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 年),從1406 年故宮始建至1911 年清朝滅亡,這裡曾住過明清兩代24位皇帝。

由於火災、戰爭等的破壞,明代多次修葺和增建宮內建築,直到明嘉靖年間,故宮的規模才進入鼎盛時期。明清故宮的面積比漢、唐時代的皇宮都小,但就其建築佈局的嚴整緊湊、一氣呵成、用料的豪華考究、富麗堂皇來看,卻遠遠超過前代。以用瓦而言,元代及其以前的宮殿僅主要殿堂用了琉璃瓦,到了明代則全宮滿覆黃琉璃。憑高下望,滿眼皆是波瀾起伏的金色屋頂,璀璨耀目,極為壯觀。

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整個宮城外圍有城牆和城壕(即筒子河),城牆四角建有4 座華麗的三重簷角樓。傳說建角樓時,皇上發下話來:角樓是紫禁城外觀裡最重要的一環,一定要特別漂亮,跟城牆還得相得益彰。木匠們的設計做了一茬又一茬,總是達不到皇上的要求,為此被處死了好幾撥。正當絕望的木匠們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時,來了個賣蟈蟈的。他往木匠們住的院兒裡一蹲,那些蟈蟈“唧唧唧唧”叫得眾人煩得不行。有一人就上前要去轟那不長眼的蟈蟈販子,及至看見他那精巧而式樣美觀的蟈蟈籠子(不是今天的那種蟈蟈籠子,是特地為木匠做的),忽然眼前一亮:咦!這不活脫脫一個角樓嗎?他趕緊將蟈蟈連籠子一起買了下來,把蟈蟈放了生,籠子則當作設計方案獻了上去,總算令皇上龍顏大悅了。後來人說,那賣蟈蟈的是魯班爺,不忍看著木匠們受難,來救他們的。現在的9 樑18 柱72 脊的角樓就是按魯班爺那個蟈蟈籠子的式樣建的。

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故宮總建築面積有16 萬平方米。這麼大規模的建築群是按什麼原則規劃和建造的呢?其主要思路有兩條,一是實的,即功能;二是虛的,比如風水、禮制等等。

按其功能,故宮可分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是外朝,這裡是皇帝召開大會、舉行典禮和接見外國人之處(那會兒中國是泱泱大國,管外國人不叫外賓,而稱外夷或番邦);由乾清門到順貞門之間的內廷是皇帝和他的一個大老婆及七十二個小老婆的居住區。除了這兩大部分外,還有供皇帝一家拜佛、祭祀、騎射的場所和玩樂的花園,以及為這一大家子吃喝拉撒服務的部門。

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外朝。主入口午門坐落在一凹形的臺墩上,臺墩正中是面闊9 間重簷廡殿頂的城樓,下開5 個外方內圓的門洞,兩側建有角亭和闕亭。午門建得巍峨壯觀,高高的臺墩給人一種森嚴壁壘的感覺。京戲裡就時常是皇上一拍龍案,大喝一聲:“推出午門斬首示眾!”其實沒人敢在午門前的大院子裡殺人,血淋淋的多嚇人哪!在清朝都是推到菜市口才開刀問斬的。而在明朝,開刀問斬是在西四牌樓邊上。在午門前幹嗎呀?僅僅是執行杖刑,也就是打打屁股而已。

不過,在我當建築系學生時,記不起哪位老師曾說,建設故宮用的木料是產在南方的金絲楠木。因為工期緊,這些木頭連採伐帶運輸又都是苦活兒,於是備受煎熬的伐木工人起義了。當然,那場小小的起義很快被鎮壓下去了,被捕的頭兒被解到了京城,慘死在了午門前的大院子裡。這個故事我沒有考證過,想來老師說的總是沒錯吧。

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從午門進來,穿門過殿之後,在一個極大的廣場北端,7米高的三層漢白玉欄杆圍著的基座之上,你就看見全國等級最高、裝飾最華貴的建築—— 太和殿了。

明清兩朝皇帝登基和各種大典均在這裡舉行。現在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 年)重建的,面闊11 間,深5間,重簷廡殿的屋頂。太和殿高大森嚴,殿前廣場青磚墁地寸草不生,襯著林立的柱子、輝煌的藻井彩畫,給覲見的大臣及外國使臣們造成皇帝至高無上的心理感受。一到了這裡,真是連大氣都不敢喘哪,更不用說隨地吐痰、大聲喧譁了。

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太和殿後面方形單簷攢尖頂的中和殿,是皇帝舉行典禮前後休息之處。中和殿後又有面闊9 間重簷歇山頂的保和殿,這裡是皇帝宴藩臣和三年一次殿試取狀元的地方。這三個建築坐落在同一個工字形臺座上。臺座的長寬比是9 ∶ 5,正應了九五之尊的說法。

你一定跟很多人一樣,到了故宮光顧著抬頭看大殿了。看完大殿,不妨再看看它的三層高的漢白玉欄杆,再看看轉角處那個龍頭。你一定會驚呼:太美啦!我經常仔細地看這些旮旯裡的東西,並且為古人高超的手藝驚詫不已。

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內廷。過了保和殿,自乾清門向北便屬內廷了。和乾清門同在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為乾清宮、交泰宮(清代加建)、坤寧宮。乾清宮是皇帝的辦公室,接見大臣一般也在這裡。

交泰宮是一方形單簷攢尖頂建築,偌大的房子孤零零僅放著一塊皇帝的玉璽。坤寧宮面闊9 間重簷廡殿頂,東西兩間屋為皇帝大婚時的洞房。在這間屋子的東北角,還有兩口大鍋,這是幹什麼的呢?原來滿人不敢忘記祖先,每年還要祭祀他們薩滿族的神,這裡就是屠宰牲口的地方。聽聽,在皇上的新房裡殺羊宰牛的,夠嚇人的吧。

再向北是東西六宮。這是12 座格局相似的院子,這裡是皇帝的家廟、齋宮和年紀尚小的皇子、貴妃們的住宅。按咱升斗小民的想象,那內廷裡因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還不得嫋嫋婷婷美人如雲哪。其實不然。後宮選妃,都是皇后主持的,哪個胸懷寬廣的皇后會為自己選一群美麗的情敵呢?估計那群妃子雖然不至於太歪瓜裂棗了,也未見得好看到哪裡去。

西六宮前還有個宮殿叫養心殿。晚清時期,皇帝越來越懶,連乾清宮都不願去了,乾脆就在這裡連住帶辦公吃喝拉撒幹都有了。

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乾隆為自己退休養老而建的一個小規模的故宮。它以厚重華麗琉璃裝飾的皇極門為入口。其中樂壽堂室內用紅木及紫檀做格扇,並鑲嵌玉璧和景泰藍、鎦金飾件,天花板是楠木鏤雕的。現存清代宮室的內部裝修應以此殿最為奢華了。別以為勤政的皇上必定廉政,此公便是一例。內廷西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是年老的太后、太妃居住的地方。

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這裡還有三個花園,最北面也是最大的一個叫御花園,第二大的是寧壽宮花園,還有一專為女眷遛腿的園子叫慈寧宮花園,它的面積在三個花園裡最小。雖然滿族婦女不裹小腳,那也不能撒開了丫子滿處跑,只能在這裡小小不言地蹬著花盆鞋走上幾步,所以說小點也夠用的了。它們的建築雖然不失華麗,然而佈局太過對稱死板,少了園林應有的靈活氣息。要不然怎麼在清代除了快該坐輪椅的老太后之外,其他人都樂意去圓明園玩呢?

從虛的來看,中國人蓋房子,大到皇宮,小到百姓私宅墳地,無不重視風水。好的風水要背山面水,即使沒有真山真水,也要造它一個出來,才顯得平安吉祥,住著踏實。明代故宮在建設之前,城中原有的元代皇宮已被摧毀,所有的瓦礫都堆在了其主要建築延春閣的頭上,形成了一座搬不走的大山。

聰明的設計者索性拿它當了新皇宮北山的基礎,再把挖護城河挖出來的100 萬立方米的土往上這麼一堆,挺好的一座山就有了,這就是景山。

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至於水就好辦了,在幾座重要的建築如天安門之南、午門之北挖了溝,再從筒子河裡引來水,2000 米長的河彎彎曲曲地在故宮裡一流,這就是玉帶河。河上架了大小20 座橋,既美觀又溼潤了空氣,還可以用做排雨水的明溝,真是一舉四得。這條河還有一個用處。說有一次乾隆和紀曉嵐在宮裡散步,走到玉帶河邊。乾隆靈機一動,想要給這個聰明過人的臣子出點難題,就對紀曉嵐說:“愛卿,昨日一妃子給我生了個孩子,朕命你以此為題寫首詩。”紀曉嵐也沒問問性別張口便給:“吾皇昨日降金龍,”乾隆搖搖頭說:“是個女孩子。”紀曉嵐偷偷一吐舌頭接道:“化作嫦娥下九重;”乾隆雙手一攤:“生下來就死啦。”紀曉嵐喲了一聲:“料得人間留不住,”皇上說:“扔在玉帶河裡了。”曉嵐道:“翻身落入九龍宮。”是否這條河還可當做水葬之處,也未可知。

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利用建築環境造氣氛,使人感到皇權凌駕一切,君臣尊卑高下,是故宮設計極為成功的一點。它通過建立中軸線、佈局對稱、不同庭院有不同空間、殿宇在形式和尺度上的變化以及乾巴巴一點綠化沒有等一系列手法,相當成功地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比如主要殿宇前的廣場多近方形且寬闊,而後宮居住建築的庭院則多為扁長形,面積相對也小得多。兩種空間的感覺完全不同。

故宮在當時是重點工程之重點工程,施工時全國一齊動員,工匠輪流上崗。同時施工的工匠有10 萬,民夫100 萬。石料均取自京西、京東,磚瓦多為山東所制,質量最好的金磚則來自蘇州。明代故宮所用木料均為楠木,它們採自川、黔、湖、廣。

運輸這些石料、木料時,在南方還可走水路,到了北方多半是靠冬天往道路上潑水成冰,木料在冰上一點點滑動,可想而知工程多麼浩大艱苦。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年)重修前三殿,其御路上的大石板採自房山石窩,石塊移出礦坑即需工人萬名以上,又用兩萬民工打造馱石頭的旱船,沿途每一里地掘一口井,澆水成冰令旱船移動。自房山運到京城僅60 公里就歷時20 天。我算了算,按一天干15 小時活兒計,1 小時才挪200 米。整個運費花銀11 萬兩!如不是皇家工程,絕無可能動用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今天的故宮裡沒了皇上坐龍廷,沒了太監滿院走,那種嚇人的威懾力也就小多了。但是,站在一座座巍峨的宮殿前,環顧光禿禿的院子,你還是可以想見到當年大明、大清皇上的氣派。不過,令我們更多驚詫的則是中國璀璨的文化和古人無與倫比的智能、手藝和耐心。

-

END

文/張克群

配圖/《北京古建築物語》插圖


推 薦 閱 讀

跟著樑思成弟子、建築學者張克群看皇家建築——故宮

《北京古建築物語》(套裝三種)

世家出身的張克群眼中的老北京是怎樣的?140處北京古建築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千年古建築背後有哪些人?那些事?且聽建築大家樑思成先生親傳弟子張克群為您解說。

點擊“瞭解更多”,閱讀本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