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建築,北京城水系設計如何,故宮的排水系統又有哪些?

明朝時期建造了三座城池,一是鳳陽城,這是朱元璋在起義時得到初步勝利,後決定在自己的家鄉建設一座城池,首選地址就是安徽鳳陽縣,接著便將鳳陽作為都城;二是南京城,這是朱元璋登基稱帝時在南京建立的都城;三是北京城,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明成祖)遷都北京時所建,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城。

古代城池建築,北京城水系設計如何,故宮的排水系統又有哪些?

北京城

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所建,元代末年,一場大火將元大都北城的房屋全部燒燬,後明朝建立北京城時將元大都的北城牆南移了500米,也就是如今的安定門與德勝門之間。

公元1553年對北京城進行擴建,北京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的東西長六千多米,南北長五千多米,外城的東西長度則要更長一些,而南北長度相對短些。

內城設九座城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東直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外城設七座門,分別是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八國聯軍就是從這座城門進入的)、東便門、廣安門、西便門。

古代城池建築,北京城水系設計如何,故宮的排水系統又有哪些?

相對大家而言,聽到最多的是北京城的內城城門,外城城門的名字很多人並沒有聽過。

作為一座城池,必要的防禦設施還是要有的,北京城的內外城門都設有甕城以及角樓,這樣整座城池才顯得更加安全。

說到北京,豈能不談故宮,也就是北京城的中心建築,人們更加願意稱它為“紫禁城”,明清時期的皇宮,迄今為止已有六百年的歷史。故宮的正南門叫“午門”,這個午門並不是“午門斬首”的午門(歷史上並沒有午門斬首一說)、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北門叫“神武門”。

古代城池建築,北京城水系設計如何,故宮的排水系統又有哪些?

整個故宮的東西長度為760米,南北長度為960米,故宮的四周同樣設有角樓,以前的故宮四周其實是有筒子河圍繞的,也就是經常聽到的護城河,只是如今的護城河已經變成了道路。

北京城以及故宮內的水系設計

瞭解過故宮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故宮自明朝永樂年間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然而作為名勝古蹟建築群,故宮內發生的火災也是最多的,有學者統計至少有近百起的火災,損失慘重,令人觸目驚心。

其中火災的原因除了本身的木質結構容易引發火災之外,有很多次都是因為雷擊引起的火災,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雷擊引起的,1987年8月24日,故宮內的景陽宮遭到雷擊起火,好在故宮內的消防隊迅速趕到,一邊控制火勢一邊搶運文物,除了屋頂被燒燬,其他室內的文物並沒有遭到毀壞。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故宮600年曆史中有這麼多次火災,卻從未有過洪災,有人曾想,如果頃刻間下起了傾盆大雨,剎那間故宮能夠匯聚多少雨水?事實證明故宮從來沒有過洪災,這又是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北京城的水系,其實城內的水系也是從元大都的基礎上形成的,城內的主要河流來自城西的永定河以及玉泉山的高粱河,而護城河也在中間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用來軍事防衛,還可以用來排洩雨水。

古代城池建築,北京城水系設計如何,故宮的排水系統又有哪些?

整座城池的下水道早已經在元朝時期就已經形成了水網,很多水道至今依然在使用,除此之外,城內還有五處海,分別是南海、中海、北海、後海、什剎海,這些海子也都是由活水積流而成,同時也為城內提供了排水功能。

然而這些城內的水網只是故宮沒有產生積水洪災的原因之一,我們很難想象,在大雨傾盆時,甚至是連續數日的大雨,卻絲毫不見故宮內有積水形成,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根本無法想象這是真的,要知道在很多地方,別說是連續幾日的傾盆大雨,就是幾小時的大雨便有可能形成巨大的積水溝壑,上海就是如此。

這一切都是因為故宮內有著它們獨特的排水體系以及地勢上的優勢,再大的雨水也能夠及時排出,這些雨水在雨停的那一刻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彷彿將600年的汙穢血腥也沖洗的乾乾淨淨,因此故宮從來沒有擔心過有一天會被雨水浸泡。

古代城池建築,北京城水系設計如何,故宮的排水系統又有哪些?

總乾渠“金水河”

600年來,故宮之所以沒有積水的弊端,從未遭遇洪災,這一切都多虧了故宮城內設計的快速排水系統,那麼故宮內的排水系統又有哪些?

這便要提到故宮內的金水河,金水河不但是美麗的風景,更是故宮內最為實用的,從西北到東南,貫穿了整個故宮的金水河,它就是故宮的排水總乾渠!

故宮院長李文儒先生曾說“掛在總乾渠上的地下雨水溝總長約為11000米,地勢上是北高南低,落差有1.22米,正是如此,才有了快速自流排洩的能力!”

古代城池建築,北京城水系設計如何,故宮的排水系統又有哪些?

通過下雨時的觀察,會發現故宮四周的城牆上面,都是外側高內側低,雨水全部流向內側,內側的牆砌出了排水石槽。

宮殿也是如此,宮殿前後寬敞的高臺,中間高四周低,頃刻間的雨水會以最快的時間順著層層高臺逐層跌落,全部流向院內。

就連開闊的廣場也是中間高兩邊低,雨水瞬間向西南和東南方向流出。

各個宮殿也設立了明槽暗溝,由東西方向流向支渠,接著由南北方向流入乾渠,最後經過主幹渠匯入總乾渠金水河。

這些暗溝的設計也極為明智,靠近中軸的暗溝比較淺,大約在0.4至0.5米的樣子,越向外就越深,最深處可達1至2米,由淺漸深,溝與溝之間互通,溝與河之間相連接,無論水大水小,都暢通無阻。

從故宮內的種種排洩體系,即使再大的雨水也能夠及時排出,有了這樣的防水體系,人們也不用擔心故宮會被浸泡在水裡,即使是下雨,故宮也別有一番風景,有的遊客甚至特意趕去看雨中的故宮景色。

總結語

故宮在建築初期,設計者就已經將城內的水系亦或是皇宮的水系作為重中之重,他們首先因勢利導,從具體情況分析有可能積水的地方,二是通過地表滲透,快速讓雨水融入到地底下,最後用自己的智慧,設計那些暗槽疏通。

古代城池建築,北京城水系設計如何,故宮的排水系統又有哪些?

利用故宮內的地勢,將大殿建立在高高的石階之上,從而有效防止了積水流入大殿,在每個石階上都設有龍頭形狀的排水口,最後全部流入密佈的溝渠,匯入金水河,再到護城河,護城河的進水口又設立閘門,這些巧妙的設計都是古人的智慧結晶。

如今北京城作為首都,城內的故宮(紫禁城)更是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更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中國城池史》張馭寰著

《故宮院長說故宮》李文儒著

《中國建築史》伊東忠太著(日)

抄襲必究,歡迎關注、評論、點贊、轉發,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歷史知識,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