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人民的名義》追了一大半,收穫了好評無數,被網友稱為“大尺度的正劇”。

雖然隨著劇情的推進,京州累計幾十年的官場內幕被一個個揭開,劇情也越來越精彩。

小編還是忍不住吐槽,比起這部官場神劇,《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這部拍攝於二十多年前的真正意義上的官場諷刺片,被譽為國產片中的神作,

豆瓣評分9.2,好於98%的劇情片。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影片改編自劉醒龍的小說《秋風醉了》,非常寫實的還原了文化局這類事業單位中的人事鬥爭、置身其中的人們的精神狀態。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電影把基層的官僚政治拿捏的恰如其分,人物鮮活,節奏緊湊,對白精彩,意味深長。

裡面出現的心機和權力角鬥,防不勝防,簡直可以出一本《入職場必看教科書》或《厚黑學全集》。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影片的中心人物是老王(牛振華 飾),一個在縣文化館當了三年副館長,就指著升為館長的小市民。

信心滿滿、精於算計的他,在選舉單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沒想到館長“老馬”(雷洛生 飾)從天而降。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看面相,就是個敦實憨厚的鄉里人,但能從鄉里升到館長,也有其心機和過人之處。

老王要升官,必須先幹掉老馬,於是一場在文化館內展開的官場文化大戲開始了。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本片中有多處關於王雙立這種在單位中上下通達的技巧描畫,具體王雙立用了什麼辦法,為了避免劇透,大家可以去影片中看。

往大了說,是社會的剖面的展示,是對中國人精神的反饋,往小了說,具有某種參考、學習價值,具有“智慧故事”的審美趣味。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關於官場、體制、人情、世態炎涼,鞭辟入裡,諷刺辛辣。中國人幾千年來的政治智慧,在一個小小的文化館裡集中上演。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在當年堪稱超長片。但在觀影時,完全感受不到時間,沉浸在導演的敘事手法中,你心裡甚至會湧出某種悲涼的感覺。

更讓人悲涼的是,同樣的權術,20年過去了,情形幾乎都沒有變化,故事還在不斷上演,收紅包、辦事送禮……

就算走後門,也要先裝飾門面,搞個“公開招聘”,再暗中做手腳,“擇優錄取”。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即便在今天看來,對於基層幹部間微妙複雜的權利鬥爭關係仍然刻畫得入木三分,背靠背的陰謀算計,臉對臉的阿諛奉承。中國的人情社會都在這文化館小茶杯的波瀾裡。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實力派演員牛振華、雷恪生、句號、張嘉譯等相互鬥法,老戲骨們精彩絕倫的演技與臺詞裡暗含的政治隱喻也令人拍案叫絕。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尤其是牛振華,將“老王”這個小人物的心態拿捏的十分得當,他也憑藉《背靠背,臉對臉》獲得東京電影節影帝。

可惜牛振華於04年因車禍去世,再也不能看到他的新表演了,好在作品都留了下來,這就是電影最美好的地方之一,把那些好的歲月和時光,都為你保留著呢。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再說說導演黃建新,在第五代導演中很受國內觀眾的歡迎,其風格自成一派。

他的作品他的作品都立足於本土,聚焦於當下,並且很多作品中批評現實主義的力度很大,這在國產作品中彌足珍貴。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他在1985年首部執導的《黑炮事件》,以其冷靜的幽默和戲謔,震動當時影壇,他的電影特色正式確立,後來的“城市百態三部曲”(《站直囉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廣受觀眾歡迎,而《埋伏》、《誰說我不在乎》等作品也是少有的以小見大的國產佳作。

黃建新的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生活中普通人,那些的紛繁瑣碎的家長裡短、毫無必要的勾心鬥角、無關痛癢的苦樂悲喜,真的是隻有中國人才能看懂。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本片上映的年份,1994年,對於電影史來講是個特殊的年份。

不說國外,單就中國來說,在1994年,張藝謀拍出《活著》,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田壯壯有《藍風箏》,黃建新拍出《背靠背臉對臉》,姜文拍出《陽光燦爛的日子》。

這並不單單是巧合,可以從當時的政治環境對文化藝術的鬆綁中獲得一些解釋。

《人民的名義》太小兒科?來看看真正的官場現形記

而今,觀眾只能看到《我不是潘金蓮》這樣被閹割到體無完膚的片子。以至看到《人民的名義》這樣現實主義的片子都大呼過癮。

小編無意貶低任何一位藝術創作者,坦白講,他們為創作好的藝術作品,也許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只是不被我們看到。

只是感嘆,尺度不放開,文藝創作者的活力、靈感和創造力就永遠被禁錮。

可惜,可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