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總有些記憶久久難忘,關於人,關於物,關於音樂,關於電影,關於詩歌,於是我把他們都寫成了文字,送給你。


01

《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先聲明一點《狗十三》並不是被禁了五年,而是曹導覺得之前的電影市場不太能接受這樣的題材,所以才擱置了五年。從票房上來看,曹導的認知是對的。

《狗十三》是一部殘酷的青春片。相比於其他動不動就墮胎打架的青春片來說,這才是大多數人殘酷的青春映照。所以很多人都把《狗十三》看作《狗13》。因為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狗十三》中的十三是女主角的年齡,所以說這部影片就是一個十三歲少女和一條狗的故事(準確的來說是兩隻狗的故事)。

《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女主李玩(張雪迎飾)是一名初中生,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過。父親再婚生了一個兒子,父親怕女兒一時難以接受這個事實,於是買了一隻狗送去,希望以此安撫女兒。

然而爺爺在一次買菜途中不小心把狗溜丟了。李玩為此大吵大鬧,併發瘋似的找狗。全家人為了安撫李玩,買了個另一隻長相相似的狗魚目混珠,並在東窗事發之後強迫李玩接受狗已經找回來的“事實”。但是當李玩開始接受的時候,家裡卻越發的不能接受這隻狗的存在。李玩不得不再次品嚐失去的滋味。

在兩次得到狗又失去狗之後,女主李玩看到了青春的殘酷,成人世界的虛與委蛇,以及成長的屈辱與艱辛。

02

《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影片一開頭是女主的一段獨白。那個牙套象徵著青春期的禁錮。禁錮的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渴望卻得不到的自由。

那段獨白像極了得不到時的自我安慰,明明想買紅色的毛衣卻安慰自己綠色的也不錯,明明想報物理興趣班,卻說物理老頭不喜歡自己。所以李玩才會嚮往平行宇宙,因為另外一個宇宙裡能實現所有自由的渴求。

就像女主張雪迎電影臺詞裡說的那樣:我沒完成的事就會在某個宇宙裡被完成。

李玩喜歡物理於是給狗起名愛因斯坦。當愛因斯坦丟了之後,對於李玩來說似乎是天大的事。

看到這裡的時候,很多觀眾可能不能理解,甚至會覺得女主有點無理取鬧,為此還摔傷了爺爺的腿。但是對於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失去擁有的心愛之物,又如何不是天大的事。而且還是一條緩解人孤獨的狗。

但是在大人眼裡這就是無理取鬧,就是任性。上一輩的中國父母大多沒有受過什麼高等教育,全屏自我的認知和觀點管教孩子,以我這是對你好為原則,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這其間的衝突便是代溝。當衝突發生時長輩們往往採取的是打罵式教育。

03

《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小時候我們犯了錯,父母親會問我們知不知道錯了,我們之所以會回答知道錯了是因為如果不這樣回答會捱打,但是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錯了或者錯在了哪裡。

因為當一個結果擺在面前的時候,他們關心的往往是這個結果帶來的惡,卻從不關心是什麼導致這個結果。

比如:李玩一時接受不了冒充的愛因斯坦,跑出外面喝酒,奶奶因此深夜在外找尋,父親卻只覺得李玩太不懂事。

比如:父親和後媽所生的熊孩子淘氣把奶奶打破頭,父親關心的僅僅是給奶奶上藥的事,卻並不在意孩子需要教育的問題,反而哄孩子說不是什麼大事,並對李玩提出的道歉不以為然。

比如:父親和後媽所生的熊孩子用晾衣杆打狗惹得狗吠,後媽和父親卻只關心狗吠嚇到了孩子殃及孩子安全,企圖要送走。

04

《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大人們常常忽略了某些事情的本質問題。就像愛因斯坦丟了之後,大人們似乎沒有空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而是用成人世界的那一套法則—只有利弊,沒有對錯。孩子不過是想要一條狗而已,那再買一條便是。這樣大家最省事,就不用四處找了。

可但李玩認出新買的狗不是真的愛因斯坦的是時候,表達出了更深的憤怒。因為全家人欺騙了她。李玩並不是想要一條新的狗,而是想要謀求內心的安頓,在純真的少女心中錯誤不應該用另一個錯誤來掩埋。

大人卻只想息事寧人,一看事情敗露,那就來道德綁架,軟硬兼施,佔領道德的最高點,逼得李玩流下無助的眼淚,指鹿為馬。

李玩排斥新買來的狗除了不是真的愛因斯坦以外,更是對醜陋的成人世界的深深抗拒。但少女溫柔純良的內心畢竟是太過單薄,承擔不了太多醜陋,而那隱隱刺痛的胸口流出血淋淋的心淚是成長最真實的痛。

05

《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然而面對這些長輩們總是那幾句老生常談的話:你還小什麼都不懂;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你現在不懂以後就懂了,我們都是用心良苦。

是孩子真的不懂或者不講道理,還是父母不會和孩子講道理?

奇怪的是,當我們犯錯的時候,他們會說:你要懂事;當他們犯錯的時候,他們卻說:你還不懂。

比如:父親打了深夜在外喝酒的李玩,卻並未反對李玩商務酒桌上的敬酒。

06

《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影片中李玩有三次扭曲。

第一次是狗丟了之後的指鹿為馬。

第二次扭曲是喝牛奶。李玩喝牛奶每次都吐,但是奶奶覺得牛奶對孩子身體好,總是用牛奶冒充豆汁。李喝了吐後說,還嫌我吐得不少呀。奶奶說,這娃一口奶都喝不成。在一個商業吹捧的飯局上父親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閨女不能喝牛奶。但在“愛因斯坦”第二次被丟棄的時候,李玩卻硬著頭皮喝下了李堂男朋友遞過來的牛奶。

第三次是吃狗肉。李玩得了全省物理獎,父親高興辦了慶功宴,一位不明事理的叔叔為其點了招牌菜“紅燒狗肉”。李玩遲疑片刻,並在所有人驚訝的眼光裡,吃下了狗肉。

至此李玩內心徹底扭曲。

07

《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總總事情都很好的對應了本片的一個關鍵詞彙:偽善。

道德綁架就是一種偽善。我這是對你好,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接不接受,只要我覺這是對你好的,你就應該喜歡應該接受。

狗丟了再買一隻冒充是如此,喝牛奶是如此,強行改掉興趣小組是如此,點狗肉更是如此。

這一次次強大的難以拒絕的“偽善”便是李玩內心扭曲的根源。在強硬的事實面前,弱小的反抗是毫無幫助的。大吵大鬧之後,除了接受現實,又能怎麼辦呢?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青春。

所以李玩內心的扭曲,是從小孩到成人的扭曲。既然大人只看利弊的,那我就不要還在只看對錯的軌道上行走好了,我也順著你們來。這看似是一種妥協,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

08

《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吃下狗肉的李玩,宛如吃下了一顆種子,這個種子必須在心裡扎最深的根,忍受黑暗,保持堅韌,努力成長,唯有這樣才是破土而出看見曙光的最快途徑。那一刻李玩明白了成長的代價,也意味著天真純粹的李玩正式遠去。就像席慕蓉的詩那樣: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那個倉促,便是那段還沒來得及充分享受天真爛漫,便不得不衝入成人世界廝殺的路。

其實這部影片並沒有太過評判什麼,而是以一種平和的方式,緩緩簡述了,每個人青春期都會遇見的一些生活小事與細節。以上內容,不過是我個人眼中看到的批判。

其實批判只是一件表面的外衣,導演也並沒有站在某個高點呵斥什麼,他只是把生活的真實和複雜告訴你,就像影片說的那樣:這樣的事兒,以後還多著呢。

這部影片好就好在真實,沒有刻意的衝突,所有的人物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對應的原型,沒有誰是惡魔或者反派。生活最大的反派就是生活本身,似乎每個人都在選擇和生活戰鬥,卻常常忽略了和生活和解。直到最後,我們才發現錯的是自己。

09

《狗十三》長篇影片,狗13的青春才是真實

就像影片最後,李玩問父親:你和媽媽是怎麼開始的?父親聽著《再回首》老淚縱橫,捂住李玩的眼說,我不是個好爸爸。

最後的最後,在溜冰場不斷跌倒的弟弟,大聲哭著說:我站不起來,我不會;卻不斷被逼迫。看著這一切的李玩一臉平靜,這似乎是導演在告訴我們,這又是一個類似的青春。但誰的青春不知如此呢?

所以李玩最後找到了愛因斯坦也沒有認,那是對過去的和解,青春不就是忘記過去,擁抱未來麼?


下期預告:《伯德小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