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導 讀

daodu


2019年,高考語文考試剛剛結束。《光明日報》又有報道選入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全國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題中的材料二,摘編選取了《光明日報》2018年10月24日的報道《港珠澳大橋背後的科技支撐》。


試題內容:

具體如下:

材料二:

港珠澳大橋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對於這座目前世界上綜合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而言,每項榮譽的背後,都是一組組沉甸甸數據的支撐。全長55公里,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海底隧道長5.6公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處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進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對接海底隧道的每個沉管重約8萬噸,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創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截至通車前夕,港珠澳大橋共完成項目創新工法31項、創新軟件13項、創新裝備31項、創新產品3項,申請專利454項,7項創世界之最,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在這一大國重器的背後,不光有千千萬萬建設者的汗水,更有不少為其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的團隊。如今,中國的橋樑和高鐵一樣,已經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而隨著這張名片一同遞出的,是我們身為國人的自信心。

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命題組專家解析:

全國Ⅱ卷實用類文本閱讀選用1954年《人民日報》社論《努力修好武漢長江大橋》、2018年《光明日報》報道《港珠澳大橋背後的科技支撐》和研究報告《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與實踐》三則材料,無論新中國修建的萬里長江第一橋,還是新時代竣工的港珠澳大橋,都是新中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家工程、國之重器,代表著不同時期的“中國速度”與“中國技術”,從中可以感受到我國橋樑建設由技術落後、依靠外國援助到技術領先、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歷史鉅變,使考生在閱讀材料過程中為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感到自豪和喜悅,自覺增強奮鬥意識。

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事實上,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光明日報》貢獻了多篇高考閱讀、作文的材料,僅2013年以來就有十篇。2017年,四篇出自《光明日報》的作品入選高考題。小編帶你來看看~~~

2017浙江卷

試題內容:

24.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

對此你有什麼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

【注意】①題目自擬。②不得少於8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

專家評析:

2015年12月10日“光明講壇”刊發盧新華的文章《讀三本書 走歸零路——我的人生三昧和“讀書感悟”》,成為浙江卷作文命題材料。此文源自作者在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一次演講。盧新華髮表過短篇小說《傷痕》,給他帶來了許多榮譽。作為一名大學一年級學生,在寫作《傷痕》不到一年後,盧新華便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成為第四次文代會作家代表團中最年輕的代表。他從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創作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了“讀三本書,走歸零路”。他在文中寫到:這三本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籍,而是三本大書,一本叫有字的書,一本叫無字的書,一本叫心靈的書。當然,也可以一本叫“書本知識”,一本叫“自然與社會”,一本叫“自己的心靈”。

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根據《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能寫三類文體(應用類、論述類、文學類)要求,針對近年來缺乏客觀、冷靜、理性的思考,不具備論證思維的基本範式以及少整體結構感、空疏而有欠嚴謹的“偽抒情/文化散文”的泛濫,我省加強高考作文的命題導向,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特別是思辨能力的培養,所以此次命題仍著重論述類文章,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突出語言、思維與表達品質的提升;對於文體雖無顯性的規定,卻有隱性的指向,在題幹中有“對此你有什麼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一段話,引導學生寫成“論述類”文體。這既能檢測考生對文體的審題能力,也體現我省高考作文命題思路的延續性,更符合我省高中老師和學生的心理預期。當然,為體現高考的公平性原則,考生寫成其他文體,只要能表達自己看法,根據作文分項分等評分辦法,也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

該作文題貼近時代,立足學生生活,審題難度不大。考生一般可以從“書本知識”(讀萬卷書),“生活,或自然與社會”(行萬里路),“自己的心靈”(三省吾身)三方面展開。當然,也可以從“什麼是三本大書?”“為什麼要讀三本大書?”“怎麼讀好三本大書?”三個角度展開。如果思考再深點,還可以提出一些新觀點展開論述,如“不同的人會讀不同的大書”“人在不同階段會側重讀不同的大書” 等等。總之,具有可寫性,讓學生有寫作的慾望,能展開論述。

2017山東卷

試題內容: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書店開啟24小時經營模式。兩年來,每到深夜,當大部分顧客離去,有一些人卻走進書店。他們中有喜歡夜讀的市民,有自習的大學生,有外來務工人員,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書店從來不驅趕任何人,工作人員說:“有些人經常看著看著就睡著了,但他們只要來看書,哪怕只看一頁、只看一行,都是我們的讀者;甚至有的人只是進來休息,我們也覺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

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專家評析:

一、光明日報2016年12月23日刊發的朱昌俊的評論《溫暖的書店是“城市之光”》,成為山東卷的作文試題材料。專家表示,經過修改,命題者把時評型材料處理為沒有明顯主觀評判的客觀事實材料,把情感價值隱含在對事實現象的客觀描述中,適合個性表達,能給考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寫作空間。此外,今年北京卷小作文材料取材於2013年7月26日刊發的葉梅的散文《根河之戀》,閱讀試題的部分材料取材於2014年7月28日光明日報刊發的通訊《數字敦煌:換種方式感受敦煌魅力》。

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二、材料內容貼近考生實際,貼合時代脈搏。

其一,考生對材料中的“書店”“書”“顧客”“讀者”等相關概念非常熟悉,這些關鍵詞可以引導考生產生關於書店的功能、文化屬性以及人們閱讀意義等方面的感悟和聯想。

其二,材料中關於各類“顧客”的內容,尤其是“夜讀人”元素的加入,表現了人們對於知識、文化、文明的渴望,展示了書店不僅是人們汲取精神營養的場所,更是人們期盼的精神寄託所、心靈棲息地,由此可以引導考生思考閱讀對於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意義,思考書店的社會價值和象徵意義,思考書店在當今社會中的文化傳播、文化建設的責任擔當問題。

其三,材料中工作人員“不驅趕任何人”的表述,表現了書店的人文態度和經營理念,由此可以引發對書店經營目的與人文關懷之間的關係問題、社會發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的思考。

其四,材料中“經營模式”和“工作意義”這兩個關鍵詞,可以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發展的問題,探討創新、發展理念,思考書店等企業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出路問題,思考關於經濟發展與精神文化同步提升和共贏同享的關係問題。

三、材料立意多元,適合個性表達,能給考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寫作空間。

其一,從書店角度立意。就其功能來講,書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時代精神的場所,能夠給人們的文化成長提供精神食糧,給社會的進步提供文化滋養;就其經營理念而言,其人文發展理念、創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都符合時代精神;就書店的象徵意義而言,它具有了精神寄託、心靈成長、文化滋養的文化空間的意義。

其二,從顧客、讀者角度立意,可以聯繫給定材料,書寫個人對精神食糧的需求與享受,或書店這樣的文化環境對於自己成長的滋養價值意義,也可以緊扣書店文化環境談人際關係問題等。

根據自己的感悟與聯想,考生可以敘寫書店這類文化空間助使心靈成長或提供精神棲息港灣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闡發由這一現實事件引發的理性思辨或問題探究。不管是文學類的小說、散文、戲劇、小品,還是實用類的議論文,都能對考生的感悟能力、聯想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查,並且能較好地考查考生的發現能力、寫作能力,考查考生的情感價值判斷和語文素養。

2017北京卷

1、小作文試題內容:

請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1. 《根河之戀》裡,鄂溫克人從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平凡的世界》裡也有類似的故事。請你從中選取一個例子,敘述情節並作簡要點評。要求:符合原著內容,條理清楚。

2. 請從《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香菱中選擇一人,用一種花來比喻她,並簡要陳述這樣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據原著,自圓其說。

3. 如果請你從《邊城》裡的翠翠、《紅巖》裡的江姐、《一件小事》裡的人力車伕、《老人與海》裡的桑地亞哥之中選擇一人,依據某個特定情境,為他(她)設計一尊雕像,你將怎樣設計呢?要求:描述雕像的體態、外貌、神情等特徵,並依據原著說明設計的意圖。

小作文材料之一,取材於葉梅的散文《根河之戀》,2013年7月26日首發於《光明日報》。

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2、北京市高考語文閱讀題材料:

今年北京高考閱讀題材料部分出自《光明日報》2014年7月28日09版文章《數字敦煌:換種方式感受敦煌魅力》(作者 周龍、方莉、宋喜群)

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2016北京卷

試題內容:

2016年北京高考語文作文題,取材於2012年8月3日《光明日報》文薈版,陳忠實《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

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2014北京卷

試題內容:

2014年北京高考閱讀題,取材於1988年3月13日《光明日報》東風副刊,葉廷芳《保護廢墟,欣賞廢墟之美》。

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2013遼寧卷

試題內容:

2013年遼寧省高考語文閱讀題,取材於2012年2月15日《光明日報》人物版,田雅婷《吳良鏞:築夢人生》。

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2013全國課標甲卷

試題內容:

2013年高考語文全國課標甲卷閱讀題,取材於2013年4月11日《光明日報》人物版,劉重來《一個不能忘記的人——紀念盧作孚誕辰120週年》。

今年!《光明日報》作品又入高考語文題!來看這些年,有多少高考題出自《光明日報》

為何光明日報的作品屢次高考試題材料?

“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原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沈獻章認為原因有二:其一,光明日報作為重點報道教育、科技、文化、理論等領域的新動態、新突破、新理論、新成果以及知識分子典型人物的中央黨報,一直關注社會,聚焦時代,發表不少專家學者的文章文質兼美,是很好的寫作範例,高考命題組自然而然會選取。其二,以今年被選為試題材料的兩篇作品來看,都與讀書有關。高考作文的社會影響極大,不光是高考學生,社會各界都會關注。比如通過“書店”一文,我們能看到不光是知識分子,更多的務工人員也在享受讀書樂趣,這一方面體現了社會讀書氛圍逐漸濃厚,另一方面也體現人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的自覺提升,這都有很好的傳播效果。

光明微教育 · 解讀教育中國

內容:光明日報

統籌:晉浩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