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反應術

鬼谷子 戰國時期 歷史 白雲暮雨 白雲暮雨 2017-08-29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鬼谷子的反應術

從古到今,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生成變化,都是與無形而又無處不在的大道一起共生的。通過對大道的掌握運用,我們可以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反觀過去,檢驗現在;熟悉這類事物,瞭解那類事物。世界上萬事萬物的道理,若與現今不符合,我們可以回溯到歷史的長河中去探求原因。大道一體,古今一致,世界上的一切事理都可以通過返復於過去而推求考察之,這就是聖人的言下之意,我們不可以不詳細審察研究。

別人在侃侃而談,是動;自己沉默聽辭,是靜。可以根據別人的言論,來探聽其中蘊含的深意。如果發現了對方的言辭中有前後矛盾之處,就要馬上提出詰難探求其真意,對方的真情必然在應對中有所透露。別人的言辭中包容有豐富的意象,其說的事物也可以類推到其他同類事物。因而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物象和類推出的事物去考察在它們背後所隱藏著的談話者的意圖。象,是言辭中涉及的事物實質的外在表象;比,是言辭中事物可以類推出的同類事物。我們就這樣以靜默來探求別人的言辭意圖,就好比用餌釣魚一樣,通過引誘對方說出我們想要知道的事,從而掌握對方的真實情況。這又像多張一些捕獸之網等待獵物投奔一樣,多用反詰之語去多方試探。一旦方法得當,符合情理,對方必然會自己吐露實情,這便是誘引別人真實情況的羅網。應常用這樣的釣人方法去驅遣、掌握他人。

如果對方不為所動,不接我們的話茬、不回答我們的反問,就要改變方法。我們可以用言語的表象去感動對方,去迎合他的心意,去窺探他的真實感情,從而掌握它的意圖。通過我們設置言辭物象、對方予以迴應這樣的多次反覆,我們終可抓住對方言辭中的事物表象及其類推出的同類事物,也就可憑此把握對方意象的主流,心中就有底了。這樣經過多次的重複與反覆,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從對方的言辭中偵知的。聖人用這種方法去誘導、感化愚者或智者,任何情況都可以測得而沒有疑惑。所以,自古那些善於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探查對方的人,常能夠變換手法用鬼神莫測的手段來獲得實情。在手法的適當變換中打動了對方,就可以清清楚楚地查明對方的實情了。

因此,若要了解外界的人或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從瞭解自己開始。先有了自知之明,然後才可以去了解別人。這樣,我們瞭解別人,就像比目魚相併而行那樣一絲不差;我們窺探別人的言辭,就像聲音與迴響那樣應聲而得;別人自己現出形意,就像光和影子那樣光一亮影子就出現。用這種方法去探查別人的言辭,就會像磁石吸取鐵針那樣可以不失釐毫地掌握到他的真情實意,又像舌頭舔取烤爛了的骨頭肉那樣可以輕易地一探即得。即使我們發出很少的信息量,對方也會很快地向我們敞開情懷。這種探查人的方法,就像由陰轉陽、又由陽轉陰,由圓變方、又由方變圓一樣,應用隨心,變化自如。也就是說當對方形跡未顯時,我們要用圓通靈活的手法去引導他;當對方形跡已顯時,我們又用一定的準則去應對他。進退左右等一切行動都可以用這種規則去掌握。如此一來,我們必須自己先定下主意,預先制定一些考察人的準則,否則我們就不能正確地去支配他人。但是,我們在使用此法時又不可忘記了其圓活的另一面,否則就會不合乎實際情況,違背客觀規律,喪失真諦。總之,我們運用這種方法,按照預先制定的考察別人的準則去考察其決策、計劃,就會無形無容,讓對方摸不透、抓不著我們的門路,而覺得我們像天神那樣已經達到難測難知的至高境界。

鬼谷子的反應術

魏國虛與實取之

在風雲變幻的戰國時代,七國時而合縱,時而連橫,混戰不休。

這年,秦國聯合趙國攻打魏國,並許諾:勝利之後,將把魏之鄴城作為謝禮送給趙國。魏王怕受到趙、秦兩國的東西夾擊,十分驚慌,連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芒卯分析道:“秦趙原本不和,今日聯合,不過是為了利益,想瓜分我國,各討好處。他們都各有各的算盤,只要略施權術,他們的聯盟就會瓦解。”並獻上一計。魏王同意了他的計謀,派遣張倚依計去遊說趙王。

張倚見了趙王,說:“鄴城這地方,照目前的形勢看,我們是保不住了。大王與秦國聯合攻打我國,無非為爭奪土地。為了避免戰爭傷亡,我們大王有意把鄴城獻給大王,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趙王聽後自然十分高興,但又怕魏國是在玩弄花招,便問道:“兩軍還未交戰,魏王就主動獻地,這到底是何緣故?”

張倚解釋說:“兩軍交戰,兵凶戰危。大軍一過,荊棘遍地。戰爭之後,必有荒年。屍骨遍地,百姓遭殃。我們大王慈悲為懷,不願生靈塗炭,故有此舉。”

趙王聞言點頭,又問道:“那麼魏王對我有什麼要求嗎?”

張倚說:“這個自然。我們是來談判,並不是來投降的。趙魏兩國曾多次結盟,稱得上友邦。與其任土地淪落於夷狄秦國之手,不如交給朋友管理。同時也希望大王從友邦之間的相互利益出發,與秦斷交,和我國恢復友邦關係,我們即刻奉上鄴城作為報答。如若不允,我國只有全民動員、拼死一戰了。請大王仔細考慮,多加斟酌。”

趙王思索了一番,答覆道:“容我好好考慮一下,明天定然給你答覆。”

張倚走後,趙王找來大臣們商議。相國說:“與秦聯合攻魏,勝利了也不過就得到一個鄴城。現在不用動手就可以達到目的,何樂而不為呢?再說,秦本虎狼之國,其目的絕非僅僅滅掉一個魏國,一旦攻滅魏國,其勢力將更為強大,下一個目標恐怕就是我們趙國了。不如就此答應魏國,讓他們在兩邊抵禦強秦,這才是長久之計。”大家都覺得此言很有道理。於是,趙王答應了魏國,宣佈與秦斷交。

秦王一聽大怒,趕忙撤兵,並積極謀劃報趙背盟之仇。趙王見秦撤兵,忙歡天喜地地派兵前去接管鄴城,豈料正碰上芒卯在邊境陳兵相候。趙將迎上前去說明來意,芒卯一聽大怒:“我們的土地,為什麼平白無故地送人?”趙將連忙解釋說這是張倚當初早就許諾下的。

芒卯仍在發脾氣:“張倚是什麼東西!我們大王親口答應過此事嗎?我只接到大王讓我鎮守此地的命令,而沒接到交出此地的命令。你想硬奪,先問問我的將士們是否同意。”趙將一見魏軍列陣以待,明顯是有備而來,自料不是他們的對手,忙回國報告趙王。

趙王一聽上了當,惱羞成怒,準備發兵攻魏。可這時卻傳來消息,說秦為報背盟之仇,正遊說魏王聯合攻趙。趙王聞聽大驚,忙割了五座城池給魏,以收買魏國與自己聯合抗秦。

就這樣,魏先以虛假的“與”誘騙趙國,不但從趙國那裡“取”到了不與秦國合兵攻魏的結果,接著還“取”到了五座城池。而是否能成功地運用這“欲取反與術”,關鍵在於你智慧是否高超,判斷是否準確,計謀是否巧妙周密。看似“與”而實不“與”或少“與”,反而終有所“取”,是此計的題中之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