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淹七軍”到“敗走麥城”——關羽是如何由巔峰走向低谷的?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描述了關羽一生的成名之戰——襄樊之戰,,此戰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武功達到人生巔峰。

在《三國演義》中把這關羽的一生中最後的一戰,描寫的酣暢淋漓,把關羽的狂傲,智謀都生動形象的刻畫了出來,那麼這件事,到底是真的假的?關羽是利用了天氣還是自己放的水?曹魏一方是否已經預料到洪水的爆發?關羽為什麼大勝之後突然敗亡?這些都是我們本文需要探討的問題。

從“水淹七軍”到“敗走麥城”——關羽是如何由巔峰走向低谷的?

建安二十年,劉備入蜀之後成功奪取益州,而曹操此時西征至漢中,曹操沒有得隴望蜀,而劉備此時也因為新取益州沒有實力謀奪漢中,所以雙方處於一個相對平和的狀態。當然了,劉備不取漢中,巴蜀之地就如同門戶洞開,所以他自然是急切的想要穩定巴蜀之後攻略漢中。雙方在互相試探過後,劉備於建安二十三年終於正式親征漢中,劉備這一輩子,唯一一次正面硬剛曹操取得的大勝也就在這一年。當時漢中戰局十分焦灼,從建安二十三年春天,一直打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的夏天,雖然戰局焦灼,但形勢卻越來越偏向劉備,劉備對漢中志在必得,這是巴蜀門戶,必須拿下,因此至始至終都全力以赴,而曹操卻不可能為了一隅之地竭盡全力,西北馬騰,東吳孫權都是大患,在漢中相持數月不能得勝,所以曹操不得不最終撤退,放棄漢中。

而為了策應漢中主戰場,關羽也從荊州出兵,北伐襄樊。關羽先是派人聯絡北方反對曹操的盜匪和官員,策反他們,使得曹魏疲於奔命,自己再主動出擊。當時宛城侯音在關羽的策反之下佔據宛城起義,奈何曹仁也不是吃素的,輕鬆的襲破侯音,收復宛城,之後再回到襄樊駐守。《三國志.魏書.曹仁傳》記載:“侯音以宛叛,略傍縣眾數千人,仁率諸軍攻破音,斬其首,還屯樊,即拜徵南將軍。”關羽則率兵包圍了樊城,曹操剛從漢中抽身而退,聽聞曹仁陷入重圍,急忙派遣于禁率領大軍救援。但人算不如天算,漢水此時進入了秋汛時期,于禁不熟悉荊州水文地理,駐軍之地出現的問題,關羽在荊州多年,已經有預測到漢水在連日大雨之下必然會暴漲,因此早日就準備好了大船。果不其然,在多日暴雨之下,漢水爆發了山洪,洪水之下曹魏大軍盡數被淹,無數士兵葬身魚腹,關羽大破魏軍,威震華夏。

從“水淹七軍”到“敗走麥城”——關羽是如何由巔峰走向低谷的?

那麼問題來了,曹魏究竟有沒有算到這場洪水的來臨呢?

八卦君認為是有的,對於漢水秋汛,曹魏集團其實是有一個明確認知的,在《資治通鑑.漢紀中》記載了揚州刺史溫恢和裴潛的談話,內容如下:

“揚州刺史溫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徵南有變耳。’”

溫恢已經猜到了關羽會趁著漢水漲水期這段時間對曹仁下手,但同時也說了曹仁“無有遠備”,曹仁雖然也在荊州待過一段時間,但對漢水如此的高漲的氣勢還是缺乏了認知,所以雖然他已經讓于禁屯軍於樊城以北,盡力遠離漢水,奈何還是躲不掉漢水引發的山洪,因此于禁七軍慘遭淹沒,連樊城也岌岌可危,甚至已經有人開始勸說曹仁棄城而逃,連曹操都想遷都以避關羽鋒芒。此時滿寵站了出來,他對曹仁說:“如今山洪爆發雖然洶湧,但很快就會停息下來,樊城必然能夠固守,如果將軍今天逃跑,那麼洪河以南就不再是國家的地盤了。”穩定了曹仁和全軍的戰心,致使關羽對於樊城久攻不下。

從“水淹七軍”到“敗走麥城”——關羽是如何由巔峰走向低谷的?

另一邊,司馬懿和蔣濟也站了出來,勸說曹操不要遷都,別看關羽現在這麼得意,他連續作戰雖然大破于禁,猛攻襄樊,但是實際上氣勢已經到了盡頭了,現在於禁被破純屬是天氣原因,不是我們守衛襄樊方針的失誤,所以不用急著遷都,更何況隔壁的孫權看到關羽如此得意,心裡肯定是如鯁在喉,此時只需要修書一封陳說利害,孫權必然從後偷襲關羽,給關羽捅刀子,到時候樊城的圍困就自然破解了。

《資治通鑑.漢紀》記載:“羽急攻樊城,城得水,往往崩壞,眾皆恟懼。或謂曹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圍未合,乘輕船夜走。’汝南太守滿龐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乃沉白馬與軍人盟誓,同心固守。”

《晉書.宣帝紀》記載:“及蜀將羽圍曹仁於樊,于禁等七軍皆沒,修、方果降羽,而仁圍甚急焉。是時漢帝都許昌,魏武以為近賊,欲徙河北。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魏武從之。”

在這一連串陰謀的操作下,關羽其實已經陷入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但是他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後世許多人指責關羽貪功,倘若關羽在大破于禁後便撤軍,何至於有後來的“敗走麥城”?但這未免太過於“上帝視角”,完全是事後諸葛亮了。試問換做你,作為戰場統帥,眼看著樊城即將被攻破的情況下,你會捨得撤軍嗎?

從“水淹七軍”到“敗走麥城”——關羽是如何由巔峰走向低谷的?

按照《資治通鑑.漢紀》記載當時的情況:“城中人馬才數千人,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立圍數重,外內斷絕。羽又遣別將圍將軍呂常於襄陽。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皆降於羽。”

樊城內外斷絕,曹魏荊州刺史,南鄉太守投降,樊城幾乎唾手可得。而且東吳當時還是名義上我軍的盟友,關羽對東吳雖然有防備,但也不能料想到孫權在七月份還在和曹操打仗,開心的刷著合肥的副本,十月份就開始互相眉來眼去了,三個月時間不到孫權就突然和曹操勾搭上了,這確實是意料之外。這也就罷了,更出人意料的是誰會想到跟隨劉備幾十年的糜芳居然也投敵了,導致荊州淪陷的特別快,根本沒時間反應。

按照《三國志.吳書》記載:“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閏月,權徵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

再加上曹魏用董昭計謀將孫權書信射入關羽大營,使得被圍困的曹軍士氣大增,導致關羽猶豫不決,不知該退軍還是繼續攻打襄樊。

按照《資治通鑑.漢紀》載:“董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敝。祕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操曰:“善!”即敕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裡及羽屯中,圍裡聞之,志氣百倍;羽果猶豫不能去。”

因為此時他覺得呂蒙病重,東吳應該沒人可以帶兵,荊州應該能守住,奈何糜芳,傅士仁直接投敵,荊州淪陷出乎關羽意料之外,於是關羽就突然從即將攻破襄樊全勝而回淪為了階下囚。

從“水淹七軍”到“敗走麥城”——關羽是如何由巔峰走向低谷的?

有的人站在上帝視角覺得關羽形勢已經是危如累卵,但關羽是認為自己能夠即將攻破襄樊再安穩回師的,他雖然覺得東吳會搞小動作,但還不至於到對自己下死手的地步,再加上東吳和曹魏也才打完仗沒多久,狼狽為奸的可能性比較低,又探聽到呂蒙病重,所以才把荊州的部隊撤了一部分來攻打襄樊。奈何天不遂人願,關羽最後還是敗走麥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