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飆天落,廣東安然。

去年最強颱風“山竹”橫掃中國東南沿海,廣東更是成為重災區,一時山崩海嘯。風平浪靜時檢點,風暴之後的廣東,雖飽經摧折,卻大致平安。

經大風浪而安然無恙,或是廣東經濟的暗喻。

近年來,中國實體經濟遭遇嚴重挑戰,而作為民營經濟和實體經濟大省的廣東,亦成為風暴中心之一,但是,縱使外界挑戰嚴重,廣東經濟卻逆勢上揚,表現出了巨大的抗風險能力。2017年,廣東連續二十五年蟬聯中國經濟最強省,增長達到7.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六大因素,造就廣東經濟抗風險能力。

(1)個子大,體質強

大國長子,身強力壯。

廣東連續28年蟬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2017年GDP達到89879億,為全國九分之一。經濟總量略等於發達國家西班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200.07億元,比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市場還大。

在中國四大城市中,廣深佔了兩個,在中國二十大城市中,廣東獨佔四個,在中國一百大城市中,廣東獨佔九個。

在世界五百強中,廣東上榜11家,若央企算中央不算北京,廣東則為事實上的中國第一名。2017年,廣東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4萬億,僅次於首都。

如此雄厚的經濟實力,消費能力,使廣東能夠具備強大的底盤。毋庸諱言。

(2)個子高,轉型早

廣東不僅是大個子,也是高個子,處於中國產業鏈的高端。

蘇粵爭雄,廣東終於定於一尊,絞殺江蘇,拉大差距。一個關鍵因素,也在於轉型早,且初步收得成效。

廣東在十年前就開始謀劃轉型,淘汰落後產業,進行產業升級。當時也造成了部分城市陣痛,特別是東莞等外向型工業城市。

經過十年磨礪,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

就整體產業層次,廣東居於全國產業鏈的高端。就新興產業和尖端產業而言,廣東引領風潮。

2017年,廣東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8.8%,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3.2%,也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廣東的華為、大疆無人機,華大基因等企業,均為國內頂級企業。

騰訊、網易等企業,為國內新興信息產業技術的巨無霸。

廣東高新技術企業已經超過2萬家,國內第一。專利申請總量也是國內第一。

在傳統產業領域,家電產業雄冠全國,美的、格力已經成為全國巨頭。技術國內領先。

既大且高,佔據產業高端,轉型成功,使廣東具備強大抗風險能力。

(3)大國紅利 全國市場體外繁殖

大國之利,首在市場廣大。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第二大市場。為什麼叫國際化?若能在中國本土生根落地,並且發展壯大,算不算國際企業巨頭?

2017年,中國國內零售總額一項,就達到5.7萬億美金,而同時,中國最大出口市場也僅出口5000億美金。國內市場比海外市場更為重要,不僅體量更大,而且更有決定生死的價值。

風行中國市場,等於開拓多少個國家的海外市場?

廣東之所以具備強大的抗風險能力,還在於很多廣東企業,以內地為主要市場,在國內的投資巨大,市場龐大。

廣東企業在外地設廠,僅算最頂級企業,國內熟知的就有美的安徽蕪湖投資設廠,騰訊、網易管理總部進軍北京,廣東在省外的投資,達萬億以上。

就市場而言,中國近40萬億的市場,足以壯大任何企業。尤其是,羅天昊所設想的“內陸七雄”,是廣東產業轉移、市場輻射的天選之地。鄂豫皖湘贛成渝,零售總額近10萬億,而且都在廣東北上黃金通道上。

廣東之強,不僅在於本身之強,還在於它在全國還存在一個“隱形廣東”。它的投資,它的市場,已經分散全國。實現了體外繁殖。

(4)城市層次豐富,產業體系多元

中國四大名城中,廣東獨居其二。全國性城市的崛起,必然伴隨著齊全的產業及強大的經濟總量。中心城市,全國性服務城市,工業城市,粵東西北的農業城市,它都有。

江蘇與廣東一大差距,就在於缺少全國性中心城市,服務業無法獨立。南京三產比廣深差遠了,而且,江蘇另外兩大經濟重鎮蘇州和無錫,三產比重均未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的服務業,對於江蘇造成巨大虹吸效應。香港卻壓不住廣深。

廣東的抗壓能力,還來自多元產業體系。

90年代中期至今,廣東形成了多種發展模式。一種是東莞模式,是外向型經濟代表;一種是深圳模式,高新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發達,廣州亦發展了汽車等高端製造業;一種是以佛山為代表的製造業基地,成為家電王國、木工王國、傢俱王國。本土經濟強勁。以湛江、茂名為代表的地方,又實行了央地合作模式,搞大化工、大鋼鐵、大項目拉動,部分類似天津濱海模式。同時,廣東作為中國的經濟龍頭,孕育了廣州和深圳兩大全國中心城市,三產發達。這種混合型發展模式,造就了混合的產業結構,增強了廣東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5)勇於改革,體制領先

改革的頭腦在中南海,改革的膽在南海。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眾多重要改革均發軔於廣東。在中國地方改革中,廣東的改革實踐至今走得最遠。

廣東的一大優勢,是在全國率先基本建成市場經濟。對於市場的尊重,對於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廣東在全國範圍內無出其右,世所公認。同時,廣東也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結合得比較好的區域。

廣東民營經濟羽翼已豐,不可撼動。廣東最富活力的產業多數為完全競爭的行業。廣東擁有中國的家電之都、快消之都、傢俱之都、IT之都、日化之都,美的、萬和、格蘭仕、華為、騰訊、TCL、創維、步步高等企業,是最為市場化的企業。尊重市場、尊重契約,成為廣東的熱點。

廣東是中國第一移民大省, 青年多,思想新銳。經過市場經濟的長期洗禮,廣東在富裕程度,受教育程度,市場經濟意識,公民契約意識,現代文明素養,眼界與視野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素質的公民使廣東改革不僅獲得了來自高層授權的合法性,更有來自民間自下而上的推力,改革動力強勁。

此外,廣東還有一個隱祕的優勢,就是在於權力和市場之間的遊刃有餘。社會經濟發達,又有幸地處邊陲,相對超脫權力中心,其改革膽魄,遠超京滬。

(6)外來青年多,人力充足,開放多元

人多,青年多,撿到寶。

早期廣東發展迅猛,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吸附了全國大量的人口。而且主要是青年人口。東莞淨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超過70以上,深圳超過60%。佛山、中山等經濟重鎮接近50%。從創造能力和勞動生產率來說,青年人口亦勝過老年人口。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喪失和老齡化衝擊,人口的結構對地區發展的制約提高。未來,廣東無論是繼續保持經濟增長,還是推動改革,足夠的青年人數,必不可少,保持對於外來人口的引進與包容,亦至關重要。

事實上,廣東的人口容量仍然很大。並非發展飽和,尤其是粵東、粵西和粵北,未來的產業轉移,將容納數量巨大的人口。

此外,外來人口對於廣東的改革事業,亦有巨大推動作用。作為中國最大人口流入地,廣東的利益多元,文化多樣,容易打破利益格局,同時,各種新思想、新創意不會輕易被排斥,開放性在國內無與倫比。

來到深圳,就是深圳人,或者可以引申為:來到廣東,就是廣東人。

"

狂飆天落,廣東安然。

去年最強颱風“山竹”橫掃中國東南沿海,廣東更是成為重災區,一時山崩海嘯。風平浪靜時檢點,風暴之後的廣東,雖飽經摧折,卻大致平安。

經大風浪而安然無恙,或是廣東經濟的暗喻。

近年來,中國實體經濟遭遇嚴重挑戰,而作為民營經濟和實體經濟大省的廣東,亦成為風暴中心之一,但是,縱使外界挑戰嚴重,廣東經濟卻逆勢上揚,表現出了巨大的抗風險能力。2017年,廣東連續二十五年蟬聯中國經濟最強省,增長達到7.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六大因素,造就廣東經濟抗風險能力。

(1)個子大,體質強

大國長子,身強力壯。

廣東連續28年蟬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2017年GDP達到89879億,為全國九分之一。經濟總量略等於發達國家西班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200.07億元,比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市場還大。

在中國四大城市中,廣深佔了兩個,在中國二十大城市中,廣東獨佔四個,在中國一百大城市中,廣東獨佔九個。

在世界五百強中,廣東上榜11家,若央企算中央不算北京,廣東則為事實上的中國第一名。2017年,廣東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14萬億,僅次於首都。

如此雄厚的經濟實力,消費能力,使廣東能夠具備強大的底盤。毋庸諱言。

(2)個子高,轉型早

廣東不僅是大個子,也是高個子,處於中國產業鏈的高端。

蘇粵爭雄,廣東終於定於一尊,絞殺江蘇,拉大差距。一個關鍵因素,也在於轉型早,且初步收得成效。

廣東在十年前就開始謀劃轉型,淘汰落後產業,進行產業升級。當時也造成了部分城市陣痛,特別是東莞等外向型工業城市。

經過十年磨礪,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

就整體產業層次,廣東居於全國產業鏈的高端。就新興產業和尖端產業而言,廣東引領風潮。

2017年,廣東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8.8%,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3.2%,也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廣東的華為、大疆無人機,華大基因等企業,均為國內頂級企業。

騰訊、網易等企業,為國內新興信息產業技術的巨無霸。

廣東高新技術企業已經超過2萬家,國內第一。專利申請總量也是國內第一。

在傳統產業領域,家電產業雄冠全國,美的、格力已經成為全國巨頭。技術國內領先。

既大且高,佔據產業高端,轉型成功,使廣東具備強大抗風險能力。

(3)大國紅利 全國市場體外繁殖

大國之利,首在市場廣大。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第二大市場。為什麼叫國際化?若能在中國本土生根落地,並且發展壯大,算不算國際企業巨頭?

2017年,中國國內零售總額一項,就達到5.7萬億美金,而同時,中國最大出口市場也僅出口5000億美金。國內市場比海外市場更為重要,不僅體量更大,而且更有決定生死的價值。

風行中國市場,等於開拓多少個國家的海外市場?

廣東之所以具備強大的抗風險能力,還在於很多廣東企業,以內地為主要市場,在國內的投資巨大,市場龐大。

廣東企業在外地設廠,僅算最頂級企業,國內熟知的就有美的安徽蕪湖投資設廠,騰訊、網易管理總部進軍北京,廣東在省外的投資,達萬億以上。

就市場而言,中國近40萬億的市場,足以壯大任何企業。尤其是,羅天昊所設想的“內陸七雄”,是廣東產業轉移、市場輻射的天選之地。鄂豫皖湘贛成渝,零售總額近10萬億,而且都在廣東北上黃金通道上。

廣東之強,不僅在於本身之強,還在於它在全國還存在一個“隱形廣東”。它的投資,它的市場,已經分散全國。實現了體外繁殖。

(4)城市層次豐富,產業體系多元

中國四大名城中,廣東獨居其二。全國性城市的崛起,必然伴隨著齊全的產業及強大的經濟總量。中心城市,全國性服務城市,工業城市,粵東西北的農業城市,它都有。

江蘇與廣東一大差距,就在於缺少全國性中心城市,服務業無法獨立。南京三產比廣深差遠了,而且,江蘇另外兩大經濟重鎮蘇州和無錫,三產比重均未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的服務業,對於江蘇造成巨大虹吸效應。香港卻壓不住廣深。

廣東的抗壓能力,還來自多元產業體系。

90年代中期至今,廣東形成了多種發展模式。一種是東莞模式,是外向型經濟代表;一種是深圳模式,高新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發達,廣州亦發展了汽車等高端製造業;一種是以佛山為代表的製造業基地,成為家電王國、木工王國、傢俱王國。本土經濟強勁。以湛江、茂名為代表的地方,又實行了央地合作模式,搞大化工、大鋼鐵、大項目拉動,部分類似天津濱海模式。同時,廣東作為中國的經濟龍頭,孕育了廣州和深圳兩大全國中心城市,三產發達。這種混合型發展模式,造就了混合的產業結構,增強了廣東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5)勇於改革,體制領先

改革的頭腦在中南海,改革的膽在南海。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眾多重要改革均發軔於廣東。在中國地方改革中,廣東的改革實踐至今走得最遠。

廣東的一大優勢,是在全國率先基本建成市場經濟。對於市場的尊重,對於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廣東在全國範圍內無出其右,世所公認。同時,廣東也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結合得比較好的區域。

廣東民營經濟羽翼已豐,不可撼動。廣東最富活力的產業多數為完全競爭的行業。廣東擁有中國的家電之都、快消之都、傢俱之都、IT之都、日化之都,美的、萬和、格蘭仕、華為、騰訊、TCL、創維、步步高等企業,是最為市場化的企業。尊重市場、尊重契約,成為廣東的熱點。

廣東是中國第一移民大省, 青年多,思想新銳。經過市場經濟的長期洗禮,廣東在富裕程度,受教育程度,市場經濟意識,公民契約意識,現代文明素養,眼界與視野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素質的公民使廣東改革不僅獲得了來自高層授權的合法性,更有來自民間自下而上的推力,改革動力強勁。

此外,廣東還有一個隱祕的優勢,就是在於權力和市場之間的遊刃有餘。社會經濟發達,又有幸地處邊陲,相對超脫權力中心,其改革膽魄,遠超京滬。

(6)外來青年多,人力充足,開放多元

人多,青年多,撿到寶。

早期廣東發展迅猛,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吸附了全國大量的人口。而且主要是青年人口。東莞淨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超過70以上,深圳超過60%。佛山、中山等經濟重鎮接近50%。從創造能力和勞動生產率來說,青年人口亦勝過老年人口。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喪失和老齡化衝擊,人口的結構對地區發展的制約提高。未來,廣東無論是繼續保持經濟增長,還是推動改革,足夠的青年人數,必不可少,保持對於外來人口的引進與包容,亦至關重要。

事實上,廣東的人口容量仍然很大。並非發展飽和,尤其是粵東、粵西和粵北,未來的產業轉移,將容納數量巨大的人口。

此外,外來人口對於廣東的改革事業,亦有巨大推動作用。作為中國最大人口流入地,廣東的利益多元,文化多樣,容易打破利益格局,同時,各種新思想、新創意不會輕易被排斥,開放性在國內無與倫比。

來到深圳,就是深圳人,或者可以引申為:來到廣東,就是廣東人。

廣東經濟為什麼不怕颱風?六大原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