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不橫加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能否守住潼關

安祿山攻陷洛陽,往長安進攻。無論是封常清、高仙芝,還是哥舒翰,都認為應該固守潼關。但是,唐玄宗不但殺掉封常清、高仙芝,而且還逼迫哥舒翰一定要出關進攻安祿山。結果哥舒翰一出兵,就落入安祿山設定的圈套中,慘敗而回。等哥舒翰想收集殘兵,再次固守潼關的時候,手下的那些將領卻叛變了,把哥舒翰抓起來,綁在馬腹上,向安祿山投降。潼關失守。

唐玄宗不橫加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能否守住潼關

(唐玄宗劇照)

那麼,如果唐玄宗不橫加干涉,讓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固守潼關,最終能守住潼關嗎?

我們先來看看,潼關為什麼會失守?

潼關失守,從客觀上來說,哥舒翰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哥舒翰在出關之前,是“慟哭出關”。其實,就算哥舒翰不滿意唐玄宗的做法,認為不應該出關,但他也不應該“慟哭出關”啊。這麼一做,事實上先就認為會打敗,對士兵的士氣是有影響的。其二,哥舒翰已經識破了安祿山的陰謀,知道安祿山是用老弱殘兵引誘,然後設下埋伏包圍。這一點,他在給唐玄宗上奏的奏章中就講到了。既然如此,就算出關,也得講究些策略,為什麼還有落入安祿山的圈套之中呢?

當然了,哥舒翰要負責任,但不應該負主要責任。潼關失敗,負主要責任的還是唐玄宗。唐玄宗的錯誤也至少有兩點。

一是濫殺大將失人心。

封常清為什麼守不住洛陽,很簡單,他雖然在洛陽招募了六萬人,但都是一幫烏合之眾,根本沒有戰鬥能力。在軍隊戰鬥力不強的情況下,依靠潼關堅固的防禦工事固守,其實是非常恰當的,所以他不該被殺。而高仙芝的被殺就顯得更冤枉了。尤其是邊令誠誣陷他貪汙軍糧。當時,高仙芝把所有的士兵都召集起來,問那些士兵,說他貪汙,是不是很冤枉?所有的士兵都回答,冤枉!

在這種情況下,邊令誠還要殺高仙芝,可以說,這樣的舉措,大失人心。

後來哥舒翰戰敗後,他手下把他綁在馬腹上,前去投降安祿山,就是唐玄宗濫殺大將已經失去人心的表現。

唐玄宗不橫加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能否守住潼關

(哥舒翰劇照)

二是貿然出擊以弱敵強。

唐軍弱的地方在哪裡?就是軍隊都是臨時募集起來的,都是一些烏合之眾。安祿山強的地方在哪裡?就是他的軍隊都是正規軍,而且在邊關鎮守多年,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唐玄宗認識不到這一點,偏偏要用自己軍隊的弱項,對付安祿山軍隊的強項,那不是以卵擊石嗎?

反過來,唐軍的強項是潼關,安祿山的弱項是沒有強力的據點。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反覆講的,就是以自己的強項對付敵人的弱項。但唐玄宗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那麼,如果當初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與哥舒翰,放手讓他們守潼關,潼關能不能守住呢?

我認為,肯定是能夠守住的。

其一,潼關經營多年很堅固。

秦朝當年之所以有恃無恐,就是因為有個函谷關。西漢武帝的時候,把函谷關往動遷移了一段距離。到東漢末年的時候,曹操廢掉函谷關,設置潼關。從此後,潼關就是定都長安的朝代著力打造的一個防禦設置,目的是確保皇城的穩固。

所以,潼關是非常堅固的,根本就不容易攻破。

實際上,不只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認為潼關可以守住,其實唐玄宗本人也認為潼關可以守。他之所以要命令哥舒翰等人出擊,其實所擔心的並不是潼關能不能守住的問題,而是覺得哥舒翰等人固守不出關,太慢了,不能很快消滅安祿山,他心裡著急。

唐玄宗不橫加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能否守住潼關

​(高仙芝劇照)

其二,各地勤王部隊正陸續到達。

其實,唐玄宗根本就用不著那麼著急,只要固守潼關,不讓安祿山向前挺進一步,他們的任務就算達到了。等著郭子儀、李光弼、張巡他們把隊伍集結起來,趕到京城勤王的時候,那時候安祿山就會腹背受敵。要打敗安祿山,也是很容易的。

但是唐玄宗驕傲自大,就算安祿山打到家門口時,他也沒有對國內的情況有個清醒的認識,沒有看清楚他的軍隊有多麼弱,反而一味地催促哥舒翰等人出兵。

其三,固守潼關不會打成持久戰。

唐玄宗之所以一定要哥舒翰他們出擊,其實還有一個擔心,是怕安祿山變得勢大,和安祿山的戰爭變成持久戰。

但實際上,雖然哥舒翰在潼關已經守了半年,但絕不會繼續守下去。一是因為安祿山本身其實治軍不嚴,對士兵缺乏約束,士兵燒殺搶劫,無惡不作。這樣其實是很不得民心的。二是因為安祿山糧草很存在問題,他不可能拖得太久。三是安祿山當時還急於稱帝。因為他要做這件事,因此自然就會鬆懈。等到安祿山鬆懈後,哥舒翰等人必然會尋到反擊的機會。四是安祿山當時的身體很差,也就是個行將就木的人。只要安祿山出現意外,反擊的機會更是很快就會出現。

所以,潼關不但該守,能守,守得住,而且,守住潼關,也是發動反攻最重要的前提。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