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陲小省廣西,為何卻醞釀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廣西,中國西南邊陲的一個普通省份,在封建時代,此處遠離中國的政治中心,開發程度也不算高,因此長期以來廣西幾乎都沒有發生過什麼足以震動全國的重大事件,然而在清末,這裡卻是好好的露了一回臉:19世紀中期,廣西醞釀出了震動全國的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舊式農民運動,持續14年,波及18省,攻克過600多個城池,隊伍由2000人發展到百萬之眾,幾乎使得清王朝的統治崩潰,這是古代在廣西地區爆發的對全國影響力最大的事件。

邊陲小省廣西,為何卻醞釀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可是,為什麼這麼一場超巨型民變,會在廣西這麼一個邊陲小省爆發呢?

其實,這並不是偶然,正是因為清代中後期廣西地區的混亂與動盪,才使得太平天國運動有了發展的土壤…..

廣西位於中國西南邊陲,位置偏遠又山多地少,所以在古代經濟發展一直比較落後,在清代廣西地區的開發儘管有一些起色,但從全國範圍來看仍屬落後,廣西“全省每年額徵地丁銀69萬兩,在江南各省中位居最末,在全國十八省中,位居第十五”,“內無出產,外無所資”,經濟的落後使得廣西地區的人民生活極為困苦。

而清中期以來,由於人口膨脹,全國範圍人地矛盾加劇,很多人口都流散到之前未開發的多山貧瘠地區,廣西地區自然也收容了鄰省(湖南,廣東)的流民,根據統計,乾隆十四年(1749年),廣西人口約為370萬;而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廣西人口達到750多萬,而這還僅僅是統計在冊的人口,由於流民難以統計,所以廣西的實際人口自然更多。

邊陲小省廣西,為何卻醞釀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而在農業時代,生產力的發展是很有限的,康熙時期廣西人口較少,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口,大量的移民帶來較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使得廣西的發展有了起色;但是乾隆年間,廣西能承載的人口趨於飽和,大量移民的繼續湧入使得廣西,這就使得廣西地區的矛盾加劇。

而廣西地區適合農業生產的地方實在不多(全省平原地區僅佔14%),按照19世紀時期中國的農業生產條件,想要維持基本生活,平均每人需要4畝耕地,而由於人口膨脹,當時中國的人均耕地只有1.7畝

而在廣西,這個數字是1.1畝

這是個十分恐怖的數字,清朝中後期,廣西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這造成了劇烈的社會動盪,而更糟糕的是,廣西無論是從自然條件還是人文特質,都十分容易造成各類大小民變。

邊陲小省廣西,為何卻醞釀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從自然條件來看,廣西山巒密佈、岩溶廣佈、河流縱橫交錯、狹小平原零星散佈其間,大大小小的民間團體很容易利用這種地形做掩護,形成對抗朝廷的組織,而官方力量則極難控制 。

而從人文特點來看,由於廣西有相當多人口屬於外來移民,還有相當的少數民族,本地人和外來人的矛盾很尖銳,械鬥頻繁發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本地土著和客家人之間的“土客械鬥”),這使得當地人早就習慣同族同鄉抱團對抗外部勢力,民風彪悍。

邊陲小省廣西,為何卻醞釀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自然環境的偏遠閉塞,經濟的落後,和動盪的社會治安使得廣西文教不興,官方尊崇的儒學在廣西基層地區的影響很有限,而各路“土神邪怪”信仰則十分興盛,根據統計,《陸川縣誌》載壇廟233處,《平樂府志》載壇廟153處,《桂平縣誌》載壇廟達287處,民間多元化的拜神現象氾濫成災,而這正是醞釀“拜上帝會”這類民間宗教的溫床。

邊陲小省廣西,為何卻醞釀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如果要想讓廣西穩定下來,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進行強力控制才行,而廣西的情況恰恰相反——這裡是清王朝統治最為薄弱的地區!

本來按照制度規定,廣西官員中除了學官,其餘都應該是外省籍人士。但由於廣西位置偏僻,經濟落後,氣候惡劣(熱帶地區有瘴氣),官員普遍不願去廣西任職,所以廣西的官職在清代官場屬於“苦缺”,最後只剩下庸懦苟且之輩任職此處。而清廷也知道廣西的情況,所以對待任職廣西的官員多有安撫,通常是到了期限就自動升職調走,這使得廣西的官員普遍有一種“過客”心理,對待事情不負責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使得公權力更是不彰。

邊陲小省廣西,為何卻醞釀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同時,清朝在廣西的官員編制非常少,文官僅436人,而且因地處偏遠“懸缺極眾”;武職方面的軍官也只近五百的編制,這麼一套班子管理一個人口750萬的省份,力量顯然是捉襟見肘。

那既然公權力不彰,地方鄉紳組織的基層勢力呢?同樣很薄弱,前文已經提到,廣西是移民社會,加之文教不興,所以尚未形成穩定的鄉紳基層統治秩序。

這種情況下,廣西極易發生動亂,其實在太平天國之前,以“天地會”為代表的其它勢力已經在廣西鬧得是昏天黑地,自1787年林爽文起義被平定後,“天地會”的活動中心從臺灣轉移到了大陸兩廣地區,廣西是“天地會”的重點活動區域。

嘉慶十六年(1811年),刑部奏報立決的三十餘起案件中,屬廣西拜會糾劫的“竟有二十餘起”;道光元年(1821年),廣西巡撫趙慎吵竟奏報,查獲各地“盜犯會匪一千二百餘名”。

廣西可以說就是一個“火藥桶”,清廷深知這點,特別要求廣西官員注意維持地方穩定的重要性,嘉慶就要求廣西官員地方“持以鎮靜,加以扶綏,無事必應德化,有事必使畏威,切勿姑息養奸,亦勿輕挑邊釁”

不過,後來時局的變化則使得廣西這個“火藥桶”被引爆了,而引燃“火藥桶”的火星則是鴉片戰爭!

邊陲小省廣西,為何卻醞釀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廣東地區是鴉片戰爭最初的主戰場,所以清政府一開始廣東,以及附近的廣西和湖南兩省省徵調的兵力和糧餉是最多的,這加深了地方的經濟負擔,而戰後清政府又沒有妥善解決這個問題,直接就地裁撤,大批散兵遊勇流落到廣西,使得廣西愈發動盪不安。

“遣散之勇,半系無業遊民,流入廣西,剽掠為主,從此盜風日熾”。——《粵寇起事記實》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廣西正好又是連年天災,尤其是1849年發生了嚴重水災,使得民不聊生,民間“謀生無計”,“十室九空,凍餒難堪”,大批流民四處流散,很多成為盜匪 ,使得廣西“會盜諸匪繁多”。

邊陲小省廣西,為何卻醞釀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同時,鴉片戰爭使得上海被迫開放,中外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了上海,廣州原有的水陸運輸線被廢棄了,兩廣地區大批以此謀生的水手,挑夫等失業,這些人同樣聚集在廣西,根據統計,19世紀40年代末,集中在廣西地區裁撤遊勇,災民,失業工人竟達數十萬之眾。

而“天地會”則趁機大力宣傳反清意識,於是廣西是遍地“會道門”,在1850年金田起義爆發時,廣西全省光是天地會系統的組織就達到到數百股之多,到處起事,而清政府則是疲於奔命,四處鎮壓!全省是一片混亂,遍地狼煙。

邊陲小省廣西,為何卻醞釀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悍將羅大綱一開始便是“天地會”組織的頭目

而正是在這種條件下,“拜上帝會”悄悄崛起,其先是採取“坐山觀虎鬥”(“待等妖對妖相殺盡憊”)的方式暗暗發展實力 ,再趁勢而起….最終,在地理、經濟、人口、政治和社會等因素極為獨特,清政府統治力量又最為薄弱的邊陲小省廣西,“拜上帝會”憑藉更強的組織力和煽動性後來居上, 釀成了令“天下震動”的太平天國運動!

作者:雲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