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是悲情英雄還是大唐叛將?《舊唐書》中八字評語是否公允?

提起比較委屈的降將,人們就會想起漢朝的李陵和唐朝的哥舒翰,認為他們兵敗被俘變節,事出有因,“非戰之罪”。很多演義小說也把哥舒翰塑造成了一個大英雄,而且基本都抹去了他向安祿山屈膝投降的不光彩經歷,有的把他寫成被俘後寧死不屈從容就義,有的把他寫成與潼關共存亡,最後苦戰力竭犧牲。

但是翻看新舊兩唐書,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另類哥舒翰——貪財好色,刻薄寡恩,賣主求榮,以至於《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直接給了他八字評語:“醜哉舒翰,不能死王。”這八字評語是否公允,咱們還是來拿正史說話,用《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新唐書列傳第六十》的記載,來看看哥舒翰是悲情英雄還是大唐叛將。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還是大唐叛將?《舊唐書》中八字評語是否公允?

​哥舒翰,父親為突厥人,母親為胡人,在海納百川的大唐,無論突厥人還是胡人,都有機會封侯拜將——實事求是地說,這些人都比較能打,論功行賞,他們居高位、掌兵權,也是實至名歸。與哥舒翰同一時期,還有兩個突厥(胡人)名將,分別叫做安祿山、安思順,而哥舒翰一向與二安水火難容,他們之間的矛盾,咱們等一會兒再說,還是先來說說哥舒翰的為人。

從小說和電視劇裡知道哥舒翰的人,都知道哥舒翰有“風疾”,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病是咋來的。新舊兩唐書的記載是這樣的:“翰嗜酒,極聲色,因風痺,體不仁。既疾廢,遂還京師,闔門不朝請。”“翰好飲酒,頗恣聲色。至土門軍,入浴室,遘風疾,絕倒良久乃蘇。因入京,廢疾於家。”說白了,哥舒翰這毛病是喝酒之後從事不該從事的娛樂活動,然後大汗淋漓去洗澡,這才弄得幾乎半身不遂成了一個廢人,跟什麼戎馬倥傯櫛風沐雨無關,說是“勞累過度”倒也可以,不過不是在我們常說的戰場上。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還是大唐叛將?《舊唐書》中八字評語是否公允?

​回過頭來再說哥舒翰與安祿山、安思順之間的矛盾。俗話說,同行是冤家,這句話用在哥舒翰安祿山安思順身上也合適,這三個番將整天吵成一窩烏眼雞,唐玄宗李隆基也很頭痛,就讓驃騎將軍高力士(沒錯,就是那個高力士)出面請他們三個吃飯勸和,當時吃的是剛獵獲的鹿肉鹿腸。

安祿山率先示好:“我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您父親是突厥人,母親是胡人,咋能不相親相愛?”哥舒翰在表示“兄既見愛,敢不盡心”的同時,還引用了一個典故:“諺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狐狸對著洞穴嗥叫,不是好兆頭(比喻同類相殘,後果可悲)”。氣得安祿山火冒三丈:“突厥小子怎敢如此無禮(突厥敢爾)?”高力士出來和稀泥,酒宴不歡而散。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還是大唐叛將?《舊唐書》中八字評語是否公允?

​安祿山起兵造反,封常清高仙芝被死太監邊令誠讒言害死(邊令誠後被肅宗李亨處斬),唐玄宗想起了安祿山的死敵、西平郡王、太子太保、御史大夫哥舒翰,就任命他為太子先鋒兵馬元帥(後升任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讓他帶兵去打安祿山,並且舉行了隆重的出征儀式:“詔翰以軍行,過門毋下,百官郊餞,旌旗亙二百里。”但是哥舒翰死活不想上前線:“翰惶恐,數以疾自言,帝不聽。”

硬著頭皮趕到潼關前線的哥舒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誣告安思順與堂兄弟安祿山有勾結,還偽造了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書信,並讓巡邏隊“抓住”了下書人,然後給李隆基上書,羅列了安思順七宗大罪,最後導致安思順及其弟元貞被賜死,全家被流放。事實是安思順跟安祿山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早在安祿山造反之前就已經向唐玄宗舉報過:“安思順度祿山必反,嘗為帝言,得不坐(連坐)。”但是哥舒翰覺得李隆基有求於自己,不會駁自己的面子,就先搞了一出內訌——後來哥舒翰兵敗投降,郭子儀調查之後為安思順平反。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還是大唐叛將?《舊唐書》中八字評語是否公允?

​很多電視劇把哥舒翰演成了一個平易近人的白鬍子老頭,憨厚,直爽,但是正史中的哥舒翰卻是“為人嚴,少恩,軍行未嘗恤士飢寒”。唐玄宗派袁思藝去潼關勞軍,士兵們訴苦說戰袍已經破得不成樣子了(衣服穿空),李隆基馬上指示拿出宮中布帛,趕製了十萬件戰袍送到軍前。哥舒翰收到十萬件戰袍,卻一件都沒有發給戰士,而是“藏庫中,及敗,封鐍如故。”哥舒翰老老實實給安祿山當了一回運輸大隊長。

哥舒翰一開始跟楊國忠關係很鐵,他的太子太保之位,就是楊國忠幫他爭取來的:“時楊國忠有隙於祿山,頻奏其反狀,故厚賞翰以親結之。”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手握重兵二十萬的哥舒翰和在朝中說一不二的楊國忠翻臉了,哥舒翰的部下更是直接建議:“留三萬人鎮守潼關,主力部隊拉回京城去殺楊國忠!”而且哥舒翰居然表示同意:“心許之,未發。”於是這一將一相在安祿山大兵壓境的情況下開始了死掐:楊國忠招募親軍一萬三千人堵住了哥舒翰回軍的必經之路(灞上),同時攛掇李隆基催促哥舒翰兵出潼關主動進攻安祿山。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還是大唐叛將?《舊唐書》中八字評語是否公允?

​當時的情況是哥舒翰風疾加重,已經無力出戰,而且唐軍久疏戰陣,“教令不一,人無鬥志”,出關就等於送死。這一點旁觀者郭子儀和李光弼都看出了李隆基和楊國忠出的是昏招兒:“哥舒翰又老有病,這一點連安祿山都知道。所以主動出關,就是送人頭,只要哥舒翰一出關,連京城都得丟(若師出潼關,變生京師,天下怠矣)!”

但是哥舒翰想起封常清高仙芝的前車之鑑,只好用自己的二十萬大軍去賭一把,就哭著揮師出關(慟哭出關),並且在靈寶與安祿山大將崔乾祐遭遇。哥舒翰坐在船上觀察崔乾祐軍情,結果是老將哥舒翰被人家的誘敵之兵給騙了:“謂乾祐兵寡,易之,促士卒進。”

那一仗打得有多窩囊就不用翻譯了。作為叛軍的崔乾祐在陣後埋伏了五千陌刀隊,而哥舒翰的十三萬主力部隊卻對此不屑一顧:“趕緊幹掉他們好收兵吃飯(禽賊乃會食)!”但是吹牛是一回事,真打起來又是另一回事。哥舒翰畫著龍虎的戰車被崔乾祐放火燒掉了,一百多艘戰船因為逃兵擁擠全沉了,寬兩仗、深一丈的壕溝,被唐軍遺體填平,哥舒翰踩著他們逃回了潼關,十三萬大軍只有八千人倖存。按理說八千人堅守潼關天險,而劉光庭也正帶著一萬唐軍星夜馳援,只要堅持下去,也不是一點勝算都沒有——攻打潼關的僅僅是崔乾祐偏師,安祿山主力還在對付已經收復常山十數郡的郭子儀李光弼。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還是大唐叛將?《舊唐書》中八字評語是否公允?

​可是不知為什麼,哥舒翰居然被自己的部將火拔歸仁(聽著名字就知道他是啥人)給忽悠出城(紿翰出關)了,最後也不知道是繩捆索綁還是半推半就,哥舒翰到了洛陽見了安祿山,而見面的場景也頗有戲劇性。安祿山率先調侃:“你平時很瞧不起我,現在還有啥話可說?”為了尊重史實,哥舒翰對安祿山說的這段話就不翻譯了(翰俯伏謝罪曰):“陛下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臣為陛下以尺書招之,三面可平。”

一見昔日死對頭俯首稱臣,安祿山很高興,就封哥舒翰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哥舒翰也很賣力地寫了一大堆勸降信給唐將,結果換來一片罵聲(諸將皆讓翰不死節)。一看哥舒翰說話不好使,安祿山也翻了臉,把他投進了監獄,最後安慶緒毫不客氣地將他殺掉了。

哥舒翰是悲情英雄還是大唐叛將?《舊唐書》中八字評語是否公允?

​要說唐玄宗李隆基還是比較大度的,不但沒有像漢武帝對待李陵那樣株連親族,反而追贈哥舒翰為太尉,給了個不錯的諡號叫“武愍”。就連哥舒翰的兒子哥舒曜也沒有免官,反而讓他以鴻臚卿的身份去給李光弼當副手,最後屢立戰功,居然繼承了哥舒翰的爵位,而哥舒翰的七個孫子,也都成了有名的大儒,也就是比較有話語權的文人。

哥舒翰的事蹟(絕不是故事)講完了,筆者心中也是五味雜陳: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話是不準確的,因為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番將是為大唐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的,他們的忠心也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說哥舒翰是一個道德高尚的英雄,恐怕也與正史記載不符。

新舊兩唐書並不是唐朝人編纂的,後世君王和史官也沒有必要故意抹黑哥舒翰,而且對哥舒翰的子孫也不吝溢美之詞,所以我們似乎不能質疑其可信度。但是《舊唐書》給哥舒翰下的那八字評語,也就是“醜哉舒翰,不能死王”是否公允,這就需要讀者諸君見仁見智了——畢竟我們不能總是被電視劇和演義小說的說法左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