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武裝鬥爭

根據地 徐向前 劉湘 中國近代史 方誌四川 2017-05-19

徐向前在《巴山烽火》序中寫道:“川陝革命根據地是紅軍用槍桿子打出來的,根據地的歷史就是武裝鬥爭的歷史”。從1932年12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佔通江縣兩河口,到1935年3月紅軍相繼撤出川陝蘇區,在兩年多的時間裡,紅軍進行了“解放通南巴”、反“三路圍攻”“三次進攻”和反“六路圍攻”等重大戰役,沉重地打擊了四川軍閥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武裝鬥爭中,紅四方面軍不斷壯大,由入川時的4個師1.5萬人擴大到5個軍10萬餘人。不僅有川北民軍和川東遊擊軍改編為紅軍,而且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女紅軍隊伍。

川陝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武裝鬥爭

解放通南巴

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15日在陝西鍾家溝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決定首先佔領通江、南江、巴中三縣,再待機向外發展,將川北、陝南連成一塊,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1932年12月18日,紅217團佔領川陝邊界通江縣境內的兩河口,守敵聞風而逃。21日,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到達通江縣泥溪場。23日,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在苦草壩召開入川后第一次高級幹部會議,正式決定“紅軍停止轉徵,在川北創造根據地”,併發布紅四方面軍《入川十大綱領》。

12月25日拂曉,紅12師師長曠繼勳率先頭部隊,搶佔通江縣城西北的廟子埡山樑,而後部隊相繼攻入通江城。進入通江縣城的紅軍迅速向周邊展開,很快控制了通江縣城附近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的通江人民殺豬宰羊,慰勞紅軍,歡慶解放。

川陝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武裝鬥爭

圖為: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圖

解放通江後,紅12師和11師32團經鸚哥嘴、得勝山、殺牛坪戰鬥,將敵人逼退到清江渡。敵人憑藉河道水深流急,妄圖阻止紅軍前進。紅軍部隊繞到清江渡後方的右埡口,截斷敵人退路。得知退路已經被截斷,與巴中失去聯繫的敵人極為恐慌,軍心渙散,鬥志全無。紅軍全線出擊,斃傷敵人1000多,俘敵600多人。1933年1月23日,紅軍在人民群眾的歡呼聲中,浩浩蕩蕩開進巴中城。紅軍一進城,首先佔領了縣衙,砸爛了牢門,釋放了犯人。當時正值嚴冬,衣單被薄的紅軍將士打地鋪睡街沿,對勞苦大眾秋毫無犯。同時,紅軍還把從大地主、大惡霸處沒收來的財物,分發給群眾。

1933年1月9日,紅73師主力部隊經瓦室鋪、涪陽壩烏龍埡、芭蕉溪、屈家山、梭羅坪進入大河口,擊潰孫家山守敵孫玉書民團,打垮太平山守敵薛廉身團。在此,紅軍避開敵人主力,留下少量部隊牽制敵人,大部隊繞道興馬坎,取道關路口,並過了個愉快的春節。在這期間,任偉章的“川北民軍”被收編為紅四方面軍獨立師。1月26日拂曉,解放南江最為關鍵的一仗———甑子埡戰鬥全面打響。31日,73師全面佔領鹿角埡、甑子埡。坐鎮縣城指揮的劉漢雄眼見南江城失去了屏障,率部經羅家壩潰退至廣元一帶。73師於2月1日解放南江城。

川陝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武裝鬥爭

圖為:木門會議軍事紀念館

反“三路圍攻”

紅四方面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解放了通南巴,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建立起赤北、赤江、紅江、巴中、南江5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和巴中特別市。1933年2月,召開了川陝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和工農兵代表大會,中共川陝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這標誌著以通江、南江、巴中為中心的川陝蘇區正式創建。川陝蘇區的創建,使國民黨當局大為震驚。1933年1月27日,蔣介石自南昌電委國民黨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為“川陝邊區剿匪督辦”,撥給子彈100萬發、軍費20萬元、飛機4架助戰。28日,田頌堯在成都宣誓就職,針對川陝蘇區的“三路圍攻”全面拉開。

此時,紅四方面軍共有4個師12個團約1.5萬人。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根據敵我情況和川北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特點,決定採取“收緊陣地、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

在第一階段中,敵人雖佔領了南江、巴中兩城,但付出了傷亡8000多人的代價。紅軍在達到阻滯敵人、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後,主動退到新的防線。

在第二階段中,紅軍邊打邊練邊休整,得到了養精蓄銳的機會。無論是正規紅軍,還是地方武裝,都大大提高了戰鬥力。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和局勢發生顯著變化,完全朝著有利於紅軍的方向轉變,全面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

第三階段,紅73師主力於大騾馬、小騾馬及小坎子地區抗擊敵左路縱隊主力,阻止敵人繼續前進;紅12師一部和10師的28團與部分游擊隊武裝一起,堅守小通江河以東及鷹龍山、雞子頂、九子坡一線正面陣地,鉗制敵中、右兩縱隊;紅12師主力集中於長坪地區作機動部隊,隨時做好反攻準備;10師和11師主力擔任殲滅入侵竹峪關之敵,解除左翼之威脅,而後迅速回師消滅右翼空山壩之敵。紅軍在此取得了空山壩反攻的全面勝利。

5月底,紅軍由東向西乘勝追擊,窮追猛打,收復通江、南江、巴中縣城,並攻克恩陽、木門重鎮,威逼儀隴、廣元。至此,歷時4個月的反“三路圍攻”取得徹底勝利。此次戰役,田頌堯損兵折將2萬多,被繳獲槍支8000餘支、機槍200餘挺、追擊炮50餘門。紅軍不僅收復了川軍進佔的地區,而且使川陝蘇區疆域擴大一倍以上,達3萬平方公里,人口逾200萬,川陝蘇區進入一個鞏固和發展的新階段。

紅軍反“三路圍攻”勝利後,在木門寺召開了紅四方面軍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次軍事會議,史稱“木門會議”。會議由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總政委陳昌浩主持。木門會議總結了反“三路圍攻”的作戰經驗,重新回顧和審視了紅軍內部肅反問題,決定停止軍內肅反;檢查各師領導幹部間的團結狀況,強調全黨全軍進一步加強軍內團結和作戰協作;作出加強部隊政治工作、大力開展軍事訓練、總結作戰經驗和恢復彭楊軍政學校等重要決定;討論了認真紮實開展地方工作等問題。會議還根據部隊和地方武裝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發展實際,將部隊擴編為四個軍。

三次進攻戰役

紅四方面軍抓住四川軍閥組織不起對紅軍圍攻的有利時機,於1933年8月中旬至10月底,接連組織了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和宣(漢)達(縣)三次進攻戰役。歷時兩個半月。因為紅軍戰士的英勇善戰,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援,地方武裝的有力配合,三次進攻戰役取得了巨大成功。前後殲敵1萬多人,繳獲槍支2萬多支及大批軍用物資,鞏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擴大了蘇區疆域。整個根據地縱400餘里,橫500餘里,總面積達4.2萬餘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川陝革命根據地達到鼎盛時期。在宣達戰役期間,王維舟領導的川東遊擊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宣漢勝利會師,被改編為紅三十三軍。

反“六路圍攻”

紅四方面軍三次進攻戰役的勝利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迅猛發展,嚴重威脅到國民黨蔣介石和四川軍閥的反動統治。1933年10月4日,劉湘發出通電,舉行典禮,宣誓就職“剿匪總司令”,開始對川陝革命根據地發動“六路圍攻”。

為徹底粉碎敵人的“六路圍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經過認真分析,仍然採取“收緊陣地,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在兵力部署上,集中紅軍四軍全部、九軍25師、三十軍88師和90師及三十三軍共30個團,由徐向前親自指揮,佈防於萬源東部和宣漢、達縣以南地區,主要對付敵主力第五路。集中三十一軍主力、三十軍89師、九軍27師共10餘團,由王樹聲指揮,在北起廣元嘉陵江以東至營山、渠縣以北地區,分別鉗制一、二、三、四路敵人。三十一軍93師287團和92師276團分別佈防於通江北邊的碑壩和旺蒼以北的三道河地區,監視陝南敵軍。

川陝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武裝鬥爭

圖為:通江縣紅軍石刻標語

11月上旬,東線第五、六路敵人分別向前推進,朝根據地撲來。在西線,三、四路敵人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分別從駐地出發,向根據地逼近。第一次總攻被紅四方面軍徹底粉碎。1934年2月,劉湘在成都召開“剿匪”軍事會議,策劃第二次總攻。

敵人第二次總攻於3月初在西線發起。第一路進攻旺蒼壩,第二路進攻恩陽河,第三路進攻玉山場、鼎山場,第四路進攻蘭草渡。西線紅軍利用有利地形節節抗擊,完成阻擊任務後,於3月中旬撤出巴中城,退守通江附近的楊柏河、得勝山一線。第二次總攻歷時20餘日,敵人在主要方向未獲進展。

4月初,四川“剿總”下達第三次總攻令,各路敵軍再次向根據地發動進攻。紅軍西線部隊撤至貴民關、觀光山、得勝山一線。從1933年11月至1934年4月底,紅四方面軍雖然後撤200多公里,暫時放棄了大部分城鎮和鄉村,但敵人付出了損失3萬多人的代價,耗費了大量資財。敵人由於財政日益拮据,內部矛盾不斷加深,特別是一、二、四路,惟恐一旦“剿匪”結束,自身實力下降,在軍閥之中難以自保,藉口後勤供應困難,基本上按兵不動。

劉湘為調整內部矛盾,部署第四次總攻,於5月15日在重慶再次召開“剿匪”會議。6月中下旬,紅四方面軍繼續節節抗擊敵人,遲滯其進攻,消耗其有生力量。

自1933年11月至1934年6月底,紅四方面軍在運動防禦過程中,縮短了戰線,保存了實力,集中了兵力,重創了敵人,共斃傷敵官兵4萬餘人,大大削弱了敵方有生力量。加上敵補給線拖長,增加了供應困難,士氣更為下降,戰鬥力日益削弱。萬源保衛戰勝利結束後,劉湘面臨四面楚歌、分崩離析的局面。這種優劣形勢的消漲,證明紅軍舉行大反攻的條件已臻成熟。紅軍在東線青龍觀取得順利突破,全面展開大舉反攻。敵第五路、第六路在紅軍的猛烈追擊下,完全成了烏合之眾,潰不成軍。

8月下旬,紅三十軍全部、九軍、四軍主力及三十一軍兩個團,從宣達前線西移。9月2日、3日,敵第三路、第四路分別開始潰退。敵第一路、第二路得悉消息後,相約於9月上旬退出南江。

為贏得更大的效果,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決定實施大縱深迂迴,在黃貓埡打一場殲滅戰。在黃貓埡殲滅戰的同時,紅三十一軍追擊敵第一路,在通江、南江交界的官田壩、分水嶺及鹿角埡等地重創敵人,於9月17日收復南江。之後,繼續西進,收復長赤、旺蒼。紅九軍由巴中向西南追擊敵第三路,於16日收復儀隴。自此,紅四方面軍收復了北起廣元,南至南部、閬中、嘉陵江東岸的廣大地區,徹底粉碎了敵人的“六路圍攻”。

反“六路圍攻”勝利後,川陝革命根據地黨政軍群全力投入到發展蘇區各項事業中,蘇區迎來了短暫的和平發展時期。但是好景不長,蔣介石眼看蘇區越來越壯大,如鯁在喉,欲除之而後快,策劃了更大的“川陝會剿”。1934年底,根據長征中紅一方面軍的戰略目標和中央電令,川陝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首腦機關開始撤離通南巴,西向配合中央紅軍長征,並於1935年6月中旬與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於川西懋功。

(作者單位:巴中市地方誌辦公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