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朝東莞僧人建雁塔寺於鐵爐嶺(今茶山鎮)沿山種茶開始,廣東就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唐代陸羽所撰寫的《茶經》一書,記載了韶州茶葉,如今的樂昌西石巖洞中,仍有其題寫的“樞室”,自唐代以來名茶輩出,到清代廣東產茶縣已有65個。在世界茶葉貿易版圖中,廣東地位顯赫,清朝的廣州十三行開闢了改變世界的茶葉之路,而今廣州芳村成了茶葉“華爾街”、中國茶葉市場風向標。

潮起珠江 茶香南粵

清朝年間,廣州十三行茶葉交易盛況

近年來,乘鄉村振興之東風,廣東人勇立潮頭,成立全國第一個省級茶產業聯盟、成為首個制定生態茶園標準的省份、中國第一大茶葉消費和流通省、茶葉的畝產量全國第一……在當代中國茶葉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廣東篇章。

六大茶類齊全特色鮮明

廣東人愛茶、飲茶、銷售茶,得益於這片土地盛產名茶。廣東省地貌複雜,氣候特點多樣,獨特氣候環境造就廣東六大茶類齊全,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黑茶、黃茶分佈於粵東西北各地。

潮起珠江 茶香南粵

廣東最美茶園之茗上茗茶園

廣東茶葉生產區域特色鮮明,粵東地區主要生產以單叢茶為主的特色烏龍茶,產區主要有潮州、梅州、揭陽、汕尾市;粵北地區主要生產以“英紅九號”為主的特色紅茶,產區主要有清遠、韶關市;粵西地區主要生產大葉種綠茶、紅茶和特色烏龍茶(臺灣品種為主),主要產區有湛江、雲浮等市,客家綠茶產區主要有梅州、河源、韶關等市。近年來,廣東江門新會的柑茶發展勢頭迅猛,深受消費者青睞,正成長為中國第七大茶類。

目前,廣東茶園種植面積約90萬畝,產量達9.5萬噸;有效期內,無公害茶葉產地認證企業49家,涉及茶園5萬多畝、茶葉產量約7000噸;綠色食品(茶葉)認證企業30家,監測茶園面積3.33萬畝,批准產量3275噸;鳳凰單叢茶和英德紅茶獲得首屆中國茶葉博覽會“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稱號;茶葉類區域公用品牌達29個,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稱號的茶葉產品95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4個。

三大文化體系各呈其美

廣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廣東人愛飲茶的習性,也決定了廣東茶文化的特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廣東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大茶文化體系,分別是以飲食為核心的廣府早茶文化,以精細見長的潮州工夫茶文化,以擂茶為代表的客家煮茶文化。

除了這三大茶文化體系,廣東還有不少地方特色的茶戲、茶禮、茶俗。如粵北、粵東採茶戲,表演時載歌載舞,對答酬唱,抒情逗趣,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採茶戲,人稱南國百花園中的奇葩。

潮起珠江 茶香南粵

潮汕工夫茶

從“一盅兩件”的早茶到潮汕工夫茶,從客家擂茶到採茶戲,廣東人的生活、工作,婚、喪、喜、慶,無一離得開茶,茶是廣東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廣東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不是純粹地消遣時間,而是一種情趣,讓生活變得滋潤優雅有品,滋味十足。

全力建設生態茶園大省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源遠深厚的茶文化,為廣東茶葉發展夯實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廣東茶人深諳自然真諦,把改善茶園的生態環境,提高茶葉品質作為推動茶產業升級發展的重要舉措。

2018年9月,廣東茶產業聯盟發佈了《廣東生態茶園建設標準》。同年12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聯合廣東七家茶葉企業起草《廣東生態茶園建設規範》團體標準,並啟動首批廣東生態茶園認定申報工作,進一步推動了廣東生態茶園建設。

潮起珠江 茶香南粵

廣東最美茶園之雁南飛茶田

在“質量興茶,綠色至上”的理念指引下,廣東茶產業從注重總量增長,向更加註重茶類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優質安全並重轉變;從分散農戶的小生產,逐步向企業為主發展的規模化生產經營轉變;從注重經營產品,向注重經營品牌和品牌文化、企業文化轉變;從單一的食品飲用功能為主,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轉變,為中國茶產業發展探索一條新的道路。

潮起珠江 茶香南粵

茶葉博覽會人頭攢動

一片樹葉成就一個產業,南粵大地上茶香洋溢,小小的茶葉正成為世界觸摸嶺南文化感知廣東發展的脈搏,成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經濟產業,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嶺南山水美,廣東邀品茗”,2019年5月15-19日,第三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3D館廣東展區,廣東茶產業正向世人展現它蓬勃、穩健、開放、包容的風姿。

第三屆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廣東展團

企業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潮起珠江 茶香南粵


撰文/林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