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都梓潼並稱三蜀,為何說廣漢是成都的門戶?

廣漢,隸屬於四川省德陽市,名氣似乎不是很大。但你如果穿越到古代,各路割據四川的梟雄們會告訴你:廣漢名氣不大無所謂,只是守住廣漢,成都無憂。廣漢對於成都這麼重要?何止重要,這麼說吧,廣漢在,蜀在;廣漢失,蜀亡。

與成都梓潼並稱三蜀,為何說廣漢是成都的門戶?

​在東漢時代的益州,廣漢是響噹噹的大郡,轄區北起秦嶺,西近邛崍山,東接西漢水(嘉陵江主要支流),而廣漢郡治雒縣往南四十多公里,就是歷代蜀國的“天然國都”成都。

如果中原王朝要滅蜀,最易走的路線就是從漢中取金牛道南下,而金牛道就在廣漢郡轄區內。金牛道南端,出了劍門關,就是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劍門關往東不遠的西漢水西岸,有一座因《三國演義》而出名的城市——葭萌關,地勢非常險要。站在蜀國的角度,守住廣漢郡(廣義上的轄區),就能憑藉縱橫的山川,阻中原之敵於外。

與成都梓潼並稱三蜀,為何說廣漢是成都的門戶?

​狹義上的廣漢,一般指廣漢郡治雒城,對成都意義更為重大。由於廣漢郡治距離成都實在太近,歷代蜀國都把廣漢郡治當成成都的最後一道保險。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荊州牧劉備在益州牧劉璋的邀請下,率兵入蜀。“傻白甜”劉璋雖然很信任劉備,但也不敢讓劉備居守廣漢郡治。而劉備北上居於葭萌,已是心滿意足。劉備在葭萌開始收買人心,為圖魯做準備。二劉翻臉後,劉備的重點就是進攻廣漢郡治。益州兵也重點佈防於廣漢郡治,荊州兵開始圍住廣漢郡治,並在城外打死了益州名將張任。

與成都梓潼並稱三蜀,為何說廣漢是成都的門戶?

​不過,廣漢郡治地形險要,荊州兵困於廣漢郡治下長達一年,始終沒能攻克。劉備為攻下廣漢郡治付出了沉重代價,軍事龐統就死於雒城之戰。劉璋依仗廣漢郡治,縱使劉備已攻下蜀中大部,他依然有本錢與劉備抗衡。而當劉備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攻克廣漢郡治後,劉璋的心理隨即崩潰,投降了劉備。

劉備認為廣漢郡的轄區實在太大了,就把廣漢分為三部分:雒城依然稱廣漢郡,北部設梓潼郡(郡治在梓潼),東南部設東廣漢郡(郡治在廣漢縣,今射洪南)。縮水後的廣漢郡,主要任務就是當作成都的北大門,可以集中資源為守住成都服務。蜀漢末年,魏徵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擊敗蜀將諸葛瞻後,長驅直入廣漢郡,蜀主劉禪的心理防線同樣崩潰,遂降魏。

與成都梓潼並稱三蜀,為何說廣漢是成都的門戶?

​由於廣漢對成都實在太重要,唐朝大臣杜佑曾說過:益州之境有三蜀,就是成都、梓潼與廣漢。為何這麼說?因為這三個地方地勢都非常險要,憑山負水。隋文帝楊堅廢廣漢郡,唐女皇武則天在雒縣設地級的漢州,名稱變了,但對於成都的重要性並沒有改變。還需要說一下的是,西晉時,把廣漢郡改成了新都國,原來的東廣漢郡改稱廣漢郡。晉朝的廣漢郡和漢朝的廣漢郡,不是一回事。

與成都梓潼並稱三蜀,為何說廣漢是成都的門戶?

​歷史在不停地重複。公元923年,後唐軍隊滅蜀,先鋒攻克漢州後,前蜀後主王衍心理防線崩潰,降後唐。幾百年後,明朝大將傅友德進攻夏國。在攻下漢州後,成都立刻投降,幾乎沒有猶豫。道理很簡單:大門都被人撞開了,還拿什麼防守?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說得非常清楚:“漢州與成都,就是脣齒關係,脣亡而齒寒。”

宋元明清時的四川,已無割據王朝,廣漢的軍事意義大幅下降,但從地理上講,依然是成都的門戶所在。

更多四川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