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借債造平房到輕鬆造別墅

購房 農村 農民 建築 經濟 南湖發佈 2019-01-08
從借債造平房到輕鬆造別墅從借債造平房到輕鬆造別墅

照片說明:房子,無論在哪個年代都是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南湖區農村更是展現了從土坯平房邁向樓房甚至城裡商品房的過程。

左圖為1976年曹志祥的兒子在自家新建平房門口。

右圖為曹家2006年建造的精緻別墅。

故事講述人:嘉興市新豐鎮企業主曹志祥

曹志祥如今的家是綠樹掩映下的兩層小洋樓,精緻洋氣,外觀以灰色和白色為主色調,一樓一整面牆都是玻璃窗,二樓陽臺也是一長排玻璃窗。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這幢樓處處都是陽光房,坐窗邊喝杯茶,非常愜意。

可40多年前,曹志祥造自己的第一套房的時候,可不敢有這樣的夢想。

曹志祥笑說自己當初是上門女婿,後來兒子出生了,夫妻倆決定造一套自己的房子。當時他是鄉村教師,妻子是“赤腳醫生”,兩人收入都不高,起了蓋房的念頭後,他光是攢給小工吃飯的糧食就準備了三年。這三年,他把自己省出的口糧借給鄰里,說好到時候自己建房了再一起還。他還記得,造那套房用的磚瓦,是他拿大麥秸稈到窯廠裡換的,房子的椽子是他親手種了三年的白榆樹,七七八八準備了六七年時間,最後還向鄰里借了幾十元,總算把房子造了起來。

“那時候全家可開心了。”曹志祥說,當時那套房和農村家家戶戶的房子都很像,黑瓦白牆,屋簷兩頭有飛翹,常見房子的大小都是“六槍七櫓頭”(七根橫樑六架椽子),衛生間、自來水之類的都還沒有,可一家人已經很滿足。

上世紀60年代後期,曹志祥根據亦工亦農政策到嘉興電控廠工作了三年。在那裡,他學到了加工雲母片技術,也瞭解到了雲母片的市場需求。1978年改革開放後,他承包了村辦企業,做的就是加工雲母片。

1980年,新豐鎮要辦一家非織造布企業,曹志祥成了技術員,1984年他又當了廠長。他帶領企業員工先後開發了彈力絮片棉被、噴膠棉、滑雪衫、腈綸閃光毛線和絨線大衣等多個產品,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嘉興市場時尚浪潮。80年代中後期的嘉興市,滑雪衫幾乎每人一件,企業年利潤達到上百萬元。到了1986年,嘉興市區最熱鬧的建國路上一天能賣掉1噸多嘉興市申新毛紡廠生產的“申新牌”閃光毛線,企業員工的年工資也水漲船高。

作為第一批開始邁上經商路的新豐人,曹志祥在1982年就已經成為當時人人羨慕的“萬元戶”,到了1986年他的年收入已有兩三萬元。1987年,他家造起了一座有獨立衛生間、帶有抽水馬桶和自來水的二層樓房。也大約是這個時候,嘉興農村漸漸興起了造樓房的熱潮。而他成了可以解囊幫助鄰居建新房子的人。

90年代末的企業,處於轉制大潮中,大量公辦企業一蹶不振,但嘉興市申新無紡布廠卻依靠緊盯市場需求,不斷創新,始終經營得很不錯。1997年企業轉制,曹志祥成為申新無紡布廠的企業主,並決定開始生產無紡布衛生巾表面新材料。這一決定讓他的企業再上一層樓,成為國內首批生產出無紡布衛生巾原材料的企業之一,產品銷售供不應求。

2006年,他再次造起了新房子,這次的房子由專業學建築設計的侄子設計。12年過去了,這套房子如今看來依然洋氣漂亮,不落俗套。而在曹家住房條件不斷升級的同時,南湖區農村的住房條件也在不斷髮生變化。

據第三次農業普查結果,至2016年末,南湖區所有農戶都已擁有自己的住房。其中有近三成的人擁有兩處以上住房,還有27.8%的農戶中擁有商品房。而在城區,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樣在發生,在南湖新區,在科技城,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各種高端樓盤不斷湧現,城裡人也實現了從單位分房到自主買房甚至買下多套房的“變奏”。

記者感言:

在國人的心目中,房子和“家”是直接聯繫在一起的,曹志祥家住房的變遷也是整個南湖區居民住房條件變化的縮影,更折射著40年來南湖區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