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宮博物院一手帶成網紅博物館的那個網紅院長,單霽翔,正式退休了。

在他執掌故宮的7年裡,這位日常生活中布鞋工裝,厲行改革大刀闊斧,上節目金句頻出的老人一手扶起故宮夜遊、故宮口紅、故宮火鍋這些年輕化的文創IP創意,激發了古老紫禁城的活力,確立了這座古老建築新的文化座標。

現在,單院長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他說:其實我真不是網紅,我是被網紅,我就是在故宮博物院裡頭看門 。而即將滿600歲的故宮,又何止一位看門人呢?

7年前,單霽翔從鄭欣淼的手中接過傳承;7年後,王旭東成為新的故宮看門人。一代又一代,故宮的故事還在繼續。

兩個下野的院長

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10月10日成立後,在八十六年光陰中,共經歷了五任院長的輪替。

前兩任院長易培基、馬衡都是被迫“下野”,首任院長易培基遭人陷害,跌入了“故宮盜竊案”的無妄之災中,後來只得掛印棄官;繼任者馬衡自1933年上任後,主持故宮博物院長達20年,這位拒走臺灣、堅守故宮的兩朝元老,在“三反運動”中難逃厄運,多次挨鬥,最終被迫下臺。

作為開館元老的易培基是章太炎的弟子,故宮博物院甫一創立,就建立了包括于右任、蔡元培以及蔣介石在內的陣容強大的理事會,德高望重的易培基被推舉為首任院長,全面主持故宮博物院事務。

在易培基的任期內,內戰頻仍,城頭變幻大王旗,北京城在各路軍隊手中幾度易手。但故宮卻免於戰火的洗劫和毀壞,進城的軍隊皆會派警衛部隊來駐紮保衛故宮,軍閥如此“禮遇”,應與易培基坐鎮不無關係。

易培基因“故宮盜竊案”請辭後,原古物館館長馬衡接任易培基行代理之職。在此之前,馬衡任職於北京大學研究所,擔任國學門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導師,1924年11月,受剛成立的清室善後委員會之邀,馬衡開始參與故宮文物的清點工作。在金石考古學上卓有成就的馬衡,從1934年4月正式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到1952年調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前後長達18年,這其間,馬衡熬過了八年抗戰的晦暗時光,也見證了大軍進城、北平解放。

上任之初的馬衡,在1934年6月呈行政院及本院理事會的報告中說:“院中最困難問題,厥惟文物之整理與保管。蓋十年以來,半在風雨飄搖之中,點查則本甚粗疏,整理亦僅及局部,保管更責任難專;非有根本改進之決心,難樹永久不拔之基礎。譬之故家田產,略無統計,試詢其子姓以田畝四至,率茫然不能置對,乃欲責其管理難矣。”

相對應的,馬衡牽頭制定了與文物保管有關的“出組規則”,針對各館處科組制定分門別類的規章制度,成立“文物分類整理委員會”,頒佈“專門委員會設立章程”。專門委員會包括書畫、陶瓷、銅器、美術品、圖書、史料、戲曲樂器以及宗教經像、法器、建築物保存設計等委員會。馬衡還聘任了各專業內的學者擔當委員。

在院長任期內,馬衡的一大舉動是和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王冶秋去香港購回《中秋帖》、《伯遠帖》,它倆和《快雪晴時帖》合成清宮“三希”。他們花了35萬港幣從一家英國銀行贖回。

正當馬衡大展拳腳時,1952年的三反運動將他和一批幹部鬥了下臺,長日困在昏天暗地的審查交代中。審查者理所當然地認為馬衡掌管故宮近30年,與價值連城的文物相伴,經手之間肯定有貪腐之事。同事中有人實在受不了審問加捆綁毆打,就信口開河給馬衡編織了罪名。馬衡因此遭解職,被迫離開故宮。

馬衡在1948年到1952年期間的日記,已由故宮所屬的紫禁城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時光碎片拾頡,儘管日記的主人在文字裡沒有流露出個人的喜怒哀樂,但身為新政權下首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已經很少有時間來埋首他的專業,在日記裡,記敘最多的是沒完沒了的會議。

任期最長的吳仲超

繼馬衡之後,擔任院長職務的是吳仲超,其任期從1954年到1984年。從馬衡卸任到吳仲超接任,院長職位在中間兩年一直空缺。

吳仲超是一名標準的老資歷革命家。1927年9月曾就讀於上海法科大學政治經濟專科,1928年入黨,長期從事江南地區的地下工作,曾擔任江蘇南匯縣委書記、皖南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副團長、蘇皖邊區區委書記、中共華東分局祕書長等多項職務。這些職務中,惟一與文物有關聯的,是他曾任職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

作為一名忠誠的政工幹部,吳仲超努力建立起自己開明的形象。吳仲超剛接手的故宮博物院,面臨人力匱乏、財政緊缺、保護不周等局面,比起處處受限的馬衡,吳仲超最顯著的成就,是利用自己在體制內受信任、威望高、地位穩的優勢,對故宮博物院的組織機構作了一系列調整和擴大。到任之後,他首先從文物整理入手,經過六年的整理,所有文物分級登記在冊。

此時的故宮,在全能的政府權力配套下,開始大規模的文物回收、徵集工作。為了鑑別更多回收物品的真偽,故宮也開始擴招人馬。在1953年,參加過朝鮮戰爭的複員軍人們,被充實到職工群體中,他們被安排到安全保衛和維修工作的崗位上。

馬衡時期,沒有副院長一職。副院長一職,最先就是出現在吳仲超時期,陳喬作為首位副院長,在1953年1月上任,在1959年3月離任。陳喬是書法愛好者,1931年參加左聯,擔任過八路軍總政文工團團長、河北軍區文化部長,成長路線類似吳仲超。

1975年10月,故宮博物院設立了第一副院長一職,老革命者彭炎擔任,彭炎在1980年接替吳仲超主持實際院務工作。此時,吳仲超雖是院長,但已患病住院,身體狀況從此不允許工作。

吳仲超是故宮博物院任期最長的院長,前後長達30年,並且跨越了十年“文革浩劫”。在“文革”開始後,由於周恩來作出了關閉故宮的決定,故宮才免遭衝擊,1970年7月5日重新開放,吳仲超隨著故宮大門的開啟而復出,但仍處於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一直到1973年1月,故宮才恢復“文革”前的領導建制。

“失蹤”的院長張忠培

接任吳仲超院長一職的是張忠培,張忠培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本科,1961年北大考古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被分配到吉林大學執教鞭。從副教授一路到歷史系主任、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席。他主持過元君廟仰韶墓地的考古發掘工作,著有《中國北方考古文集》、《元君廟仰韶墓地》、《中國考古學:實踐·理論·方法》等書。

張忠培的任期是1988年10月到1991年9月,是故宮歷任院長時間最短的一位,記者在查找資料時也發現,在故宮網站的“先賢榜”中,其他幾任院長都位列其中,獨獨未見張忠培的名字。

在張忠培的任期內,一批覆轉軍人被安排到故宮高層領導的崗位上,其中就包括空軍上將裴煥祿;創作“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對聯的譚斌,譚斌原名譚立夫,他於1997年上任黨委書記兼副院長,2003年卸任。

大手筆的鄭欣淼

繼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畢業於西北大學黨政專修科,曾任中共陝西省委研究室副處長、處長、副主任、主任,中共陝西省委副祕書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組組長,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文化部副部長。

2002年上任的鄭欣淼,在他之前有11年沒有院長,比1952年-1954年的空檔期更為漫長。

鄭欣淼上任後,在牛氣十足的國家財政支撐下,故宮開始大修,按計劃從2002年到2020年,19年內每年投入一億元。

2003年1月9日,鄭欣淼首次提出了“故宮學”的概念,主張以此連接“一個故宮”和“兩個博物院”,將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放在一起研究。在鄭欣淼的主持下,海峽兩岸故宮的交流日趨頻繁。

在鄭欣淼的任職期,副院長數量驟增,由張忠培時期的4位上升至6位,與吳仲超時期相等。後來因為給北京公安局送錦旗而廣為人知的副院長紀天斌,與上任黨委書記譚斌一樣,系行伍出身。

欄目主編:陶峰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