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黃灼而言,正是2008年那個回國創業的決定,讓他和他創辦的物聯網科技平臺機智雲站在了“龍捲風的中央”。彼時,大數據在國內尚屬概念,相關產業更是少見。但他預測,能夠帶給中國彎道超車機會的,或許就是大數據。

他的判斷源自於在紐約近10年的工作經驗。“2008年前,我服務了很多從事數據營銷工作的科技公司,大數據產業在美國實際上早已非常成熟。”黃灼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相信大數據在中國的市場一定也非常大。

黃灼瞄準了物聯網,將創業重心放在了廣東。作為製造業大省,廣東集聚了大量製造型公司,產品覆蓋全球。在他看來,一旦這些產品搭配上物聯網,將會形成一個時刻更新的全球化數據庫,不僅能夠滿足企業產品升級迭代的需求,還可以服務於產業轉型升級的趨勢。

這不僅是黃灼的夢想,更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如今的願景。

今年7月,廣東印發了《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選擇“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特定區域,攜手港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大數據硅谷和國際數據經濟創新中心等。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顧問管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目前數據驅動已變成行業迭代過程中最重要的引擎之一,而大數據也越來越成為區域發展和競爭的關鍵要素和先行資本。“大灣區要建設全球大數據硅谷自然水到渠成,但如何建還未有一定之規。”

全球“大數據硅谷”呼之欲出

早在2016年4月,廣東就出臺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計劃提出,要建設高水平的大數據研究創新平臺。

尤其是,計劃提出建設一批大數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應用中心,開展大數據關鍵技術、解決方案等研究。

廣東的目標是,用5年時間打造全國數據應用先導區和大數據創業創新集聚區,搶佔數據產業發展高地,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

而當粵港澳大灣區升級為國家戰略後,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的概念也隨之而至。

今年2月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

今年7月,廣東對外公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施工圖”,再次將“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的提法升級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大數據硅谷”。

此次升級源自一份廣東省政協的提案。2018年初,民進廣東省委員會向廣東省政協提交了一份《關於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優勢,打造全球大數據硅谷》的提案。提案內容被採納和融入到大灣區規劃和廣東省數字經濟規劃中。

“全球大數據硅谷”的提法並非妄言,在民進廣東省委員會專職副主委胡獻看來,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豐富、產業門類齊全,數據流量大、密度高,發展大數據的條件得天獨厚。

例如,大灣區確實有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基礎。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粵港澳大灣區的9城是廣東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核心區。早在2016年,廣東軟件信息服務業的收入就排名全國第一,高達8147.7億元,約佔全國的16.63%。

而廣東的光纖入戶率已高達88%,其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在廣東製造業企業的應用率也均超過20%,沉澱了海量的產業數據資源。

“縱觀世界各大灣區的發展經驗,東京灣區、紐約灣區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全球產業中心、金融中心;舊金山灣區抓住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讓硅谷成為全球科創中心。”胡獻認為,全球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粵港澳大灣區一定要抓住大數據帶來的機會。

廣東智塑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權傑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公司之所以選擇在廣東設立分公司,一方面在於廣東製造業基礎強,數字化轉型業務需求強;一方面在於廣東具備產業集群優勢,產業鏈完備、訂單集聚,大數據賦能智能製造的優勢凸顯。

“廣東打造大數據硅谷的優勢十分明顯。” 權傑說。

打基礎要與促應用齊頭並進

頂層設計已出,無論是廣東省層面還是下轄地級市,均提出了發展大數據產業的路徑圖。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粵港澳大灣區9市中,已有大數據產業園(大數據創新孵化園)13個,方向集中於大力發展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從大數據產業園(孵化園)的數量看,廣州擁有包括廣州開發區大數據產業園、獨角獸牧場、天河大數據產業園等5個,東莞擁有包括中科雲智大數據創業創新孵化園、東莞市松山湖光大We谷產業園等4個,佛山擁有包括廣東省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園、佛山南海區大數據產業園等3個,中山擁有火炬大數據產業園、美居智能製造大數據產業園等3個,深圳與珠海各有2個,江門、肇慶、惠州各擁有1個。

在受訪專家看來,產業園區的建設只是打基礎,要發展大數據產業,還要讓促應用環節齊頭並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大數據產業園區在建設內容方面更多集中在通過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推動大數據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在微軟中國首席技術顧問管震看來,廣東能夠率先提出發展大數據產業的規劃,其實是看到了大數據的巨大潛力,希望通過引導和政策支持,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起來,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他曾長期觀察新興產業數字化轉型。在他看來,無論是零售、金融、製造業還是工業互聯網行業,都是靠數據在背後驅動產業迭代升級。

“過去,一個機器在使用前都要依靠有經驗的老師傅調試,溫度、原材料等都調試好才能開工。”管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但這種依靠經驗的模式很難跟得上當前規模化、供應鏈協同的生產節奏。

他認為,依靠大數據和標準化才行。大數據支撐製造業的業務變革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提質增效,在自動化與信息化基礎之上,實現智能化的製造體系。

權傑對此頗為認同。“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面臨轉料轉產問題,轉料安排合理就能減少浪費、降低生產成本。”他所在的智塑互聯就是利用大數據幫助生產線合理安排轉產。“雖然人員減少了15%,但產能卻提升了40%,僅轉產過程中的物料浪費就減少了10萬元。”他說。

江門雲科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在江門高新區打造了一個i5智能製造示範園區,其市場總監區醒培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應用了大數據的智能數控系統,可以在後臺清晰地瞭解機床的運行狀態與開機率。

“企業可以對機床狀態隨時監控,也可以對機床進行提前預警,不再是憑藉工人經驗,極大降低了機床故障的機率,保障了整個生產線的24小時開工。”區醒培認為,正是大數據讓線上產能共享和交易、生產過程全透明管理、個性化定製、供應鏈協同製造、工業4.0生產線成為可能。

而黃灼認為,大數據不僅是作用於傳統產業的降本增效,其更大的價值在於跨出工廠邊界的產業跨界,實現產業互聯。

“以前在IT時代,數據是沒有積累的,純工具型的軟件只能解決傳統行業便利性的問題;而DT(大數據)時代,可以通過大規模數據採集,實現更高效率的跨上下游產業鏈、供給與消費方面的合作。”黃灼認為,單一的數據能夠起到的作用比較侷限,而數據模型越豐富、健全,就越能挖掘出新的商業價值。

但管震認為,當前大灣區發展大數據產業一個明顯的劣勢恰恰在於沒有足夠的人才去支撐大數據的挖掘。“懂大數據技術的人很多,懂產業的人也很多,但真正能跨學科的人很少。”

除此之外,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全球“大數據硅谷”,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打通粵港澳三地間的數據通道。只有打通數據通路,才有可能令三地在人居、就業、醫療、交通等方方面面實現互通。

“在大數據方面,香港在金融、保險等方面在全球都領先,澳門在旅遊、會展上有優勢,如何將廣東優勢與港澳優勢疊加起來,才有機會形成有全球競爭力的經濟體。”管震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