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頻道:兼具趣味與意義

古典音樂 音樂 藝術 藝術教育 新民網 2017-05-06

【高雅藝術如何走進大眾】

作者:王紀宴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每當我想起當年購買磁帶和唱片的經歷,總會情不自禁地慨嘆今昔變化之巨大。那時,站在外文書店或音像店櫃檯前,“買,還是不買”的哈姆雷特式糾結,是很多像我一樣熱愛音樂的人無數次遇到的,就像英國作家喬治·吉辛在他的《四季隨筆》中所寫的:“有很多次,我佇立於書攤前,或書鋪窗前,究竟是滿足智力上的需求還是滿足身體上的需要,內心犯難不止。有時飢腸轆轆,就要吃飯的時刻,我看到一部渴望已久的書而停步佇立,我愛不釋手;然而買了它,就意味著要忍飢挨餓。”

那時絕對不可能想象,各大唱片公司的錄音和錄像能夠源源不斷地免費聽到和看到,而這種難以置信的事實已經成為今日的常態。在鋪天蓋地的網絡音樂來源中,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以其資源的豐富和公益性質卓爾不群。

雖然,包括藝術機構在內的很多機構,為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商業化運作必不可少,但商業化運作與公益性的兼顧與平衡,則是顯示藝術機構的社會責任、良知與品位的重要標準之一。在這方面,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的做法值得稱讚。

首先,與很多劇院或表演藝術中心的網站主要配合宣傳自身演出的實用性不同,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有其獨立性,它本身就是一個資源豐富的藝術傳播平臺,是對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級表演藝術中心所具有的藝術創作和演出功能的有機拓展。其次,與眾多商業性網站急功近利的運營模式完全不同。在那些網站上,聽一段音樂或看一段視頻之前總要耐心等待幾十秒甚至更長的廣告,久而久之,這樣的商業模式對於傳播有著不良影響,而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的受眾不必忍受廣告干擾,遠離捆綁小廣告這種粗陋方式。新興媒體和傳播模式勢必會從傳統的音樂載體中佔到越來越大的比重,商業價值會極為可觀,但以付費收聽、收視和下載這樣的方式運作,同時具有政府資助下的公益性,是最可貴的。

從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的欄目設置,不難看出其內容的涵蓋面與吸引力:NCPA音樂廳、排練現場、NCPA紀錄、古典音樂賞析、音樂蟲聊天室、音樂商店、音樂資訊。與國家大劇院演出的呼應與結合,理所當然地也是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的一項“獨家功能”,包括有著可愛欄目名的“音樂蟲聊天室”。

記得第一次接到邀請錄製“音樂蟲聊天室”節目時,我頗不能接受這個欄目名:音樂蟲?還聊天?音樂的嚴肅莊重何在?但當我看到很多知名音樂家加入了“音樂蟲”的行列,我也就不再猶豫。時至今日,它已成為眾多“音樂蟲”分享音樂體驗和知識的最有親和力的“地盤”之一,包括我參與最多的每月“先聽為快”。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06日 05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