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編者按:近一段時間,冷兵器研究所已經通過《五部飛軍,所當無前!這支嚇破魏軍膽的蜀漢精銳究竟來自何方?》和《他們才是長阪坡的真正主角:三國最強甲騎具裝為何神祕消失?》兩篇文章,介紹了三國時代的兩支精銳部隊——無當飛軍和虎豹騎。本文則將繼續介紹三國時代的另一支精銳部隊——白馬義從。

在山河板蕩波詭雲譎的漢末時代,公孫瓚無疑是典型的對胡鷹派。他與鴿派的幽州牧劉虞不同,反對安撫胡人,一旦要與胡人作戰,就慷慨激昂,如同即將斬殺仇敵一般。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漢末豪傑公孫瓚

雖然劉虞更得胡人愛戴,但有意思的是,公孫瓚麾下的王牌部隊“白馬義從”當中,也頗有胡人勇士。唐太宗曾經說過——“夷狄,禽獸也,畏威而不懷德 ”。這話固然有大漢族主義的歷史侷限性,但也體現於古代胡族看重勇士,比起德澤,很多時候暴力和武功更能令他們傾心推戴。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善騎射的烏桓人

在東漢時代,“義從”多指歸附朝廷的外族,但亦有自願從軍者之義。公孫瓚與烏桓交戰多年,麾下當然吸納了不少崇敬其武勇韜略的胡人,以烏桓人為主,也應有鮮卑、匈奴、羌等其他種的胡人。但公孫瓚既然是對胡作戰的鷹派,且白馬義從並不稱為“義從胡”,這支軍隊中漢人應當還是佔多數,而摻雜胡人精銳於其內。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如果說虎豹騎是漢末最精銳的衝擊騎兵,那麼白馬義從無疑是漢末最精銳的射擊騎兵。他們都是在幽燕之地精心選拔的胡漢勇士,總共數千人,皆多力善射,馬術精湛,清一色騎白馬。在古代,白馬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祭祀或會盟時往往殺白馬祭天。而白色包含光譜中所有顏色光,在明暗層次中最為明亮。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冷兵器研究所的《白馬的皮膚其實是黑的?趣談古代精銳騎兵愛騎的白馬》一文也曾提及,白馬其實是年齡在6、7歲毛色已經褪色的青馬。這個年齡段的戰馬經過長期訓練,配合騎術精湛的騎手,屬於戰鬥狀態最好的巔峰組合。而且擁有大量白馬,說明擁有大量的馬匹儲備,這本身就是一種實力的展示與宣傳。所以公孫瓚率領白馬義從與胡人作戰時,象徵上天力量的清一色白馬反射著太陽光,似洪流一般撲向敵人,僅僅是威懾效應就能讓胡騎心膽皆喪。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白馬騎士有著很強的視覺震懾效果

而幽州處在胡漢交界的邊境地帶,東臨滄海,氣候相對溼潤,燕山南北有大片肥美草場,出產良馬。幽燕之中,也多有剽勇善射的輕俠少年,“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兩漢之交的亂世中,漁陽、上谷兩郡的突騎就曾在幫助劉秀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有突出表現。作為典型的精銳射擊騎兵,白馬義從的戰術與胡族騎兵很相似,遠戰以弓矢,近戰以馬刀和短矛,聚如雷霆,散如雲煙,奔馳如風雨,擅長以疑兵誘敵。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漢末的騎射遊俠兒

在馬鐙尚未發明的時代,這樣的作戰方式再正常不過。但與典型的遊牧式軍隊相比,白馬義從擁有著更好的組織紀律,能夠在特殊情況下不計傷亡發起捨命突擊。同時,漢末三國也是衝擊騎兵大發展的時代,公孫瓚本人就以擅長手持長矛衝殺著稱。白馬義從雖然都是輕甲騎兵,但也擅長馬上衝擊和格鬥作戰,在與胡騎作戰時,就擁有了關鍵性的近戰優勢。白馬義從的近戰格鬥能力,令組織性薄弱的遊牧騎兵極為恐懼。烏桓人被公孫瓚打得屢戰屢敗,既仇恨又恐懼,互相告知一旦見到白馬騎兵出現馬上逃走。只能在箭靶上畫公孫瓚的圖樣用來馳射洩憤,射中者都口稱“萬歲”,仍顯得對公孫瓚敬畏不已。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與中原軍隊作戰時,白馬義從則體現出典型的騎射優勢。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瓚率領步騎兩萬與多達30萬(包含輔兵和隨軍家屬)的青州黃巾作戰,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完美的半渡而擊,體現出射擊騎兵機動性極強,適合突擊的特點。而如此大的殲敵數量也非純粹的衝擊所能做到的,必然是使用典型的騎射戰術,以飛騎繚繞敵軍方陣,以少圍多,箭陣如雨,令其自潰,而後縱騎蹂躪,使之自相殘殺。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青州黃巾並非不堪一擊的魚腩部隊

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黃巾雖然作為農民起義軍,組織度不是很高,容易被騎射戰術擊破,但也說不上魚腩部隊。被公孫瓚打殘之後,這支軍隊又流竄到兗州擊殺了兗州牧劉岱,而後與曹操作戰,破解了曹操的奇兵,將曹操一度打得慘敗,曹操的親密戰友鮑信為了救曹操而戰死。在擊敗了青州黃巾之後,曹操以此為基礎組建了著名的青州兵。在無馬鐙時代,精銳的步射力量往往是射擊騎兵的剋星。正如贏得卡萊之戰的帕提亞騎兵,卻在與攜帶大量弓弩手的安東尼交戰時屢戰不利一樣。在與宿命之敵袁紹的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和他的白馬義從遭遇到了致命的慘敗。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界橋之戰中的公孫瓚軍

公孫瓚騎兵以白馬義從居中,其他騎兵在左右。接戰之前先射箭壓制敵軍,右翼射擊袁紹軍左翼、左翼射擊袁軍右翼。袁紹軍的應戰策略是:麴義的八百“先登”和一千強弩兵配置在袁紹主力步兵之前。公孫瓚遂試圖先消滅這支突出的小部隊,“放騎欲陵蹈之”,指用騎兵衝擊和踩踏步兵,這已是當時標準的衝擊戰術。麴義步兵在以前與羌人的戰鬥中,已經積累了應對騎兵衝擊的戰術:先靠盾牌防禦敵軍的箭雨,待敵騎衝近時再發起衝鋒,弩手同時向敵騎射擊,終於挫敗公孫瓚騎兵的衝擊。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袁紹軍大戟士阻擊白馬義從,值得一提的是“大戟士”並非袁紹軍獨有兵種而是漢末常見的近衛步兵

我們可以看出,袁紹擊破公孫瓚所憑藉的是有精銳步兵掩護的強弩手,“大戟士”只是用於掩護射擊力量之用。白馬義從是缺乏防護的輕甲騎兵,嚴格的紀律和陣型,反而導致了在被強猛的弓弩力量射殺時,不如典型遊牧騎兵逃散速度之快,因此在袁紹軍的打擊下傷亡慘重。界橋之戰並未毀滅白馬義從,甚至袁紹在追擊過程中差點被白馬義從的潰卒所殺。但是冀州梟雄袁紹的指揮才能終究高一籌,其麾下精銳的步卒能完美執行經典的反騎射戰術。在多次激戰中,公孫瓚勝少敗多,自焚易京,威震一時的白馬義從也隨著他們的主人調散在歷史的塵埃當中。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河北霸主袁紹

而值得一提的是,公孫瓚派劉備支援陶謙時,劉備麾下有“烏丸雜胡騎”,不知其中有沒有公孫瓚派出的白馬義從。但這支部隊在曹操軍面前也未能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白馬義從,這支漢末幽州的胡騎剋星,為何在大戟士面前一敗塗地?


▲先主劉備

由此觀之,在成熟而訓練精良的中原步兵面前,騎射型部隊確實很難佔到便宜。也無怪乎曹操要創建以具裝騎兵為主的虎豹騎,以及當馬鐙在北方普及之後,諸胡也紛紛訓練勢若千鈞的重裝甲騎部隊了。

①《後漢書·公孫瓚傳》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

②《英雄記》:胡夷健者常乘白馬,瓚有健騎數千,多乘白馬,故以號焉

③《英雄記》: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

④《史記·匈奴列傳》: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

⑤《三國志·公孫瓚傳》: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衝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

⑥《後漢書·公孫瓚傳》: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

⑦《後漢書·公孫瓚傳》: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瓚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車重數萬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威名大震。

⑧《魏書》:太祖以賊恃勝而驕,欲設奇兵挑擊之於壽張。先與信出行戰地,後步軍未至,而卒與賊遇,遂接戰。信殊死戰,以救太祖,太祖僅得潰圍出,信遂沒,時年四十一。

⑨《英雄記》: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⑩《英雄記》: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義追至界橋;瓚殿兵還戰橋上,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營中餘眾皆復散走。紹在後,未到橋十數裡,下馬發鞍,見瓚已破,不為設備,惟帳下強弩數十張,大戟士百餘人自隨。瓚部迸騎二千餘匹卒至,便圍紹數重,弓矢雨下。 別駕從事田豐扶紹欲卻入空垣,紹以兜鍪撲地曰: “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入牆間,豈可得活乎?” 強弩乃亂髮,多所殺傷。瓚騎不知是紹,亦稍引卻;會麴義來迎,乃散去。

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