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房價轉折點是否到來?

購房 投資 中國人民銀行 房產 馬光遠 2017-04-20

從目前的態勢看,恐怕沒有人否認當下的房地產調控是名副其實的史上最嚴的調控

馬光遠:房價轉折點是否到來?

和過去的歷次調控相比,這次調控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其一,範圍之廣前所未有,從一線城市到全國貧困縣;

其二,手段之多前所未有,限購限貸限價限離限賣;

其三,政策目標不同於以往:過去的每一次調控政策目標都是抑制房價過快上漲,這次的目標則是抑制房地產泡沫;

其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不僅僅是政策本身的嚴厲程度,更體現在具體執行層面,嚴格調控和政治正確幾乎可以劃等號;

最後,政策導向不同於以往,不斷釋放房價不能再漲的信號。

特別是,這次調控,有三個措施非同小可:

一是限賣,據不完全統計,差不多有17個左右的城市出臺了限制賣出的措施。有些是要求新購住房在取得產權證之後滿2年才可以上市交易,有些則要求新購住房3年內禁止交易,有些是要求企業購買的住房滿3年才可以交易。限制新購買的住房在一定年限內不準交易,這個措施的針對性很明顯,就是投資性購房,對於政策不斷變動,房價處在一個非常微妙週期的房地產而言,這種措施的嚴厲程度是超乎想象的。等於扼殺了整個市場的流動性,對未來房地產市場影響之大,我們在下半年很快就會看到。因為禁止交易這種措施,儘管針對的是投資性交易,但如果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停止,整個市場的預期就會逆轉。

二是強化土地供應。過去一年,熱點城市房價瘋漲的關鍵是土地供應不夠,這裡面不排除一些城市搞“土地飢餓營銷”,導致對未來市場預期的恐慌,加速房價在短期內出現恐慌性上漲。筆者在上篇文章中提到過,高層在土地供應上開始對地方施加壓力。

4月6日,住建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簽發的《關於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就明確規定,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應,對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特別是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應規模,去庫存任務重的城市要減少以至暫停住宅用地供應。

《通知》要求各地根據庫存消化週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對消化週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36-18個月的,要減少供地;12-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不僅要顯著增加供地,還要加快供地節奏。

對於加快供地的要求,北京在4月7日率先回應,拿出了一個5年內提供6000公頃住宅用地,至少可以形成150萬套供應的供地計劃。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一直在強調一個觀點: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不缺少土地,即使在公認的土地稀缺的北京四環以裡,仍然可以挖掘出足夠人居住的土地,土地供應的短缺,完全是因為中國寡頭壟斷的土地供應制度導致的人為的短缺,在缺乏競爭的情況下,高層對地方政府施壓,無疑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相信其他熱點城市會跟著北京的步伐,重新調整土地供應計劃。

三是直接限制信貸。去年,房貸在新增貸款中的比重長期維持在高位,甚至在個別月份超過了100%,去年房貸在新增貸款中的比重超過了44%,創下歷史新高。但這種狀況今年一定會改變。

之前,央行下發的《做好信貸政策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要加強對商業銀行窗口指導,督促其優化信貸結構,合理控制房貸比和增速,有效防控信貸風險。信貸是房地產市場興衰的命根子,如果真的通過窗口指導,控制信貸,房地產的好日子基本就到頭了。

馬光遠:房價轉折點是否到來?

我一直強調,在政治正確的邏輯下,沒有任何市場是不聽話的。對於一個從土地到交易各個環節都深受政府政策影響的房地產市場更是如此。所以,每一次的調控其實對市場的影響都很大。

對於調控之後房價的走勢,我一直強調“房地產的天變了”,至少就今年而言,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勢在必行。沒有任何市場能夠扛得住目前如此嚴厲的打壓態勢。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可以肯定地講,房價的轉折點其實已經到來。

我在最近一直告誡大家不用焦慮,如果是出於投資的需求,現在出手和政策進行博弈就是刀口舔血,今年是最不適宜投資房地產的一年。

但是,我也不同意就此判斷房價長期的轉折點已經到來。因為:

其一,房地產政策總在變化,市場瘋狂的時候打壓,市場一旦陷入冷凍,立即出手刺激,這個輪迴還沒有結束。本次房地產調控也不會例外;

其二,本次政策最大的問題不是不嚴厲,而是過度嚴厲。過度嚴厲,急功近利的政策從來沒有持續性。而且,我非常擔心,用如此嚴厲的手段,損傷房地產市場的根基,真的導致房價暴跌,極有可能重蹈2015年股災的覆轍;

其三,即使沒有調控,房價已經到了高位,在經歷瘋狂的一年之後,市場自然的調整也會到來。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對目前的房地產政策以及治理房地產泡沫的做法並不認同,我們缺乏對泡沫的敬畏,治理房地產泡沫需要耐心,需要藝術,需要真正的長效舉措。目前的政策賭氣的成分更大,急功近利的色彩明顯,肯定會見效,但對市場和預期的傷害也是難以估量的。泡沫是一種災難,但強行刺破泡沫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