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附《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附《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即將上演的北昆“觀其復”系列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戲。它基於關漢卿元雜劇原本,是關漢卿的這一元雜劇劇本崑曲的首次排演。

這也是對偉大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的致敬。

這部戲是一部兼顧詩意抒情與生動情節,人物形象豐富的戲。在基於經典元雜劇的基礎上,展現其本身蘊含的,超越時代的魅力。

其中女主角譚記兒的形象多面。果斷、勇氣,又具有女性魅力,男主角白士中的俊朗、有趣,反面boss楊衙內也性格非常複雜,這都是此部戲值得玩味的地方。

尤其經典的第三折,在八月十五粼粼波江之中,譚記兒獨劃一葉扁舟來赴楊衙內,為了夫君的安危去盜取楊衙內的“金牌勢劍”,這一場既緊張,又抒情,既浪漫,又凶險。情節絲絲入扣,人物形象極其豐富。再配上令人耳寓生景的笙簫鑼鼓,給人的是立體的享受。

在此,我們祝賀這部戲上演。並且,與觀眾們一起期待這部戲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和魅力。

此戲第一輪排場演出:

2019年8月16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17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26日,梅蘭芳大劇院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附《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即將上演的北昆“觀其復”系列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戲。它基於關漢卿元雜劇原本,是關漢卿的這一元雜劇劇本崑曲的首次排演。

這也是對偉大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的致敬。

這部戲是一部兼顧詩意抒情與生動情節,人物形象豐富的戲。在基於經典元雜劇的基礎上,展現其本身蘊含的,超越時代的魅力。

其中女主角譚記兒的形象多面。果斷、勇氣,又具有女性魅力,男主角白士中的俊朗、有趣,反面boss楊衙內也性格非常複雜,這都是此部戲值得玩味的地方。

尤其經典的第三折,在八月十五粼粼波江之中,譚記兒獨劃一葉扁舟來赴楊衙內,為了夫君的安危去盜取楊衙內的“金牌勢劍”,這一場既緊張,又抒情,既浪漫,又凶險。情節絲絲入扣,人物形象極其豐富。再配上令人耳寓生景的笙簫鑼鼓,給人的是立體的享受。

在此,我們祝賀這部戲上演。並且,與觀眾們一起期待這部戲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和魅力。

此戲第一輪排場演出:

2019年8月16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17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26日,梅蘭芳大劇院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主創名單

藝術指導:張靜嫻 周志剛

改編編劇:王一舸

導演:張鵬

副導演:黃晨

唱腔作曲:王大元

音樂作曲:王天賜

視覺總監:馮海

造型設計:李學敏

服裝顧問:王奇

燈光設計:齊志欣

道具設計:史悠揚

主題曲創作:樊寧

指揮:鄭學

鑼鼓設計、司鼓:李永昇

司笛:劉天錄

演員表

譚記兒——邵天帥 劉亞琳

楊衙內——史舒越 張鵬

白士中——王琛

白姑姑——白曉君

張千——於航

李稍——張暖 張新勇

李秉中——袁國良

附:

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文 | 王一舸

眾所周知,關漢卿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家。

相對應於關漢卿所在的時代,相對於元雜劇的,是南方地區流行的南戲。

一般認為,“南戲”在宋代就有。但是,具體元雜劇作家,尤其是元雜劇的第一代表作家關漢卿和南戲出現“交集”,還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這個交集就出現在他的劇作《望江亭中秋切鱠》經典的第三折當中。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附《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即將上演的北昆“觀其復”系列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戲。它基於關漢卿元雜劇原本,是關漢卿的這一元雜劇劇本崑曲的首次排演。

這也是對偉大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的致敬。

這部戲是一部兼顧詩意抒情與生動情節,人物形象豐富的戲。在基於經典元雜劇的基礎上,展現其本身蘊含的,超越時代的魅力。

其中女主角譚記兒的形象多面。果斷、勇氣,又具有女性魅力,男主角白士中的俊朗、有趣,反面boss楊衙內也性格非常複雜,這都是此部戲值得玩味的地方。

尤其經典的第三折,在八月十五粼粼波江之中,譚記兒獨劃一葉扁舟來赴楊衙內,為了夫君的安危去盜取楊衙內的“金牌勢劍”,這一場既緊張,又抒情,既浪漫,又凶險。情節絲絲入扣,人物形象極其豐富。再配上令人耳寓生景的笙簫鑼鼓,給人的是立體的享受。

在此,我們祝賀這部戲上演。並且,與觀眾們一起期待這部戲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和魅力。

此戲第一輪排場演出:

2019年8月16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17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26日,梅蘭芳大劇院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主創名單

藝術指導:張靜嫻 周志剛

改編編劇:王一舸

導演:張鵬

副導演:黃晨

唱腔作曲:王大元

音樂作曲:王天賜

視覺總監:馮海

造型設計:李學敏

服裝顧問:王奇

燈光設計:齊志欣

道具設計:史悠揚

主題曲創作:樊寧

指揮:鄭學

鑼鼓設計、司鼓:李永昇

司笛:劉天錄

演員表

譚記兒——邵天帥 劉亞琳

楊衙內——史舒越 張鵬

白士中——王琛

白姑姑——白曉君

張千——於航

李稍——張暖 張新勇

李秉中——袁國良

附:

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文 | 王一舸

眾所周知,關漢卿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家。

相對應於關漢卿所在的時代,相對於元雜劇的,是南方地區流行的南戲。

一般認為,“南戲”在宋代就有。但是,具體元雜劇作家,尤其是元雜劇的第一代表作家關漢卿和南戲出現“交集”,還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這個交集就出現在他的劇作《望江亭中秋切鱠》經典的第三折當中。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當女主角譚記兒為了夫君的安危,裝扮成漁娘,在中秋夜將來奪夫君性命的“欽差大臣”楊衙內灌醉,並將楊衙內作為憑證的金牌、勢劍、文書盜走後,楊衙內及隨從轉醒,發現這一嚴重後果,劇本中有這麼一段:

(衙內雲)張二嫂!張二嫂那裡去了?(做失驚科,雲)李稍,張二嫂怎麼去了?看我的勢劍金牌可在那裡!(張千雲)就不見了金牌,還有勢劍共文書哩!(李稍雲)連勢劍文書都被他拿去了!(衙內雲)似此怎了也?(李稍唱)

【馬鞍兒】想著、想著跌腳兒叫,(張千唱)想著、想著我難熬,(衙內唱)酩子裡愁腸酩子裡焦。(眾合唱)又不敢著旁人知道,則把他這好香燒、好香燒,咒的他熱肉兒跳!

(衙內雲)這廝每扮南戲那!(眾同下)

在這裡面,關漢卿的劇本出現了“南戲”這一具體稱謂。

據馬欣來集校的《關漢卿集》(P148),最後楊衙內這句“這廝每扮南戲那!”之前還有“(李稍雲)黃昏無旅店,(親隨雲)今夜宿誰家。”而在“南戲”這個地方沒有出校。

據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也作“這廝每扮南戲那!”,後有校記(P148):

此“南”字據息機子本及顧曲齋本增補。

同書,此劇“劇目說明”題:

本劇現存版本,有息機子《古今雜劇選》本、顧曲齋《古雜劇》本、《元曲選》本。現以後者為底本,用前二種參校。

是其所用底本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四十四年(1616年)臧懋循刊《元曲選》為底本。據《關漢卿集》前言中關於版本的部分所言:

臧懋循在《元曲選》的編輯中,對原作做了較多修改;關漢卿的劇作面貌到這裡發生了較大變化。

而息機子編《古今雜劇選》刊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較臧氏早而存真。顧曲齋本《古雜劇》(一般認為是王驥德編),孫楷第比較《元曲選》《柳枝集>比較後,認為它文字上“確依元本之舊”,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而兩種更早或更“依元本之舊”的版本都寫的是“南戲”,所以,現行的諸版本通具“這廝每扮南戲那!”是確有理據的。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附《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即將上演的北昆“觀其復”系列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戲。它基於關漢卿元雜劇原本,是關漢卿的這一元雜劇劇本崑曲的首次排演。

這也是對偉大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的致敬。

這部戲是一部兼顧詩意抒情與生動情節,人物形象豐富的戲。在基於經典元雜劇的基礎上,展現其本身蘊含的,超越時代的魅力。

其中女主角譚記兒的形象多面。果斷、勇氣,又具有女性魅力,男主角白士中的俊朗、有趣,反面boss楊衙內也性格非常複雜,這都是此部戲值得玩味的地方。

尤其經典的第三折,在八月十五粼粼波江之中,譚記兒獨劃一葉扁舟來赴楊衙內,為了夫君的安危去盜取楊衙內的“金牌勢劍”,這一場既緊張,又抒情,既浪漫,又凶險。情節絲絲入扣,人物形象極其豐富。再配上令人耳寓生景的笙簫鑼鼓,給人的是立體的享受。

在此,我們祝賀這部戲上演。並且,與觀眾們一起期待這部戲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和魅力。

此戲第一輪排場演出:

2019年8月16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17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26日,梅蘭芳大劇院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主創名單

藝術指導:張靜嫻 周志剛

改編編劇:王一舸

導演:張鵬

副導演:黃晨

唱腔作曲:王大元

音樂作曲:王天賜

視覺總監:馮海

造型設計:李學敏

服裝顧問:王奇

燈光設計:齊志欣

道具設計:史悠揚

主題曲創作:樊寧

指揮:鄭學

鑼鼓設計、司鼓:李永昇

司笛:劉天錄

演員表

譚記兒——邵天帥 劉亞琳

楊衙內——史舒越 張鵬

白士中——王琛

白姑姑——白曉君

張千——於航

李稍——張暖 張新勇

李秉中——袁國良

附:

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文 | 王一舸

眾所周知,關漢卿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家。

相對應於關漢卿所在的時代,相對於元雜劇的,是南方地區流行的南戲。

一般認為,“南戲”在宋代就有。但是,具體元雜劇作家,尤其是元雜劇的第一代表作家關漢卿和南戲出現“交集”,還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這個交集就出現在他的劇作《望江亭中秋切鱠》經典的第三折當中。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當女主角譚記兒為了夫君的安危,裝扮成漁娘,在中秋夜將來奪夫君性命的“欽差大臣”楊衙內灌醉,並將楊衙內作為憑證的金牌、勢劍、文書盜走後,楊衙內及隨從轉醒,發現這一嚴重後果,劇本中有這麼一段:

(衙內雲)張二嫂!張二嫂那裡去了?(做失驚科,雲)李稍,張二嫂怎麼去了?看我的勢劍金牌可在那裡!(張千雲)就不見了金牌,還有勢劍共文書哩!(李稍雲)連勢劍文書都被他拿去了!(衙內雲)似此怎了也?(李稍唱)

【馬鞍兒】想著、想著跌腳兒叫,(張千唱)想著、想著我難熬,(衙內唱)酩子裡愁腸酩子裡焦。(眾合唱)又不敢著旁人知道,則把他這好香燒、好香燒,咒的他熱肉兒跳!

(衙內雲)這廝每扮南戲那!(眾同下)

在這裡面,關漢卿的劇本出現了“南戲”這一具體稱謂。

據馬欣來集校的《關漢卿集》(P148),最後楊衙內這句“這廝每扮南戲那!”之前還有“(李稍雲)黃昏無旅店,(親隨雲)今夜宿誰家。”而在“南戲”這個地方沒有出校。

據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也作“這廝每扮南戲那!”,後有校記(P148):

此“南”字據息機子本及顧曲齋本增補。

同書,此劇“劇目說明”題:

本劇現存版本,有息機子《古今雜劇選》本、顧曲齋《古雜劇》本、《元曲選》本。現以後者為底本,用前二種參校。

是其所用底本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四十四年(1616年)臧懋循刊《元曲選》為底本。據《關漢卿集》前言中關於版本的部分所言:

臧懋循在《元曲選》的編輯中,對原作做了較多修改;關漢卿的劇作面貌到這裡發生了較大變化。

而息機子編《古今雜劇選》刊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較臧氏早而存真。顧曲齋本《古雜劇》(一般認為是王驥德編),孫楷第比較《元曲選》《柳枝集>比較後,認為它文字上“確依元本之舊”,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而兩種更早或更“依元本之舊”的版本都寫的是“南戲”,所以,現行的諸版本通具“這廝每扮南戲那!”是確有理據的。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另外,我們看劇本具體情況。這裡是劇本情節的必要組成部分。即第四折便是楊衙內去會白士中,第三折這一段前面是譚記兒偷了“金牌勢劍文書”逃走。按劇情,必然要交代楊衙內一行酒醒時候,發現文書不見這一情節。它是此劇有機的組織的一部分,而非可以單獨脫落之處。

而有意思的就是從劇本體制看這一段。它相當特殊。

它處於元雜劇的套曲“收尾”之後。並且我們知道元雜劇的規矩。元雜劇的套曲諸牌必是一個人唱,並且用一個韻轍。這一折唱套曲諸牌子的人無疑是女主角譚記兒,用的韻轍是“車蛇”韻。

而我上面錄的這一段“南戲”之處,用的一個【馬鞍兒】曲牌,是楊衙內等三人以及眾人合唱一支牌子。這個牌子不但已經在“收尾”,即套曲結尾之後,而且用的是“蕭豪”韻。從各種方面來講,都並不是這一折的套曲的牌子。

非止一人,眾人合唱是南戲的唱演法。所以,在這裡,天才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非常有趣的嵌了一小段“別的劇種”,敏感的抓住了南戲的典型特徵(一曲多人,眾人合唱),用衙內的口跳出戲來,對臺上的人物,以旁白的姿態來一句“這廝每扮南戲那!”不但極具舞臺效果,非常有趣。而且,以我們“現代性”的角度來看,這部分也非常符合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陌生化”處理。劇中人忽然成為了“劇外人”,有著隱然“第四堵牆”的演戲,是一種隔離觀眾的第三人稱敘事,忽然劇中人物向觀眾說明,成為了第二人稱敘事。這本身就是很值得記錄的事情。

而這些又在關漢卿的筆下表現得如此自然,合理。非久浸氍毹而天才者,不能如是。這也是關漢卿作為偉大劇作家令我們學習的地方。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附《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即將上演的北昆“觀其復”系列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戲。它基於關漢卿元雜劇原本,是關漢卿的這一元雜劇劇本崑曲的首次排演。

這也是對偉大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的致敬。

這部戲是一部兼顧詩意抒情與生動情節,人物形象豐富的戲。在基於經典元雜劇的基礎上,展現其本身蘊含的,超越時代的魅力。

其中女主角譚記兒的形象多面。果斷、勇氣,又具有女性魅力,男主角白士中的俊朗、有趣,反面boss楊衙內也性格非常複雜,這都是此部戲值得玩味的地方。

尤其經典的第三折,在八月十五粼粼波江之中,譚記兒獨劃一葉扁舟來赴楊衙內,為了夫君的安危去盜取楊衙內的“金牌勢劍”,這一場既緊張,又抒情,既浪漫,又凶險。情節絲絲入扣,人物形象極其豐富。再配上令人耳寓生景的笙簫鑼鼓,給人的是立體的享受。

在此,我們祝賀這部戲上演。並且,與觀眾們一起期待這部戲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和魅力。

此戲第一輪排場演出:

2019年8月16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17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26日,梅蘭芳大劇院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主創名單

藝術指導:張靜嫻 周志剛

改編編劇:王一舸

導演:張鵬

副導演:黃晨

唱腔作曲:王大元

音樂作曲:王天賜

視覺總監:馮海

造型設計:李學敏

服裝顧問:王奇

燈光設計:齊志欣

道具設計:史悠揚

主題曲創作:樊寧

指揮:鄭學

鑼鼓設計、司鼓:李永昇

司笛:劉天錄

演員表

譚記兒——邵天帥 劉亞琳

楊衙內——史舒越 張鵬

白士中——王琛

白姑姑——白曉君

張千——於航

李稍——張暖 張新勇

李秉中——袁國良

附:

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文 | 王一舸

眾所周知,關漢卿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家。

相對應於關漢卿所在的時代,相對於元雜劇的,是南方地區流行的南戲。

一般認為,“南戲”在宋代就有。但是,具體元雜劇作家,尤其是元雜劇的第一代表作家關漢卿和南戲出現“交集”,還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這個交集就出現在他的劇作《望江亭中秋切鱠》經典的第三折當中。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當女主角譚記兒為了夫君的安危,裝扮成漁娘,在中秋夜將來奪夫君性命的“欽差大臣”楊衙內灌醉,並將楊衙內作為憑證的金牌、勢劍、文書盜走後,楊衙內及隨從轉醒,發現這一嚴重後果,劇本中有這麼一段:

(衙內雲)張二嫂!張二嫂那裡去了?(做失驚科,雲)李稍,張二嫂怎麼去了?看我的勢劍金牌可在那裡!(張千雲)就不見了金牌,還有勢劍共文書哩!(李稍雲)連勢劍文書都被他拿去了!(衙內雲)似此怎了也?(李稍唱)

【馬鞍兒】想著、想著跌腳兒叫,(張千唱)想著、想著我難熬,(衙內唱)酩子裡愁腸酩子裡焦。(眾合唱)又不敢著旁人知道,則把他這好香燒、好香燒,咒的他熱肉兒跳!

(衙內雲)這廝每扮南戲那!(眾同下)

在這裡面,關漢卿的劇本出現了“南戲”這一具體稱謂。

據馬欣來集校的《關漢卿集》(P148),最後楊衙內這句“這廝每扮南戲那!”之前還有“(李稍雲)黃昏無旅店,(親隨雲)今夜宿誰家。”而在“南戲”這個地方沒有出校。

據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也作“這廝每扮南戲那!”,後有校記(P148):

此“南”字據息機子本及顧曲齋本增補。

同書,此劇“劇目說明”題:

本劇現存版本,有息機子《古今雜劇選》本、顧曲齋《古雜劇》本、《元曲選》本。現以後者為底本,用前二種參校。

是其所用底本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四十四年(1616年)臧懋循刊《元曲選》為底本。據《關漢卿集》前言中關於版本的部分所言:

臧懋循在《元曲選》的編輯中,對原作做了較多修改;關漢卿的劇作面貌到這裡發生了較大變化。

而息機子編《古今雜劇選》刊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較臧氏早而存真。顧曲齋本《古雜劇》(一般認為是王驥德編),孫楷第比較《元曲選》《柳枝集>比較後,認為它文字上“確依元本之舊”,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而兩種更早或更“依元本之舊”的版本都寫的是“南戲”,所以,現行的諸版本通具“這廝每扮南戲那!”是確有理據的。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另外,我們看劇本具體情況。這裡是劇本情節的必要組成部分。即第四折便是楊衙內去會白士中,第三折這一段前面是譚記兒偷了“金牌勢劍文書”逃走。按劇情,必然要交代楊衙內一行酒醒時候,發現文書不見這一情節。它是此劇有機的組織的一部分,而非可以單獨脫落之處。

而有意思的就是從劇本體制看這一段。它相當特殊。

它處於元雜劇的套曲“收尾”之後。並且我們知道元雜劇的規矩。元雜劇的套曲諸牌必是一個人唱,並且用一個韻轍。這一折唱套曲諸牌子的人無疑是女主角譚記兒,用的韻轍是“車蛇”韻。

而我上面錄的這一段“南戲”之處,用的一個【馬鞍兒】曲牌,是楊衙內等三人以及眾人合唱一支牌子。這個牌子不但已經在“收尾”,即套曲結尾之後,而且用的是“蕭豪”韻。從各種方面來講,都並不是這一折的套曲的牌子。

非止一人,眾人合唱是南戲的唱演法。所以,在這裡,天才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非常有趣的嵌了一小段“別的劇種”,敏感的抓住了南戲的典型特徵(一曲多人,眾人合唱),用衙內的口跳出戲來,對臺上的人物,以旁白的姿態來一句“這廝每扮南戲那!”不但極具舞臺效果,非常有趣。而且,以我們“現代性”的角度來看,這部分也非常符合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陌生化”處理。劇中人忽然成為了“劇外人”,有著隱然“第四堵牆”的演戲,是一種隔離觀眾的第三人稱敘事,忽然劇中人物向觀眾說明,成為了第二人稱敘事。這本身就是很值得記錄的事情。

而這些又在關漢卿的筆下表現得如此自然,合理。非久浸氍毹而天才者,不能如是。這也是關漢卿作為偉大劇作家令我們學習的地方。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一般來說,“南戲”自宋有,但具體到“南戲”這兩個字的記載,這一段不知道是不是最早的,但至少是我看到的,最早的記載。(關於南戲的記載更早的,比如宋末劉壎《水雲村稿-詞人吳用章傳》,用的是“永嘉戲曲”這一名詞)而且又是出自關漢卿之手,由關漢卿非常豐富的展現於舞臺之上過的段落。在做文獻研究和整理的時候,這也是非常具有“文獻性”的。它不但證明了“南戲”這個名稱用法的一個很早的時間,而且也以生動的方式表現了南戲作為戲劇的性質,它的特點,演出方法。這無疑是一個兼具有舞臺性和學術性之處。

在此劇演出中,我們對這個地方進行了特殊的重視和處理,張鵬導演和諸位同仁更以此處附進了弋腔的嘗溯。這都是對這部戲的學術性和文獻性建設的重視。也是這部戲有著特殊期待的地方。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附《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即將上演的北昆“觀其復”系列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戲。它基於關漢卿元雜劇原本,是關漢卿的這一元雜劇劇本崑曲的首次排演。

這也是對偉大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的致敬。

這部戲是一部兼顧詩意抒情與生動情節,人物形象豐富的戲。在基於經典元雜劇的基礎上,展現其本身蘊含的,超越時代的魅力。

其中女主角譚記兒的形象多面。果斷、勇氣,又具有女性魅力,男主角白士中的俊朗、有趣,反面boss楊衙內也性格非常複雜,這都是此部戲值得玩味的地方。

尤其經典的第三折,在八月十五粼粼波江之中,譚記兒獨劃一葉扁舟來赴楊衙內,為了夫君的安危去盜取楊衙內的“金牌勢劍”,這一場既緊張,又抒情,既浪漫,又凶險。情節絲絲入扣,人物形象極其豐富。再配上令人耳寓生景的笙簫鑼鼓,給人的是立體的享受。

在此,我們祝賀這部戲上演。並且,與觀眾們一起期待這部戲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和魅力。

此戲第一輪排場演出:

2019年8月16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17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26日,梅蘭芳大劇院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主創名單

藝術指導:張靜嫻 周志剛

改編編劇:王一舸

導演:張鵬

副導演:黃晨

唱腔作曲:王大元

音樂作曲:王天賜

視覺總監:馮海

造型設計:李學敏

服裝顧問:王奇

燈光設計:齊志欣

道具設計:史悠揚

主題曲創作:樊寧

指揮:鄭學

鑼鼓設計、司鼓:李永昇

司笛:劉天錄

演員表

譚記兒——邵天帥 劉亞琳

楊衙內——史舒越 張鵬

白士中——王琛

白姑姑——白曉君

張千——於航

李稍——張暖 張新勇

李秉中——袁國良

附:

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文 | 王一舸

眾所周知,關漢卿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家。

相對應於關漢卿所在的時代,相對於元雜劇的,是南方地區流行的南戲。

一般認為,“南戲”在宋代就有。但是,具體元雜劇作家,尤其是元雜劇的第一代表作家關漢卿和南戲出現“交集”,還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這個交集就出現在他的劇作《望江亭中秋切鱠》經典的第三折當中。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當女主角譚記兒為了夫君的安危,裝扮成漁娘,在中秋夜將來奪夫君性命的“欽差大臣”楊衙內灌醉,並將楊衙內作為憑證的金牌、勢劍、文書盜走後,楊衙內及隨從轉醒,發現這一嚴重後果,劇本中有這麼一段:

(衙內雲)張二嫂!張二嫂那裡去了?(做失驚科,雲)李稍,張二嫂怎麼去了?看我的勢劍金牌可在那裡!(張千雲)就不見了金牌,還有勢劍共文書哩!(李稍雲)連勢劍文書都被他拿去了!(衙內雲)似此怎了也?(李稍唱)

【馬鞍兒】想著、想著跌腳兒叫,(張千唱)想著、想著我難熬,(衙內唱)酩子裡愁腸酩子裡焦。(眾合唱)又不敢著旁人知道,則把他這好香燒、好香燒,咒的他熱肉兒跳!

(衙內雲)這廝每扮南戲那!(眾同下)

在這裡面,關漢卿的劇本出現了“南戲”這一具體稱謂。

據馬欣來集校的《關漢卿集》(P148),最後楊衙內這句“這廝每扮南戲那!”之前還有“(李稍雲)黃昏無旅店,(親隨雲)今夜宿誰家。”而在“南戲”這個地方沒有出校。

據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也作“這廝每扮南戲那!”,後有校記(P148):

此“南”字據息機子本及顧曲齋本增補。

同書,此劇“劇目說明”題:

本劇現存版本,有息機子《古今雜劇選》本、顧曲齋《古雜劇》本、《元曲選》本。現以後者為底本,用前二種參校。

是其所用底本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四十四年(1616年)臧懋循刊《元曲選》為底本。據《關漢卿集》前言中關於版本的部分所言:

臧懋循在《元曲選》的編輯中,對原作做了較多修改;關漢卿的劇作面貌到這裡發生了較大變化。

而息機子編《古今雜劇選》刊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較臧氏早而存真。顧曲齋本《古雜劇》(一般認為是王驥德編),孫楷第比較《元曲選》《柳枝集>比較後,認為它文字上“確依元本之舊”,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而兩種更早或更“依元本之舊”的版本都寫的是“南戲”,所以,現行的諸版本通具“這廝每扮南戲那!”是確有理據的。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另外,我們看劇本具體情況。這裡是劇本情節的必要組成部分。即第四折便是楊衙內去會白士中,第三折這一段前面是譚記兒偷了“金牌勢劍文書”逃走。按劇情,必然要交代楊衙內一行酒醒時候,發現文書不見這一情節。它是此劇有機的組織的一部分,而非可以單獨脫落之處。

而有意思的就是從劇本體制看這一段。它相當特殊。

它處於元雜劇的套曲“收尾”之後。並且我們知道元雜劇的規矩。元雜劇的套曲諸牌必是一個人唱,並且用一個韻轍。這一折唱套曲諸牌子的人無疑是女主角譚記兒,用的韻轍是“車蛇”韻。

而我上面錄的這一段“南戲”之處,用的一個【馬鞍兒】曲牌,是楊衙內等三人以及眾人合唱一支牌子。這個牌子不但已經在“收尾”,即套曲結尾之後,而且用的是“蕭豪”韻。從各種方面來講,都並不是這一折的套曲的牌子。

非止一人,眾人合唱是南戲的唱演法。所以,在這裡,天才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非常有趣的嵌了一小段“別的劇種”,敏感的抓住了南戲的典型特徵(一曲多人,眾人合唱),用衙內的口跳出戲來,對臺上的人物,以旁白的姿態來一句“這廝每扮南戲那!”不但極具舞臺效果,非常有趣。而且,以我們“現代性”的角度來看,這部分也非常符合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陌生化”處理。劇中人忽然成為了“劇外人”,有著隱然“第四堵牆”的演戲,是一種隔離觀眾的第三人稱敘事,忽然劇中人物向觀眾說明,成為了第二人稱敘事。這本身就是很值得記錄的事情。

而這些又在關漢卿的筆下表現得如此自然,合理。非久浸氍毹而天才者,不能如是。這也是關漢卿作為偉大劇作家令我們學習的地方。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一般來說,“南戲”自宋有,但具體到“南戲”這兩個字的記載,這一段不知道是不是最早的,但至少是我看到的,最早的記載。(關於南戲的記載更早的,比如宋末劉壎《水雲村稿-詞人吳用章傳》,用的是“永嘉戲曲”這一名詞)而且又是出自關漢卿之手,由關漢卿非常豐富的展現於舞臺之上過的段落。在做文獻研究和整理的時候,這也是非常具有“文獻性”的。它不但證明了“南戲”這個名稱用法的一個很早的時間,而且也以生動的方式表現了南戲作為戲劇的性質,它的特點,演出方法。這無疑是一個兼具有舞臺性和學術性之處。

在此劇演出中,我們對這個地方進行了特殊的重視和處理,張鵬導演和諸位同仁更以此處附進了弋腔的嘗溯。這都是對這部戲的學術性和文獻性建設的重視。也是這部戲有著特殊期待的地方。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演出時間:8月16日、17日 19:30

演出劇目:《望江亭中秋切鱠》

演出地點:繁星戲劇村伍劇場

演出票價:120/80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附《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即將上演的北昆“觀其復”系列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是一部值得期待的戲。它基於關漢卿元雜劇原本,是關漢卿的這一元雜劇劇本崑曲的首次排演。

這也是對偉大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的致敬。

這部戲是一部兼顧詩意抒情與生動情節,人物形象豐富的戲。在基於經典元雜劇的基礎上,展現其本身蘊含的,超越時代的魅力。

其中女主角譚記兒的形象多面。果斷、勇氣,又具有女性魅力,男主角白士中的俊朗、有趣,反面boss楊衙內也性格非常複雜,這都是此部戲值得玩味的地方。

尤其經典的第三折,在八月十五粼粼波江之中,譚記兒獨劃一葉扁舟來赴楊衙內,為了夫君的安危去盜取楊衙內的“金牌勢劍”,這一場既緊張,又抒情,既浪漫,又凶險。情節絲絲入扣,人物形象極其豐富。再配上令人耳寓生景的笙簫鑼鼓,給人的是立體的享受。

在此,我們祝賀這部戲上演。並且,與觀眾們一起期待這部戲展現出自己的價值和魅力。

此戲第一輪排場演出:

2019年8月16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17日,北京繁星戲劇村

2019年8月26日,梅蘭芳大劇院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主創名單

藝術指導:張靜嫻 周志剛

改編編劇:王一舸

導演:張鵬

副導演:黃晨

唱腔作曲:王大元

音樂作曲:王天賜

視覺總監:馮海

造型設計:李學敏

服裝顧問:王奇

燈光設計:齊志欣

道具設計:史悠揚

主題曲創作:樊寧

指揮:鄭學

鑼鼓設計、司鼓:李永昇

司笛:劉天錄

演員表

譚記兒——邵天帥 劉亞琳

楊衙內——史舒越 張鵬

白士中——王琛

白姑姑——白曉君

張千——於航

李稍——張暖 張新勇

李秉中——袁國良

附:

關漢卿筆下的“南戲”

文 | 王一舸

眾所周知,關漢卿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家。

相對應於關漢卿所在的時代,相對於元雜劇的,是南方地區流行的南戲。

一般認為,“南戲”在宋代就有。但是,具體元雜劇作家,尤其是元雜劇的第一代表作家關漢卿和南戲出現“交集”,還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這個交集就出現在他的劇作《望江亭中秋切鱠》經典的第三折當中。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當女主角譚記兒為了夫君的安危,裝扮成漁娘,在中秋夜將來奪夫君性命的“欽差大臣”楊衙內灌醉,並將楊衙內作為憑證的金牌、勢劍、文書盜走後,楊衙內及隨從轉醒,發現這一嚴重後果,劇本中有這麼一段:

(衙內雲)張二嫂!張二嫂那裡去了?(做失驚科,雲)李稍,張二嫂怎麼去了?看我的勢劍金牌可在那裡!(張千雲)就不見了金牌,還有勢劍共文書哩!(李稍雲)連勢劍文書都被他拿去了!(衙內雲)似此怎了也?(李稍唱)

【馬鞍兒】想著、想著跌腳兒叫,(張千唱)想著、想著我難熬,(衙內唱)酩子裡愁腸酩子裡焦。(眾合唱)又不敢著旁人知道,則把他這好香燒、好香燒,咒的他熱肉兒跳!

(衙內雲)這廝每扮南戲那!(眾同下)

在這裡面,關漢卿的劇本出現了“南戲”這一具體稱謂。

據馬欣來集校的《關漢卿集》(P148),最後楊衙內這句“這廝每扮南戲那!”之前還有“(李稍雲)黃昏無旅店,(親隨雲)今夜宿誰家。”而在“南戲”這個地方沒有出校。

據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也作“這廝每扮南戲那!”,後有校記(P148):

此“南”字據息機子本及顧曲齋本增補。

同書,此劇“劇目說明”題:

本劇現存版本,有息機子《古今雜劇選》本、顧曲齋《古雜劇》本、《元曲選》本。現以後者為底本,用前二種參校。

是其所用底本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四十四年(1616年)臧懋循刊《元曲選》為底本。據《關漢卿集》前言中關於版本的部分所言:

臧懋循在《元曲選》的編輯中,對原作做了較多修改;關漢卿的劇作面貌到這裡發生了較大變化。

而息機子編《古今雜劇選》刊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較臧氏早而存真。顧曲齋本《古雜劇》(一般認為是王驥德編),孫楷第比較《元曲選》《柳枝集>比較後,認為它文字上“確依元本之舊”,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而兩種更早或更“依元本之舊”的版本都寫的是“南戲”,所以,現行的諸版本通具“這廝每扮南戲那!”是確有理據的。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另外,我們看劇本具體情況。這裡是劇本情節的必要組成部分。即第四折便是楊衙內去會白士中,第三折這一段前面是譚記兒偷了“金牌勢劍文書”逃走。按劇情,必然要交代楊衙內一行酒醒時候,發現文書不見這一情節。它是此劇有機的組織的一部分,而非可以單獨脫落之處。

而有意思的就是從劇本體制看這一段。它相當特殊。

它處於元雜劇的套曲“收尾”之後。並且我們知道元雜劇的規矩。元雜劇的套曲諸牌必是一個人唱,並且用一個韻轍。這一折唱套曲諸牌子的人無疑是女主角譚記兒,用的韻轍是“車蛇”韻。

而我上面錄的這一段“南戲”之處,用的一個【馬鞍兒】曲牌,是楊衙內等三人以及眾人合唱一支牌子。這個牌子不但已經在“收尾”,即套曲結尾之後,而且用的是“蕭豪”韻。從各種方面來講,都並不是這一折的套曲的牌子。

非止一人,眾人合唱是南戲的唱演法。所以,在這裡,天才的元雜劇作家關漢卿,非常有趣的嵌了一小段“別的劇種”,敏感的抓住了南戲的典型特徵(一曲多人,眾人合唱),用衙內的口跳出戲來,對臺上的人物,以旁白的姿態來一句“這廝每扮南戲那!”不但極具舞臺效果,非常有趣。而且,以我們“現代性”的角度來看,這部分也非常符合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陌生化”處理。劇中人忽然成為了“劇外人”,有著隱然“第四堵牆”的演戲,是一種隔離觀眾的第三人稱敘事,忽然劇中人物向觀眾說明,成為了第二人稱敘事。這本身就是很值得記錄的事情。

而這些又在關漢卿的筆下表現得如此自然,合理。非久浸氍毹而天才者,不能如是。這也是關漢卿作為偉大劇作家令我們學習的地方。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一般來說,“南戲”自宋有,但具體到“南戲”這兩個字的記載,這一段不知道是不是最早的,但至少是我看到的,最早的記載。(關於南戲的記載更早的,比如宋末劉壎《水雲村稿-詞人吳用章傳》,用的是“永嘉戲曲”這一名詞)而且又是出自關漢卿之手,由關漢卿非常豐富的展現於舞臺之上過的段落。在做文獻研究和整理的時候,這也是非常具有“文獻性”的。它不但證明了“南戲”這個名稱用法的一個很早的時間,而且也以生動的方式表現了南戲作為戲劇的性質,它的特點,演出方法。這無疑是一個兼具有舞臺性和學術性之處。

在此劇演出中,我們對這個地方進行了特殊的重視和處理,張鵬導演和諸位同仁更以此處附進了弋腔的嘗溯。這都是對這部戲的學術性和文獻性建設的重視。也是這部戲有著特殊期待的地方。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演出時間:8月16日、17日 19:30

演出劇目:《望江亭中秋切鱠》

演出地點:繁星戲劇村伍劇場

演出票價:120/80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北昆“觀其復”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致敬關漢卿的雜劇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黃佳怡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