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人在歐洲,圖片來自貝納爾ins

「伴隨著伊甘·貝納爾的環法首勝留名史冊的,還有他身後那個充滿生命力的國度。正如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之於歐洲,在大西洋的彼岸,再沒有一個國家如哥倫比亞一樣對這項運動那般痴迷了。」

麥德林(Medellín)像漫畫中的城市一樣從叢林中升起。摩天大樓群構成了城市的核心,但這些細長的大廈本身卻被貧民窟所俯瞰:貧民窟搖搖欲墜的磚砌水泥房屋坐落在安第斯山脈的上坡,高出近一公里。 麥德林的機場距離市區僅有35公里,但即使在深夜,沿56號國道行駛——哥倫比亞的騎行愛好者親切地稱為“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也需要一個多小時。

倘若換成地球上的另一個地方,這條路似乎很壯觀,但不適合騎車。這條蜿蜒的路從城市邊緣爬升12公里,直到海拔到2529米,平均坡度為7%,最陡達到14%,並且4條車道上各種車輛日夜不息。 但這就是哥倫比亞,那裡的自行車愛好者可不會屈服於交通狀況和高海拔。

"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人在歐洲,圖片來自貝納爾ins

「伴隨著伊甘·貝納爾的環法首勝留名史冊的,還有他身後那個充滿生命力的國度。正如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之於歐洲,在大西洋的彼岸,再沒有一個國家如哥倫比亞一樣對這項運動那般痴迷了。」

麥德林(Medellín)像漫畫中的城市一樣從叢林中升起。摩天大樓群構成了城市的核心,但這些細長的大廈本身卻被貧民窟所俯瞰:貧民窟搖搖欲墜的磚砌水泥房屋坐落在安第斯山脈的上坡,高出近一公里。 麥德林的機場距離市區僅有35公里,但即使在深夜,沿56號國道行駛——哥倫比亞的騎行愛好者親切地稱為“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也需要一個多小時。

倘若換成地球上的另一個地方,這條路似乎很壯觀,但不適合騎車。這條蜿蜒的路從城市邊緣爬升12公里,直到海拔到2529米,平均坡度為7%,最陡達到14%,並且4條車道上各種車輛日夜不息。 但這就是哥倫比亞,那裡的自行車愛好者可不會屈服於交通狀況和高海拔。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Avenida Carabobo,哥倫比亞自行車文化的心臟

目前,Palmas Oficial的Strava賽段在其排行榜上有12,512個挑戰者,而Kom並不令人意外——英力士車隊的伊萬·索薩(Ivan Sosa)以30分12秒的成績奪冠,隊友貝納爾(Egan Bernal)排名第二,Rigoberto Uran排名第13。

前一百名幾乎都是哥倫比亞本地車手,這不僅表明對自行車的熱愛在這個國家的血液中流淌,還說明在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這個消息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越過國界到達其他任何地方——自行車世界對這個國家的瞭解不多。這並不是說哥倫比亞是某個祕密自行車運動強國。世巡賽名

單上有許多哥倫比亞人的名字,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職業公路車賽的領獎臺上就留下過羅德里格斯(Martín Emilio ‘Cochise’ Rodriguez)、埃雷拉(Luis ‘Lucho’ Herrera)和法比奧·帕拉(Fabio Parra)等南美風情濃郁的名字。

但是在真正來到這裡之前,你是不會理解當地人對自行車的痴迷程度的,以及他們為什麼熱愛。 於是,我們要求導遊Ben Hitchins(他是麥德林一家自行車旅行公司的負責人)向我們展示是什麼讓哥倫比亞的騎行如此豐富。

如果哥倫比亞的自行車歷史有一箇中心,那麼它一定位於麥德林市中心的老區Avenida Carabobo。 在這裡大隱隱於市、混在水果攤和商鋪中的是哥倫比亞最古老的兩家車店:1959年成立的Ramon Hoyos Bicycles和1957年開張的Colbic Bicycles,前者由著名車手拉蒙·霍約斯一手締造。

"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人在歐洲,圖片來自貝納爾ins

「伴隨著伊甘·貝納爾的環法首勝留名史冊的,還有他身後那個充滿生命力的國度。正如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之於歐洲,在大西洋的彼岸,再沒有一個國家如哥倫比亞一樣對這項運動那般痴迷了。」

麥德林(Medellín)像漫畫中的城市一樣從叢林中升起。摩天大樓群構成了城市的核心,但這些細長的大廈本身卻被貧民窟所俯瞰:貧民窟搖搖欲墜的磚砌水泥房屋坐落在安第斯山脈的上坡,高出近一公里。 麥德林的機場距離市區僅有35公里,但即使在深夜,沿56號國道行駛——哥倫比亞的騎行愛好者親切地稱為“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也需要一個多小時。

倘若換成地球上的另一個地方,這條路似乎很壯觀,但不適合騎車。這條蜿蜒的路從城市邊緣爬升12公里,直到海拔到2529米,平均坡度為7%,最陡達到14%,並且4條車道上各種車輛日夜不息。 但這就是哥倫比亞,那裡的自行車愛好者可不會屈服於交通狀況和高海拔。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Avenida Carabobo,哥倫比亞自行車文化的心臟

目前,Palmas Oficial的Strava賽段在其排行榜上有12,512個挑戰者,而Kom並不令人意外——英力士車隊的伊萬·索薩(Ivan Sosa)以30分12秒的成績奪冠,隊友貝納爾(Egan Bernal)排名第二,Rigoberto Uran排名第13。

前一百名幾乎都是哥倫比亞本地車手,這不僅表明對自行車的熱愛在這個國家的血液中流淌,還說明在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這個消息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越過國界到達其他任何地方——自行車世界對這個國家的瞭解不多。這並不是說哥倫比亞是某個祕密自行車運動強國。世巡賽名

單上有許多哥倫比亞人的名字,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職業公路車賽的領獎臺上就留下過羅德里格斯(Martín Emilio ‘Cochise’ Rodriguez)、埃雷拉(Luis ‘Lucho’ Herrera)和法比奧·帕拉(Fabio Parra)等南美風情濃郁的名字。

但是在真正來到這裡之前,你是不會理解當地人對自行車的痴迷程度的,以及他們為什麼熱愛。 於是,我們要求導遊Ben Hitchins(他是麥德林一家自行車旅行公司的負責人)向我們展示是什麼讓哥倫比亞的騎行如此豐富。

如果哥倫比亞的自行車歷史有一箇中心,那麼它一定位於麥德林市中心的老區Avenida Carabobo。 在這裡大隱隱於市、混在水果攤和商鋪中的是哥倫比亞最古老的兩家車店:1959年成立的Ramon Hoyos Bicycles和1957年開張的Colbic Bicycles,前者由著名車手拉蒙·霍約斯一手締造。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傳奇車店Ramon Hoyos,由環哥倫比亞冠軍創立

“我的父親拉蒙開始在這裡開店,我和我的兄弟在這裡工作,”豪爾赫·霍約斯說,他指著在商店牆上的一系列黑白照片,相框裡全是穿羊毛騎行服的男人們。 “哥倫比亞的每個人都知道拉蒙·霍約斯的名字,”他一臉真誠地說。 我們很願意相信這點。在哥倫比亞之外,自行車愛好者可能只注意到拉蒙·霍約斯曾在1956年和1960年奧運會上為國家隊效力,但是對於他的同胞來說,他統治了這個國家的首要賽事,在環哥倫比亞中五次奪冠,甚至在1955年拿下了的18個賽段中的12個。

霍約斯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讓諾貝爾獎得主為他寫作的自行車運動員——哥倫比亞最著名的作家加布裡埃爾·加西亞·馬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在20世紀50年代為Espectador報紙撰寫了霍約斯的傳記。 然而,這位運動員最出名的可能是他的外號:“山上的甲蟲”,這個奇奇怪怪的綽號是哥倫比亞人對一位爬坡手的最高讚賞。

這個綽號究竟是怎麼來的呢?豪爾赫·霍約斯解釋說,他的父親在1952年作為一名19歲的新手首次參加環哥倫比亞​​,與此同時許多老牌車手為無法找到贊助而感到懊惱。 他在第一階段摔車並被關門,但第二天他重新出現在起跑線上,成功回到車群前部,最終被允許參加80公里的Alto de Letras賽段,條件是比別的車手晚幾分鐘出發。在這條令人生畏的無盡爬坡路上——海拔從大約450米升到近3700米——霍約斯展開了反擊,最終獲得賽段第二。他的勝利、能力與毅力通過當時剛剛出現的無線電傳遍全國,一時間成為街坊鄰里討論的話題。人們開始用el escarabajo de la montaña——“山上的甲蟲”,廣播記者用這個詞來形容霍約斯在山間堅韌不拔的競技精神和他精壯的身材——向這位年輕人致敬。從此,“甲蟲”在哥倫比亞詞典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指一種特定類型的車手。今天,想知道“哥倫比亞甲蟲”是什麼樣的,看看金塔納就知道了——精煉、堅韌、強大。

考慮到這一切,為什麼哥倫比亞的自行車競技在如此長的時間裡不被外界所知? 本地不乏偉大車手、還有國際車手經常光顧賽事——要知道1952年的環哥是由法國人José Beyaert贏得的。

“原因很簡單,當哥倫比亞人第一次來到歐洲時,他們不能適應那裡的環境。太冷了,常常風雨交加,而且不得不在鵝卵石路上比賽,”小霍約斯告訴我們。在來自哥倫比亞自行車運動員成功抓住歐洲車迷的心之前,他們最初也受到與和欽佩一樣多的敵意。1985年環法,哥倫比亞咖啡

車隊的路易斯·埃雷拉和法比奧·帕拉一共獲得三次賽段勝利,穿上圓點衫,並在總成績中位列前10。法國報紙卻發文稱二人使用興奮劑,而法國車手勞倫特·菲尼翁(Laurent Fignon)則公開稱埃雷拉“來自劣等民族”。最終,哥倫比亞人用無可置疑的事實反駁了世人的詰難,在1987年,埃雷拉擊敗菲尼翁贏得環西,證明自己絕不比歐洲人弱。

"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人在歐洲,圖片來自貝納爾ins

「伴隨著伊甘·貝納爾的環法首勝留名史冊的,還有他身後那個充滿生命力的國度。正如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之於歐洲,在大西洋的彼岸,再沒有一個國家如哥倫比亞一樣對這項運動那般痴迷了。」

麥德林(Medellín)像漫畫中的城市一樣從叢林中升起。摩天大樓群構成了城市的核心,但這些細長的大廈本身卻被貧民窟所俯瞰:貧民窟搖搖欲墜的磚砌水泥房屋坐落在安第斯山脈的上坡,高出近一公里。 麥德林的機場距離市區僅有35公里,但即使在深夜,沿56號國道行駛——哥倫比亞的騎行愛好者親切地稱為“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也需要一個多小時。

倘若換成地球上的另一個地方,這條路似乎很壯觀,但不適合騎車。這條蜿蜒的路從城市邊緣爬升12公里,直到海拔到2529米,平均坡度為7%,最陡達到14%,並且4條車道上各種車輛日夜不息。 但這就是哥倫比亞,那裡的自行車愛好者可不會屈服於交通狀況和高海拔。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Avenida Carabobo,哥倫比亞自行車文化的心臟

目前,Palmas Oficial的Strava賽段在其排行榜上有12,512個挑戰者,而Kom並不令人意外——英力士車隊的伊萬·索薩(Ivan Sosa)以30分12秒的成績奪冠,隊友貝納爾(Egan Bernal)排名第二,Rigoberto Uran排名第13。

前一百名幾乎都是哥倫比亞本地車手,這不僅表明對自行車的熱愛在這個國家的血液中流淌,還說明在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這個消息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越過國界到達其他任何地方——自行車世界對這個國家的瞭解不多。這並不是說哥倫比亞是某個祕密自行車運動強國。世巡賽名

單上有許多哥倫比亞人的名字,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職業公路車賽的領獎臺上就留下過羅德里格斯(Martín Emilio ‘Cochise’ Rodriguez)、埃雷拉(Luis ‘Lucho’ Herrera)和法比奧·帕拉(Fabio Parra)等南美風情濃郁的名字。

但是在真正來到這裡之前,你是不會理解當地人對自行車的痴迷程度的,以及他們為什麼熱愛。 於是,我們要求導遊Ben Hitchins(他是麥德林一家自行車旅行公司的負責人)向我們展示是什麼讓哥倫比亞的騎行如此豐富。

如果哥倫比亞的自行車歷史有一箇中心,那麼它一定位於麥德林市中心的老區Avenida Carabobo。 在這裡大隱隱於市、混在水果攤和商鋪中的是哥倫比亞最古老的兩家車店:1959年成立的Ramon Hoyos Bicycles和1957年開張的Colbic Bicycles,前者由著名車手拉蒙·霍約斯一手締造。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傳奇車店Ramon Hoyos,由環哥倫比亞冠軍創立

“我的父親拉蒙開始在這裡開店,我和我的兄弟在這裡工作,”豪爾赫·霍約斯說,他指著在商店牆上的一系列黑白照片,相框裡全是穿羊毛騎行服的男人們。 “哥倫比亞的每個人都知道拉蒙·霍約斯的名字,”他一臉真誠地說。 我們很願意相信這點。在哥倫比亞之外,自行車愛好者可能只注意到拉蒙·霍約斯曾在1956年和1960年奧運會上為國家隊效力,但是對於他的同胞來說,他統治了這個國家的首要賽事,在環哥倫比亞中五次奪冠,甚至在1955年拿下了的18個賽段中的12個。

霍約斯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讓諾貝爾獎得主為他寫作的自行車運動員——哥倫比亞最著名的作家加布裡埃爾·加西亞·馬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在20世紀50年代為Espectador報紙撰寫了霍約斯的傳記。 然而,這位運動員最出名的可能是他的外號:“山上的甲蟲”,這個奇奇怪怪的綽號是哥倫比亞人對一位爬坡手的最高讚賞。

這個綽號究竟是怎麼來的呢?豪爾赫·霍約斯解釋說,他的父親在1952年作為一名19歲的新手首次參加環哥倫比亞​​,與此同時許多老牌車手為無法找到贊助而感到懊惱。 他在第一階段摔車並被關門,但第二天他重新出現在起跑線上,成功回到車群前部,最終被允許參加80公里的Alto de Letras賽段,條件是比別的車手晚幾分鐘出發。在這條令人生畏的無盡爬坡路上——海拔從大約450米升到近3700米——霍約斯展開了反擊,最終獲得賽段第二。他的勝利、能力與毅力通過當時剛剛出現的無線電傳遍全國,一時間成為街坊鄰里討論的話題。人們開始用el escarabajo de la montaña——“山上的甲蟲”,廣播記者用這個詞來形容霍約斯在山間堅韌不拔的競技精神和他精壯的身材——向這位年輕人致敬。從此,“甲蟲”在哥倫比亞詞典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指一種特定類型的車手。今天,想知道“哥倫比亞甲蟲”是什麼樣的,看看金塔納就知道了——精煉、堅韌、強大。

考慮到這一切,為什麼哥倫比亞的自行車競技在如此長的時間裡不被外界所知? 本地不乏偉大車手、還有國際車手經常光顧賽事——要知道1952年的環哥是由法國人José Beyaert贏得的。

“原因很簡單,當哥倫比亞人第一次來到歐洲時,他們不能適應那裡的環境。太冷了,常常風雨交加,而且不得不在鵝卵石路上比賽,”小霍約斯告訴我們。在來自哥倫比亞自行車運動員成功抓住歐洲車迷的心之前,他們最初也受到與和欽佩一樣多的敵意。1985年環法,哥倫比亞咖啡

車隊的路易斯·埃雷拉和法比奧·帕拉一共獲得三次賽段勝利,穿上圓點衫,並在總成績中位列前10。法國報紙卻發文稱二人使用興奮劑,而法國車手勞倫特·菲尼翁(Laurent Fignon)則公開稱埃雷拉“來自劣等民族”。最終,哥倫比亞人用無可置疑的事實反駁了世人的詰難,在1987年,埃雷拉擊敗菲尼翁贏得環西,證明自己絕不比歐洲人弱。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一個哥倫比亞小夥子小腿上的105牙盤紋身

一家高檔車店的老闆,聖地亞哥·託羅向我們解釋了哥倫比亞對自行車的迷戀起源於何時何地。 “哥倫比亞咖啡聯合會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了哥倫比亞咖啡車隊,因此有足夠的資金來運營這支隊伍。我們就是從這裡開始走向世界的。但是,如果你深入挖掘,咖啡和哥倫比亞自行車運動之間有更強的聯繫,“託羅說。 “咖啡是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的,而種植它的人則是堅強的人。”

“這些人,你看到他們在12歲時就揹著40公斤的麻袋走上山。 不是因為他們被迫工作,而是家庭種植一點咖啡,他們看到父親辛勤工作,就想幫助他,學著他的樣子。 或者家庭產業不是咖啡,而種植其他作物,但基本是同一件事:海拔高度塑造了我們的車手。他們不是出生在實驗室的現代運動員,他們來自生養他們的環境。

"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人在歐洲,圖片來自貝納爾ins

「伴隨著伊甘·貝納爾的環法首勝留名史冊的,還有他身後那個充滿生命力的國度。正如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之於歐洲,在大西洋的彼岸,再沒有一個國家如哥倫比亞一樣對這項運動那般痴迷了。」

麥德林(Medellín)像漫畫中的城市一樣從叢林中升起。摩天大樓群構成了城市的核心,但這些細長的大廈本身卻被貧民窟所俯瞰:貧民窟搖搖欲墜的磚砌水泥房屋坐落在安第斯山脈的上坡,高出近一公里。 麥德林的機場距離市區僅有35公里,但即使在深夜,沿56號國道行駛——哥倫比亞的騎行愛好者親切地稱為“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也需要一個多小時。

倘若換成地球上的另一個地方,這條路似乎很壯觀,但不適合騎車。這條蜿蜒的路從城市邊緣爬升12公里,直到海拔到2529米,平均坡度為7%,最陡達到14%,並且4條車道上各種車輛日夜不息。 但這就是哥倫比亞,那裡的自行車愛好者可不會屈服於交通狀況和高海拔。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Avenida Carabobo,哥倫比亞自行車文化的心臟

目前,Palmas Oficial的Strava賽段在其排行榜上有12,512個挑戰者,而Kom並不令人意外——英力士車隊的伊萬·索薩(Ivan Sosa)以30分12秒的成績奪冠,隊友貝納爾(Egan Bernal)排名第二,Rigoberto Uran排名第13。

前一百名幾乎都是哥倫比亞本地車手,這不僅表明對自行車的熱愛在這個國家的血液中流淌,還說明在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這個消息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越過國界到達其他任何地方——自行車世界對這個國家的瞭解不多。這並不是說哥倫比亞是某個祕密自行車運動強國。世巡賽名

單上有許多哥倫比亞人的名字,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職業公路車賽的領獎臺上就留下過羅德里格斯(Martín Emilio ‘Cochise’ Rodriguez)、埃雷拉(Luis ‘Lucho’ Herrera)和法比奧·帕拉(Fabio Parra)等南美風情濃郁的名字。

但是在真正來到這裡之前,你是不會理解當地人對自行車的痴迷程度的,以及他們為什麼熱愛。 於是,我們要求導遊Ben Hitchins(他是麥德林一家自行車旅行公司的負責人)向我們展示是什麼讓哥倫比亞的騎行如此豐富。

如果哥倫比亞的自行車歷史有一箇中心,那麼它一定位於麥德林市中心的老區Avenida Carabobo。 在這裡大隱隱於市、混在水果攤和商鋪中的是哥倫比亞最古老的兩家車店:1959年成立的Ramon Hoyos Bicycles和1957年開張的Colbic Bicycles,前者由著名車手拉蒙·霍約斯一手締造。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傳奇車店Ramon Hoyos,由環哥倫比亞冠軍創立

“我的父親拉蒙開始在這裡開店,我和我的兄弟在這裡工作,”豪爾赫·霍約斯說,他指著在商店牆上的一系列黑白照片,相框裡全是穿羊毛騎行服的男人們。 “哥倫比亞的每個人都知道拉蒙·霍約斯的名字,”他一臉真誠地說。 我們很願意相信這點。在哥倫比亞之外,自行車愛好者可能只注意到拉蒙·霍約斯曾在1956年和1960年奧運會上為國家隊效力,但是對於他的同胞來說,他統治了這個國家的首要賽事,在環哥倫比亞中五次奪冠,甚至在1955年拿下了的18個賽段中的12個。

霍約斯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讓諾貝爾獎得主為他寫作的自行車運動員——哥倫比亞最著名的作家加布裡埃爾·加西亞·馬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在20世紀50年代為Espectador報紙撰寫了霍約斯的傳記。 然而,這位運動員最出名的可能是他的外號:“山上的甲蟲”,這個奇奇怪怪的綽號是哥倫比亞人對一位爬坡手的最高讚賞。

這個綽號究竟是怎麼來的呢?豪爾赫·霍約斯解釋說,他的父親在1952年作為一名19歲的新手首次參加環哥倫比亞​​,與此同時許多老牌車手為無法找到贊助而感到懊惱。 他在第一階段摔車並被關門,但第二天他重新出現在起跑線上,成功回到車群前部,最終被允許參加80公里的Alto de Letras賽段,條件是比別的車手晚幾分鐘出發。在這條令人生畏的無盡爬坡路上——海拔從大約450米升到近3700米——霍約斯展開了反擊,最終獲得賽段第二。他的勝利、能力與毅力通過當時剛剛出現的無線電傳遍全國,一時間成為街坊鄰里討論的話題。人們開始用el escarabajo de la montaña——“山上的甲蟲”,廣播記者用這個詞來形容霍約斯在山間堅韌不拔的競技精神和他精壯的身材——向這位年輕人致敬。從此,“甲蟲”在哥倫比亞詞典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指一種特定類型的車手。今天,想知道“哥倫比亞甲蟲”是什麼樣的,看看金塔納就知道了——精煉、堅韌、強大。

考慮到這一切,為什麼哥倫比亞的自行車競技在如此長的時間裡不被外界所知? 本地不乏偉大車手、還有國際車手經常光顧賽事——要知道1952年的環哥是由法國人José Beyaert贏得的。

“原因很簡單,當哥倫比亞人第一次來到歐洲時,他們不能適應那裡的環境。太冷了,常常風雨交加,而且不得不在鵝卵石路上比賽,”小霍約斯告訴我們。在來自哥倫比亞自行車運動員成功抓住歐洲車迷的心之前,他們最初也受到與和欽佩一樣多的敵意。1985年環法,哥倫比亞咖啡

車隊的路易斯·埃雷拉和法比奧·帕拉一共獲得三次賽段勝利,穿上圓點衫,並在總成績中位列前10。法國報紙卻發文稱二人使用興奮劑,而法國車手勞倫特·菲尼翁(Laurent Fignon)則公開稱埃雷拉“來自劣等民族”。最終,哥倫比亞人用無可置疑的事實反駁了世人的詰難,在1987年,埃雷拉擊敗菲尼翁贏得環西,證明自己絕不比歐洲人弱。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一個哥倫比亞小夥子小腿上的105牙盤紋身

一家高檔車店的老闆,聖地亞哥·託羅向我們解釋了哥倫比亞對自行車的迷戀起源於何時何地。 “哥倫比亞咖啡聯合會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了哥倫比亞咖啡車隊,因此有足夠的資金來運營這支隊伍。我們就是從這裡開始走向世界的。但是,如果你深入挖掘,咖啡和哥倫比亞自行車運動之間有更強的聯繫,“託羅說。 “咖啡是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的,而種植它的人則是堅強的人。”

“這些人,你看到他們在12歲時就揹著40公斤的麻袋走上山。 不是因為他們被迫工作,而是家庭種植一點咖啡,他們看到父親辛勤工作,就想幫助他,學著他的樣子。 或者家庭產業不是咖啡,而種植其他作物,但基本是同一件事:海拔高度塑造了我們的車手。他們不是出生在實驗室的現代運動員,他們來自生養他們的環境。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麥德林街頭的編圈人

事實上,路易斯·埃雷拉綽號叫el jardinero——“小園丁”——因為他家種花;而金塔納在他父母位於海拔3000米的農場長大,比法國的任何地方都高。 然而,這並不是說所有哥倫比亞的成功故事都來自農村,這種教養也不總伴著貧窮。

此外還有很大的社會和經濟因素。 自行車是第一交通工具,因為很多人——尤其是農民——都很窮,自行車是通勤工具,也是運輸工具。 所以每個人都有自行車。 很自然的,人們將它們用於娛樂、社交和運動,而不僅僅是交通工具。

託羅繼續說,“當環哥倫比亞車賽於1951年開幕時,它成了人們更多地瞭解哥倫比亞的方式之一。頭一次,我們看到自己國家的景觀是什麼樣的、人們在全國各地的情況如何 。在比賽期間,廣播評論員將描述他們所看到的傳遞給廣大觀眾。 我媽媽對這項賽事如數家珍,甚至我的祖母也常常聽說它!”

"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人在歐洲,圖片來自貝納爾ins

「伴隨著伊甘·貝納爾的環法首勝留名史冊的,還有他身後那個充滿生命力的國度。正如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之於歐洲,在大西洋的彼岸,再沒有一個國家如哥倫比亞一樣對這項運動那般痴迷了。」

麥德林(Medellín)像漫畫中的城市一樣從叢林中升起。摩天大樓群構成了城市的核心,但這些細長的大廈本身卻被貧民窟所俯瞰:貧民窟搖搖欲墜的磚砌水泥房屋坐落在安第斯山脈的上坡,高出近一公里。 麥德林的機場距離市區僅有35公里,但即使在深夜,沿56號國道行駛——哥倫比亞的騎行愛好者親切地稱為“拉斯帕爾馬斯”(Las Palmas)——也需要一個多小時。

倘若換成地球上的另一個地方,這條路似乎很壯觀,但不適合騎車。這條蜿蜒的路從城市邊緣爬升12公里,直到海拔到2529米,平均坡度為7%,最陡達到14%,並且4條車道上各種車輛日夜不息。 但這就是哥倫比亞,那裡的自行車愛好者可不會屈服於交通狀況和高海拔。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Avenida Carabobo,哥倫比亞自行車文化的心臟

目前,Palmas Oficial的Strava賽段在其排行榜上有12,512個挑戰者,而Kom並不令人意外——英力士車隊的伊萬·索薩(Ivan Sosa)以30分12秒的成績奪冠,隊友貝納爾(Egan Bernal)排名第二,Rigoberto Uran排名第13。

前一百名幾乎都是哥倫比亞本地車手,這不僅表明對自行車的熱愛在這個國家的血液中流淌,還說明在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這個消息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越過國界到達其他任何地方——自行車世界對這個國家的瞭解不多。這並不是說哥倫比亞是某個祕密自行車運動強國。世巡賽名

單上有許多哥倫比亞人的名字,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職業公路車賽的領獎臺上就留下過羅德里格斯(Martín Emilio ‘Cochise’ Rodriguez)、埃雷拉(Luis ‘Lucho’ Herrera)和法比奧·帕拉(Fabio Parra)等南美風情濃郁的名字。

但是在真正來到這裡之前,你是不會理解當地人對自行車的痴迷程度的,以及他們為什麼熱愛。 於是,我們要求導遊Ben Hitchins(他是麥德林一家自行車旅行公司的負責人)向我們展示是什麼讓哥倫比亞的騎行如此豐富。

如果哥倫比亞的自行車歷史有一箇中心,那麼它一定位於麥德林市中心的老區Avenida Carabobo。 在這裡大隱隱於市、混在水果攤和商鋪中的是哥倫比亞最古老的兩家車店:1959年成立的Ramon Hoyos Bicycles和1957年開張的Colbic Bicycles,前者由著名車手拉蒙·霍約斯一手締造。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傳奇車店Ramon Hoyos,由環哥倫比亞冠軍創立

“我的父親拉蒙開始在這裡開店,我和我的兄弟在這裡工作,”豪爾赫·霍約斯說,他指著在商店牆上的一系列黑白照片,相框裡全是穿羊毛騎行服的男人們。 “哥倫比亞的每個人都知道拉蒙·霍約斯的名字,”他一臉真誠地說。 我們很願意相信這點。在哥倫比亞之外,自行車愛好者可能只注意到拉蒙·霍約斯曾在1956年和1960年奧運會上為國家隊效力,但是對於他的同胞來說,他統治了這個國家的首要賽事,在環哥倫比亞中五次奪冠,甚至在1955年拿下了的18個賽段中的12個。

霍約斯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讓諾貝爾獎得主為他寫作的自行車運動員——哥倫比亞最著名的作家加布裡埃爾·加西亞·馬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在20世紀50年代為Espectador報紙撰寫了霍約斯的傳記。 然而,這位運動員最出名的可能是他的外號:“山上的甲蟲”,這個奇奇怪怪的綽號是哥倫比亞人對一位爬坡手的最高讚賞。

這個綽號究竟是怎麼來的呢?豪爾赫·霍約斯解釋說,他的父親在1952年作為一名19歲的新手首次參加環哥倫比亞​​,與此同時許多老牌車手為無法找到贊助而感到懊惱。 他在第一階段摔車並被關門,但第二天他重新出現在起跑線上,成功回到車群前部,最終被允許參加80公里的Alto de Letras賽段,條件是比別的車手晚幾分鐘出發。在這條令人生畏的無盡爬坡路上——海拔從大約450米升到近3700米——霍約斯展開了反擊,最終獲得賽段第二。他的勝利、能力與毅力通過當時剛剛出現的無線電傳遍全國,一時間成為街坊鄰里討論的話題。人們開始用el escarabajo de la montaña——“山上的甲蟲”,廣播記者用這個詞來形容霍約斯在山間堅韌不拔的競技精神和他精壯的身材——向這位年輕人致敬。從此,“甲蟲”在哥倫比亞詞典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指一種特定類型的車手。今天,想知道“哥倫比亞甲蟲”是什麼樣的,看看金塔納就知道了——精煉、堅韌、強大。

考慮到這一切,為什麼哥倫比亞的自行車競技在如此長的時間裡不被外界所知? 本地不乏偉大車手、還有國際車手經常光顧賽事——要知道1952年的環哥是由法國人José Beyaert贏得的。

“原因很簡單,當哥倫比亞人第一次來到歐洲時,他們不能適應那裡的環境。太冷了,常常風雨交加,而且不得不在鵝卵石路上比賽,”小霍約斯告訴我們。在來自哥倫比亞自行車運動員成功抓住歐洲車迷的心之前,他們最初也受到與和欽佩一樣多的敵意。1985年環法,哥倫比亞咖啡

車隊的路易斯·埃雷拉和法比奧·帕拉一共獲得三次賽段勝利,穿上圓點衫,並在總成績中位列前10。法國報紙卻發文稱二人使用興奮劑,而法國車手勞倫特·菲尼翁(Laurent Fignon)則公開稱埃雷拉“來自劣等民族”。最終,哥倫比亞人用無可置疑的事實反駁了世人的詰難,在1987年,埃雷拉擊敗菲尼翁贏得環西,證明自己絕不比歐洲人弱。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一個哥倫比亞小夥子小腿上的105牙盤紋身

一家高檔車店的老闆,聖地亞哥·託羅向我們解釋了哥倫比亞對自行車的迷戀起源於何時何地。 “哥倫比亞咖啡聯合會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了哥倫比亞咖啡車隊,因此有足夠的資金來運營這支隊伍。我們就是從這裡開始走向世界的。但是,如果你深入挖掘,咖啡和哥倫比亞自行車運動之間有更強的聯繫,“託羅說。 “咖啡是在高海拔地區種植的,而種植它的人則是堅強的人。”

“這些人,你看到他們在12歲時就揹著40公斤的麻袋走上山。 不是因為他們被迫工作,而是家庭種植一點咖啡,他們看到父親辛勤工作,就想幫助他,學著他的樣子。 或者家庭產業不是咖啡,而種植其他作物,但基本是同一件事:海拔高度塑造了我們的車手。他們不是出生在實驗室的現代運動員,他們來自生養他們的環境。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麥德林街頭的編圈人

事實上,路易斯·埃雷拉綽號叫el jardinero——“小園丁”——因為他家種花;而金塔納在他父母位於海拔3000米的農場長大,比法國的任何地方都高。 然而,這並不是說所有哥倫比亞的成功故事都來自農村,這種教養也不總伴著貧窮。

此外還有很大的社會和經濟因素。 自行車是第一交通工具,因為很多人——尤其是農民——都很窮,自行車是通勤工具,也是運輸工具。 所以每個人都有自行車。 很自然的,人們將它們用於娛樂、社交和運動,而不僅僅是交通工具。

託羅繼續說,“當環哥倫比亞車賽於1951年開幕時,它成了人們更多地瞭解哥倫比亞的方式之一。頭一次,我們看到自己國家的景觀是什麼樣的、人們在全國各地的情況如何 。在比賽期間,廣播評論員將描述他們所看到的傳遞給廣大觀眾。 我媽媽對這項賽事如數家珍,甚至我的祖母也常常聽說它!”

自行車的國度: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車店Scarab Cycles自己生產車架

由於所有這些原因,自行車成為了哥倫比亞人血液中的一部分。 直到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它一直被世界的其他地方忽略、被毒梟的故事所掩蓋,人們害怕這個國度。 但現在他們來了,看到這個奇妙的地方,發現它是騎車的天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