二代而有齊國:從敬仲至莊公共九代知齊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為齊侯。共十二世。莊子為齊宣王時人故不算宣王。

【譯文】

要想防備撬箱子、掏口袋、開櫃子的強盜,就要把箱子、口袋用繩子捆緊,用鎖鎖牢。這就是歷來人們所說的聰明辦法。但是大的強盜來了,則背起櫃子、舉起匣子,挑著口袋迅速逃走,還唯恐繩子捆得不結實。這樣看來,以前所謂的聰明人,不都是在為大盜收拾財物嗎。因此曾經試論這個道理:世俗所說的聰明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積累財物呢?那些所謂聖人,有哪個不是在為大的強盜看守財物的呢?

怎麼能知道是這樣呢?從前齊國城邑密佈,雞犬之聲相聞,打獵、捕魚和耕種的地域縱橫二千里。在整個國土範圍內,賴以建立的宗法制度,管理各級區域的體系,沒有不是遵循聖人的準則的。可是田成子在一天早上殺掉了齊國國君,而竊得了國家政權。其所竊得的豈止齊國的政權,連同齊國遵循的聖人的智慧和禮法一同竊取了。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竊國的名聲,然而其統治地位卻像堯舜一樣安穩,小國不敢非議,大國不敢誅伐,已經控制齊國十二代了。這不恰好說明,田成子在竊取齊國政權時,連同齊國遵循的聖人智慧和法度一同竊去了,並以此來保護其本來屬於強盜的自身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