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水滸傳中公孫勝兩次出走的驚人玄機

水滸傳》裡有很多情節是我一直看不太明白的,中國古典小說好像都有所謂“千里伏線”的敘述手法,比如紅樓夢什麼的,一些看似平常細小的情節,如果聯繫前後章節或從整部作品的角度分析,也許蘊涵著比較深層的含義。《水滸傳》裡就有這種情況。

揭祕水滸傳中公孫勝兩次出走的驚人玄機

在一百單八將裡,我感覺最神祕的要數入雲龍公孫勝。之所以神祕,不僅因為他能呼風喚雨興雲起霧,還因為他的一些行為確實讓人捉摸不透。除去法力第一不說,他還佔著兩個“一”,他是一百單八將中唯一一箇中途出走“躲貓貓”的人,也是第一個和宋江說再見拜拜的人,單就這兩個一,就很值得同大家討論一番。

先說他的第一次出走。事發時間是在宋江剛上梁山不久。晁蓋把宋太公一家接上山和宋江團聚,公孫勝想到老母在家無人奉養,要求暫別三五個月回薊州家中探望老母。結果一去不歸音訊全無。宋江派戴宗去找了一圈連人影也沒見。後來為了高唐州的事終於把公孫勝找到,原來是在羅真人那裡學道,費了許多周折才把公孫勝請了回來。公孫勝的這次長時間不歸是很蹊蹺的。表面看是兩個原因:在家奉養老母;師父羅真人不肯放行。然而果真如此嗎?先看公孫勝下山時的情形。公孫勝下山時宣稱回家探視安頓老母。公孫勝敢劫生辰綱就說明不是一個戀家顧眷的人,而且公孫勝的老母“家中有田產山莊”,家境富庶衣食無憂,身邊怎能無人服侍?再者說,公孫勝冒殺頭的危險去劫生辰綱,此一行定然生死未卜,他當然清楚這一點,出門前不可能不把老母先安頓好,這會兒有必要再去安頓一回嗎?

揭祕水滸傳中公孫勝兩次出走的驚人玄機

就算是擔心老母牽掛非要回去探視,這也符合人之常情,宋江不是說了嗎:“先生何不將帶幾個人去,一發搬取老尊堂上山,早晚也得侍奉”,縱觀一百單八將,除了那些孑然一身的,那些早早晚晚上山的包括宋江自己的家眷,能帶上山的都帶上來了,一者得以團聚,二者免遭官府搜捕。結果對於宋江這句好心好意的關懷,公孫勝是怎麼回話的呢:“老母平生只愛清幽,吃不得驚唬,因此不敢取來。。。。”問題就出在這句回話上。大家想想這符合為人處世的常識嗎?還沒去呢,就這麼確定老母鐵定不願來?即便是母親不能適應這種環境,也大可不必當面駁人好意,等探母回來之後再婉轉的解釋一下不行嗎?說什麼“吃不得驚唬,不敢。。。”好像這是什麼虎穴狼窩,言外之意不是同類無法湊在一起,這話可有點不中聽,估計宋江當時的表情不會好看。公孫勝的回話這麼違反常理,只能有兩個原因,要麼他不懂人情世故,要麼他在故意掩飾什麼。公孫勝是何等人物,不可能不通人情世故,那麼他在掩飾什麼呢?只能是他下山的真實目的,安頓老母是個藉口,他主要是為了能夠離開梁山,而且不打算再回來了。

公孫勝為什麼想離開梁山呢?原因很可能就是宋江的上山。宋江上山,對梁山各派人物的處境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所謂各派,一是晁蓋派特別是晁蓋本人,二是晁蓋之前上山的,三就是宋江派。這些人的地位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勢必會發生微妙的變化(當然此時變化還不明顯)。可能一般的頭領還暫時意識不到該怎麼站隊的問題,公孫勝絕對有這個敏銳度。他肯定已經意識到了宋江和晁蓋是完全不同路線的人。為什麼他能這麼快就意識到?因為宋江在與公孫勝的短短接觸中把那份不同主張無意中完全表現出來了,當然不只是對公孫勝,而是公孫勝當時都在場。書中的描寫就有兩處。第三十六回,宋江被兩個公人解往江州路上被晁蓋接上山,晁蓋等人要宋江留下,宋江“義正言辭”地拒絕了,其中有這麼一句“(若上梁山)就是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雖生何益?”只聽這一句就知道宋江和晁蓋完全兩路人,如此“信仰表白”,在場的公孫勝肯定聞出了味道(當然聞出味的絕不只有他一人)。

揭祕水滸傳中公孫勝兩次出走的驚人玄機

第四十一回,宋江被從江州法場救下剛一到梁山,眾人擺酒慶賀,席間宋江提起晁蓋等人在水泊抗擊官兵的事(濟州團練使黃安前番來征剿結果全軍覆沒本人被捉),說當時自己聽說後“驚恐不已,不想今天輪到自己身上(鬧江州)”心理上對對抗官兵的行為始終是難以接受的。晁蓋說黃安已死,宋江在那裡“嗟嘆不已”,所謂嗟嘆,應該有遺憾、惋惜、難過的意思吧,一個來剿殺不成兵敗被俘的軍官有什麼值得嗟嘆的?這明顯是宋江“物傷其類”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已經徹底在本質上與官府決裂,比如林沖,會去同情黃安嗎?宋江的這一真情流露,肯定逃不出公孫勝的法眼。這兩件事足夠證明宋江的心從未倒向官府的對立面。到了這個時候,明眼人就該看得差不多了,但是有所行動並且馬上行動的只有公孫勝。

公孫勝為什麼這麼著急離開呢?公孫勝算是晁蓋派的人,但是從交情上看比不上吳用。晁蓋無論是能力還是人氣都差宋江太多,宋江功高蓋主更兼路線主張不同,那麼晁宋二人的走向對立或晁蓋的最終讓位都是遲早的事,無論是鬧翻還是讓位,對立的過程總是要有的。是輔助晁蓋還是倒向宋江,屆時必須要做出選擇,公孫勝看的很明白(還有吳用)。從整部書來看公孫勝是不贊成招安的,而且很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動搖,所以他必然不會棄晁投宋。但是支持晁蓋很可能是和大半個梁山作對,掀起內訌,這就與他當初劫生辰綱上梁山的初衷背道而馳。既然不想招安,又幫不了晁蓋,那麼離開就是最好的選擇。這是他第一次出走的真正原因。

揭祕水滸傳中公孫勝兩次出走的驚人玄機

如果第一次出走完全是他自己做的決定,那麼第二次徹底離開宋江就不只是自己的意願,還是遵從師父羅真人的法旨。這一點五十三回反映的很清楚。戴宗找到公孫勝時,高唐州的軍情已是十萬火急,可公孫勝還跟戴宗蘑菇,因為這回不是他一個人在戰鬥,還有他師父這個強有力的“後盾”。羅真人當戴宗面替徒弟回絕“吾弟子已脫火炕,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這個“火炕”,很顯然是公孫勝對羅真人述說的那個梁山,也許是晁蓋式的梁山,也可能是宋江式的梁山,總之羅真人把他形容成火坑並嚴禁弟子回去。但是羅真人隨即又改變主意,讓公孫勝去協助宋江,是因為聽到戴宗為他描述的“仗義疏財,替天行道”的梁山,並且因為公孫勝是上界天閒星,所以要公孫勝助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讓他完成“天閒星”應盡的使命。羅真人的放行,歸根結底是被宋江的“替天行道”打動,而不在於所謂上應天數(羅真人早就知道這一點,為什麼以前不放行),但這是羅真人的想法與決定,而不是公孫勝自己的,公孫勝跟戴宗走,完全是被動的服從師命而並非出於真心。

揭祕水滸傳中公孫勝兩次出走的驚人玄機

戴宗尋來之前羅真人為什麼不放公孫勝?恰恰說明兩點:第一,公孫勝沒把宋江的那一套如實告知羅真人,羅真人自然會把梁山當作“火炕”,也就是說,梁山正是公孫勝口中與心中的火坑;第二,公孫勝從來沒有對羅真人表達過要回梁山的意願,羅真人當然也就不可能“放”他走(其實是趕他走)。羅真人的前後不一致反映出的恰恰是公孫勝不願意再回梁山的真實心態。因為自己被徒弟“矇騙”和“利用”了一把,羅真人當然看出了公孫勝的“花花腸子”,為了成全徒弟的本心,他給了公孫勝一句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還。”為什麼是遇汴而還,當然好解釋了,羅真人知道宋江必招安而公孫勝怕招安,招安之後能到哪?汴梁啊。既然如此,到了汴梁(東京)你回來就是了。這相當於送給公孫勝一個將來全身而退的好藉口,等於是羅真人以自己的名義與宋江作了一個君子協定:公孫勝是我“暫借”給你的徒弟,用完了要囫圇個的還給我。正因如此,徵完淮西王慶以後,公孫勝來和宋江正式告別,搬出羅真人的“法旨”,宋江的反應是“不敢翻悔”,翻悔什麼?當然是約定。說明他早就應允了這個約定。從公孫勝一回到梁山隊伍中來,他就是遲早要走的,宋江是早就知道的,最後的告別對於宋江而言並不突然。所以宋江的反應沒有震驚錯愕而只有傷感。

公孫勝回到梁山後,晁蓋離世,宋江帶領梁山走向招安,徵遼徵田虎徵王慶,公孫勝一路跟隨,但他是唯一清醒的人,是最早決定去向歸宿的人(與他人比簡直是太早了),也是極少數幾個全身而退的人。公孫勝堪稱一百單八將中最具智慧的人。

揭祕水滸傳中公孫勝兩次出走的驚人玄機

公孫勝是水滸中我比較喜歡的一個人物,他是個能攻能守、進退有節的人,而且為人清高,信仰堅定,他是梁山好漢裡唯一一個沒被宋江收伏搞定的人,不像吳用。其實宋江也很精明,很早就看出自己收不了公孫勝的心,所以宋江收了混世魔王樊瑞之後,“力主”要公孫勝把五雷天罡正法傳授給樊瑞,因為知道公孫勝不定哪天就跟他拜拜了,必須得另起爐灶。可惜公孫勝一走,宋江才知道公孫勝是無人能夠取代的,徵方臘時還是吃了大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