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都是這麼長大的,關於《狗十三》

我們曾經都是這麼長大的

——關於《狗十三》

每一場成長都是凶殺案,少女終於明白了把心愛的狗留在自己身邊是危險的。可是能怎麼辦呢,以後這樣的事還有很多。

中國的家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對三觀的復刻,而那些不願意上岸的人,都是在擺脫這種一鍵複製的三觀。

我們在什麼時候最不願意上岸?在我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我們酷愛表達,對世界處於一個探索狀態,沒有能力洞察社會上那些所謂成年人心口不一的相處之道,也不願向世俗妥協。

那時我們說出的話往往是雪亮真言,但是沒人會認真看待,這是大人們的自我保護和自我安慰。

壓迫和挫折之下,我們從說實話的孩子進化為可以選擇說實話的孩子,在話語的民主中,長大成人。

長大的過程是一個拔苗助長的過程,我們身邊的親人會以一種近乎粗暴的方式向我們提出各種要求,迫切的將我們捏圓搓扁,打造成符合社會生存法則的形狀。

其中也不乏始終隨性、樂觀,抱有希望且仍在苟延殘喘的孩子,像是《狗十三》裡的李玩。她想,只要成長的速度夠快,疼痛就可以減輕一些。其實不然。

我們曾經都是這麼長大的,關於《狗十三》

《狗十三》於2013年10月11日上映,輾轉4年,於今年12月7日登上院線,導演是我們當年最熟知的文藝片《李米的猜想》的導演曹保平。

曹保平導演被環球媒體譽為“影帝制造機”。他曾用先後不到兩年的時間捧出了鄧超、段奕宏、郭濤和劉燁四個影帝。

首映禮現場,曹保平導演說: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女孩從童年到成年殘酷變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和一條小狗,這也是片名的由來。我想,我們曾經都是這麼長大的,都是這樣一點一點和我們的父輩和解的。這是我們共有的青春。”

電影《狗十三》的英文名字叫做《Einstein and Einstein》,它表面上講述的是一前一後來到少女李玩家的兩條名為“愛因斯坦”的寵物狗,實際上呈現的是出生於離異家庭的李玩如寵物狗一樣任人玩弄、忽略、甚至被拋棄的命運。

我們曾經都是這麼長大的,關於《狗十三》

電影中,父親因為選擇物理興趣班還是英語補習班一事與女兒發生衝突,加之二婚妻子誕下一名兒子,怕大女兒不能接受。於是,為了安慰與哄勸孩子,父親給從小到大都住在爺爺奶奶家的李玩,送來了一條狗。

李玩給狗取名愛因斯坦,她與愛因斯坦的關係,經歷了兩次大起大落。

第一次,李玩對愛因斯坦的感情從排斥到接受,再到喜愛,最後不得不面對爺爺買菜遛狗、狗狗走失的真相。李玩由此與家人發生劇烈衝突。

第二次,爺爺奶奶因為找狗受傷吃苦,後母抱回一條一模一樣的小狗試圖欺騙李玩。李玩被迫接受新的、假的愛因斯坦。最終,愛因斯坦因為無意弄傷家裡的小兒子,被送往狗肉飯店,生死不明。

在這個過程中,狗狗的命運和李玩的命運相吻合。李玩從單純、執拗、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的少女進化為了家長口中懂事、妥帖的社會動物。

我們曾經都是這麼長大的,關於《狗十三》

很多網友說,在電影裡看到的正是那個年紀,除了寵物,宇宙,幼稚的原則,一無所有的弱小自己。

在一個小女孩十幾歲的年紀裡,丟失一條陪伴自己、形同家人的寵物狗,是天大的事情。可是大人的世界裡,永遠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商業飯局,比如掙錢,比如明知空穴來風、一擊即碎也要努力維護的面子和自尊。

愛因斯坦對李玩而言,就像是另外一個自己,無依無靠、弱小,這是兩個被“拋棄”了的小生命的互相依偎與惺惺相惜。

李玩不能喝牛奶,喜歡物理、天文和平行宇宙。這一切,她父親一無所知,因為他缺席了她漫長的十三年歲月。

他聽班主任說英文好了之後可以進班級前十名,於是強迫她報名英語補習班,事實上李玩雖然在英語演講比賽上落荒而逃,可她卻拿回來一個物理獎狀。

愛因斯坦丟了,父親認同後母的“欺騙”,還為此對自己的女兒大打出手,認為女兒不懂事。女兒被打怕了,哭著在爺爺奶奶面前認錯,被教育不許喝酒。可是轉眼間飯局上,父親刻意忽略答應女兒看展的約定,笑著將酒杯斟滿酒,遞到女兒面前,再轉頭對飯局上的“主人”說,“陪您吃飯才是天大的事兒”。

我們曾經都是這麼長大的,關於《狗十三》

你看,大人和小孩子有什麼分別?總是這樣反反覆覆,反而讓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活。

愛因斯坦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它被父親“丟”過來,承擔起鬨女兒、陪伴女兒的使命,但家庭因為一條狗的到來雞飛狗跳之際,它的命運又該何去何從?最後的結果顯然是被遺忘,被拋棄。就像本該晝伏夜出卻在日光下飛入教室擾亂課堂的蝙蝠,就像是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被家人忽視的李玩。

李玩的名字只是隨便起的,因為她只是個女孩兒,但弟弟昭昭的名字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李玩對待狗的名字,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是一個充滿物理意味的名字。

爸爸永遠只會為女兒英語考了95分、物理競賽拿獎保送高中而喜極而泣,卻從來不關心她們一路走來究竟丟失了什麼。

他們只會一次一次抱著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長大了你就知道了”。

我們曾經都是這麼長大的,關於《狗十三》

人生究竟是不是隻有一種活法?世上的問題是不是從來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

其實導演提出的每個問題,都在片中給出了答案。就像英語不好但依舊憑藉物理考上高中的李玩,就像一直以為樓上半夜是鳥叫但被抬出來的卻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就像愛因斯坦雖然走丟卻依舊可以被好人家收養。

狗可以為了自己的主人忠心不二,而在這個繁雜的社會中,人為了生存,趴得比狗更低,舌頭有時候伸得更長。

李玩曾那麼堅定說要找回自己的愛因斯坦,最後還是接受了假的愛因斯坦。真真假假過後,李玩走在路上,真的愛因斯坦迎面走過來,她只是淡淡的說一句,“我好怕它會認出我然後一下子撲上來,還好它沒有”。

李玩是真的長大、懂事了,可她還是會在牆角偷偷哭泣,被歲月腐蝕的尋狗啟示孤獨的飄揚在風裡,像極了抗拒成長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人的嗚咽。

我們曾經都是這麼長大的,關於《狗十三》

影片的最後,父親感謝前妻為自己生了一個好女兒,但當他女兒問他,“爸爸,你是怎麼和媽媽好上的”時,他突然嚎啕大哭。逼仄的車廂內,《再回首》的音樂響起來。

父親已經長大了很多年,但他還記得自己曾經是什麼樣的小孩子嗎?

我們總以為被生下來,開始征程,學會普世的活法,便能找到目的地。其實不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規劃,都在學習,都在尋找。

最後,幾經劫難,想要回到原處,卻又發現遺忘了太多、失去了太多。

遠行與迴歸,迴歸的路要顯得更漫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