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陶舊縣城(北館陶)發展簡史

館陶縣的縣城自建縣以來,共設在過三個地方。漢代剛一建縣的時候,縣城是設在現在山東省冠縣東古城的,到了金代北遷四十里遷到了北館陶(今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1955年遷到了現址。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歷史上作為縣治所在最長的北館陶城。


館陶舊縣城(北館陶)發展簡史


金代遷到北館陶

據館陶縣誌記載,北館陶城在縣治遷到此後的數據並沒有。有記載的是到了明成化三年(1467年)了,知縣唐禎築周圍五里,牆高二丈五尺,外有護城河,河深寬均為二丈。當時城牆共有四個城門,東為樂豐門,象徵著大家嚮往著豐收;南為明遠門;西為臨津門,意為臨著衛運河;北為通都門,意思可直達都城京師。


館陶舊縣城(北館陶)發展簡史


北館陶城示意圖

弘治十三年(1500年),知縣瞿鑑續修。

正德十年(1515年)知縣孟正再次續修,城牆增高到三丈五尺,護城河為深二丈寬三丈。

但這個城牆後來傾塌了。

到了萬曆二年(1574年)由知縣李衝奎進行了重修。

崇禎十二年(1670年)知縣李根深再修,並用磚砌城三角,西南角缺。裡邊四面築土臺各一,建戍鋪(估計是一種防禦設施)於上。

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知縣鄭先民在城濠周圍栽柳樹800餘棵,岸柳成行,綠樹成蔭,雄偉壯麗,呈現出了固若金湯之勢。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縣陳承徵又進行了復修。

到了民國年間,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和諸多的戰事,國力已不復清初時期,長年失修,城牆已失去當年雄偉。


館陶舊縣城(北館陶)發展簡史


民國年間繪製的北館陶地圖

1939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第二次侵佔館陶縣城,為強化治安,強迫民工將舊城牆進行修補。

到縣城即將搬到南館陶之前的1954年底,縣城四面城牆殘缺不全,南面較完好,修館臨公路時,在城南門東穿壑而過。城門有南、東、西門,北門已拆沒。主要街道有南北大街從南關到北關,東大街為丁字街,從東關至南北大街。西大街亦為丁字街,從西關至城隍廟,縣委設在北街路東,縣政府設在東街路北原縣衙內。文廟正大殿尚存,城隍廟完整無缺。有舊戲樓一處。


館陶舊縣城(北館陶)發展簡史


縣城南遷之後不久的北館陶航拍圖

縣城南遷及縣域區劃調整後,北館陶已成為外省的一個普普通通的鄉鎮,跟館陶縣已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了,城鎮的發展已不為館陶人民所知了。

可憐可惜可悲可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