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工作總是不開心

工作這一年 搜索引擎 丁丁心理 2019-04-24
為什麼你工作總是不開心

為什麼你工作總是不開心

01 為什麼我們討厭上班

每年冬天,最考驗意志力的時刻,大概是早上離開被窩的時候。

我不由想:我們每天和被窩分手的動力來源於哪裡呢?

- 是“再不起床就要遲到扣工資啦”的懲罰型?

- 還是“哇塞,我迫不及待要去上班啦!”的獎勵型?

於是打開電腦:輸入“不想上班”幾個關鍵字。

提示:搜索引擎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36,900,000個。右側是“不上班的活法”等書籍,中間是“不想上班”的貼吧。

然後在把“不”字去掉,關鍵詞變成“想上班”,你猜會怎樣?

搜索引擎為您找到相關結果依然有約33,600,000個,看起來差不多對吧?

但是!仔細看每一條帖子的紅色關鍵字,前面都有個“不”字!

也就是說,全部都識別成了“不想上班”,右側的推送書籍是《不想上班》。

我被這個黑色幽默樂到了,於是跑到群裡靈魂拷問了一下:你是不是不想上班?是什麼讓你工作不開心?

朋友們都很給力,各行各業地七嘴八舌地討論著,不到半小時,一份豐富的答案生成了。

大家的回答集中在四個方面:公司氛圍、人際關係、工作內容、心理衝突。

“公司氛圍”

辦公室裡的逼仄的低氣壓。

每天都在一個接近無聲的環境裡工作,同事之間互不交流,暗地裡還明爭暗鬥,充滿敵意。每天都過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人際關係”

主要包括平級關係和上下級關係。

平級關係中,最難搞定的是溝通。尤其是跨部門的,碰到一個難溝通的,充滿了內耗,直接把項目效率和質量拉低,還要跟著一起承擔損失,真是啞巴吃黃連。

上下級關係就更麻煩了,來自上級的暴擊有老闆粗暴的否定、安排本職工作之外的事情、同時多個領導還誰都不能得罪……

來自下級的有工作無法安排和執行,稍微說重點就哭或者辭職,或者雖然安排下去了,但完成質量慘不忍睹。

“工作內容”

也就是工作量飽和程度。

這個部分很耐人尋味,不論是忙還是閒,造成的殺傷力居然同樣重大。

工作量巨大,導致身心疲憊的心情,我們都能理解。

還有一種更深的疲憊是“閒”,經歷無所事事的一天,中途還得插上“裝作很忙”的劇情,下班時感到巨大的失落和疲憊感。

“心理衝突”

這種心理衝突,有兩種呈現形式。

一種是做著不喜歡的事兒,又離不開這份工作,於是充滿了被迫害的怨氣;

另一種是工作和家庭沒平衡好,產生的隨時失控狀態,導致工作時想辭職,在家時又想去工作,總是不能“活在當下”的矛盾的痛苦。

好的,寶寶心裡苦寶寶也說了,要怎麼樣才能笑著活下去呢?

為什麼你工作總是不開心

02 工作,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在研究方法之前,讓我們再進行一次靈魂的拷問:我們為什麼去工作?

我們最容易想起的答案是:因為它發我工資,支撐我生活。

沒錯,工作會保證你的收入,代價是買斷你工作日白天的時間。

這是每份工作都會有的屬性:交換。

這個交換的契約在你決定接受offer的那一刻就代表成立,你覺得這份買賣划算,接!

而工作因為佔據了我們每天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承載著團體協作完成任務的功能…讓它本身變得不僅僅是簡單的交換,它還會傾注著我們的期待、態度、情感…

工作,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同時,它又是動態的、脆弱的、易改變的,一份郵件就可以宣佈契約關係的終止。

我們痛苦的根源,往往集中在:我們把它的重要性簡化為工作=收入;但我們又忽視它的靈活性,覺得當下=永久。

其實改變隨時都可以發生。改變這種心態需要認知的改變。

日本大企業家稻盛和夫,在他的《思維方式》裡提到:

人生 ·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100~100)*熱情(0~100)*能力(0~100)

當我們感受著工作帶來的不開心時,思維方式、熱情和能力其實都有在起作用,並且互相影響。

比如:我對這份工作沒有熱情,所以自然而然把標準定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自然也就不想去提高工作能力。

於是獎勵和升職就變得更加艱難,人際關係也缺少黏合的主動性。

每年春節過後,都是一場離職高峰期。

我們焦慮的瀏覽著網站,仔細對比一個又一個招聘信息,期待一個新offer,從此改變不開心的工作狀態。

但是,真的可以改變嗎?

如果你一直處於這樣的狀態,突然換一個工作環境,從事喜歡的職業,時間久了就會發現:

就算換一個老闆換一份工作,也並不能改變太多,天下烏鴉一般黑,只是換了個火坑跳而已。

因為工作,僅僅有熱情是不夠的。

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資源整合能力都在過去的喪氣裡一點一點懈怠了。

為什麼你工作總是不開心

03 你期待什麼樣的工作?

可不可以換一個思維方式?

當我們在沉浸在不開心的狀態時,我們往往看不到更重要的一個點:

- 我期待的工作是怎麼樣的?

- 我可以從現狀中做一些什麼努力?

- 如果這份工作不是我所期待的,我可以為下一份我期待的工作做些什麼準備?

比如:我期待溝通更加準確和高效。

溝通的語境中,我們很難去控制別人,但是我們可以控制好自己的內容。

為了更加高質量的溝通,個性化溝通是需要的。

我需要大致瞭解對方是一個理性腦還是情感腦的人。

如果他喜歡數據、表格,我儘量用他最能get到的方式條理清晰地表達。

如果對方是一個情緒腦的人,那麼先共情到對方的頻度,再事半功倍地溝通。

我這麼做並非為了討好對方,而是節約我自己的時間,減少在這個環節的損耗,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為什麼你工作總是不開心

比如:我期待一週的工作量是均勻分佈的、可控的。

當然我們在選擇工作之前,就需要心中清晰,太多surprise的、臨時的、改動頻繁的工作,不是沒得選擇就不要選。

如沒得選,那就儘量把可控的部分做好,不可控的部分盡力而為、靈活設置。

在工作量巨大時,儘量爭取一個從容的時間,使每天的強度儘量不要超出崩潰線,同時根據自己的狀態,把最難的部分留在狀態最好的時間解決。

當空閒時,回想一下自己遇到的比較棘手的項目時,那個時刻最想要擁有的一種能力是什麼?

找到它,打通關。保持工作能力的增值。

比如:我希望我對工作是充滿熱情的。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性質,它常帶給你厭惡或者反感,想要逃離的感覺。

那麼這是你的自然感受,你所需要做的是接納它的出現,然後想想為何有這種感覺。

如果你既恨它,又離不開它,只會讓你心理的兩個聲音“我要辭職”“我不要辭職”鬥爭得更厲害。

這個卡住的地方,如果沒有解決,你會帶著沉重的枷鎖。

好比你和別人同時在下棋,別人在想著怎麼走,後續怎麼鋪路,你卻在心裡想著“要不要悔棋?”

其實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對你的壓迫真的沒你想象的那麼生猛。

如果你只是被收入綁定,那麼就打碎天花板、努力讓自己的能力上升,高到可以到一個喜歡的行業裡去獲得更多的收入。

沒有任何工作可以剝奪掉你的夢想,可以放棄的只有你自己。

當你發現這一切其實你都早已在心裡評估過,是權衡過的選擇時,那麼此刻應該堅定地落棋無悔。

為什麼你工作總是不開心

幾天前,蔡瀾老先生在微博上開放了評論,回答讀者問題。

有一個讀者提問:如何走出心理舒適區?

蔡老回答:為何?這句回覆充滿了智慧,是的,很多時候,我們只要多想一個“為何”。

如果有一個舒適區你特別想走出來,那麼說明它已經不是舒適區。如果你在舒適區裡覺得還可以,也沒有妨礙到別人,為何又要走出呢?

如果你在一份工作中感覺不開心,但是又持續地工作了下去。

這是“為何”呢?

也許你內心覺得這份工作還是值得的,那麼就發自內心地承認:我願意選擇這份工作。

既然是我自己選擇的,為什麼要帶著“總覺得有人想害朕”的枷鎖呢?

不如看看現有的工作中能開發和增長出什麼能力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如果你很清楚這份工作你真的不喜歡不值得,那麼你心儀的喜歡和值得的工作是什麼呢?你會為這份未來的職業做什麼準備?

人生苦短,有限的生命,每天要浪費八小時,想想真是不值得。

最近,美國最火的79歲的老奶奶南希佩洛西,曾經帶大四個孩子的全職媽媽,在做奶奶的年紀達到了總統的寶座附近。

仔細想想,人生的重新出發隨時都有可能。

因為,限制你的從來不是你當下的工作,而是你的心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