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被尊為武聖是否名副其實?三條標準,數千年來齊備者僅一二人

關羽 顏良 于禁 孔子 覃仕勇說史 覃仕勇說史 2017-08-28

關羽被尊為武聖是否名副其實?三條標準,數千年來齊備者僅一二人

中國是個崇尚“內聖外王”儒家思想的國度,文尊孔子,武尊關羽。

幾千年來,歷代帝王祭祀孔子,稱孔子為“文聖”,基本沒人提出過異議。

可是,尊崇關羽為“武聖”,多多少少會有些不同聲音——憑什麼?

理由很多,只說三個。

第一,稱“武聖”者,必定武力指數超群,冠絕一時。

雖然《三國演義》寫的諸如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斬文丑等等事蹟屬於虛構,但並不能否定關羽的高超絕倫的戰鬥力。

《三國志》作者陳壽明確稱關羽是“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其集中體現在斬顏良一事上。

關羽被尊為武聖是否名副其實?三條標準,數千年來齊備者僅一二人

書中寫:“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陣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兩軍對壘,顏良端坐在自己的數萬兵眾擁簇之中、安坐於麾蓋之下,全面指揮作戰。這個時候,關羽憑著自己無可抵擋的蓋世武力,從萬軍之中殺開一條血路,直奔到顏良跟前,手起刀落,把顏良斬了。不但斬了,還提著顏良的腦袋按原路殺回,“紹諸將莫能當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潰眾而出。

什麼叫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

關羽這次玩的就是。

或者有人強詞奪理,認為關羽這屬於偷襲,玩虛的,趁顏良不備,突施殺手。

但是,冷靜一下,就算顏良是在戰場上打瞌睡被關羽偷襲了,也不可能戰場上顏良手下的成千上萬名將士兵卒都是在打瞌睡吧?他們為什麼阻攔不住關羽的衝殺?以至於關羽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在千軍萬馬之中來去自如,如出入無人之境。如果關羽不具備予取予求的能力,恐怕做不到這點吧?換其他人,恐怕完成不了這樣驚豔的表演吧?

關羽被尊為武聖是否名副其實?三條標準,數千年來齊備者僅一二人

事實上,三國以降,歷朝歷代,每有凶悍勇猛之士出現,人們都喜歡以關羽作為標杆來比較,如劉宋之薛安都、南齊之周盤龍、隋之史萬歲、唐之尉遲恭等等。

即便是宋之名將岳飛,早年也把關、張視為自己的偶像。

可見,關羽的“萬人敵”之名,還真不是《三國演義》的誇大和虛構。

第二,能被冠“武聖”之名,必定軍事謀略出眾,獨掌方面大軍,戰功赫赫。

上面提到的薛安都、周盤龍、史萬歲、尉遲恭等等,也都是武力絕倫、戰鬥力爆表,均可稱為“萬人敵”,但他們的名氣僅僅停留在猛將、悍將之類的稱謂上。為何?軍事能力缺乏,並非統帥級別的人才。

蜀漢集團經營荊、益二州,關羽獨掌一州,可謂舉足輕重,國之大梁。

關羽被尊為武聖是否名副其實?三條標準,數千年來齊備者僅一二人

關羽獨領一軍北伐,大敗曹仁,自江陵突進五六百里,圍困襄陽,又把曹仁鎖死樊城。于禁、龐德引軍來救,結果是七軍被關羽放水淹滅,于禁跪降,龐德就死。五子良將之一的徐晃心膽俱寒,只好駐軍原地等待張遼。曹操在許昌都坐不住,一度想遷都以避關羽鋒芒。

從北伐開始,到敗走麥城,關羽所牽制和交戰的對手有曹魏方面的曹仁、于禁、龐德、徐晃、滿寵、張遼;孫吳方面的呂蒙、陸遜、朱然、蔣欽、潘璋;自己一方的叛將糜芳、士仁等等。

無怪乎陳壽用了這四個字來形容關羽的赫赫威勢:“威震華夏”。

當然,由於東吳的陰謀詭計,從背後捅刀子,關羽壯烈身死,但這並不能抹殺關羽過人的軍事才能。

關羽聽說西涼馬超來投,曾寫信詢問諸葛亮:“超人才可比誰類?”諸葛亮答:“孟起(馬超字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西漢開國大將英布)、彭(西漢開國大將彭越)之徒,當與益德(張飛字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號稱美髯)之絕倫逸群也。”

諸葛亮的話並不是單純奉承和吹捧關羽,的確是客觀的評價。

說到這,憑心而論,論個人武力超群、軍事才能出眾的,中國古代歷史上也不泛其人,如唐之薛仁貴、宋之韓世忠等輩,但他們和關羽相比,明顯少了許多忠義色彩和個人魅力。

史書中並沒提到關羽、張飛和劉備結義為兄弟,但記述有他們早年“出則同坐,入則同臥”的經歷,情義已勝似兄弟。《山陽公載記》:“超因見備待之厚,與備言,常呼備字,關羽怒,請殺之。”馬超入蜀後,因寵恃驕,常直呼劉備的名字,關羽為劉備抱不平,要殺馬超,這是一種兄弟義氣。而關羽身陷曹營,心繫漢室,留下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民間諺語。

關羽被尊為武聖是否名副其實?三條標準,數千年來齊備者僅一二人

以關羽發動的襄樊大戰論,由於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以成敗論英雄,這場大戰是以關羽的敗亡降下帷幕的,很多人就喜歡以之為論據大斥關羽的種種不是,指責關羽太過盲動,以至於自己身死之外,還葬送了蜀漢集團的大好前程。

但是,從來兵凶戰危,戰場上的情況轉瞬萬變,沒有誰能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也沒有誰有百分百的勝算。

假若不是事後諸葛亮,我們在關羽發起這場大戰之前,設身置地地來想,這場大戰是否發動得毫無道理。

襄樊大戰的爆發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此前一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劉備發起漢中之戰,不但佔有了漢中之地,還陣斬了曹操大將夏侯淵。曹操被迫親征,但劉備拒險而守,曹操尋找不到有利戰機,不得已撤兵。

劉備由此具備了出秦川的條件,則曹操的大軍必要分重兵據守關中。

而蜀東孟達、李平(李嚴)的軍隊已從房陵進攻上庸,劉封則從漢中沿沔水順流而下相夾擊,迫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關羽所駐守的荊州,襄、樊掌握在曹操手中,江夏、長沙、桂陽操控在東吳手裡,關羽所據只有南郡、零陵和武陵,生存壓力比較大。

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又給劉備及其集團策劃好了戰略大方向:曹操勢力強勁、風頭無兩,暫時難於與之爭鋒;孫權積父兄三代功業割據有江東,可以以之為外援而不可以圖謀,劉備集團能夠經營的唯有荊、益二州。一旦跨有荊、益二州,制定、執行好內外政策,靜觀天下有變,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軍隊挺進宛縣、洛陽,劉備親率益州大軍出師秦川,雄圖大業可成,漢室可復興。

劉備在其後的行動中,都嚴格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思想規劃執行。

而在劉備的心目中,關羽顯然就是那個“率領荊州軍隊挺進宛縣、洛陽”的最佳人選,否則也不會讓關羽獨領一軍來駐守來鎮守戰略要地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這年,關羽已經年近六旬了,自然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關羽被尊為武聖是否名副其實?三條標準,數千年來齊備者僅一二人

劉備已經勝利奪取漢中,出師秦川的條件已經具備。上庸申耽已經投降,後顧之憂似乎已經解除。

另外,樊城守將曹仁雖然已經平定了宛城的侯音之亂,但宛城被屠,曹仁的後方不穩。

作為一個軍人,關羽負起應有的責任感,他認為出宛、洛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選擇了進擊魏國駐守的樊城。

雖說蜀漢和孫吳在建安二十年達成了協議,荊州分屬已定,但來自東吳的威脅,關羽也不是沒有考慮過,但他知難而進,愈加彰顯出要克復中原、忠於漢室的碧血丹心。

一句話,關羽的北伐,其氣概和決心一點都不輸於諸葛亮之五出祁山。

關羽被尊為武聖是否名副其實?三條標準,數千年來齊備者僅一二人

為了防備孫吳小人使壞,關羽曾做了精心的準備:修築江陵城、建造烽火臺預警系統、訓練水軍。

關羽認為,一旦出擊樊城順利,東吳方面如果要搞什麼小動作,自己有這套烽火臺預警系統,足可解決一切問題。

反過來說,關羽如果不在這個時候進擊樊城,一旦樊城的曹仁打過來,始終不忘收復荊州的東吳說不定會配合曹軍做出什麼事來。

主動出擊,反而會佔據先機。

於是,襄樊之戰就打響了。

初期戰事完全按照關羽的設想發展,進展順利,樑、郟、陸渾等地反曹勢力紛紛遙接關羽的印信和號令,形勢大好。

但遺憾的是,關羽孤軍北伐,沒有得到有力的策應和援助,樊城守將曹仁以死堅守,曹操的援軍源源不斷地趕來,東吳忽然背後捅刀,糜芳、傅士仁又不戰而降,江陵城中將士的妻、子都做了俘虜,關羽的部眾散盡,形勢急轉直下,最終關羽在臨沮兵敗被殺。

關羽的兵敗身死影響巨大,也最終構定了三國格局,使整個蜀漢國成了偏安一隅的小國。

但無論如何關羽是以己一支偏師對抗孫、曹兩大集團,雖敗猶榮。

楚漢相爭,項羽是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被劉邦一點點逆襲,最終在垓下做了逃兵,逃來逃去,在烏江自刎,尚且成為光照千古的大英雄。

關羽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審時度勢,強挑橫樑,可謂氣吞山河,並且攪得中原天翻地覆,幾乎就要成功,壯哉!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的大規模戰事,以一人挑大樑獨唱主角的,僅此一出!

無怪於劉曄因稱讚:“蜀,小國耳,名將唯羽。”

綜上所述,個人武力超群,軍事能力一流,影響力巨大,個人生死關係到天下局勢的變化,赤心報國,行事曆歷落落,以忠義自律,死而後已,則關羽被尊為“武聖”,實至名歸。

關羽被尊為武聖是否名副其實?三條標準,數千年來齊備者僅一二人

千載而下,以此為標準,有資格稱“武聖”者,除關羽之外,也只有宋之岳飛可以比肩。

實際上,岳飛一直都是視關羽為偶像,事事爭向關羽看齊。《金佗續編》卷二八《江東邵緝獻書》中,記載有岳飛說過的話:“若使岳飛能手執重兵,進退稟命,何愁大功不建?生死又何足道哉!後世史書載上岳飛之名,當與關羽、張飛等英雄豪傑不相上下。”(原話為:“使某得進退稟命於朝廷,何功不立?一死烏足道哉!要使後世書冊中知有嶽某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彷彿耳。”)

岳飛死後,也被民間尊為“武聖”;而“武聖”岳飛本人對關羽是如此尊崇,則關羽被尊崇為“武聖”,乃是當仁不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