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處成陸僅一萬年左右的珠江三角州平原。珠江把城市分成南北二半,中由“海珠橋”、“珠江大橋”緊緊相連,這裡高溫多雨,平疇沃野,丘陵棋佈,坡緩谷廣,水網縱橫,十分利於交通和農業的發展。古來就有“包山帶海,珍異所出”、“南土沃實”的描述。遠古時候的廣州,只是珠江漏斗灣內的一個漁村。按照唐《通曆》的記載,廣州最早的名字叫做“楚亭(庭)”,這名字來源於二千八百多年前周夷王時。南越人為了表示對楚的臣服,在南海邊修建了“楚亭”。《讀史方輿紀要》說,楚亭已經具有城市的規模了。

廣州為何又稱羊城,廣州之名源於何時,為何會有廣州十三行之說?

一、羊城及廣州之名的來歷

相傳周朝的時候,南海有五個身穿不同顏色衣服的仙人,騎著五匹毛色各異的羊,帶著穀穗,降臨楚庭。仙人們把良種穀穗留給了當地人,然後祝願道:“願此闤闠永無荒飢。”隨即升空逝去,留下五匹仙羊也化成了石頭。為了紀念這些給廣州帶來祝願的仙人,後人曾先後修過“五仙觀”,明朝時的五仙觀在今惠福西路。觀中的仙人塑像今已不復存在。此後人們常把廣州稱作“五羊城”、“半石城”或簡稱“羊城”、“仙城”、“穗城”。

廣州城比較可靠的歷史始於秦代。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齡南,設立南海那,郡治就是當時稱為番禺的廣州。秦南海郡尉任器曾在今天北京路以東、南北相連的番山上築城,稱為任器城。位置在今天廣州倉邊街附近。後來南越王趙佗又把任器城加以擴大。稱為越城或起趙佗城。東漢交州刺史步騭又把番禺城向番山以北擴展,並把交州治所從廣信(今梧州)遷到這裡。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不久,遷廣州治所到番禺,這也就是廣州得名的開始。

廣州為何又稱羊城,廣州之名源於何時,為何會有廣州十三行之說?

二、漢朝時廣州大概已於海外已有了間接聯繫

廣州位於富庶的珠江三角洲,通過西、北、東三江可與珠江流域其它地區聯繫,又通過南嶺山隘可以同長江流城、黃河流域溝通,因此自古便是五嶺以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秦漢時的番禺由於近海,已成為許多珍貴熱帶特產的集散地,有犀角、象牙、玳瑁、荔枝、龍眼、葛布、蕉布等等。

《異物志》上還說,漢朝已在廣州發展了製糖業。經過考古發掘得知,秦漢時已能製造類似今天珠江“花尾渡”式樣的船,同時開採銅、銀的礦業亦較興盛。當時對外貿易港口在徐聞(今廣東徐聞縣西)和合浦(廣西合浦縣東北),但是廣州漢墓曾出土過深目高鼻的陶俑,據此推斷當時番禺和海外大概已有了間接聯繫。

三國時有位大秦(東羅馬)商人秦倫曾途經廣州北上拜謁吳王孫權。西晉時,大秦國曾派入經廣州到洛陽贈送“火浣布”,惠帝宋年,天竺國(今印度境內)僧人耆域也曾到過廣州。東晉隆安中,寄賓國(今喀什米爾)高僧縣摩耶舍到達廣,並建立王園寺(光孝寺的前身)傳播佛教。

廣州為何又稱羊城,廣州之名源於何時,為何會有廣州十三行之說?

南北朝時,天竺佛教徒達摩來廣州,建立西來庵(今華林寺),寺前街道至今仍稱“西來初地”。樑朝時每年來廣州的外國商船多達十多批。印度、斯里蘭卡、南洋以及西亞等國家的商人都來此貿易。當時進口的除了珍寶玩物外,香料和藥品逐漸增多;出口除絲綢外,瓷器已漸處於重要地位。隋唐時,廣州的手工業相當發達,制酒、絲織、陶瓷、鍊鐵等業最為馳名。至今光孝寺內仍留有南漢劉時鑄造的兩座鐵塔。

三、經濟的發展給廣州創造了物質條件

唐代的廣州城已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港口。當時來往廣州的外僑達十萬人以上,據唐賈耽《入四夷道里記》的“廣州通海夷道”記載,當時從廣州出發沿途經過較重要的國家有環王國(今越南東南部、即林邑)、室利佛逝國(今蘇門答臘島的東南部)、訶陵國(今爪哇)、箇羅國(今吉打,在馬來半島西岸)、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沒來國(今印度西南部闊倫地方)、烏拉國(今奧布蘭、在巴士拉的東方)、大食國(今阿拉伯等地)、三蘭國(今非洲東岸)等等。來往廣州的多為阿拉伯、波斯商人。鑑真和尚途經廣州時,看到珠江中外國商船“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

廣州為何又稱羊城,廣州之名源於何時,為何會有廣州十三行之說?

為了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唐王朝在廣州設有市舶司。在西城外,設立“番坊”供外國人居住。同時東南沿海人民,特別是廣東人僑居南洋各地的逐新增多,當時外國稱廣州為“中國”,稱唐首都長安為“大中國”。至今僑居地人民還稱中國為“唐山”。聚居“唐人街”的中國人多使用廣州話。

四、廣州碼頭的歷史與發展

今天東方賓館西面的流花公園是古代著名的避風港蘭湖(芝蘭湖),直到末朝仍是重要水陸碼頭,到了元代才淤塞了。隋唐兩代,海舶下碇的港灣最早在扶胥鎮。當時的珠江仍相當寬闊,今天的懷聖路還是江邊。據說,懷聖寺中的光塔就是給航船指路的燈塔。

廣州為何又稱羊城,廣州之名源於何時,為何會有廣州十三行之說?

到了北宋,珠江三角洲開始建築堤圍,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廣西糧食也源源運到廣州集散。當時,兩廣的糧食遠銷至江浙一帶,廣州成了著名的大米市。特別是,廣州在宋代已能生產棉布,當時稱為“吉貝”。宋人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一書還告訴我們,那時廣州的造船業相當發達,能製造裝載數百人的“木蘭舟”。

宋代外來海舶已被允許進入珠江,直駛至廣州城下的西澳碼頭(今廣州市西南南壕街一帶)停泊。但出入仍然首先要在扶胥鎮靠岸。由於西澳一帶已成內港,所以西城被當時人形容為“千門日照珍珠市,萬瓦煙生碧玉城”。附近還有“阜財”、“善利”兩座象徵生意興隆的城門。祥符年間,廣州知州邵曄,為使進入廣州的外船免遭合風襲擊,特地開闢了一條內壕作避風港使用,這條內壕即今天仍殘留的玉帶壕。

廣州為何又稱羊城,廣州之名源於何時,為何會有廣州十三行之說?

南宋後期至元朝,我國的外貿中心轉移到福建的泉州,但廣州仍不失為主要港口,來往海舶仍在城南江面下碇,外僑居住地點隨著城池的擴建已搬至玉帶壕一帶了。元末摩各哥大旅行家伊本・拔圖塔曾到過廣州,他稱廣州為“秦克蘭”(意為中國南方極端之城),他的《中國遊記》把廣州視為“世界大城市之一也”,“瓷器甚盛……市場優美為世界各大城市所不及。其間最大者,莫過於陶器場,由此商人轉運至印度、也門,甚至吾國摩洛哥。”

五、明、清兩代廣州的風風雨雨

明代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由於防備倭寇的騷擾,封閉了泉州、寧波兩個港口,這樣,僅留下來的廣州港又恢復了中國最主要外貿港口的地位。那時廣州和附近佛山鎮的各種手工業製品如銅、銀、鐵器、蔗糖、布匹等物都暢銷國內外。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開放海禁後,廣州已經有了規模巨大的作坊,所用原料有不少來自外地。

廣州為何又稱羊城,廣州之名源於何時,為何會有廣州十三行之說?

​清朝初年,為了封鎖堅持抗清的鄭成功,實行海禁。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封閉了漳州、定海、雲臺山三口岸,獨留廣州對外貿易。遭受戰亂破壞的廣州又得復甦。當時造船業相當發達,僅官營的船廠就有四處,其中的珠江南岸的河南船廠為最大,能製造蒙衝戰艦。民營的船廠亦能製造“烏艚”、“白艚”和船身九丈多的大龍艇。

清還沿襲明朝的舊制,指定一些公行專與外商做生意,這樣的公行一個時期達到十三個,俗稱為“十三行”。在十三行附近設有“夷館”,招待來往外商。清代仍在黃埔、長洲、琶洲一帶作為海舶的停靠地。但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強佔了廣州河面作為侵略基地,外輪可自由出入珠江,根本不存在我們的主權港口。

參考資料:

唐《通曆》

《讀史方輿紀要》

《漢書·地理志》

《異物志》

唐賈耽《入四夷道里記》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

伊本・拔圖塔《中國遊記》

《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