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另起爐灶”戰略方針,重建外交組織,調配了全新的外交人員。其中一項最有特色的舉措,就是大批選調軍隊高級幹部出任駐外大使。軍功卓著的耿飈轉入外交戰線後,不辱使命,成為一位出色的“將軍大使”。

耿飈:新中國出色的“將軍大使”

脫下軍裝換上西裝從事外交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蘇聯等11個社會主義國家迅速承認新中國,並派出駐華大使;接著,印度、緬甸、巴基斯坦3個亞洲民族主義國家和瑞典、丹麥、瑞士、芬蘭等歐洲國家也陸續與新中國談判建交。隨著外交局面的初步打開,迫切需要派出大批駐外使節。毛澤東和周恩來決定:主要從部隊有過一些外事工作經驗的兵團級幹部中,選派駐上述十幾個國家的大使。在新中國派出的第一批駐外大使中,2/3是軍隊高級將領。

耿飈時任第一野戰軍第十九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50年初,他接到中央調令,到北京做外交工作。周恩來接見耿飈,稱讚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和1946年在軍調部所做過的外事工作很出色。周恩來指示他參加正在籌備中的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出任軍事代表。不久,籌備工作停止,代表團解散。根據周恩來的提名,耿飈被任命為駐瑞典王國大使。

由於這些軍隊將領過去只有一些不正規的外事活動經驗,而現在要進行全面外交,一切都要正規化,所以,周恩來把這些準備派駐外國出任大使的將軍們集中在北京,用一段時間進行正規外交培訓,學習如何代表國家當特命全權大使。

身兼北歐三國使節

耿飈是新中國向西方國家派出的第一位大使。他向周恩來請示如何開展使館工作時,周恩來說:首先,外交工作是代表國家和別人打交道,所以凡事要慎重,要多請示,不要自作主張。其次,要重視調研和總結,在工作中學習和提高。他還要求耿飈努力使瑞典成為我國和西方聯繫的紐帶,同時要支持瑞典等西北歐國家堅持中立政策,爭取團結國際上的中間力量,越多越好。毛澤東指示耿飈注意瞭解北歐國家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這些指示對耿飈此後開展使館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當時,與丹麥的建交談判也取得成功,因此,在宣佈耿飈為駐瑞典大使後,又宣佈他兼駐丹麥王國公使。1951年初,他受命再兼任駐芬蘭共和國公使。由於身兼三國首任使節,而且三個使館都處於草創階段,所以耿飈的工作極其繁忙,加上初次出使外國,工作難度巨大。他遵循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凡事認真調研,並經常向國內請示報告,還注重發揮使館內部的集體智慧和群眾積極性,因而創建三個使館的工作順利開展,很好地完成了各項外交任務。

耿飈通過對工廠企業的參觀調研,看到瑞典發達的鋼鐵工業推動其國際貿易和各項工業(如造船業、汽車業、機械製造業等)的迅速發展。他立即就瑞典鋼鐵工業寫了調研材料報回國內,供經濟部門參考。他還把丹麥利用風力發電和芬蘭植樹造林的成功經驗,加上自己的建議報回國內。此外,三個使館在促進中瑞(典)、中丹、中芬的文化交流和民間團體交往,以及在促進新中國和歐洲國家的經貿合作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當時新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大國的政治關係中,駐北歐三國使館也發揮了橋樑作用。1954年日內瓦會議前和中美大使級會談開始前,耿飈奉周恩來之命分別拜訪丹麥、瑞典和芬蘭三國領導人,請他們向美國轉達中國政府的意見。北歐三國領導人及時向美國轉達了中方意見,引起了美方的關注。

開創“現代絲綢之路”

1956年初,耿飈受命出任駐巴基斯坦大使。在回國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毛澤東和周恩來分別接見耿飈,下達新的外交戰略任務。毛澤東指示:為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除了要充分利用香港這個對外貿易的“南門”,還要推開巴基斯坦這扇“西門”,為新中國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開闢新的通道。周恩來囑咐:我們可以考慮經巴基斯坦建立一條通向歐洲的現代絲綢之路。同年12月,周恩來率代表團訪問巴基斯坦。他在與白沙瓦大學師生座談時說,希望今後中巴兩國間能夠建造一條新的絲綢之路。

為了實現毛澤東和周恩來“打開西門”戰略決策,建造“現代絲綢之路”,耿飈大使與駐巴使館工作人員下定決心,努力推動中巴兩國的民航和交通部門建立中巴國際航空線,並開闢兩國間的公路交通。

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必須得到巴基斯坦政府的支持。為此,耿飈大使多次拜訪巴基斯坦領導人。米爾扎總統非常贊同這個意見,繼任的阿尤布·汗總統也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開闢陸上和空中的中巴交通線以及中國經由巴基斯坦通向中東、歐洲和非洲的國際航線,意義重大,所以對有關談判和建設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

在駐巴使館工作人員的積極聯繫下,中巴兩國的交通和航空部門經過反覆磋商,終於促成了中巴通航,併為中巴國際公路的建設著手做準備工作。1964年3月,巴基斯坦派出國際航空公司技術業務代表團來到中國,就中巴兩國通航的具體業務事項進行商談,為中巴航線開航作最後安排。1964年4月29日,中巴航線正式通航。這條航線以後又加以延伸,成為通向歐洲、中東和非洲的空中“現代絲綢之路”。

海拔幾千米的喀喇崑崙山脈自西北向東南綿延幾百公里,成為中巴兩國邊境線上的一道天然屏障。但在喀喇崑崙山脈的北段,有幾個山口可以通行,其中之一就是紅其拉甫山口。古代的“絲綢之路”就是通過這些山口,把中國和西亞及歐洲聯結起來。為了建造陸上“現代絲綢之路”,經過中巴兩國十幾年的艱辛合作施工,終於建成全長1032公里的喀喇崑崙公路。

1978年6月18日,中巴兩國政府在巴基斯坦塔科特隆重舉行喀喇崑崙國際公路通車儀式。在這個儀式上,當年執行毛澤東和周恩來“打開西門”、建立“現代絲綢之路”戰略指示的耿飈大使,接受巴基斯坦政府邀請,以副總理的身份擔任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通車儀式。他在巴基斯坦領導人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熱情地說:“如果古老的‘絲綢之路’是我們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歷史見證,那麼喀喇崑崙公路的建設,正如齊亞·哈克將軍曾指出的,則是今天我們兩國親密友誼和合作的傑出範例。”隨同耿飈參加這條國際公路通車儀式的記者,寫了一篇充滿激情的報道,題為《“絲綢之路”換新顏》。巴基斯坦各界人士稱讚喀喇崑崙公路促進了兩國的友好往來和邊界經貿,是“新的絲綢之路”。

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旗艦,而經過改擴建的喀喇崑崙國際公路則成為“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章刊載於《學習時報》2019年6月7日第5版,原標題為《“將軍大使”耿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