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

有的小城,只存在於天氣預報中。它是你某個同學的家鄉,某次旅行的路過,可能是你一輩子都不會想到特地前往的地方。然而它卻藏著隱匿的山水、古老的集市和正在被瓦解的鄉愁。在一個疾速變遷的時代,我願做一個過時的旅行者來記錄它們。因為任何一個異域的精彩程度,都趕不上一個中國的縣城。

廣漢就是這樣的一箇中國小城標本。

"

有的小城,只存在於天氣預報中。它是你某個同學的家鄉,某次旅行的路過,可能是你一輩子都不會想到特地前往的地方。然而它卻藏著隱匿的山水、古老的集市和正在被瓦解的鄉愁。在一個疾速變遷的時代,我願做一個過時的旅行者來記錄它們。因為任何一個異域的精彩程度,都趕不上一個中國的縣城。

廣漢就是這樣的一箇中國小城標本。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四川廣漢,巧園茶館。丁海笑 圖。本文為作者丁海笑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欄目特約撰稿,謝絕轉載。

幾乎每一條街都有茶館

位於米市街的巧園茶館有些來歷,其建築距今兩百多年的歷史,原是廣漢的巧聖宮,供奉巧聖先師,即百工之祖魯班。在茶館墨黑的樑下,聽一下午的玄龍門陣,是種難得的享受。

“巧聖宮在滿清時候就有了,現在中間那個正樑還在,樑上寫著‘嘉慶八年’(1803年),爬上去還看得到,沒得哪個(誰)上去毀(掉)它。巧聖宮後來被改作打米廠、水泥倉庫、勞動調配站,最後成了茶鋪,茶鋪老闆都換了好幾個,張鎮長、楊老師……都被我們吃垮了。”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廣漢笑著說道。

雖然他腿腳不便,需要被人攙扶,但每日泡茶館就像一件例行的公事。

我舉目四望,茶館堂內支著幾十張桌子,竹椅被磨得油光錚亮,如古銅一般。廟堂的廂房被改作麻將包間,四方的牆上從前的標語還在。門外是三輪車伕、挑擔子賣蔬菜水果的小販。樑上雕花精美,前樑刻著神話故事人物。這兩百年間的風雨,被它們統統看在眼裡。

"

有的小城,只存在於天氣預報中。它是你某個同學的家鄉,某次旅行的路過,可能是你一輩子都不會想到特地前往的地方。然而它卻藏著隱匿的山水、古老的集市和正在被瓦解的鄉愁。在一個疾速變遷的時代,我願做一個過時的旅行者來記錄它們。因為任何一個異域的精彩程度,都趕不上一個中國的縣城。

廣漢就是這樣的一箇中國小城標本。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四川廣漢,巧園茶館。丁海笑 圖。本文為作者丁海笑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欄目特約撰稿,謝絕轉載。

幾乎每一條街都有茶館

位於米市街的巧園茶館有些來歷,其建築距今兩百多年的歷史,原是廣漢的巧聖宮,供奉巧聖先師,即百工之祖魯班。在茶館墨黑的樑下,聽一下午的玄龍門陣,是種難得的享受。

“巧聖宮在滿清時候就有了,現在中間那個正樑還在,樑上寫著‘嘉慶八年’(1803年),爬上去還看得到,沒得哪個(誰)上去毀(掉)它。巧聖宮後來被改作打米廠、水泥倉庫、勞動調配站,最後成了茶鋪,茶鋪老闆都換了好幾個,張鎮長、楊老師……都被我們吃垮了。”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廣漢笑著說道。

雖然他腿腳不便,需要被人攙扶,但每日泡茶館就像一件例行的公事。

我舉目四望,茶館堂內支著幾十張桌子,竹椅被磨得油光錚亮,如古銅一般。廟堂的廂房被改作麻將包間,四方的牆上從前的標語還在。門外是三輪車伕、挑擔子賣蔬菜水果的小販。樑上雕花精美,前樑刻著神話故事人物。這兩百年間的風雨,被它們統統看在眼裡。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巧園茶館的樑上雕花

“廟會是三月三,七月七。”老人的四川話裡幾乎不帶連接詞。“三月三是娘娘廟廟會,人們要在娘娘廟前搶用木頭雕的童子,搶到要帶小人(小孩)。”巧聖宮對面就是娘娘廟和城隍廟(“城隍廟”一詞的發音接近於上海話),背後是州署,如今都已不見了。

“這裡隔壁住了個李堪師,愛泡酸蘿蔔,好吃得很……”老人的記憶匣子一下子被打開了。與川內許多茶館類似,你能在這裡瞭解歷史、時事、坊間傳言。

茶館是一個敘話空間,市井平民、村夫走卒都能進來閒扯,俗話說,“一個人無事大街數石板,兩個人進茶鋪從早坐到晚。”

“素茶三元,花茶五到十元”,就能坐上一整天。講究的客人通常自帶茶杯。茶館的服務比星巴克周到,堂倌大姐會幫你清洗杯子,還會不時為你添茶送水,杯中的水永遠都是滿的。

一大早,茶館裡來的都是起得早、消磨時間的老人,有人還在打盹,有人在刷抖音。坐不住的人,不時移動著位置,加入不同的擺談中。茶客之中,還有幾位剛買完菜的老婦,稱上半斤肉、二兩腰花兒,走到茶館小憩,泡杯茶,點根菸。這讓我想起了摩洛哥咖啡館裡的那些老人,也是一杯薄荷茶,一支菸,只不過這裡是四川葉子菸的長杆,並非摩洛哥大麻煙槍。

午後茶館逐漸嘈雜,來的都是熟客,堂倌知道該上什麼茶。像我這樣的生人,往往不太受待見,點太差的茶,堂倌還不樂意收茶錢。她知道我有一次沒二次,如果帶了些陌生的遊客,拍了點奇怪的照片,不僅得罪了熟客,還可能給她帶來麻煩。

兒時父母從不讓我進茶館,因為過去的茶館常和不良風氣聯繫在一起,不僅黃賭皆具,還是袍哥地痞聚集的地方,多生糾紛。記得我第一次被舅舅帶上茶館,那真是一種奇怪的體驗。當時,茶鋪裡坐滿了一屋子的三教九流,電視上放著女人白花花的屁股,大夥兒都屏氣凝神的,時而發出幾聲轟笑。茶鋪的娛樂功能從講評書(如李伯清的散打評書)發展到放錄像,還有一種更為下流的“喝茶”和最底層的特色服務有關——早在上世紀初,就有許多茶館因為“有傷風化”而被關。

如今,人們進茶館,就是單純地來喝茶和打牌的,其他娛樂功能已被更為便捷的電子設備所取代。

消失的廟與橋

“廣漢可惜了,幾十道牌坊一道沒留下來,原來的北橋,上橋一百零八梯,下橋一百零八梯,被拆了後的石料,還為廣漢修了兩座新橋。廣漢的古蹟在破四舊時全毀了,原來鐘鼓二樓兩邊都有,雕飾好安逸。廣漢有句老諺語,有橋無河廟對廟,有河無橋廟對廟,和尚盯著尼姑笑。寺、廟、祠堂之多,那頭三元宮,這頭文昌宮。東西南北四道橋,邊邊是塘,海湖市場就是塘……”老人感嘆道。

"

有的小城,只存在於天氣預報中。它是你某個同學的家鄉,某次旅行的路過,可能是你一輩子都不會想到特地前往的地方。然而它卻藏著隱匿的山水、古老的集市和正在被瓦解的鄉愁。在一個疾速變遷的時代,我願做一個過時的旅行者來記錄它們。因為任何一個異域的精彩程度,都趕不上一個中國的縣城。

廣漢就是這樣的一箇中國小城標本。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四川廣漢,巧園茶館。丁海笑 圖。本文為作者丁海笑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欄目特約撰稿,謝絕轉載。

幾乎每一條街都有茶館

位於米市街的巧園茶館有些來歷,其建築距今兩百多年的歷史,原是廣漢的巧聖宮,供奉巧聖先師,即百工之祖魯班。在茶館墨黑的樑下,聽一下午的玄龍門陣,是種難得的享受。

“巧聖宮在滿清時候就有了,現在中間那個正樑還在,樑上寫著‘嘉慶八年’(1803年),爬上去還看得到,沒得哪個(誰)上去毀(掉)它。巧聖宮後來被改作打米廠、水泥倉庫、勞動調配站,最後成了茶鋪,茶鋪老闆都換了好幾個,張鎮長、楊老師……都被我們吃垮了。”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廣漢笑著說道。

雖然他腿腳不便,需要被人攙扶,但每日泡茶館就像一件例行的公事。

我舉目四望,茶館堂內支著幾十張桌子,竹椅被磨得油光錚亮,如古銅一般。廟堂的廂房被改作麻將包間,四方的牆上從前的標語還在。門外是三輪車伕、挑擔子賣蔬菜水果的小販。樑上雕花精美,前樑刻著神話故事人物。這兩百年間的風雨,被它們統統看在眼裡。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巧園茶館的樑上雕花

“廟會是三月三,七月七。”老人的四川話裡幾乎不帶連接詞。“三月三是娘娘廟廟會,人們要在娘娘廟前搶用木頭雕的童子,搶到要帶小人(小孩)。”巧聖宮對面就是娘娘廟和城隍廟(“城隍廟”一詞的發音接近於上海話),背後是州署,如今都已不見了。

“這裡隔壁住了個李堪師,愛泡酸蘿蔔,好吃得很……”老人的記憶匣子一下子被打開了。與川內許多茶館類似,你能在這裡瞭解歷史、時事、坊間傳言。

茶館是一個敘話空間,市井平民、村夫走卒都能進來閒扯,俗話說,“一個人無事大街數石板,兩個人進茶鋪從早坐到晚。”

“素茶三元,花茶五到十元”,就能坐上一整天。講究的客人通常自帶茶杯。茶館的服務比星巴克周到,堂倌大姐會幫你清洗杯子,還會不時為你添茶送水,杯中的水永遠都是滿的。

一大早,茶館裡來的都是起得早、消磨時間的老人,有人還在打盹,有人在刷抖音。坐不住的人,不時移動著位置,加入不同的擺談中。茶客之中,還有幾位剛買完菜的老婦,稱上半斤肉、二兩腰花兒,走到茶館小憩,泡杯茶,點根菸。這讓我想起了摩洛哥咖啡館裡的那些老人,也是一杯薄荷茶,一支菸,只不過這裡是四川葉子菸的長杆,並非摩洛哥大麻煙槍。

午後茶館逐漸嘈雜,來的都是熟客,堂倌知道該上什麼茶。像我這樣的生人,往往不太受待見,點太差的茶,堂倌還不樂意收茶錢。她知道我有一次沒二次,如果帶了些陌生的遊客,拍了點奇怪的照片,不僅得罪了熟客,還可能給她帶來麻煩。

兒時父母從不讓我進茶館,因為過去的茶館常和不良風氣聯繫在一起,不僅黃賭皆具,還是袍哥地痞聚集的地方,多生糾紛。記得我第一次被舅舅帶上茶館,那真是一種奇怪的體驗。當時,茶鋪裡坐滿了一屋子的三教九流,電視上放著女人白花花的屁股,大夥兒都屏氣凝神的,時而發出幾聲轟笑。茶鋪的娛樂功能從講評書(如李伯清的散打評書)發展到放錄像,還有一種更為下流的“喝茶”和最底層的特色服務有關——早在上世紀初,就有許多茶館因為“有傷風化”而被關。

如今,人們進茶館,就是單純地來喝茶和打牌的,其他娛樂功能已被更為便捷的電子設備所取代。

消失的廟與橋

“廣漢可惜了,幾十道牌坊一道沒留下來,原來的北橋,上橋一百零八梯,下橋一百零八梯,被拆了後的石料,還為廣漢修了兩座新橋。廣漢的古蹟在破四舊時全毀了,原來鐘鼓二樓兩邊都有,雕飾好安逸。廣漢有句老諺語,有橋無河廟對廟,有河無橋廟對廟,和尚盯著尼姑笑。寺、廟、祠堂之多,那頭三元宮,這頭文昌宮。東西南北四道橋,邊邊是塘,海湖市場就是塘……”老人感嘆道。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廣漢文廟櫺星門

縣城是中國最基本的城市單位,廣漢作為中國縣城的標本,早在民國時便被營造學社的建築學家樑思成、劉致平進行了搶救式的記錄,成為營造學社停留時間最長、拍攝建築最多的縣城。與三星堆的重現異曲同工,這些記錄最近幾年才重見天日,有人偶然在營造學社的舊物中發現了一隻落滿灰塵的藍布包裹,裡面就是關於廣漢的五百六十張照片和詳細的測繪記錄。

在營造學社的影像中,廣漢城“廟對廟,橋對橋”,翹角飛簷的屋頂像一片灰色的海洋。民國時期,廣漢仍保留著古貌。縣政府是清代衙署所在地,衛生院佔據了某個祠堂,警察局則借用了亞聖祠。隨著破四舊、“文革”和改革開放後的城市建設運動,飛簷翼角的古建築群逐漸消失——五十二座牌坊被拆解填了地基。羅漢堂的石頭木料被用來修建影劇場,五百羅漢沒了棲身的場所。城樓、城牆、閣樓、縣府、廟觀、戲臺、廊橋、石橋、宗祠、會館、民居所剩無幾。

而今的廣漢,只有東南西北門所對應的四條大街的格局還在,依稀可見老縣城的影子。當我聽到他們說“西門”時,腦中便會回想起那座重簷歇山頂、拱券上書四個大字“驅逐倭寇”的城樓,何等壯麗,而現在的“西門”,只是一條平常的街道,和中國任何城市無異。

漢州西湖

廣漢城內所剩的古蹟,除了米市街的那家巧園茶館,海湖市場附近零星的破敗老宅,大概就只剩一座房湖公園了。

房湖舊稱“西湖”,最早是由唐代名相房琯在漢州任刺史時開鑿的。房琯常偕好友在此吟詠唱和,月出共登舟,風生隨所如,其至交杜甫也是座上客。後世的文人如司馬光、蘇轍等對房湖喜愛有加,陸游更是在詩中表達了“萬事不理看湖水”的讚譽之情。

"

有的小城,只存在於天氣預報中。它是你某個同學的家鄉,某次旅行的路過,可能是你一輩子都不會想到特地前往的地方。然而它卻藏著隱匿的山水、古老的集市和正在被瓦解的鄉愁。在一個疾速變遷的時代,我願做一個過時的旅行者來記錄它們。因為任何一個異域的精彩程度,都趕不上一個中國的縣城。

廣漢就是這樣的一箇中國小城標本。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四川廣漢,巧園茶館。丁海笑 圖。本文為作者丁海笑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欄目特約撰稿,謝絕轉載。

幾乎每一條街都有茶館

位於米市街的巧園茶館有些來歷,其建築距今兩百多年的歷史,原是廣漢的巧聖宮,供奉巧聖先師,即百工之祖魯班。在茶館墨黑的樑下,聽一下午的玄龍門陣,是種難得的享受。

“巧聖宮在滿清時候就有了,現在中間那個正樑還在,樑上寫著‘嘉慶八年’(1803年),爬上去還看得到,沒得哪個(誰)上去毀(掉)它。巧聖宮後來被改作打米廠、水泥倉庫、勞動調配站,最後成了茶鋪,茶鋪老闆都換了好幾個,張鎮長、楊老師……都被我們吃垮了。”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廣漢笑著說道。

雖然他腿腳不便,需要被人攙扶,但每日泡茶館就像一件例行的公事。

我舉目四望,茶館堂內支著幾十張桌子,竹椅被磨得油光錚亮,如古銅一般。廟堂的廂房被改作麻將包間,四方的牆上從前的標語還在。門外是三輪車伕、挑擔子賣蔬菜水果的小販。樑上雕花精美,前樑刻著神話故事人物。這兩百年間的風雨,被它們統統看在眼裡。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巧園茶館的樑上雕花

“廟會是三月三,七月七。”老人的四川話裡幾乎不帶連接詞。“三月三是娘娘廟廟會,人們要在娘娘廟前搶用木頭雕的童子,搶到要帶小人(小孩)。”巧聖宮對面就是娘娘廟和城隍廟(“城隍廟”一詞的發音接近於上海話),背後是州署,如今都已不見了。

“這裡隔壁住了個李堪師,愛泡酸蘿蔔,好吃得很……”老人的記憶匣子一下子被打開了。與川內許多茶館類似,你能在這裡瞭解歷史、時事、坊間傳言。

茶館是一個敘話空間,市井平民、村夫走卒都能進來閒扯,俗話說,“一個人無事大街數石板,兩個人進茶鋪從早坐到晚。”

“素茶三元,花茶五到十元”,就能坐上一整天。講究的客人通常自帶茶杯。茶館的服務比星巴克周到,堂倌大姐會幫你清洗杯子,還會不時為你添茶送水,杯中的水永遠都是滿的。

一大早,茶館裡來的都是起得早、消磨時間的老人,有人還在打盹,有人在刷抖音。坐不住的人,不時移動著位置,加入不同的擺談中。茶客之中,還有幾位剛買完菜的老婦,稱上半斤肉、二兩腰花兒,走到茶館小憩,泡杯茶,點根菸。這讓我想起了摩洛哥咖啡館裡的那些老人,也是一杯薄荷茶,一支菸,只不過這裡是四川葉子菸的長杆,並非摩洛哥大麻煙槍。

午後茶館逐漸嘈雜,來的都是熟客,堂倌知道該上什麼茶。像我這樣的生人,往往不太受待見,點太差的茶,堂倌還不樂意收茶錢。她知道我有一次沒二次,如果帶了些陌生的遊客,拍了點奇怪的照片,不僅得罪了熟客,還可能給她帶來麻煩。

兒時父母從不讓我進茶館,因為過去的茶館常和不良風氣聯繫在一起,不僅黃賭皆具,還是袍哥地痞聚集的地方,多生糾紛。記得我第一次被舅舅帶上茶館,那真是一種奇怪的體驗。當時,茶鋪裡坐滿了一屋子的三教九流,電視上放著女人白花花的屁股,大夥兒都屏氣凝神的,時而發出幾聲轟笑。茶鋪的娛樂功能從講評書(如李伯清的散打評書)發展到放錄像,還有一種更為下流的“喝茶”和最底層的特色服務有關——早在上世紀初,就有許多茶館因為“有傷風化”而被關。

如今,人們進茶館,就是單純地來喝茶和打牌的,其他娛樂功能已被更為便捷的電子設備所取代。

消失的廟與橋

“廣漢可惜了,幾十道牌坊一道沒留下來,原來的北橋,上橋一百零八梯,下橋一百零八梯,被拆了後的石料,還為廣漢修了兩座新橋。廣漢的古蹟在破四舊時全毀了,原來鐘鼓二樓兩邊都有,雕飾好安逸。廣漢有句老諺語,有橋無河廟對廟,有河無橋廟對廟,和尚盯著尼姑笑。寺、廟、祠堂之多,那頭三元宮,這頭文昌宮。東西南北四道橋,邊邊是塘,海湖市場就是塘……”老人感嘆道。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廣漢文廟櫺星門

縣城是中國最基本的城市單位,廣漢作為中國縣城的標本,早在民國時便被營造學社的建築學家樑思成、劉致平進行了搶救式的記錄,成為營造學社停留時間最長、拍攝建築最多的縣城。與三星堆的重現異曲同工,這些記錄最近幾年才重見天日,有人偶然在營造學社的舊物中發現了一隻落滿灰塵的藍布包裹,裡面就是關於廣漢的五百六十張照片和詳細的測繪記錄。

在營造學社的影像中,廣漢城“廟對廟,橋對橋”,翹角飛簷的屋頂像一片灰色的海洋。民國時期,廣漢仍保留著古貌。縣政府是清代衙署所在地,衛生院佔據了某個祠堂,警察局則借用了亞聖祠。隨著破四舊、“文革”和改革開放後的城市建設運動,飛簷翼角的古建築群逐漸消失——五十二座牌坊被拆解填了地基。羅漢堂的石頭木料被用來修建影劇場,五百羅漢沒了棲身的場所。城樓、城牆、閣樓、縣府、廟觀、戲臺、廊橋、石橋、宗祠、會館、民居所剩無幾。

而今的廣漢,只有東南西北門所對應的四條大街的格局還在,依稀可見老縣城的影子。當我聽到他們說“西門”時,腦中便會回想起那座重簷歇山頂、拱券上書四個大字“驅逐倭寇”的城樓,何等壯麗,而現在的“西門”,只是一條平常的街道,和中國任何城市無異。

漢州西湖

廣漢城內所剩的古蹟,除了米市街的那家巧園茶館,海湖市場附近零星的破敗老宅,大概就只剩一座房湖公園了。

房湖舊稱“西湖”,最早是由唐代名相房琯在漢州任刺史時開鑿的。房琯常偕好友在此吟詠唱和,月出共登舟,風生隨所如,其至交杜甫也是座上客。後世的文人如司馬光、蘇轍等對房湖喜愛有加,陸游更是在詩中表達了“萬事不理看湖水”的讚譽之情。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位於房湖公園內的字庫塔,為古時焚燒字紙的塔形建築。

房湖經歷代疏浚,仍保留著原貌。1927年,房湖重浚湖池,改為“廣漢公園”,堪稱中式園林的典範,園內新築大公堂、圖書館、音體館、大舞臺、體育場等。上世紀八十年代,房湖公園植花木、鋪路徑、築曲廊,建覃子豪紀念館,園景仍是民國古風。

房湖公園以古雒城城牆為界,中央的荷花池就是西湖,一座南北向半島式假山將其分成東西兩池。假山用土堆成,盤山有道,穀道曲折,在東南角形成三彎九拐的塹道。廣漢文廟與房湖公園相連,現在也是一處茶鋪,附近還有一座建於清朝的字庫塔,用以焚燒字紙,以示對文字的敬畏。

在古香古色的園藝園內,盆栽、假山、石碑、花臺、草坡隨處可見,曲徑花牆,穿洞越門,空窗的設計移情於景,猶如一幅中式扇畫。經山石蹬道上二層,幾位老人面朝荷塘,拉奏《草原之夜》,頗有古人遊園的風趣。

孿生兄弟——廣漢與成都

民國時期的旅行者到達廣漢,評價它是四川的“優越之區”,勝過南面的新都。這裡的男女教育發達,人們愛打網球。城內道路以中國城市名稱命名,完全是許多大型城市的做法。而今的廣漢,因為行政壁壘等關係,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城市建設,早已無法和歸屬省城成都的新都區同日而語,甚至不及成都三圈層。

廣漢位於成都東北,由於成都的城市格局是沿龍門山呈西南-東北走向,廣漢正好位於成都中軸線上。西面高山矗立,東部丘陵連綿,中間土地肥沃,清白江、鴨子河、石亭江自西流入,簡直就是一個縮小版的成都。

雖歷朝歷代建制時有變化,廣漢與成都仍像一對孿生兄弟,分分合合,我中有你。在成德綿城市群中,廣漢是出成都的第一站,南部與青白江區接壤,從衛星地圖上看,兩者之間並無明顯的邊界,青白江甚至將城際列車站設在與廣漢的地界旁,從城鐵上望出去,如果不告訴方位,根本分不清這是兩個城市。

1983年,廣漢被劃入新成立的地級市德陽市以後,作為一座有著四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廣漢幾乎從歷史話語中消失,甚至連四川本地人都容易把廣漢、廣元、廣安混為一談。

"

有的小城,只存在於天氣預報中。它是你某個同學的家鄉,某次旅行的路過,可能是你一輩子都不會想到特地前往的地方。然而它卻藏著隱匿的山水、古老的集市和正在被瓦解的鄉愁。在一個疾速變遷的時代,我願做一個過時的旅行者來記錄它們。因為任何一個異域的精彩程度,都趕不上一個中國的縣城。

廣漢就是這樣的一箇中國小城標本。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四川廣漢,巧園茶館。丁海笑 圖。本文為作者丁海笑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欄目特約撰稿,謝絕轉載。

幾乎每一條街都有茶館

位於米市街的巧園茶館有些來歷,其建築距今兩百多年的歷史,原是廣漢的巧聖宮,供奉巧聖先師,即百工之祖魯班。在茶館墨黑的樑下,聽一下午的玄龍門陣,是種難得的享受。

“巧聖宮在滿清時候就有了,現在中間那個正樑還在,樑上寫著‘嘉慶八年’(1803年),爬上去還看得到,沒得哪個(誰)上去毀(掉)它。巧聖宮後來被改作打米廠、水泥倉庫、勞動調配站,最後成了茶鋪,茶鋪老闆都換了好幾個,張鎮長、楊老師……都被我們吃垮了。”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廣漢笑著說道。

雖然他腿腳不便,需要被人攙扶,但每日泡茶館就像一件例行的公事。

我舉目四望,茶館堂內支著幾十張桌子,竹椅被磨得油光錚亮,如古銅一般。廟堂的廂房被改作麻將包間,四方的牆上從前的標語還在。門外是三輪車伕、挑擔子賣蔬菜水果的小販。樑上雕花精美,前樑刻著神話故事人物。這兩百年間的風雨,被它們統統看在眼裡。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巧園茶館的樑上雕花

“廟會是三月三,七月七。”老人的四川話裡幾乎不帶連接詞。“三月三是娘娘廟廟會,人們要在娘娘廟前搶用木頭雕的童子,搶到要帶小人(小孩)。”巧聖宮對面就是娘娘廟和城隍廟(“城隍廟”一詞的發音接近於上海話),背後是州署,如今都已不見了。

“這裡隔壁住了個李堪師,愛泡酸蘿蔔,好吃得很……”老人的記憶匣子一下子被打開了。與川內許多茶館類似,你能在這裡瞭解歷史、時事、坊間傳言。

茶館是一個敘話空間,市井平民、村夫走卒都能進來閒扯,俗話說,“一個人無事大街數石板,兩個人進茶鋪從早坐到晚。”

“素茶三元,花茶五到十元”,就能坐上一整天。講究的客人通常自帶茶杯。茶館的服務比星巴克周到,堂倌大姐會幫你清洗杯子,還會不時為你添茶送水,杯中的水永遠都是滿的。

一大早,茶館裡來的都是起得早、消磨時間的老人,有人還在打盹,有人在刷抖音。坐不住的人,不時移動著位置,加入不同的擺談中。茶客之中,還有幾位剛買完菜的老婦,稱上半斤肉、二兩腰花兒,走到茶館小憩,泡杯茶,點根菸。這讓我想起了摩洛哥咖啡館裡的那些老人,也是一杯薄荷茶,一支菸,只不過這裡是四川葉子菸的長杆,並非摩洛哥大麻煙槍。

午後茶館逐漸嘈雜,來的都是熟客,堂倌知道該上什麼茶。像我這樣的生人,往往不太受待見,點太差的茶,堂倌還不樂意收茶錢。她知道我有一次沒二次,如果帶了些陌生的遊客,拍了點奇怪的照片,不僅得罪了熟客,還可能給她帶來麻煩。

兒時父母從不讓我進茶館,因為過去的茶館常和不良風氣聯繫在一起,不僅黃賭皆具,還是袍哥地痞聚集的地方,多生糾紛。記得我第一次被舅舅帶上茶館,那真是一種奇怪的體驗。當時,茶鋪裡坐滿了一屋子的三教九流,電視上放著女人白花花的屁股,大夥兒都屏氣凝神的,時而發出幾聲轟笑。茶鋪的娛樂功能從講評書(如李伯清的散打評書)發展到放錄像,還有一種更為下流的“喝茶”和最底層的特色服務有關——早在上世紀初,就有許多茶館因為“有傷風化”而被關。

如今,人們進茶館,就是單純地來喝茶和打牌的,其他娛樂功能已被更為便捷的電子設備所取代。

消失的廟與橋

“廣漢可惜了,幾十道牌坊一道沒留下來,原來的北橋,上橋一百零八梯,下橋一百零八梯,被拆了後的石料,還為廣漢修了兩座新橋。廣漢的古蹟在破四舊時全毀了,原來鐘鼓二樓兩邊都有,雕飾好安逸。廣漢有句老諺語,有橋無河廟對廟,有河無橋廟對廟,和尚盯著尼姑笑。寺、廟、祠堂之多,那頭三元宮,這頭文昌宮。東西南北四道橋,邊邊是塘,海湖市場就是塘……”老人感嘆道。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廣漢文廟櫺星門

縣城是中國最基本的城市單位,廣漢作為中國縣城的標本,早在民國時便被營造學社的建築學家樑思成、劉致平進行了搶救式的記錄,成為營造學社停留時間最長、拍攝建築最多的縣城。與三星堆的重現異曲同工,這些記錄最近幾年才重見天日,有人偶然在營造學社的舊物中發現了一隻落滿灰塵的藍布包裹,裡面就是關於廣漢的五百六十張照片和詳細的測繪記錄。

在營造學社的影像中,廣漢城“廟對廟,橋對橋”,翹角飛簷的屋頂像一片灰色的海洋。民國時期,廣漢仍保留著古貌。縣政府是清代衙署所在地,衛生院佔據了某個祠堂,警察局則借用了亞聖祠。隨著破四舊、“文革”和改革開放後的城市建設運動,飛簷翼角的古建築群逐漸消失——五十二座牌坊被拆解填了地基。羅漢堂的石頭木料被用來修建影劇場,五百羅漢沒了棲身的場所。城樓、城牆、閣樓、縣府、廟觀、戲臺、廊橋、石橋、宗祠、會館、民居所剩無幾。

而今的廣漢,只有東南西北門所對應的四條大街的格局還在,依稀可見老縣城的影子。當我聽到他們說“西門”時,腦中便會回想起那座重簷歇山頂、拱券上書四個大字“驅逐倭寇”的城樓,何等壯麗,而現在的“西門”,只是一條平常的街道,和中國任何城市無異。

漢州西湖

廣漢城內所剩的古蹟,除了米市街的那家巧園茶館,海湖市場附近零星的破敗老宅,大概就只剩一座房湖公園了。

房湖舊稱“西湖”,最早是由唐代名相房琯在漢州任刺史時開鑿的。房琯常偕好友在此吟詠唱和,月出共登舟,風生隨所如,其至交杜甫也是座上客。後世的文人如司馬光、蘇轍等對房湖喜愛有加,陸游更是在詩中表達了“萬事不理看湖水”的讚譽之情。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位於房湖公園內的字庫塔,為古時焚燒字紙的塔形建築。

房湖經歷代疏浚,仍保留著原貌。1927年,房湖重浚湖池,改為“廣漢公園”,堪稱中式園林的典範,園內新築大公堂、圖書館、音體館、大舞臺、體育場等。上世紀八十年代,房湖公園植花木、鋪路徑、築曲廊,建覃子豪紀念館,園景仍是民國古風。

房湖公園以古雒城城牆為界,中央的荷花池就是西湖,一座南北向半島式假山將其分成東西兩池。假山用土堆成,盤山有道,穀道曲折,在東南角形成三彎九拐的塹道。廣漢文廟與房湖公園相連,現在也是一處茶鋪,附近還有一座建於清朝的字庫塔,用以焚燒字紙,以示對文字的敬畏。

在古香古色的園藝園內,盆栽、假山、石碑、花臺、草坡隨處可見,曲徑花牆,穿洞越門,空窗的設計移情於景,猶如一幅中式扇畫。經山石蹬道上二層,幾位老人面朝荷塘,拉奏《草原之夜》,頗有古人遊園的風趣。

孿生兄弟——廣漢與成都

民國時期的旅行者到達廣漢,評價它是四川的“優越之區”,勝過南面的新都。這裡的男女教育發達,人們愛打網球。城內道路以中國城市名稱命名,完全是許多大型城市的做法。而今的廣漢,因為行政壁壘等關係,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城市建設,早已無法和歸屬省城成都的新都區同日而語,甚至不及成都三圈層。

廣漢位於成都東北,由於成都的城市格局是沿龍門山呈西南-東北走向,廣漢正好位於成都中軸線上。西面高山矗立,東部丘陵連綿,中間土地肥沃,清白江、鴨子河、石亭江自西流入,簡直就是一個縮小版的成都。

雖歷朝歷代建制時有變化,廣漢與成都仍像一對孿生兄弟,分分合合,我中有你。在成德綿城市群中,廣漢是出成都的第一站,南部與青白江區接壤,從衛星地圖上看,兩者之間並無明顯的邊界,青白江甚至將城際列車站設在與廣漢的地界旁,從城鐵上望出去,如果不告訴方位,根本分不清這是兩個城市。

1983年,廣漢被劃入新成立的地級市德陽市以後,作為一座有著四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廣漢幾乎從歷史話語中消失,甚至連四川本地人都容易把廣漢、廣元、廣安混為一談。

廣漢,一箇中國縣城的標本

房湖公園

2016年,德陽將“廣漢設區”提上日程,想讓廣漢進一步融入大德陽的格局,但廣漢無論從歷史沿革、經濟聯繫,還是人們的日常關係、情感紐帶上,早已與成都密不可分了。此舉遭到廣漢人的強烈反對,有人甚至認為是德陽在一步步將廣漢分出成都,縱然廣漢在行政上仍由德陽代管。

中國人認為漢字可以揣透一個人或一座城市的命運。地理命名,體現了施政者治權與詮釋權的象徵。廣漢是 “市”是“區”,屬成都或德陽,不僅僅是一場利益上的博弈,也是廣漢人對先人傳統的恪守。正如樑思成在評價廣漢為何有如此多宗祠和祖訓時得出的結論——

“這是廣漢的一大特點,說明廣漢人民對祖先的尊敬與崇拜,能促進整個宗族的團結。為什麼廣漢比周圍的縣都發達、繁榮,原因就在於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