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狗十三 電影海王 愛因斯坦 曹保平 理娛打挺疼 2018-12-14

這個週末我去電影院補課,兩場連看在同一個位置坐了四個多小時。第一場《海王》,第二場《狗十三》。

《海王》到現在上映5天票房已經突破7.6億了。而壓了五年,千呼萬喚使出來的《狗十三》卻只收獲了2400萬的票房。

但是我覺得,比起票房7.6億的《海王》,更應該寫寫票房2400萬的《狗十三》。

這部電影曹保平在2013年就拍攝完成了,今年才上映。上映前打出的宣傳點是:真正的中國式青春。

《致青春》打開了國產青春片的市場,本以為接下來會再接再厲,沒想到是越拍越爛。那些青春電影裡的早戀、打架、墮胎沒一個能讓你有共鳴。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十五六歲的我們,連上課偷吃一口零食都得等老師轉過去寫板書才敢吃,還敢早戀,打架,墮胎?

而這部《狗十三》,讓我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我們的青春。

電影的主角是一個無比normal的少女李玩,她有一點點駝背,穿著寬大的校服帶著牙套,額頭上有青春痘,成績沒有特別好,也沒有太差。她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父親對她的疏於照顧,一點都不瞭解她。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電影的開頭,是李玩的爸爸被老師請到學校,因為老師說李玩的英語成績不好,所以爸爸強迫李玩換掉了她喜歡的物理興趣班,改填了英語興趣班。被改了興趣班的李玩跟父親生氣,父親就拿錢來搪塞她。

父親不瞭解她的原因,是已經和別人組成新的家庭了,還有了第二個孩子。第二個孩子出生後,爺爺說:孫子的名字不能像當初給李玩起名字一樣隨便。

全家人為了照顧她的想法,沒有把弟弟出生的消息告訴她,爸爸還送給她了一條小狗作為補償,她給這隻小狗起名叫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的出現,讓不被家人瞭解的她有了寄託和陪伴。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好景不長,爺爺在一次買菜時帶著愛因斯坦出門,把愛因斯坦弄丟了。

弄丟了愛因斯坦的大人們覺得很對不起她,但沒有出去找狗,也沒有跟她道歉,反告訴她要懂事別計較了,送了一雙輪滑鞋哄她。結果沒管用,李玩還是堅持出去找狗。

李玩堅持找狗幾天後,後媽為了讓這件事情平息給她買了一條相似的狗,告訴她愛因斯坦找到了。明明不是愛因斯坦,所有人卻都逼著她承認這就是愛因斯坦,在家人一遍一遍指責她不懂事後,她最終妥協:承認了第二隻小狗就是愛因斯坦。

電影裡面李玩一次次被父母按頭“懂事”,一次一次的妥協,引起和觀眾和網友的共鳴:這就是父權籠罩下的少女成長啊!家為何會傷人?終於有部國產片,揭開我們的成長痛。中國孩子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最近聊了太多原生家庭的事情了,不僅是近期一段時間,追溯到這一年,不管是看電視劇還是看綜藝,甚至是新聞,但凡能撕開一點口子,都有人能問責到原生家庭。

今年年初,高考理科狀元,本科北大,碩士留美的王猛寫了上萬字的長文控訴自己的原生家庭,講了父母在童年時期對他的絕對壓制。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父母對他的教育,讓他成為人見人羨的“別人家的孩子”,但他的文字裡,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最後他說:這種被控制的愛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導致他已經1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和父母決裂了整整6年。

就像《狗十三》裡面的李玩一樣,她的爺爺在菜場的時候會跟商販說自己的孫女愛吃螃蟹,她的爸爸會帶她去看她想看的天文展。#雖然最後沒看到#她的後媽雖然更看重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很尊重這個丈夫前妻生的女兒的感受了。總體來說,他們家還是被愛籠罩著的。可是整部電影傳遞的信息就是:李玩並不幸福。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心理學教授錢銘怡曾經提出一份關於青少年人格與父母教育方式的相關研究報告,指出了現在中國教育形式中的幾大弊端。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上面這個兩個家庭的問題也是現在很多中國家庭的通病:用自以為是的愛來強制壓迫孩子的自由生長,最後還營造出來一個“有愛”的家庭氛圍來粉飾太平。他們的家人是愛他們的嗎?當然是。可很多90後依舊憤憤不平:中國小孩的童年活的太憋屈!

為什麼父母如此用心,孩子如此不領情呢?他們自己的成長方式就說明很多問題了。

80、90後的父母大多為60、70後,那一代是物質極具匱乏的一代,他們幾乎沒有父母的陪伴,是兄弟幾個拉扯著長大的,連溫飽都成問題,何談精神世界?

所以這代人在擁有了後代之後,很怕這種噩夢再重演。他們普遍的想法就是:我再苦再累都沒關係,但是我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

可惜物質上的富足無法滿足精神世界,這就有了一部分人在看完《狗十三》之後得出的結論:現在的中國家庭,養孩子和養狗沒區別。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誠然90後沒有經歷過饑荒,沒有感受過動盪,是被長輩稱作“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一代,但90後還是有一個共同的代名詞:被推著長大的一代。

看回《狗十三》,電影的前半段,李玩在愛因斯坦丟的時候歇斯底里。

和堂姐的男朋友去酒吧,最後還當著爸爸的面喝酒。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父親明明答應陪她去看天文展,因為飯局拖到了博物館關門,她不顧長輩和爸爸上司的眼色,自己離開飯局跑去博物館。

電影的後半段,李玩分明可以告訴堂姐的男朋友自己不可以喝牛奶,還是選擇喝下去。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在得知第二隻愛因斯坦的死後,會平靜地吃下那塊狗肉。

在堂姐執意拉著她找回第一隻愛因斯坦時,她也選擇了放棄。

在開始,是親人在向她施虐,在最後,已經是她在自虐了。

其實她心裡清楚,不僅是家庭在推著她成長,這個世界都在推著她成長。我們有共鳴,是因為我們也在李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青春期的我們用盡全身力氣,叛逆地和這個世界對抗,終究逃不過向這個世界妥協。

電影最後李玩的結局,是她明白了成長的意義:她自己意識到了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她理解了大人的不易,理解了成年世界的秩序。

我們在小的時候討厭大人的一切,而那些我們討厭的東西,才正是我們可以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的工具。生活一直都是驚濤駭浪的,成長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從一方扁舟,逐漸組裝成一艘軍艦。

我們都說過那句:你終將成長為自己討厭的人。當你成長為大人之後,你會發現,你其實也沒那麼討厭自己。

青春對我們而言其實沒什麼用,天真,叛逆,稜角從來都不能幫助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好好生存下去,相反這些東西,才是我們一次次在這個世界碰壁的原因。

可當青春離開的時候,我還是會覺得悵然若失,為了可以在這個世界活的舒服點兒,我拿了性格中最珍貴的東西作為交換。

《狗十三》:我們的青春,都過得像條狗

我想起以前看過蔣方舟寫的一篇文章,她說:魯文·達里奧講過一個寓言,故事說的是伊甸園裡,有一株最美麗的玫瑰,有一天魔鬼對她說:“你的確很美,不過……你沒有用。你看看對生靈有所貢獻的大樹,玫瑰啊,美麗是不夠的……”

於是玫瑰像夏娃一樣受了誘惑,一心想變得有用。她去請求上帝:“您能把我變得有用嗎?”

上帝回答道:“如你所願,我的孩子。”

就這樣,世界上有了第一顆捲心菜。

青春這個大園子,有點美麗,有點誘惑,有點危險,就是沒有用。但若是全拔了無用的勞什子,改種飽腹的捲心菜,伊甸園變成菜園子,未免也太可惜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